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 (DTI)记录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心肌梗塞后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 3 8例 ,年龄匹配的健康者 2 0例 ,于心尖位四腔观、心尖位二腔观二尖瓣环相对应的室间隔、左室前壁、侧壁和后壁记录收缩期峰值速度 (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 (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 (VL)。结果 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均降低。结论 多普勒组织成像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开辟了评价心肌梗塞后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检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等容收缩期运动的变化,探讨其评价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应用DTI检测30例正常人和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左心室心肌长轴方向上等容收缩期运动系列指标,取样容积分别置于心尖四腔观切面、心尖两腔观切面及心尖左心长轴观切面之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基底段、中段的心内膜下,测量等容收缩期正、负向波峰值速度(VIVC1,VIVC2),持续时间(TIVC1,TIVC2),速度时间积分(VTIIVCl,VTIIVC2)和收缩期峰值速度(Vs),并计算该时相正、负向波峰值速度差值(DIVC).结果 正常人左心室6个壁(除后壁外)每个壁基底段、中段的VIVC1>VIVC2,TIVC1>TIVC2,VTIIVC1>VTIIVC2(P<0.05).OMI组梗死区与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相比,VIVC1、DIVC减低(P<0.05~0.01),VIVC2、TIVC2、VTIlVC2增大(P<0.05);TIVC1、VTIIVC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OMI组非梗死区心肌运动上述测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变区心肌等容收缩期系列指标具有明显变化,可作为评价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纵向心肌运动速度的变化。 方法 应用QTVI测量40例CHF患者和40例正常人于标准心尖四腔、两腔及心尖左室长轴切面获得的左心室6个室壁(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长轴方向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Vs)。计算各室壁心肌相邻节段间的速度差(△V1=基底段速度-中间段速度、ΔV2=中间段速度-心尖段速度)。 结果(1)正常组左室各室壁间心肌运动速度存在差异,其中侧壁速度最高,后壁次之,前间隔速度最低,而6个室壁间△V1、△V2无明显差异;(2)CHF患者左心室各室壁Vs及△V1、△V2明显降低,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各室壁间△V1、△V2无差异,CHF组左室后间隔△V1、△V2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54(P〈0.01)和r=0.687(P〈0.01)。 结论 CHF患者左心室长轴方向各个室壁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及速度差明显降低,速度差与LVEF值具有明显相关性;各室壁间心肌运动速度差无差异,因此在利用速度差评价心功能时,仅测量一个室壁的指标即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多普勒组织成像 (DTI)脉冲频谱技术对正常人二尖瓣环运动进行分析 ,探讨正常人二尖瓣环运动特征。方法 通过DTI 二维及脉冲频谱显示方式检测 3 5例健康成人 ,心尖四腔观和二腔观二尖瓣环的运动 ,并与心尖四腔观外侧壁、后间隔 ;心尖二腔观前壁、下壁 ;左心长轴观前间隔、后壁各中段内膜面的峰值速度、时间速度积分进行比较。结果 心尖四腔观二尖瓣环外侧缘的收缩期峰值速度 (S)、舒张早期、晚期的峰值速度 (E、A)、时间速度积分显著高于外侧壁、下壁、前壁、室间隔。结论 DTI能实时、定量检测正常人二尖瓣环运动的变化 ,为进一步研究病理性的心肌运动变化及评价心脏的舒缩功能提供了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新西兰大白兔急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急性心肌缺血状态下左心室长轴和短轴方向上各节段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冠状动脉结扎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前和术后30min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集动态图像,脱机行VVI分析,测量左心室心肌各节段长轴和短轴方向上的VVI参数: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收缩期峰值应变(S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肌缺血后,分别与术前及与假手术组比较,长轴方向上,前间隔心尖段与后壁心尖段的Vs明显减低;前间隔中间段、心尖段与后壁心尖段Ss、SRs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轴方向上,前壁、侧壁的基底段,前间隔、前壁、侧壁的中间段和心尖水平的各节段的Vs明显减低;前间隔、前壁、侧壁的基底段,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的中间段以及心尖水平各节段的Ss、SRs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后左心室支供血节段及部分相邻节段的长轴及短轴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减低。VVI技术能够客观、准确的检测实验兔心肌长轴和短轴方向上局部运动功能的微小变化,为急性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的、可靠的定量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二尖瓣环自动追踪技术(AMAT)评价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方法 选取MS患者30例(按二尖瓣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组)和健康志愿者30例,取心尖四腔心,采用AMAT测量心尖摆动最大角度、最小角度、角度差、左心室收缩期长轴长度的改变、心尖与二尖瓣环之间间隔侧及侧壁处收缩期距离的改变、二尖瓣环间隔侧及侧壁处的收缩期位移.同时采用M型超声测量二尖瓣环间隔侧及侧壁处收缩期位移.