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取本院脑血管疾病患者24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诊断,通过对两种诊断方式数据的比较及分析以归纳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手段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意义。结果在病情检查准确率方面,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所得数据显著优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确认患者脑血管病情类型包括: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动脉瘤;所有接受检查患者检查后均提示有脑动脉狭窄情况,程度不一。结论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进行检查诊断,能够帮助医生清楚的掌握脑部病灶的具体情况,引导医生制定更加合理、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疾病当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股骨头坏死疾病诊断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者分别实施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两种检查的间隔时间为两个小时,观察CT与核磁共振两种检查方式的临床诊断准确度。结果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疾病的检出率要显著高于CT检查方式,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检查技术能够更加清晰的诊断股骨头坏死疾病,有助于临床的早期诊断,促进股骨头坏死疾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检查与肝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肝癌的价值。方法选取肝癌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肝脏增强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准确性。结果相较于肝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肝脏增强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肝癌疾病进行诊断时,肝脏增强CT检查的效果优于肝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核磁胰胆管成像对肝外胆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8例肝外胆结石患者,分别接受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和CT检查,分析核磁胰胆管成像的诊断价值。结果 (1)两种检查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和CT阳性检出率相比,MRI阳性检出率明显提高(P0.05);(2)典型病例:患者,71岁,突发右侧腹部疼痛,既往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病史,来我院查核磁共振胆管成像,发现胆总管下段结石,第二天患者出现皮肤黄疸,后经ERCP取出结石,患者症状解除,痊愈出院。结论在肝外胆结石影像学诊断中,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准确率高,比CT检查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病人到医院看病,医生常常要他们做一些相应的检查。有的检查在病人看来可能与自己当前所患疾病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对医生的要求心存疑虑;也有的病人对医生要求做的一些常规检查不以为然,觉得这些“小检查”查不出什么大病,其实不然。作为专业人员的医生,通常是全面整体地考虑病人的疾病,其在对患者进行诊治过程中不仅会针对病人当前的疾病或症状,还会考虑到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病人所患疾病的并发症或后遗症,也有的是医生在对病人进行问诊时的新发现。因此,一些病人自认为不必要或不重要的检查,往往有利于疾病的诊断或发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发明和发展,目前CT机和核磁共振普遍应用于大中型医院,是医院正常运作的基石之一。CT机和核磁共振在临床上作为辅助检查工具的价值极其重要,对于需要影像学证据支持诊断的疾病很有帮助,也是实现精准医疗的重要辅助工具之一。CT机和核磁机是复杂的大型医疗辅助设备,如若发生故障,其维修费用高;一旦不能正常运作,将会给部分患者就诊造成极大的障碍和给医院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对CT机和核磁共振快速准确的维修显得及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段诊刮与核磁共振对手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1月九江市都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对照组采用分段诊刮进行诊断,两组患者手术后均做病理诊断,分析两种方法诊断的准备性。结果手术后确诊,通过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分段诊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核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明显优于分段诊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手术前采用核磁共振检查作为首选,准确率高,对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提高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119-121+125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胰腺囊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近一年时段内于我院接受检查的6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两种检查,使用最终穿刺病理检查作为最终检查的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最终结果、病症分类以及用时时长。结果 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检测后,核磁共振在特异度中明显优于多层螺旋CT,而灵敏度及准确度却微微低于多层螺旋CT(P0.05);两种检查方式均有效分辨胰腺假性肿瘤、胰腺真性肿瘤等一系列疾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在检查使用时长方面长于多层螺旋CT(P0.05)。结论 在临床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疾病过程中使用核磁共振及多层螺旋CT均具有极强的有效性,其中核磁共振检查的花费时间相对较长,但是特异度相对较高能够提供更加具象化的信息,多层螺旋CT耗时短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在临床检查过程中医师应当根据患者需求选择适宜的检查方式,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腹部CT以及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中的诊断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从我院2017年6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肝外胆结石患者中抽取,且均通过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患者共129例,依次实施腹部CT检查以及核磁胰胆管成像。就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检出情况以及诊断情况展开分析和数据对比。结果核磁胰胆管成像组的结石检出率高于腹部CT组,数据统计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核磁胰胆管成像组的直径≤8 mm结石检出率高于腹部CT组,数据统计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核磁胰胆管成像对肝外胆结石患者实施诊断,相比腹部CT,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07年2月所收治的42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将他们设置为实验组,与此同时另外选择42名体检健康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CT和核磁共振检查仪对这两组研究对象实施CT和核磁共振的检查,实验组的患者分别进行两次检查,对照组的患者则开展一次检查。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核磁共振检查异常概率比CT检查的异常概率要高。