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臂丛神经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4年2月-2009年3月应用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我院臂丛神经损伤缺损的患者23例。共应用32根异体神经,长度为2-9(4.9±2.2)cm。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感觉、运动功能及肌电图、超声检查,评估疗效。结果 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94(71.82±18.50)月,临床疗效优良率为69.6%。按移植神经数目统计,优良率为68.6%。臂丛神经根性撕脱及神经移行处损伤修复效果差。疗效优组8例中移植长度3-7(4.6±1.64)cm,良组8例中移植长度5-9(6.67±1.61)cm,差组6例移植长度2-8(4.5±2.7)cm,三组移植神经长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钝性伤18例中13例恢复优良,锐性伤5例中3例恢复优良。结论应用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臂丛神经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神经损伤部位、程度及异体神经移植长度对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长段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报告1例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成功修复长段神经缺损的体会。方法 对3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骨间背侧神经以及1例正中神经和桡神经损伤的患者应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感觉、运动功能检查,并行肌电图检查。结果 1名患者术后9个月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结论 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人体周围神经缺损,能够恢复神经功能。避免了取自体神经的弊端,在临床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小隐静脉动脉化腓肠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隐静脉动脉化腓肠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腓肠神经及伴行的小隐静脉与受区动脉吻合修复受区神经缺损9例,出院后随访观察患者神经支配区感觉恢复情况.结果:经过1~5年的随访,优2例,良5例,中1例,差1例.结论:小隐静脉动脉化腓肠神经移植是修复神经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静脉动脉化方法游离神经移植修复主要神经干长段缺损,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吻合神经和神经伴行的静脉治疗神经缺损12例,通过随访观察术后神经支配的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1~6年,优3例、良7例、中1例,差1例.结论:静脉动脉化游离神经移植是修复长段神经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不影响残存神经自行恢复的产瘫臂丛神经修复新方法。方法:将上干损伤部位行松解,不切除神经瘤,将其近端的颈5或颈7神经根和神经瘤远端的臂丛上干的神经束膜切开窗口,取颈丛皮支或前臂外侧皮神经前成多段(一般每段长约2.0-2.5cm),两端分别与颈5神经根和上干的神经束膜行端侧缝合,结果:8例患儿经术后1-11年(平均3年)的随访,4例的三角肌和肱二头肌骨力达4级和4^-级,4例达3例。3例后期进行了肩关节松解和旋前圆肌肌腱切断,结论:该方法既提供了可使损伤近端颈5神经根的新生纤维生长至上干的神经通道,又未阻断神经瘤内残存神经纤维的自行恢复,是治疗产瘫特别是Tassin2型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6.
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智勇  张帆 《浙江医学》1998,20(4):210-211
为进一步探索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方法,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的复合材料修复长段、多根周围神经缺损6例。其中正中神经4条,桡神经2条,尺神经和腓总神经各1条;神经缺损长度6~12cm,平均8cm。除1例行神经Ⅱ期修复外,其余均为急症清创Ⅰ期修复。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10个月后复查肌电图,均出现神经再生电位;肢体运动、感觉恢复情况优(M_4S_4)1例,良(M_3S_3)3例,可(M_2S_2)2例。本法为克服非神经移植体缺乏雪旺细胞的缺陷、解决神经诱导因子弥散距离有限的难题提供了一条途径,在长段、多根周围神经缺损及自体神经来源受限时,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一种新的有效替代材料。方法24只兔子随机分成实验组(化学萃取同种异体腓神经移植组,12只)和对照组(自体新鲜面神经移植组,12只)。每只兔子右侧面神经下颊支被切断以造成面神经缺损1 cm的模型,同时两组兔子分别以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和自体面神经桥接修复。术后3个月行肌电图、电镜、图像分析仪以及靶肌肉运动终板染色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在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计数、靶肌肉运动终板计数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电镜检查结果相似。结论化学去细胞的同种异体神经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上是自体神经的一种有效替代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探讨不同条件对同种异体移植神经要其支配骨骼肌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以新鲜的和冷冻处理的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10mm,坐骨神经缺损,术后实验组应用环孢素A治疗,8w后行移植神经和其支配骨骼肌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新鲜的异体移植神经再生不良,骨骼肌萎缩明显,恢复最差;而应用环孢素A则最好;冷冻处理的神经移植中,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效果也优于未应用者;结论免疫抑制剂应用于新鲜的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在促进神经再生的同时也促进了骨骼肌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锁定钢板联合异体腓骨移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住院的3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为三、四部分骨折,全部采用切开复位,随机行异体腓骨移植及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实验组)及同种异体骨条填充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搜集术前两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及骨密度值、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术后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肩关节功能评分等资料。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术后两组X线片检查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两组伤口无红肿,渗液及感染等,未发现异体骨排斥反应,伤口I/甲级愈合。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3周、1年颈干角上有统计学差异性。实验组无骨折移位、内固定切割及肱骨头坏死发生。肩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良5例,中2例,优良率为88.2%。颈干角术后1周为(135.00±3.03)°,术后3周(133.00±1.07)°,术后12个月(132.00±0.98)°。对照组发生骨折移位4例,发生内固定切割2例,肱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骨性愈合时间为(22.61±3.75)周。肩关节功能:优8例,良8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为80. 0%。颈干角术后1周(133.28±4.20)°,术后3周(125.00±6.52)°,术后12个月(120.00±10.01)°。