结果 MS患者的心尖摆动最大角度、最小角度、左心室收缩期长轴长度的改变、心尖与二尖瓣环之间间隔侧及侧壁处收缩期距离的改变、二尖瓣环间隔侧及侧壁处的收缩期位移测值均较健康对照组测值减小(P<0.01),且轻、中、重度组间相互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MAT和M型超声测量的二尖瓣环间隔侧及侧壁处收缩期位移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MAT可以测量MS患者的心尖摆动、左室长轴运动变化参数来评价MS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为MS患者左心功能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正常小儿心脏纵轴运动的规律.方法 获取标准心尖四腔观及两腔观,应用QTVI技术描记100例正常小儿左心室各节段及右心室侧壁基底段心肌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测量各节段心肌运动曲线上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s和Ve以及心肌各节段收缩期位移值(Ds).结果 (1)左室侧壁及下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略高于后间隔及前壁(P<0.05),左室各壁各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及位移高度一致(P>0.05);(2)右室侧壁基底段收缩期峰值速度及位移测值明显高于左室基底段均值(P<0.05),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各壁Vs,Ve及Ds测值均符合从基底段到心尖段逐渐递减的规律:即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结论 小儿心室各节段收缩和舒张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QTVI可以快速、无创、定量评价小儿心脏的纵轴运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旋转收缩功能的价值。 方法 获取15例DCM患者与17例正常人的标准左心室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短轴切面TVI图像,应用QTVI技术离线分析室间隔、侧壁、前间隔、后壁处心肌组织速度曲线,应用公式计算收缩期左心室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旋转和左心室扭转;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双平面Simpson方法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DCM患者收缩期左心室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旋转和左心室扭转均显著降低。DCM患者收缩期左心室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旋转和左心室扭转与LVEF均有较好的相关性。 结论 DCM患者的左心室旋转收缩功能显著受损,QTVI技术评价的左心室旋转收缩功能是准确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超声新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TMAD)技术及左心室心肌的纵向应变在评价健康人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40名,二维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二尖瓣环6个位点(前间隔、侧壁、下壁、前壁、后壁、后间隔)的收缩期最大位移(Ds)及左心室各节段纵向应变收缩期峰值,左心室各节段纵向应变收缩期峰值平均值为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并分析平均Ds及左心室GLS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测得的LVEF的相关性.结果二尖瓣环前间隔位移为(12.37±2.05)cm,侧壁位移为(12.94±2.85)cm,下壁位移为(12.79±2.48) cm,前壁位移为(12.97±2.29) cm,后壁位移为(12.33±2.34)cm,后间隔位移为(11.59±1.99)cm,二尖瓣环6个位点位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45,P=0.051).从基底部到心尖部左心室不同节段(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后间隔)纵向应变收缩期峰值基本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988、1.902、2.379、3.164、1.278、0.044,P均>0.05);基底部、中部、心尖部同一水平不同节段纵向应变收缩期峰值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F=2.871、2.752、1.560,P均>0.05).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为(12.67±1.57)cm,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测得的LVEF[(57.98±4.37)%]呈显著正相关(r=0.853,P<0.01);左心室GLS为(-21.81±2.61)cm,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75,P<0.01);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左心室GLS呈显著负相关(r=-0.72,P<0.01).结论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的二维应变及TMAD与LVEF存在显著相关性,二尖瓣环取点简便、快捷、无角度依赖,TMAD有望成为定量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超声定量组织速度显像 (QTVI)技术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 ,评价其是否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 (L VEF)相关。方法 :5 0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 (冠心病组 )和 2 5例正常人 (对照组 ) ,从心尖四腔、两腔和长轴切面观中测定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六个部位的二尖瓣环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 (Sm)以及心电图 QRS波起始至二尖瓣环收缩波峰值的时间 (Q- Sm) ,并与心尖四腔观单平面改良 Simpson法所测 L VEF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六个部位的二尖瓣环 Sm平均值 (5 .2 1± 1.12 ) cm / sec与 L VEF呈显著正相关 (r=0 .6 6 ,P<0 .0 0 0 1) ,对照组六个部位的 Sm平均值 (6 .0 2± 0 .83) cm/ sec亦与 L VEF显著正相关 (r=0 .6 5 ,P<0 .0 0 0 1)。 