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论述了古代哲学“精气合一”到中医学中精、气涵义分离的演变,揭示了中医学中“精”与“气”的根本区别在于:“精”为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与本原而无调控之用;“气”为调控维护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不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本原。古代哲学气分阴阳、阴阳和则万物生化的辨证调控思想在中医学得到充分合理的继承。中医学“气分阴阳”最大的意义是在气为人体调控之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人体之气的调控之道。 相似文献
3.
程放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3):5-6
《易》对中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数象等方面。其积极意义在于将人之生理与自然有机结合,注重阴阳平衡、心态平和,因势利导,自我调节,五行生克,辩证统一,遵循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4.
5.
6.
7.
试析“辨证论治”中蕴藏的思维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泽华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24-26,31
结合导数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泛系方法论、整体制约论等理论知识,从不同角度对辨证论治中的思维方法进行了探讨,说明中医辨证论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理逻辑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建立中医阴阳数字模型。方法采用计算机二进制数字语言解构和重建中医阴阳理论。结果建立了中医阴阳二进制数字模型并成功模拟了中医阴阳理论的主要内容。结论可以通过二进制数字语言对中医理论进行合理解构和重建,实现中医药理论的数字化。 相似文献
11.
中医箱庭疗法是在继承传统箱庭疗法治疗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易道哲学及禅学思想为指导,融合中医学理论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的空间分析技术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技术。本文以传统箱庭治疗理论、阴阳五行平衡理论、阳主阴从理论及禅悟理论探讨了中医箱庭疗法的治疗理论模型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医箱庭疗法的具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赵保海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4):7-8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中医在研究人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防治方面都始终贯穿着矛盾分析法。具体表现为:从对立统一中掌握普遍规律性、主要矛盾分析法和矛盾转化分析法。然而,中医理论运用矛盾分析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科学地看待阴阳学说。 相似文献
13.
对高血压病人不同证型心肌耗氧指数变化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XXC—A型心血管功能测试仪对1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不同证型和心肌耗氧指数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发现肝阳上亢型、肝肾阳虚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的心肌耗氧指数呈递增趋势,且每一证型之间心肌耗氧指数经统计学处理均存在着差异(P<0.01或P<0.05)。所以,我们认为心肌耗氧指数可以作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并对一期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的心血管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国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5)
对现行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所说的“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等原理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宜从①分辨阴阳;②天人相应;③灵活变通或常变结合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对与中医诊断相关的“黑箱”理论,以及“证”与“方”对应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阴阳无哲学与医学之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利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4):247-250
认为人身之阴阳与天地之阴阳、水火之阴阳、气味之阴阳等并无二致,皆在于说明阴阳的可分性。作为阴阳本质问题的讨论,没有必要区分阴阳的本质与人身阴阳的本质。阴阳具有广泛的物质基础,气与其他事物一样,是阴阳的物质基础之一。人身并无统一之气,把人身阴阳的物质基础规定为人身之气,不符合中医学的实际。所谓人身阴阳,只是阴阳应人之象 相似文献
16.
郁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7(4):253-254
从临床辨证施治的角度,结合中医古代文献,对“阴躁”这一病名的来源,概念,闰理,证候表现,辨治方药等作了初步探讨,阴躁,即阴证发躁,常见阴虚阴盛,阴盛格阳2种证型,治疗有单纯温补散寒与温补同时反佐寒凉的不同,由于临床对烦躁这一主症多从阳热立论,故把“阴躁”作为一个病名单立加以强调,对提高中医药疑难病的辨治能力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18.
挖掘隐匿于治未病学术思想中的标本辨证理论,将是创立标本辨证学术思想体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治未病思想里面的辨证哲学内涵值得去分析研究。治未病思想与标本辨证拥有相同的哲学基础。立足于体质的标本辨证恰是治未病预防思想的体现。立足于病症的标本辨证实质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标本辨证正确地表现出了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医五神辨治体系下的心理脉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理脉象是伴随心理活动而产生的,代表某种特定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的脉象改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身心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也促成了区别于传统脏腑辨证的中医“五神”辨证体系的形成.心理脉象与中医五神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初步构建中医五神辨治体系下心理脉象诊断系统,对于心因性疾病、心理性疾病的诊断以及中医心理学客观化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根据五行相生理论,丹溪治情志病的具体方法共有五种,即:怒解喜、喜解思、思解悲、悲解恐、恐解怒。通过对中医情志医案的整理分析发现,五行相生确可解决一些临床实际问题,应给予重视,并进一步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