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异体腓骨移植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满意,具有内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肩关节功能恢复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法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30例进行研究,患者送诊时间38-88d,平均就诊时间(50.2±9.5)d,跟腱损伤大小为6.12-14.89cm,平均(8.23±1.98)cm,均应用同种异体肌腱进行修复。结果对30例患者进行6-11个月随访,平均(8.3±2.2)月,发现患者均无不良反应,跟腱再断裂无发生,只有1例患者发生皮缘坏死、1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其余患者伤口均为Ⅰ期愈合。根据Arner-LindHolm疗效判定方法,术后患者功能优24(80%)例,良5(16.67%)例。结论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临床疗效显著,术后产生不良反应概率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重建屈肘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5例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损伤者,采用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缝合术。术中切取正中神经后内侧,横截面的1/6为移位束支。结果:术后对患肢正中神经功能的影响轻微;患者均出现手部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对手部肌力无明显影响。经1~3年的随访,5例患者均在10~12个月恢复了屈肘功能。根据肱二头肌肌力恢复情况及肘关节活动范围,优3例,可2例。结论: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是治疗臂丛神经上干型根性撕脱伤、重建屈肘功能的一种简单有效、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Twenty-one patients, under 6 years of age, with root avulsion of the brachial plexus were treated from 1975 to 1987. Among them, 9 had root avulsion of the upper trunk, 2 root avulsion of the lower trunk with middle trunk broken, and 10 root avulsion of the whole brachial plexus. Follow-up of 16 patients showed excellent results in 2 patients, good in 11, fair in 1 and poor in 2. It is suggested that good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if multi-paired nerve transfer is adopted in treatment. We conclude that owing to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in children, it is harmful to perform phrenic nerve transfer concomitantly with intercostal nerve transfer. Advisably, two-stage operation is required, otherwise dyspnea and pneumonia are liable to occur. In addition, the time of the operation could be extended to 4-5 years after injury in children, but best results are obtained if the operation is performed within 1 year.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拟行单侧上肢手部手术男性患者100例,所有患者ASAΙ~Ⅱ级、体格正常、18~55岁,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比注药前的超声解剖图像,观察记录臂丛神经鞘的位置,观察记录操作用时,麻醉阻滞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局麻药用量为0.5%罗哌卡因30 mL,超声设备为迈瑞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结果臂丛神经鞘到皮肤的距离(平均值):上缘1.002 cm (100例),下缘2.26 cm (45例);操作平均用时3分56秒,92%的操作用时在3~5 min内;麻醉效果中优90%,良8%,差2%,无效0,有效率为98%;不良反应发生有霍纳征1例、注药后寒颤1例。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由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支配的区域基本上都能获得满意的阻滞效果,在安全范围内,使用较大剂量(浓度)的局麻药和(或)追加尺神经阻滞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颈5椎体横突阻滞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应用颈5椎体横突阻滞法实施臂丛阻滞,B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阻滞。对比观察两组臂丛阻滞的成功率、效果观察及并发症。结果:两组的成功率和麻醉效果无明显区别。结论:应用颈5椎体横突阻滞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是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锁骨上臂丛神经鞘瘤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手术切除治疗锁骨上臂丛神经鞘瘤,并对其手术前后的患侧神经功能作临床和EMG检查,切除肿瘤作病理检查。结果:5例锁骨上襞丛神经肿瘤表现为颈外侧区包块。叩击包块有放射痛或电麻感,手术前后患侧神经功能和EMG正常,术中显示,肿瘤2例位于颈5神经根,2例位于上干。1例在中干,病理检查均为神经鞘瘤,平均随访16.2月无疼痛和肿瘤复发。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锁骨上臂丛神经鞘瘤的有效方法,臂丛神经的充分暴露,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和完整的肿瘤切除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研究臂丛神经阻滞双点法与单点法用于上肢手术时的麻醉效果,比较三组间神经阻滞效果、止血带反应和辅助用药情况。方法:选择90例上肢手术病人,ASAI-II级,手术时间2~5小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B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C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肌间沟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同时腋路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结果:双点阻滞法较单点阻滞法镇痛效果更完善,阻滞时间更长,止血带反应减少,基本未用辅助药。结论:双点阻滞法克服了单点法对尺侧或者桡侧阻滞不全的不足,止血带反应轻,病人舒适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斜角肌间隙内臂丛下干与邻近组织结构及胸1神经干与第1肋的关系,为临床诊治臂丛下干卡压症提供解剖学依据。②方法在21具42侧成人标本上观测臂丛下干与邻近结构的位置关系。③结果在42侧标本的斜角肌间隙内,有33侧在前斜角肌的后内侧存在孤立的肌束,臂丛下干分别从其前下方(23侧)或后上方(10侧)通过;组成臂丛下干的胸1神经干在斜越第1肋前内侧面时部分穿行于骨纤维管内。④结论该肌束的压迫或拱抬均可成为臂丛下干受压的因素之一;组成臂丛下干的胸1神经干在越过第1肋时易受压迫。  相似文献   

18.
汪东学  金侃 《安徽医学》2015,36(5):589-591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用于老年桡骨骨折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桡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S组(50例)和P组(5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仪和传统异感法定位下予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S组操作,臂丛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麻醉满意度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应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