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骶管阻滞麻醉穿刺方法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肛门、会阴部和直肠手术的患者1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经典法组用经典的骶管阻滞穿刺方法,改进法组用改进的骶管穿刺方法,比较两组在进针深度、改麻醉的例数、穿刺失败的例数、术后尿潴留例数的差别。结果:进针深度上经典法组为2.5~3.5cm,改进法组为0.3~0.5cm(P〈0.05);在改麻醉例数上,经典法组为7例,改进法组为0例(P〈0.05);在穿刺失败例数上,经典法组为5例,改进法组为0例(P〈0.05);在术后尿潴留的例数上,经典法组为6例,改进法组为5例(P〉0.05)。结论:在行骶管麻醉时采用改进的穿刺操作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麻醉的成功率和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阻滞致硬膜下腔麻醉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摘要患者 ,女 ,36岁 ,陈旧性宫外孕。欲行开腹探查术 ,硬膜外麻醉 ,于L2~ 3穿刺 ,突破感明显、负压试验阳性 ,回抽无脑脊液及血液 ,置管顺利 ,注入试验剂量 2 %利多卡因 5ml。 5min后双下肢有发热感 ,运动障碍 ,测得阻滞平面达T8,1 0min后升至T6 ,注药后 1 5min开始手术 ,无痛 ,稍感说话费力 ,血压由 1 6/ 1 1kPa降至 1 2 / 8kPa ,40min后病人有痛感 ,追加 1 .33 %利多卡因 1ml,麻醉平面达T8。手术结束后反复回抽未见脑脊液。于第二次注药后 1h左右麻醉消退。经硬膜外导管注入碘剂 1ml行椎管造影 ,荧… 相似文献
3.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32岁.孕足月拟行剖宫产术而入院.术前肌注安定10 mg.麻醉前血压为16/10.5 kPa.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余辅助检查均正常. 相似文献
4.
女患,38岁,拟在骶管阻滞下行痔核切除术。术前血压14.7/10.7KPa,脉搏82次/1分,术前未用药。患者取俯卧位,持7号针头于骶裂孔处斜刺入骶腔约3.5cm,针尖未超过髂后上棘连线,回吸无脑脊液及血液,注13.3%利多卡因10ml后改平卧位,患者自述下肢发麻。发热,不能活动,侧平 相似文献
5.
小儿手术大多在全麻下进行 ,但在适当的基础麻醉或辅助用药的配合下 ,一些适用于成人手术的椎管内麻醉 ,在小儿也同样能应用。现就我院1 995~ 2 0 0 1年 3 1 8例小儿外科手术采用的骶管阻滞麻醉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全组 3 1 8例 ,男 2 2 3例、女 95例 ,年龄 5个月~ 6岁 ,体重4~ 1 3kg。手术种类及例数 :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 8例 ,胆总管囊肿切除、Roux en y吻合术 7例 ,尿道成形术 2 1例 ,下肢骨折切复内固定术 78例 ,腹股沟疝修补术 1 69例 ,阑尾切除术 3 5例。手术时间 1 0~ 1 80min。1 .2 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成人,小儿骶管容积小,硬膜外腔蜂窝组织发育不完善,容易渗透,使麻醉平面容易向头侧扩散,能充分发挥神经阻滞的优点,可有效减少全麻药的用量,避免全麻的许多副作用.我院2003-01~2004-10小儿骶管阻滞132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采用骶管阻滞行腹部、会阴部手术的麻醉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清醒下,左侧卧位,用7号针头行骶管穿刺,局麻药0.5%利多卡因 