结论 CT与核磁共振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诊断当中比较常用,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联合使用,可以促进检查准确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钟先金 《大家健康》2016,(11):56-57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和 CT 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对该院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间接收的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诊断,征得患者同意后,按照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 CT 检查诊断,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共80例患者均经过实验室病理诊断确诊。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核磁共振和CT 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均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核磁共振的诊断准确率相对高于 CT,因此核磁共振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更高,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医学创新》2015,(34):125-126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与螺旋CT两种技术对肝脏囊性占位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确诊为肝脏囊性占位疾病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CT技术进行诊断,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技术,比较两组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测结果的符合率、疾病的漏诊率和误诊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疾病诊断过程中的漏诊率和误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部CT、B超与核磁检测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腹部CT、B超及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检查方式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阳性率。结果:核磁胰胆管成像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B超和腹部CT,腹部CT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B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最好,其次为腹部CT,B超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提取所选患者临床资料中腹部CT,B超及核磁胰胆管成像三种检查项目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三种检查诊断准确率的区别。结果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准确率比腹部CT高,比B超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部CT与B超相比,其诊断准确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凭其临床检查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较高准确性,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螺旋CT改良式双期扫描技术对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提高螺旋CT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双螺旋CT对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38例病人进行改良式双期强化扫描,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扫描获得的轴位图像和其中18例病人利用工作站重建的MPR,重建图像对所有病人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30例行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后由放射科医生与手术医生和病理科医生对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8例中膀胱癌16例,膀胱炎3例,肾癌13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输尿管肿瘤2例,输尿管炎症2例,本组病人的诊断正确率为96.67%,结论:螺旋CT改良式双期扫描技术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必将成为泌尿系统疾病检查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分析CT、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诊断的效果差异。方法从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就诊且接受检查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和检查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股骨头坏死患者接受CT检查,观察组股骨头坏死患者接受核磁共振MRI扫描检查,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的检查方式,对股骨头坏死病症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股骨头坏死患者诊断检出率分别为84%、58%,观察组检出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出很多,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核磁共振检查对于股骨头坏死检查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能够对相关的疾病情况做出比较明确的诊断,但是总体相比较而言,采用核磁共振检查方式优势更为明显,检出率更高,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在临床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和分析。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采用CT与核磁共振进行检查诊断的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及优越性。结果核磁共振检出病灶423个,检出率100%;CT检出病灶88个,检出率为20.8%,P0.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与核磁共振均能够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和提供诊断依据,但是在部分特殊情况下,核磁共振检出率高于CT。  相似文献   

18.
罗辉宇 《基层医学论坛》2016,(29):4112-4113
目的:对比CT与核磁共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CT与核磁共振对患者进行诊断。观察CT与核磁共振诊断后患者的病灶数量、检查时间、检查费用等。结果核磁共振检查出的总病灶数量明显优于CT检查,其检查时间、短于CT,但检查费用较高。结论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核磁共振无论从检查时间、检查准确率方面均明显优于CT扫描,然而核磁共振费用较高,但从多方面权衡,核磁共振的价值远高于CT扫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的应用进展,从而为临床病症诊断和治疗等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核磁共振和CT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结果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通过行核磁共振和CT检查,能够进一步明确急性胰腺炎的病理情况,从而为急性胰腺炎诊治提供全方位的参考。两种检查方式具有较高的检查价值。结论针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借助核磁共振和CT检查,进一步明确病情进展和具体病理表现,从而为及时诊断、科学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两种检查方式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宋翠平 《健康问答》2005,(12):50-50
问:我从去年年底开始咳嗽,去医院呼吸科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医生建议看耳鼻喉科,但有的医生说是咽炎,有的说是鼻炎竞。吃了一段时间药,也没有效果。我的主要症状是老有清鼻涕往口腔流.嗓子里老觉得有痰要咳出,而咳出来的是白色或透明的黏液。请问我可能是什么病?还需要做什么检查?如何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