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放  杨蕊琳 《中外医疗》2009,28(32):100-100
炙甘草汤为《伤寒论》治疗"伤寒,心动悸,脉结代"之方,又名复脉汤,由炙甘草、桂枝、姜、人参、阿胶、大枣、麻仁、麦冬、生地黄等加清酒和水共煎而成。具有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之功效。方中炙甘草甘温补中,既可温通阳气、畅行经脉而复脉,又可益气温阳进而生化阴血以养心止动悸,一药而能兼顾两方面病机症候,故为君药;人参益气,桂枝通阳,生地、阿胶、麦冬、麻仁滋阴补血,又以大枣生姜调和营卫,借清酒辛热更行气血,诸药合用,则气血通畅,阴阳调和,故有补虚复脉之用。重用滋阴养血药,少用益气通阳药,是因为阴药非重用,仓促间无能生血养阴,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症止。  相似文献   

2.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由炙甘草、桂枝、生姜、人参、阿胶、大枣、麻仁、麦冬、生地黄等加清酒和水共煎而成.方中炙甘草甘温补中,以资脉之本源,又能通利血脉,为本方之灵药.人参补气,桂枝通阳,生地、麦冬、麻仁、阿胶养阴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更加清酒,藉其辛热以匡药势而行气血.合而用之,则气血通达,阴阳调和,故有补虚复脉之用.  相似文献   

3.
炙甘草汤系《伤寒论》方,因其能复脉,又名复脉汤。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之要方,其组成:主以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辅以大枣、党参补益心气,阿胶、生地黄、麦冬、火麻仁滋阴补血养心,桂枝、生姜和酒通心脉和营卫,亦可祛余邪。综观全方,有益心气、补心血、养心明、通心阳的功效。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运用此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典型病例患者,男,29岁,已婚,纺织工人,1997年4月初诊,患者于1月前,因感冒发烧致病毒性心肌炎。曾在某医院、中医医院就诊。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月余,病情无明…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炙甘草汤发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是<伤寒论>中为数不多的以滋阴为主的方剂,传统上认为炙甘草汤具有养心气、益心血、滋心阴、通心脉之功.但考历代医家之论却不局限于此,如柯琴[1]就认为其"出补阴制阳之路,以开后学滋阴一法".因此,有必要对炙甘草汤阐幽发微,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复脉汤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复脉汤高、中、低剂量组,炙甘草汤组、酒石酸美托洛尔组,灌胃给药14d后,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除假手术组外),制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腹主动脉取血采用ELISA检测血清脑钠肽(BNP).结果:复脉汤各剂量组、炙甘草汤组、美托洛尔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BNP浓度,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复脉汤高剂量组与炙甘草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脉汤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与其降低外周血BN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复脉汤对缺血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盐酸普罗帕酮组,炙甘草汤组,复脉汤高、中、低剂量组,各组大鼠灌胃给药14 d后,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除假手术组外),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记录各组大鼠Ⅱ导联心电图1 h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采用心律失常评分判定。结果复脉汤各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AST、CK-MB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心律失常评分显示,复脉汤各剂量组及炙甘草汤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复脉汤各剂量组与盐酸普罗帕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复脉汤中、低剂量组与炙甘草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复脉汤对缺血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效果优于盐酸普罗帕酮和炙甘草汤。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具有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是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主方。 本方名为炙甘草汤,但方中生地黄用量最重,其用意有两个方面。其一,本证为气虚血少,故重用生地黄以滋养阴液。如左季云说:“地黄分量独申于炙甘草汤者,盖地黄之用,在其脂液能滋养筋骸、经脉干者枯者,皆能使之润泽也。”其二,《神农本草经》截:干地黄“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的作用,故对于血衰气少,脉气不  相似文献   

8.
分析《伤寒论》原文及张仲景制方用药本义,炙甘草汤是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之方.又名复脉汤.为临床常用的经典名方.临证应辨清气血阴阳之所属,观其脉证,随证加减.应万变不离仲景立意之根本.  相似文献   