0.1%布比卡因混合液,给试验量,观察无全脊髓麻醉后将余药注完1ml/kg^-1,改平卧位,10分钟后可达麻醉效果,开始手术,不安静者给氯胺酮、咪唑安定混合液0.05ml/kg^-1,(合氯胺酮1ml/kg^-1,咪唑安定0.15ml/kg^-1),静推,连续监测ECG、HR、RR、Sp02、BP,并记录其麻醉前、麻醉后10分钟,术中、术毕的变化,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与麻醉前相比,HR、RR、Sp02、BP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新生儿在骶管阻滞下,镇痛完善,肌肉松驰,对呼吸、循环干扰小,可避免全麻插管引起的气道损信和水肿,减少全麻药物用量,满足手术要求,是一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儿骶管阻滞麻醉4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临床资料骶管阻滞麻醉手术患儿40(男26,女14)例,年龄3 d~5岁,体质量2~17 kg.十二肠闭锁胃空肠吻合术4例;肠套叠切开复位术4例,坏死性肠炎肠切除肠吻合腹腔引流术3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5例(包括1例莰顿性斜疝);无肛、直肠阴道瘘直肠修补腹骶会阴肛门形成术12例;隐匿性阴茎矫正术5例;产伤性左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外固定术2例;左右下肢骨折胫前移置术2例;马蹄足松解术 3例.手术时间25~160 min.术前20 min im咪唑安定0.2 mg/kg,阿托品0.02 mg/kg,5 kg以下0.1 mg,氯胺酮7 mg/kg.用生命监护仪测P,R,BP,SpO2,患儿意识消失,静脉开放一条,患儿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敷,采取短针改良法,以6~7号注射针自骶裂孔处穿刺垂直刺入达骨膜后,针干渐向尾椎斜倒与皮肤呈40°角方向前进,穿过骶尾韧带有突破减压感,再推进0.5 cm,进针不宜过深,一般以3~4 cm为度,新生儿、婴儿更浅些,避免过深刺破蛛网膜下腔,注气无阻力也无皮下气肿可确定针已进入骶管,抽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后一次注入局麻.视体质量及预计手术时间长短,手术大小及部位不同,注入5~11.5 g/L利多卡因8~10 mg/kg和0.5~2.5 g/L布比卡因2 mg/kg(表1). 相似文献
9.
骶管阻滞常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可减少静脉用药量。2007年上半年,我们先后以小儿基础麻醉下骶管阻滞方式进行了50例小儿手术,麻醉效果满意。现就这50例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张军华 《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16(3):31-32
近几年来,我院将骶管阻滞麻醉用于小儿手术108例,取得良好效果,且术后镇痛时间延长,不存在苏醒问题,年幼儿复合基础麻醉时较单纯氯胺酮麻醉减少了氯胺酮的用量,术后苏醒快。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51)
目的分析比较超声引导定位骶管阻滞麻醉与传统解剖定位骶管阻滞在会阴部手术中应用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400例行择期肛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超声引导定位骶管阻滞,Ⅱ组传统解剖定位骶管阻滞。两组均使用1%利多卡因5 ml,无脊麻征象后给予0.5%罗派卡因20ml。结果Ⅰ组有效例数及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Ⅰ组穿刺成功率比Ⅱ组高11%;Ⅰ组在穿刺部位出血、穿刺部位血肿及局麻药中毒方面较Ⅱ组明显减少。结论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更安全、有效,适合应用于会阴部各类手术。 相似文献
13.
1病例资料
患者女,28岁,体重68kg,因足月妊娠临产,活跃期停滞,胎儿宫内窘迫,施剖宫产术。入室给予面罩吸氧,测HR116次/min,Bp132/85mmHg,sPO296%,痛苦貌,肌紧张,呼吸不规则,&SAⅡ级。术前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左侧卧位,常规消毒,用7号注射针骶管穿刺顺利,指征符合,回吸无血或脑脊液,一次注入1.35%利多卡因19mL,取平卧位,5min患者疼痛缓解;10min经腹横切口顺利剖出一健康婴儿。 相似文献
14.
