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 SPECT)对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脑血流情况的评估以及对脑缺血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对2008年至2014年39例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利用SP ECT观察局部全脑血流量( rCBF)的变化、是否存在脑缺血以及缺血的区域和程度。结果:实验组突聋伴糖尿病病人39例rCBF减低者33例,占受检者84.6%,对照组突聋不伴糖尿病人31例,13例患者rCBF减低区,占受检者41.6%,二者rCBF的平均生阈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SPECT脑显像提示入组的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脑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情况,同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未引起临床症状的隐匿缺血区,故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给予SPECT脑显像以监测脑血流情况,必要时及早干预,可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特点及脑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对抑郁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抑郁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进行脑SPECT显像,并比较检查结果。结果: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双侧前额叶、颞叶前部、双侧顶叶、枕叶以及尾状核的rCBF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抑郁症对脑血流灌注有重要影响,SPECT脑灌注显像在抑郁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脑出血患者早期诊断、治疗及监测疗效、评估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46例脑出血患者静脉注射99mTc-ECD 925-1110MBq(25-30 mci)15 min后进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46例患者SPECT显像出血部位均出现局部脑血流(rCBF)减少,78%(36例)有同侧或对侧大脑半球广泛性放射性分布稀疏,25例2周后复查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11例放射性分布减低区有所缩小;有缺血灶患者血流功能变化率(BFCR百分率)大于血流灌注减少者。结论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是一种无创伤的功能性影像检查,能较早的诊断出损害区的功能异常,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22例癫癎患儿进行间歇期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探讨癫癎患儿SPECT的影像特点,评价SPECT对癫癎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 静脉注射99Tcm-ECD30-40分钟后进行SPECT显像,以2个以上的断面出现异常放射性药物分布区为阳性病灶.结果 17/22例癫癎患儿间歇期SPECT显像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77.3%,其中15例表现为局部脑血流灌注减低.17例阳性检出者中2个以上病灶并存者13例,单个病灶者4例,共检出病灶42个.42个病灶中有20个病灶为某一叶的双侧对称性改变(占45.5%);22个病灶为单侧或双侧非对称性改变(占54.5%).额叶、颞叶、枕叶、顶叶和基底神经核的病灶数分别占50.8%、26.3%、16.7%、5.3%和0.9%.结论 本组患儿间歇期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大多表现为局部脑血流灌注减低,其病灶具有双侧对称性、多灶性或广泛性的特点,且额叶的病灶数明显多于其它各叶.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2例癫痫患儿进行间歇期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探讨癫痫患儿SPECT的影像特点,评价SPECT对癫痫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静脉注射99Tcm—ECD30—40分钟后进行SPECT显像,以2个以上的断面出现异常放射性药物分布区为阳性病灶。结果17/22例癫痫患儿间歇期SPECT显像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77.3%,其中15例表现为局部脑血流灌注减低。17例阳性检出者中2个以上病灶并存者13例,单个病灶者4例,共检出病灶42个。42个病灶中有20个病灶为某一叶的双侧对称性改变(占45.5%);22个病灶为单侧或双侧非对称性改变(占54.5%)。额叶、颞叶、枕叶、顶叶和基底神经核的病灶数分别占50.8%、26.3%、16.7%、5.3%和0.9%。结论本组患儿间歇期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大多表现为局部脑血流灌注减低,其病灶具有双侧对称性、多灶性或广泛性的特点,且额叶的病灶数明显多于其它各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AICH)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变化。方法:对88例AICH患者行脑血流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显像,判定rCBF改变的部位及范围。结果:AICH患者远离出血灶的同侧、对侧大脑半球和对侧小脑半球缺血发生率分别为68.75%、31.25%、和48.75%。基底节出血最常引起皮层失联络的部位是额叶(78.5%),其次是颞叶(63%)、顶叶(58.5%)、对侧小脑(45.5%)和枕叶(25%)。肢瘫越重者发生对侧小脑失联络现象越高。结论:AICH可引起远离出血灶的大脑半球及对侧小脑半球缺血。随着病情改善,rCBF也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99mTc-ECDSPECT脑功能显像检测干燥综合征(SS)异常脑血流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例SS伴发中枢损害症状或体征的患者进行99mTc-ECDSPECT脑功能显像,以10例SS无确切中枢损害症状或体征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9例SS伴发中枢损害患者99mTc-ECDSPECT脑功能显像检测出11例(57·9%)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减低,对照组仅1例(10·0%)rCBF减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20,P<0·05)。