9.
加减复脉汤由复脉汤(炙甘草汤)化裁而来,主治邪热久羁,阴液亏虚。董湘玉教授灵活运用加减复脉汤,临床治疗有久热阴亏症状的各种疾病,异病同治,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炙甘草汤全方共奏补血滋阴、健脾益气温阳之功效,通过"损其心者,调其荣卫""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分析其内在机制,可知该方不应只局限于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为临床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还可将此方推广应用于因营气衰少、卫气不足所致之不寐以及因脾虚、津血不足所致之燥证的治疗。随着后世医者对炙甘草汤理论精髓的深入领会,该方将会有更加宝贵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复脉汤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肌钙蛋白Ⅰ(c TnⅠ)含量及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炙甘草汤组、酒石酸美托洛尔组、复脉汤高、中、低剂量组,灌胃给药14 d后,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维持1 h(除假手术组外),制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腹主动脉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 TnⅠ含量,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细胞的形态改变。结果:各剂量复脉汤、美托洛尔可不同程度降低c Tn I浓度,减轻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与炙甘草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复脉汤对结扎左冠状动脉造成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外周血c TnⅠ水平及改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吴鞠通为温病学派一代宗师,对温病学他既接受了叶天士的薪传,又有着自己的创见,特别是温热病清热养阴法的确立,吴氏尤有殊功。其育阴清热之复脉法,对温热病伤阴阶段的论治,即见其养阴之特点,试就《温病条辨》所论析之。师仲景法圆珠在手吴氏复脉法主方为加减复脉汤。是从仲景《伤寒论》复脉汤化裁而来。复脉汤(炙甘草汤)是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复脉之法,药用炙甘草、桂枝、生姜、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生  相似文献   

13.
认为仲景炙甘草汤是根据营卫理论及脉结代的病理机制。宗“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治疗原则,立方本意乃寓调和营卫于养阴益气之中,一方面溢养五脏之阴精,化五脏之气,使五脏气充,以助血运之力;另一方面滋阴益营使血脉充盈,如此血脉复常,营气得行,卫气得通,心神(包括五脏)得养而心悸得平。  相似文献   

14.
<正>当归补血汤(Danggui Buxue Decoction,DBD),别名黄耆当归汤、补血汤、耆归汤、黄耆补血汤等,首见于金元时期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由黄芪和当归以5∶1比例组成,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配以当归益血和营。两药相伍,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具有益气生血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血虚、阳浮于外之虚热证等。自问世以来一直作为补气生血的经典名方广泛应用于临床。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当归补血汤具有广泛  相似文献   

15.
<正>阴阳理论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中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互根、阴阳消长是其主要思想。中医药临床应用包括理法方药都有阴阳理论具体的体现和应用。复脉汤即炙甘草汤,由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其立意高远,组方严谨,备受后世医家所推崇,明代医家李梴称“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清代医家徐彬则称其为“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秉承中医学之阴阳理论,在复脉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心悸属中医学"惊悸、怔忡"范畴,心主血脉,血养心神,心气充沛、阴血充足,则脉道充盈;气虚则血行无力,血虚则不得养心,故发为心动悸、脉结代。复脉汤具有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温振心阳的功效。方中炙甘草甘温复脉以利心气;党参、大枣补气益脾以滋化源;地黄、阿胶、麦冬、麻仁甘润滋阴以补心血;桂枝、生姜辛温通阳以助复脉;与益气养阴药相配,既可温而不燥,又使气血充盈、脉道通利,则心动悸而脉结代之症可解。全方标本兼治、气血同调,配伍严谨,共收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相似文献   

17.
炙甘草汤为仲景《伤寒论》方。用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现方剂书具言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之功,用于气虚血弱之脉结代,心动悸,虚劳肺痿之干咳无痰、痰中带有血丝之证。笔者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用于营卫不足,气血运行涩滞的失眠、阵发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脉诊学谓:“数时一止,其名曰促。缓时一止,名为结代。”指的是脉搏在一分钟内90次以上见有歇止之象为促脉,短促的意思。脉搏在一分钟内80次以下出现歇止之象为结代脉,不流利的意思。 临证辨治,早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就有“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炙甘草、地黄、麦门冬、阿胶、火麻仁、人参、桂枝、生姜、大枣、酒)主之。”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易名复脉汤。至清代吴鞠通沿袭叶天士用复脉汤的经验,在《温病条辨》一书中记载了加减复脉汤(即由炙甘草汤中减去人参、桂枝、  相似文献   

19.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相似文献   

20.
戴基海  焦颖艳 《当代医学》2010,16(15):145-145
加味建中汤是在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基础上演变而来。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出自《金贵要略》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小建中汤主证:"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主治脾虚劳,以阴虚为主之证,方药为桂枝三两,炙甘草三两,大枣10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