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联合自体血液回收对全髋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ASA分级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用6%羟乙基淀粉AHH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B组单用术中自体血回输。两组均于术前(T1)、血液稀释后(T2)、术毕(T3)、术后24 h(T4)、术后3 d(T5)五个时点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电图和尿量;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A组T2、T3时与T1比较,CVP明显增高(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Hb、Hct显著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T4、T5时Hb、Hct明显降低(P<0.05);A组T2、T3、T4时与T1比较,PT延长(P<0.05),APTT无明显变化,FIB和PLT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T2、T3、T4时PT延长,T3、T4时FIB和PLT降低(P<0.05),并于3 d后逐渐恢复。结论用6%羟乙基淀粉行AHH,对全髋置换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但可引起CVP升高。AHH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可使PT延长,PLT、FIB稀释性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APTT变化不大,不影响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凝血状态和凝血指标的改变。方法: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血凝仪Advance检测40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和4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计算PT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其中 40 例 DVT患者手术前后还分别进行了凝血指标的对比检测。结果:DV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INR、APTT无显著性差异(P>0. 05),而 FIB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 .01);同时,患者手术前后PT、INR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 01),而 APTT与 FIB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DVT组血液的凝血状态有改变,可能由凝血因子水平、活性及功能改变引起。该结果为DVT患者的预防、治疗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低钙透析对处于高凝状态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根据透析液钙离子浓度,48例高凝MHD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钙离子浓度 1.25 mmol/L(Dca 1.25) 的16例,1.50 mmol/L(Dca 1.5)的18例,1.75 mmol/L(Dca 1.75)的14例,透析液其他成分不变.3组患者每次透析4.5 h,共透析1月.监测透析前后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透析后Dca 1.25组FIB(5.07±0.94)g/L比Dca 1.5组的FIB(6.08±1.49)g/L明显下降(P<0.05),比Dca 1.75组的FIB(5.82±0.98)g/L也明显改善(P<0.05);而Dca 1.5组和Dca 1.75组的FIB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Dca 1.25组在透析前后FIB有显著性差异(P<0.01).3组透析后PLT、APTT、PT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钙透析能够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的高凝状态,降低出血及凝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全麻手术对老年男性凝血功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手术对老年男性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70岁以上全身麻醉手术男性26例,采取术前、术后当天及术后第3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1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当天TT显著缩短(P〈O.01),DE)水平显著增高(P〈0.01),提示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后第3天FIB水平显著升高(P〈0.01)、DD仍高于正常(P〈0.05),但PT、APTT、INR与术前比较,显著或非常显著延长(P〈O.05,P〈O.01),提示患者有出血倾向。结论:全麻手术对70岁以上男性凝血功能有显著影响,术后当天以凝血倾向为主,术后第3天有出血倾向,提示老年患者术后应谨慎使用抗凝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对比胃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腹腔镜胃癌手术(腔镜组)及开腹手术(开腹组)患者各35例分别于手术前、手术结束及术后24h,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采用INR法计算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定量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结束及术后24hAPTT及INR较术前无显著差异,而FIB及D-D于手术结束及术后24h均显著升高,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T于术后24h亦明显降低,但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腹腔镜胃癌手术及开腹手术均可使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增加术后血栓发生的风险,且腹腔镜胃癌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大,应在围术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析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22例急诊入院需要开颅手术的TBI患者即时测定凝血功能,术后再次复查凝血功能、血常规.根据无进展性出血以及术后再出血分组,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进展性出血及术后再出血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6个月后对所有TBI患者随访,进行GOS评分,分组比较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术中失血量、PLT变化、FIB变化与APTT的延长呈负相关(P<0.05);TBI患者GOS评分与患者入院时的Hb、FIB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入院时TT、PT、INR呈负相关(P<0.05);TBI患者预后与术后即时复查的Hb、FIB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术后即时复查的TT、PT呈负相关(P<0.05).结论 颅脑损伤越重,凝血功能越差,TBI患者的预后与凝血功能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肝脏移植围麻醉期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围麻醉期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检验治疗效果。方法 对 10名患者围麻醉期不同阶段的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 (FIB)、血小板 (PLT)、血红蛋白(Hb)、凝血和血小板功能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围麻醉期在充分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的基础上 ,根据检测结果有选择性地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止血剂 ,至手术结束时患者的凝血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但仍在正常低限 ,全部患者无一例因出血和血栓再次手术。结论 手术中应对凝血功能进行适时监测与调控 ,围麻醉期要处理好新肝吻合口局部的高凝与全身低凝的关系 ,预防术后出血、肝动脉和 (或)门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超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30例超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经6个月~5年的随访,平均3年,按Harris功能评分:优22例、良好6例、差2例(1例髋关节后脱位、1例术后骨质疏松症),优良率96%。结论对于伤前生活质量较好的患者,做好围术处理,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是治疗超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 烧伤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26.3±6.5(19~40)岁,烧伤面积50.0%±33.4%(20%~97%)TBSA,为深Ⅱ~Ⅳ度烧伤,均伴有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列入肝素治疗组,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5 000U皮下注射,每12h或6h 1次,连用3~4天.同时期入院的12例患者为治疗对照组,年龄、烧伤面积与治疗组无显著差异,治疗措施亦基本相同,但不给予低分子肝素.另设整形患者10例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肝素治疗组、治疗对照组的INR、APTT、PLT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肝素治疗组Fib显著降低(5.89±1.13g/L vs 2.89±0.90g/L),PLT显著升高[(91±11)×109/L vs (264±30)×109/L],未见明显出血性副作用;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烧伤后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7月期间收入院160例糖尿病合并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按照患者及家属意愿分别行不同手术治疗,其中行微创髋关节置换术60例为观察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控制血糖(胰岛素).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