Q- Sm和心率则与 L VEF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应用 QTVI技术测定收缩期二尖瓣环运动可反映左室整体收缩功能 ,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TDE)测量二尖瓣环收缩期下行速度,评价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方法对30例正常人和38例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二尖瓣环收缩期下行速度(MAV)进行测量,取样容积分别置于心尖四腔心切面及两腔心切面上的二尖瓣环间隔、侧壁、前壁和下壁处,并计算各点均值。结果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各点的收缩期下行速度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以前壁、间壁处为明显。其二尖瓣环下行速度的均值(MAV-m)与Simpson方法测量的左室射血分数EF值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1(P<0.01)。结论采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测量二尖瓣环收缩期下行速度,可作为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脉冲频谱技术对正常人二尖瓣环运动进行分析,探讨正常人二尖瓣环运动特征。方法 通过DTI-二维及脉冲谱显示方式检测35健康民人,心尖四腔观和二腔观二尖瓣环的运动、并与心尖四腔观外侧壁、后间隔;心尖二腔观前壁、下壁;左心长轴观前间隔、后壁各中段内膜面的峰值速度、时间速度积分进行比较。结果 心尖四腔观二尖瓣环外侧缘的收缩期峰值速度(S)、舒张早期、晚期的峰值速度(E、A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探讨正常人的静息心率(RHR)对心肌组织速度的影响。 方法 入选正常人215例,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RHR〈70次/min;RHR2组,70次/min≤RHR〈80次/min;RHR3组,RHR≥80次/min。获取入选者心尖左心室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切面、心尖两腔切面的组织速度成像(TVI)图像,应用QTVI技术分析并测定二尖瓣环室间隔、侧壁、下壁、前壁、前间隔、后壁处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a)和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Aa),计算其平均值(AVs、AEa和AAa)。 结果 与RHR1组相比,RHR2组室间隔、侧壁、前壁、后壁处和RHR3组室间隔、侧壁、前壁、前间隔、后壁、下壁处的Vs和AVs以及RHR2组室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处和RHR3组室间隔、侧壁、前壁、前间隔、下壁、后壁处的Aa和AAa显著增加,RHR2组侧壁、前壁、后壁处和RHR3组室间隔、侧壁、前壁、前间隔、后壁处的Ea和AEa显著降低。RHR3组侧壁、前壁、后壁、下壁处Vs和AVs以及室间隔、侧壁、前壁、前间隔Aa和AAa较RHR2组亦显著增加,侧壁、前壁、前间隔、后壁处Ea和AEa显著降低。二尖瓣环各位点Vs、AVs、Ea、AEa、Aa、AAa与RHR均有较好的相关性。 结论 RHR是正常人心肌组织速度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结合Tei指数评价风湿性心脏病单纯性二尖瓣狭窄(MS)患者左室心肌长轴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QTVI技术分别测量34例单纯性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患者和36例健康志愿者二尖瓣环室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处各点的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并测量相关时间间期,计算Tei指数。结果MS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64.9±7.01%、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68.0±6.8t%,两组间左室LVEF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MS组室间隔运动速度4.07±1.44cm/s、侧壁运动速度5.33±1.72cm/s、前壁运动速度4.89±1.71cm/s、下壁运动速度4.28±1.21cm/s、前间隔运动速度3.94±1.46cm/s、后壁运动速度5.19±1.81cm/s、平均峰值运动速度(AVs)4.61±1.62cm/s;对照组室间隔运动速度6.11±0.96cm/s、侧壁运动速度8.74±1.40cm/s、前壁运动速度8.45±1.33cm/s、下壁运动速度6.59±0.94cm/s、前间隔运动速度6.01±1.25cm/s、后壁运动速度7.70±1.46ends、平均峰值运动速度(AVs)7.27±1.63cm/s。MS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各节段Vs与平均峰值运动速度(AVs)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O.01)。MS组Tei指数0.50±0.12、对照组Tei指数0.21±3.47,MS组Tei指数明显增高(P〈0.01)。结论LVEF很难准确地反映风湿性单纯性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在亚临床水平上的损害,QTVI技术结合Tei指数能更加敏感、有效地定量评价风湿性单纯性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室心肌长轴收缩功能和左室整体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评价单纯性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室长轴收缩功能的意义。方法23例单纯性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与26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DTI检查。DTI测定二尖瓣环的室间隔、侧壁、下壁、前壁、前间隔、后壁处各位点的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结果两组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各节段Vs及平均Vs(AVs)显著降低。患者组AVs与LVEF呈高度正相关,与二尖瓣口面积无显著相关。患者组侧壁、前壁、后壁Vs与AVs的相关性较好。结论患者组虽然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正常,但其左室长轴收缩功能显著受损,其受损与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程度无关。