我院对34名正常产妇采用骰管阻滞均达到无痛分娩,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镇痛方法:当病人出现有规律的宫缩后,经查初产妇宫口开至6-7厘米,经产妇窗口开至2-3厘米时,取倒卧位,腰骶部常规消毒,应用6.1/2或7.号短针头,行骶管穿刺术成功后,回吸无血液,将1.3-1.6%利多卡因20-30毫升,缓慢一次注入。观察结果:选择初产妇30例,经产妇4例。结果表明:(一)注药后5分钟宫缩痛基本缓解,10-15分钟后均达到无痛或完全无痛。镇痛时间3—4小时6例,5-7小时18例,8-10小时以上10例,平均为5-7小时,阻滞平面均局限于腰4-6及骶段… 相似文献
15.
16.
骶管阻滞麻醉为肛门、会阴部手术确切有效的首选方法。临床应用甚广,但常常遇到进针受阻、针口阻塞、损伤血管等困难,影响麻醉效果和实施。本法简便易行、损伤小,进针不需深入骶管腔,不需向尾椎倾斜,麻药无误入蛛蛧膜下腔之虞,针头细注入药液亦不易沿穿刺孔溢于皮下,麻醉成功率高,效果满意。 1.操作方法取侧卧膝胸位,腰背略向后弓,自骶角连线沿骶中脊向上探索,按压至骶裂孔时有软组织下凹,并可摸到骨性边缘,向上探索不能超过骶_2平面,一般不超过3cm,以防误刺入 相似文献
17.
丁嘉云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6)
我院近年来应用能管阻滞麻醉于小儿下腹部会阴及下肢手术40例,结果说明此种麻醉方法容易管理,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便,报告于下。lits床资料1.1病@J;40例中,男34例,女6例,年龄<4岁8例,1~6岁23例,6—12岁9例。手术类别:沈修补或高位结扎术21例,宰丸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0.25%罗比卡因和0.25%布比卡因在小儿骶管阻滞中麻醉效果和作用时间,探讨其在小儿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60例2~6岁腹股沟斜疝择期手术的幼儿,随机分为R组和B组,每组30例。所有患儿进手术室后均行骶管穿刺,R组局麻药采用0.25%罗比卡因1mL·kg~(-1),B组用0.25%布比卡因1mL·kg~(-1)。结果 术中两组间心率、血压无显著性差异,但心率较基础值有轻微增加。R组和B组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352±52min和352±72min(P>0.05),但从术后2h开始,运动阻滞程度R组明显小于B组(P<0.05),术后4h在B组仍有轻度运动阻滞。结论 在小儿骶管阻滞,0.25%罗比卡因和0.25%布比卡因1mL·kg~(-1)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和较长的镇痛时间,但0.25%罗比卡因更适用于小儿骶管阻滞。 相似文献
19.
骶管麻醉因为阻滞范围局限,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具有循环稳定的优势。传统骶管阻滞根据骨性标志来定位。大多数成年人解剖标志不清楚,或因为患者肥胖、解剖变异、畸形等情况,常难以扪及骶角,骶裂孔定位不准,导致穿刺困难,麻醉失败率高,临床上骶管阻滞多用于小儿短小手术,较少应用于成人。随着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床边超声以便携、无创、安全、可视化、可重复的强大优势在临床麻醉中被广泛应用。超声扫描,可以识别血管、神经、肌肉、肌腱、关节等组织。超声引导下的骶管阻滞,连续、多切面、多角度识别骶管结构,骶管内空间,测量空间深度,准确定位骶裂孔,指导穿刺路径,直视穿刺过程,减少反复穿刺,显著降低骶管阻滞的失败率,减少血管神经损伤,局麻药毒性反应等情况,同时可观察和监测药物注入过程,客观评估麻醉效果,极大提高了骶管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超声引导下,从单次骶管阻滞到连续骶管阻滞,从短小手术到长时间复杂手术,骶管麻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及术后镇痛。随着设备的普及,快速康复理念的深入,未来亦可用于门诊检查、疼痛治疗、康复医学,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适用人群会逐步扩展到全体患者。本文就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