最常被累及的区域为顶叶、颞叶。结论可以用99mTc-ECDSPECT脑功能显像检测SS伴发中枢损害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减低。但该方法确切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AICH)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变化。方法:对88例AICH患者行脑血流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显像,判定rCBF改变的部位及范围。结果:AICH患者远离出血灶的同侧、对侧大脑半球和对侧小脑半球缺血发生率分别为68.75%、31.25%、和48.75%。基底节出血最常引起皮层失联络的部位是额叶(78.5%),其次是颞叶(63%)、顶叶(58.5%)、对侧小脑(45.5%)和枕叶(25%)。肢瘫越重者发生对侧小脑失联络现象越高。结论:AICH可引起远离出血灶的大脑半球及对侧小脑半球缺血。随着病情改善,rCBF也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口服乙酰唑胺(ACZ)负荷试验脑血流断层SPECT一日法连续显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TIA发作患者进行基态和口服。ACZ负荷脑血流断层显像,并对重建后的图像进行影像数据衰减校正、影像减影及影像归一化处理。之后划取感兴趣区(ROI)378处,显像剂为^99mTc-乙撑双半胱氨酸二乙酯(^99mTc-ECD)。结果 根据对感兴趣区进行半定量分析,并根据脑血流对ACZ的反应分成4种类型:A型,皮质区域局部脑血流(rCBF)用药前后均正常216处;B型,基态rCBF正常,用药2h后出现新的rCBF减低区87处;C型,基态时rCBF即有降低,负荷后进一步减低18处;D型,基态时rCBF减低,ACZ负荷后改善57处。结论 口服ACZ脑负荷试验SPECT一日法连续显像,可达到注射ACZ法同样的效果,可观察脑血管的反应、储备力,发现隐匿性缺血病灶,有利于TIA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采用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方法 对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发病期间行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显像剂为^99mTc-双半胱乙酯(ECD),仪器为Siemens Diacom+ICON1 SPECT仪,经检查发现局部脑血流(rCBF)灌注减少者,行X-CT检查。结果 发现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29例发病间期rCBF灌注减少,灵敏度为73%,而X-CT检查均无异常。结论 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与X-CT比较,有助于颈椎病的分型,估计病情,追踪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11.
金玉新  高德九  刘琳 《甘肃医药》2013,(12):886-888
目的:探讨焦虑症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特点及脑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对焦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7例焦虑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进行脑SPECT显像,并比较检查结果.结果:焦虑症组在额叶、部分颞叶和丘脑的rCB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焦虑症对脑血流灌注有重要影响,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焦虑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出血病人脑血流变化规律及对临床的价值。方法:用^99mTc-ECD SPECT对45例脑出血病人进行动态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45例病人全部阳性,100%有局限性缺血,64%有大脑皮质广泛血液灌注明显减低伴局限性相对高灌柱,36%有CCD,动态观察68%的病例血流灌注有改善或明显改善。结论:脑血流灌注显像对于研究脑出血病人脑血液的变化规律和治疗观察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贾晓娟  韩军  唐彩华  李慧 《中外医疗》2012,31(24):167+169-167,169
目的探讨SPECT/CT同机融合技术在脑灌注显像应用价值。方法对该科210例脑灌注显像患者,161例患者采用SPECT/CT同机融合技术采集图像,49例患者采用单纯断层扫描方法采集图像。结果该组中161例采用SPECT/CT同机融合技术采集的图像明显优于49例单纯断层扫描的图像。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技术在脑灌注显像中病灶定位准确,图像质量好,操作方法简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作为脑灌注显像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后局部脑血流(rCBF)动态变化与临床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颅脑损伤病人60例,按照GCS评分标准分成轻型损伤组45例,中型损伤组8例和重型损伤组7例,20例健康员工为对照组,对入选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2 d内、1周及2周后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与CT检查,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入院初和伤后1、2周患者SPECT检测影像学异常阳性率高于CT检测(88.3%vs 46.7%,P<0.05),尤其轻型损伤组患者更为明显(84.4%vs28.9%,P<0.01),2周后头部CT显示出血及水肿大部分消退,而SPECT显示多数病人仍有脑血流灌注减低.结论 rCBF的变化反应了脑损伤的程度,SPECT检查所表现的颅脑损伤后rCBF的变化对判定病情及评估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脑rCBF显像评价孤独症脑灌注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孤独症儿童局部脑灌注变化特点. 方法: 对72例临床诊断为孤独症的儿童应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进行局部脑灌注显像, 观察孤独症儿童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情况. 结果: 在72例中,有79%患儿存在rCBF降低,其中74%病灶位于海马回、颞叶、顶枕叶、扣带回等边缘系统. 3~6岁患儿额叶rCBF降低发生率比小于3岁和大于6岁患者发生率高(P<0.05). 两侧rCBF降低发生率及病灶部位构成比例,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孤独症患儿大多数存在海马回、颞叶等边缘系统的rCBF降低,3~6岁阶段可能存在暂时的大脑额叶rCBF降低.  相似文献   

16.