AVs可定量评价患者左室长轴收缩功能,二尖瓣环侧壁、前壁、后壁均是定量评价左室长轴收缩功能的较好节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估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收缩非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24例右心室心尖起搏(RVAP)、14例右心室流出道起搏(RVOTP)患者和20名健康者进行检查,应用QTVI对心尖四腔观的室间隔和左室侧壁二尖瓣瓣环水平、基底段、中段和心尖段8个心肌节段的同步组织运动速度曲线进行分析.结果RVAP患者起搏后室间隔收缩期速度峰(Sm峰)无明显改变,左心室侧壁收缩期速度峰(Sm峰)基底段和瓣环部较起搏前减小(P<0.05),靠心尖段及中段相对大于基底段和瓣环部;RVOTP患者起搏后室间隔收缩期速度峰(Sm峰)较起搏前稍增大,以基底段明显(P<0.05),左室侧壁收缩期速度峰(Sm峰)较起搏前稍减小,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另外,RVAP患者起搏后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基底段收缩早期速度峰延迟明显延长(P<0.001),RVOTP患者起搏后稍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QTVI显示RVAP和RVOTP患者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收缩的非同步性,且RVAP者更为明显.QTVI是定量评估心脏室壁运动同步性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肌长轴等容收缩期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指标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DTI检测了33例DCM患者左心室侧壁、后间隔、前壁、下壁、前间隔及后壁基底段心肌长轴等容收缩期运动,并与30例正常人对比分析,测量心肌等容收缩期正向波峰值速度(VIVC1)、负向波峰值速度(VIVC2),计算正负向波峰值速度差值(DIVC)、6个壁VIVC1均值(MVIVC1)、VIVC2均值(MVIVC2)及DIVC均值(MDIVC)。在胸骨旁左心室长轴观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前后径(LVEDd),应用改良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DCM患者左心室侧壁、前壁、下壁及后壁VIVC1、DIVC及MVIVC1、MDIV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下壁、后间隔壁VIVC2及MVIVC2增大(P〈0.05~0.01),余各壁上述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侧壁、前壁、下壁、后壁基底段心肌等容收缩期VIVC1、DIVC及MVIVC1、MDIVC与LVEF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前、后间隔VIVC1、DIVC、6个壁VIVC2及MVIVC2与LVEF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DCM患者左心室基底段心肌长轴等容收缩期MVIVC1、MDIVC等测值具有特征性变化,且与LVEF相关良好,可作为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评价的新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左心室心肌速度梯度,以了解该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短轴局部心肌功能的可行性。方法正常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存储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心肌运动图像。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分析系统,提取各水平前间隔、后间隔、前壁、侧壁、后壁、下壁等节段室壁的M型运动曲线,测量心肌内外膜峰值运动速度及对应的室壁厚度,获得各室壁节段心肌速度梯度。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短轴心肌速度梯度均较正常组低,在收缩期和舒张期的二尖瓣水平,前间隔、后间隔、前壁、后壁及下壁在2组间有差异(P<0.05)。在乳头肌水平,前间隔、后间隔和前壁均有差异(P<0.05)。舒张期较收缩期更早出现异常。结论全方向M型超声可以评价左心室短轴局部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实时三平面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心脏手术对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影响的价值。方法应用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显像技术,采集22例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心尖四腔观三平面组织速度图像,将后间隔、左室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分别按基底段和中间段划分为12个节段,测量各个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取胸骨旁左室长轴观,用M型测量左室射血分数和缩短率。结果术后左室12个节段的收缩期峰值位移测值均比术前明显减低(P〈0.05);后间隔、下壁和前间隔的基底段和中间段及后壁基底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测值也明显低于术前(P〈0.05)。左室缩短率和左室射血分数测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脏手术过程损害左室局部心肌的收缩功能,实时三平面组织速度显像技术能准确评价术后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多普勒组织成像对正常人室壁运动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⑶观察正常人左室壁的运动特征⒙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 ⒉ P W  D T I⒕定量评价心肌运动的应用价值⒚方法⑶应用 P W  D T I技术对 30 例正常人前间隔与左室后壁短轴方向的运动速度和各室壁节段 ⒉心尖部除外⒕长轴方向的运动速度进行测定分析⒚结果⑶正常人每个心动周期中⒙短轴方向和长轴方向室壁运动频谱均包括收缩波⒉ S⒕、舒张早期波 ⒉ E⒕和舒张晚期波 ⒉ A ⒕三个主要运动波⒚短轴方向运动速度后壁大于前间隔⒙但低位乳头肌水平和心尖部收缩速度无明显差异⒚一般说来⒙长轴方向运动速度左室游离壁大于室间隔⒙同一室壁由基底向心尖部⒙运动速度逐渐降低⒚结论⑶正常人室壁运动速度存在特有的不均一性⒙ P W  D T I是定量研究局部心肌运动功能的可靠手段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