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双腔起搏器的传导功能 双腔起搏器的心房电极导线植入的部位为右心耳.电极导线的头部被动固定在梳状肌中,心室电极导线植入部位为右室心尖部,电极导线的顶端被动固定在肌小梁中。由于双腔起搏器具有心房、心室的感知及顺序性心房、心室的起搏功能,因而能保持心房和心室先后顺序性收缩,使心房对心脏的辅助泵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除感知与起搏功能外,双腔起搏器尚有房室间的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2.
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许原 《心电学杂志》2003,22(1):49-51
双腔心脏起搏器经心房和心室电极导线进行先心房后心室心脏双腔起搏,与单腔VVI起搏器相比具有血流动力学等多方面的优越性,属于十分理想的生理性心脏起搏方式。双腔心脏起搏器临床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合并症为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这与双腔起搏器的功能特点相关。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发生时,将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其起搏心电图十分常见且重要。为提高对这一合并症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必须熟悉其心电图特点。一、发生机制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是双腔起搏器植入后,可能发生的一种折返性心动过速。其发生原因与…  相似文献   

3.
起搏器参与的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起搏器参与的心动过速是指已植入起搏器患者发生的心动过速,频率一般>100次/分,可以分为以下3类:①心房通道起感知作用的心动过速,如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房性心动过速伴心房感知、心室起搏,心房扑动伴心房感知、心室起搏,心房颤动伴心房感知、心室起搏,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心房感知、心室起搏;②起搏器特殊功能发挥作用,如抗心房颤动功能、抗频率骤降反应、心室率稳定等;③起搏器电池耗竭所致起搏器频率奔放。起搏器参与的心动过速中,起搏器作为PMT折返环的必须组成部分(前传支)参与折返,它对PMT的发生和维持必不可少,若起搏器停止发放心室脉冲,PMT便终止;除PMT外,大部分情况下起搏器对于其它起搏器参与的心动过速的发生和维持并不是必不可少,若起搏器停止发放心室脉冲,心动过速不一定终止。  相似文献   

4.
名词解释     
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tachycardia ,PMT)为由起搏器诱发和维持的心动过速,多发生于双心腔起搏器患者。最常见的是折返性或循环性心动过速,折返环的一部分是由起搏器组成的。常由室性早搏逆传入心房所诱发,亦可由房早所致,或由心房过度感知引起。发生该形式的PMT尚需存在室房逆传,同时室房逆传时间超过心室起搏后心房不应期。心电图特点是起搏的QRS波后有逆行P波,P R间期等于所程控的房室延迟,心动过速频率等于或接近起搏器最大跟随频率(曹静 杨俊娟)折返  折返(reentry)指心脏的一次激动经…  相似文献   

5.
完全性房室(室房)传导阻滞者合并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实属罕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其折返环主要在房室结和/或周围组织,心房、心室并不参与折返性心动过速,因此,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偶尔可发现室房2:1传导,甚至房室2:1传导,这也证明了心房、心室不参与折返性心动过速。本例患者心脏电生理检查显示:房室结折返时经His束下传到心室,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由于房室结-心房阻滞,所以才伴房室(室房)分离,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鉴于该患者既有心动过缓又有心动过速,治疗上需综合考虑。在植入起搏器之前,先行房室结改良术,然后再植入双腔起搏器。  相似文献   

6.
Coumel定律又称Coumel-Slama定律,由法国著名心脏电生理学家Coumel于1973年提出[1,2]。1.Coumel定律的定义(1)预激综合征伴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显性预激综合征或隐匿性房室旁路的患者发生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房室结、希氏束及束支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折返环路的前传支,旁路为折返环路的逆传支,心房、心室均参与折返,QRS≤0.11s,属于窄QRS波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7.
反复非折返性室房同步(RNRVAS)与无休止性心动过速(ELT)类似,二者都是依赖于室房同步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但前者实质上并未构成一个由起搏器和心肌组织之间的折返环路,这一概念最早由Barold于1990年提出。RNRVAS诱发因素主要包括:(1)较长的心室后心房不应期;(2)较快的起搏频率;(3)较长的AV间期等。尽管起搏器的预防心房竞争性起搏功能多可预防这一心动过速的发生,但当RNRVAS发生时目前仍缺乏能对其准确识别和终止的功能算法。RNRVAS可以导致:(1)房室失同步;(2)心室起搏比例增加;(3)心房高频事件诊断准确性下降;(4)并有一定致房性心律失常风险。  相似文献   

8.
<正> 本例是由于心室电极脱位导致起搏器功能障碍。心房和心室电极脱位的迹象是起搏器诱发的室性早搏、导管诱发的短暂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电极夺获心室失灵。当心房活动被充分感知的同时,心室夺获突然丧失而发生晕厥。附图A系心脏骤停前大约6.5小时所描记,心房活动60~75次/分。↑所示三次搏动的正常房室顺序起搏,心室起搏紧随患者自身窦性P波之后,系正常的VDI型(心室起搏和房室双腔感知)。起搏器功能障碍表现为:(1)紧随起搏P波之后的起搏脉冲没有夺获心室,见所示;(2)不伴起搏脉冲信号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78岁,因症状性间隙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人工双腔心脏起搏器,术中、术后一周随访,心房、心室电极导线感知、起搏功能均正常。术后40天随访时发现心室电极起搏阈值升高,经胸片、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导致心肌穿孔。给予留置原起搏器电极,放置新的电极导线的处理,之后患者无不适主诉,随访起搏功能正常,原心室电极导线再无移位。  相似文献   