分析49例CT诊断为脑腔隙性梗塞患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发现40例(81.6%)有同侧皮层部分血流灌注明显降低,提示ECT检查对脑血管病时大脑皮层血流灌注改变灵敏。据此对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假阳性”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灌注显像技术,观察针刺对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量的改变情况,探讨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针刺前后局部脑功能状态和SPECT技术对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判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符合临床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针刺前后分别进行了SPECT 99mTc-ECD脑灌注显像检查,并对此类患者针刺前后局部脑血流灌注改变和易损部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8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SPECT检查中发现大脑皮质不同的功能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流灌注异常,以额叶和颞叶功能受损最常见。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针刺前后,血流灌注降低病灶放射性摄取改变差异显著,通过结果分析,可以得出针刺可使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脑血流灌注降低病灶增加放射性摄取,即明显改善了局部脑血流灌注量。结论应用SPECT显像技术可直接观察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针刺前后局部脑血流灌注量的改变情况,可客观定量分析针刺治疗效果,对以后评价、判断治疗疗效和针刺选穴等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一种直观可行的客观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8.
使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对5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发作期患者进行脑血流检查,发现脑缺血在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占70.6%,颈内动脉供血区占29.4%。提示本病脑缺血范围已累及椎基动脉及颈内动脉两个供血区,脑血流改变几乎发生在全脑。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传统概念提出异议。本病的临床征象与脑缺血发生部位及缺血涉及范围有关。SPECT有助于早期了解本病在无脑形态变化情况下脑血流量及脑功能的变化是一种新的无创伤性早期诊断的检查方法。对治疗的疗效判定亦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用两种灌注显像剂,对84例老年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行单光子断层显像(SPEC)研究。其中脑血管疾病53例,痴呆25例(AD17例,MID8例),帕金森氏病6例。79例进行了CT检查并作了比较,结果表明,SPECT脑显像对脑血管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93.3%脑梗塞患者SPECT显像有阳性发现,图像特征为病灶处血流灌注减少所致的放射性减低区,与CT相符,但范围较CT为大。在TIA、脑供血不足及脑动脉硬化中均见到有局部血流减少的表现,较CT为灵敏,但脑出血阳性率略逊于CT。痴呆症的SPECT改变在AD和MID中各有其特征性改变。大多数帕金森氏病患者的大脑和基底节可见到血流减低区,其CT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心清与抗痫药修复癫痫病人异常灌注灶的发作间期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显像与长程视频脑电图(EEG)的变化。方法对100例癫痫病人治疗前后两次发作间期SPECT、长程EEG和CT/MRI检查。监测抗痫药及血浓度,控制平均24个月,加入中药脑心清治疗12个月。结果全身强直-阵挛发作(GTCS)62例,局灶性癫痫等38例。CT/MRI异常42例(42%)。SPECT异常81例(81%),异常灶153个,修复后正常增加18例(24.2%),总灶数减少61个(39.8%,P<0.05)。异常灶变化67%:长程EEG异常89例(89%),正常增加29例(29%,P<0.05)。痫样放电81例(90.0%),治疗减少40例(49.4%,P>0.05)。结论脑心清与抗痫药修复长期控制的癫痫异常灌注灶初步显示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