10.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发生在房室传导系统、房窀旁道以及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构成的大折返环路内的环形运动,依据激动在折返环路内运动方向的不同,可分为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90%~95%)和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10%)。  相似文献   

11.
双胫起搏时心房异常感知触发心室起搏可产生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PMT),是双腔起搏的重要合并症。我院自90年安装双腔起搏器14台,共发生2例PMT。PMT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环形运动心动过速、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的心动过速、心房电极感知肌电所致心动过速。PMT的发生机制主要是起搏器心室后心房反拗期(PVARP)安排不当及心房感知灵敏度过高所致。通过调整起搏参数一般均能有效地终止并预防PMT。  相似文献   

12.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鉴别有时较困难,尤其是不典型AVNRT与间隔旁道参与的AVRT鉴别,不典型AVNRT在心动过速发生时最早心房激动位于后间隔区域,与后间隔旁道引起的AVRT相似。通常检测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方法仅能鉴别63%的不典型AVNRT。该文介绍了两者的主要电生理鉴别方法,包括希氏束旁起搏、在希氏束不应期给予心室期前程序刺激、心室或希氏束旁起搏后间期与心动过速周长之差(PPI-TCL)和刺激信号至心房波减去室房(SA-VA)间期的区别、校正的心室PPI-TCL和VA间期、心动过速时VA分离现象及TCL行心室起搏时的VA间期与心动过速时的VA间期之差等9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61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心房、心室电极导线参数测试满意后与起搏器连接,心电监护示:心房率78次/分,心室率38次/分,未见心室起搏心律。术中探查,用程控仪测心室电极阻抗9999Ω,心房电极阻抗正常;然后将心房、心室电极导线互换分别插入起搏器心室、心房电极插入孔,测试示:心室电极导线阻抗9999Ω,心房电极导线阻抗正常。提示:心室电极导线与起搏器不匹配,更换心室电极导线,起搏器呈VDD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心室异位搏动或起搏时,激动沿正常房室通道或旁道从心室传到心房时所表现的心电现象称为室房传导现象[1]。室房传导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心电现象的电生理基础,也是引发起搏器综合征的主要原因[1-2]。当心脏传导系及各腔室处于静息状态时,心房激动可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并激动心室,同样,心室激动也可通过房室通道逆传心房。在有房室旁道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心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53岁。起搏器更换术后第5天动态心电图发现心房脉冲起搏心室产生QRS波,心室起搏脉冲起搏心房产生P波,短AV间期心室安全起搏,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通过起搏器程控证实房室导线反接,手术调整导线连接,使起搏器恢复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6.
起搏电极固定于心内膜时,对心肌产生局灶性损伤,在腔内电图上可记录到损伤电流,不同的起搏电极导线(主动、被动电极,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极导线,无导线起搏器电极)、不同的植入部位(心房、心室肌、传导束)都有其特征性的损伤电流表现.根据其特征性的损伤电流表现,可对起搏电极植入的准确性、稳定性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17.
王健  杨民永 《心电学杂志》2009,28(4):250-251
折返性心动过速临床较为常见,主要有窦房结、心房内、房室结内、房室和心室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等。房室旁道的存在和房室双径路及多径路或房室旁道伴双径路、多径路及多种附加束同时存在时,不一定都发生折返性心动过速。本文通过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提高患者心率,并刺激心房引发心动过速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个体化选择起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双腔起搏较心室起搏改善了生活质量,降低了心房颤动及起搏综合征的发生率,但卒中、心力衰竭及生存率无改善;而在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起搏优于双腔起搏。不同起搏模式的效益受自主心率水平及起搏比例的影响。基于循证医学结果,临床实践中对于Ⅲ度房室阻滞的患者,首选双腔起搏器;对于窦房结功能障碍而房室结功能正常且无束支阻滞的患者推荐置入单腔心房起搏器;而部分因偶发的长RR间歇而进行起搏治疗者则可选择VVI起搏器。  相似文献   

19.
预激综合征患者不论旁道位于左侧还是右侧,常可发生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路中,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为房室间的前传支,旁道为房室间的逆传支,心房和心室都是折返环的必需成分。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心室除极顺序正常,QRS波时限<0.11s,属于窄QRS波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时的RR间期为下述两个间期之和:①AV间期(PR间期):从P波开始到R波开始,代表房内传导时间、房室结传导时间、希浦系传导时间三者之和,称为房室前向传导时  相似文献   

20.
双腔起搏器以心房跟踪模式工作时,由于房室失同步,逆传P波在不应期外被心房感知,引起心室跟踪,并再次出现室房逆传,如此反复循环,形成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MT)。美敦力的PMT干预功能可以在发生PMT时自动识别并通过延长心室后心房不应期而自动终止PM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