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抚触可从多方面促进婴儿的健康成长,其作为现代医学的1种重要辅助手段,正日益受到各国儿科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进1步探讨抚触对新生儿的作用,我院对3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进行抚触,观察抚触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效果,现总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将2001年9月至2002年3月在我院自然分娩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一组为抚触组,一组为对照组,两组婴儿在性别、出生体重、胎龄、Apgar评分等方面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婴  相似文献   

2.
尹彩萍 《职业与健康》2002,18(3):131-132
目的 探索哺乳频率对母乳性黄疸(BMJ)的影响。方法 将临床140例母乳喂养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增加哺乳次数)70例和对照组70例。分析其哺乳频率及首次胎粪排出时间及排出黄便时间、出生第5日血清胆红素含量及发生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比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每天哺乳频率分别为(8.7±1.8)次/d与(4.6±1.7)次/d;首次胎粪排出时间分别为(6±2)h与(11±7)h;排出黄便时间分别为(43±12)h与(64±16)h;出生第5日血清胆红素含量分别为(168±19)μmol/L与(215±29)μmol/L。结论 母乳喂养次数可能是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的原因之一。在“按需哺乳”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哺乳频率,少量多次喂养,可减少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早期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秋艳  李清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0):2836-2837
目的:探讨如何早期预防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方法:对符合母乳喂养的正常足月儿560例,随机分为3组:干预Ⅰ组予口服丽珠肠乐、增加哺乳次数;干预Ⅱ组予口服丽珠肠乐、增加哺乳次数并进行新生儿抚触;对照组按需哺乳,观察黄疸发生、发展情况。结果:3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6%、5.3%、13.2%,黄疸达高峰时血清胆红素浓度分别为(178.39±1.96)μmol/L、(170.29±1.68)μmol/L、(199.30±2.20)μmol/L,对照组高于干预I组、干预I组高于干预II组。结论:新生儿早期口服丽珠肠乐、增加哺乳次数对预防早发型母乳性黄疸行之有效,而结合新生儿抚触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游泳与抚触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智杰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5):3493-3494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与抚触对婴儿健康及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80例足月分娩的正常新生儿,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住院期间每日给予新生儿游泳及抚触;对照组30例,每日只给予新生儿沐浴。分别记录,比较两组新生儿生后48h哺乳次数、大便转黄天数及生后第3、4天胆红素值。结果:两组间婴儿生后48h哺乳次数、大便转黄天数及生后第3、4天胆红素值,4组数据在统计学处理上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6.
38例晚发型母乳性黄疸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暂停母乳改配方乳+家庭日光浴疗法,采用日本美能达生产的经皮测胆仪,对治疗前及治疗第3天、第5天的皮肤黄疸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效36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97.43%.结论暂停母乳+家庭日光浴疗法是治疗晚发型母乳性黄疸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优点为,疗程短,疗效好,花费少,不住院,家长易接受,不影响继续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随访北京市迟发型母乳性黄疸婴儿及其乳母,分析哺乳期乳母膳食、母乳成分对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影响,探讨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产前检查并在本医院分娩、年龄在20~45岁、产后准备进行纯母乳喂养的孕妇,依托本课题组建立的母乳库随访队列,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1例随访过程中诊断为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足月患儿作为黄疸组,依据黄疸组新生儿的胎龄、性别,按1:1的比例匹配,入组21例健康无黄疸足月儿作为对照组。产后42 d入户收集母乳,调查哺乳期乳母膳食摄入情况,测量母乳中宏量营养素含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母乳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对数变换后膳食成分与母乳EGF含量的关系。结果 黄疸组乳母蔬菜摄入量250.0(196.4, 438.3) g低于对照组421.4(246.0, 635.7) g(P=0.05);黄疸组乳母母乳EGF含量(39.8±20.0)ng/mL低于对照组(50.8±18.1)ng/mL(P=0.031)。母乳中EGF水平受乳母膳食影响:当控制其他变量后,每多摄入...  相似文献   

8.
不同方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探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方案 ,我们对 48例本症者进行随机分组 ,采用 4种方案治疗 ,现报告如下。1.1 病例选择  48例均为我院 1997年~1999年住院及门诊患儿 ,男 3 0例、女 18例。胎龄 (3 8.1± 4.7)周 ,出生体重 (3 0 0 0± 2 70 )g ,就诊日龄 (15± 6.2 )天。黄疸出现在生后 3~ 17天 ,日渐加重 ,患儿一般情况好 ,生长发育正常 ,无其它阳性体征。血常规 ,红细胞形态 ,网织红细胞计数 ,肝功均正常。母孕期无异常。据病史、发病日龄、临床特点和化验诊断为母乳性黄疸。1.2 观察指标 采用微量胆红素测定仪检测血清胆红素变…  相似文献   

9.
母乳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33例母乳性黄疸,对其发生机理、诊断标准、处理及预后进行了讨论。强调尽管母乳喂养可使一定比例的新生儿出现黄疸,但因预后良好,应积极提倡和推广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0.
母乳性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近年来 ,我们在不停止母乳喂养的情况下 ,采用口服思密达加葡萄糖液治疗迟发型母乳性黄疸 4 3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来自我院 1998年 10月至 2 0 0 0年 9月儿童保健门诊 ,78例黄疸患儿均为母乳喂养 ,其黄疸发生在出生后 2~14d  相似文献   

11.
魏本荣  张倩 《现代保健》2009,(15):13-14
目的探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12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采用茵栀黄注射液及蒙脱石散治疗。对照组54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日均胆红素下降值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黄疸降至102.6μmol/L以下时间治疗组明显提前(P〈0.01)。结论茵栀黄注射液及蒙脱石散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吕深  黄从付  沈霞  韩静  丁刚  王强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6):3672-3673
目的:探讨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干预早发型母乳性黄疸,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89例正常产正常新生儿作为干预组,在按需喂养的同时给予口服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妈咪爱",同时随机选择175例正常产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给予正常开奶,按需喂养,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1次/d监测胆红素值。结果:观察组1周内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生后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平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19,P(0.05;t=-1.923,P(0.05)。结论:口服"妈咪爱"干预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可有效地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减轻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程度,从而减少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的早期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晚期黄疸新生儿与母乳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配对检测本院新生儿科2004年5月~2006年5月323例晚期黄疸患儿血和其母乳CMV-DNA含量,并检测血常规和肝功能,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新生儿血阳性者104例,阳性率为32.2%;母乳阳性者254例,阳性率为78.6%。②和吸食阴性母乳者相比,吸食感染母乳的患儿更容易感染CMV(χ2=15.88,P<0.01)。③母乳CMV含量对患儿是否感染CMV没有显著性意义(t=1.028,P>0.05)。④早产儿较足月儿更容易感染CMV(χ2=9.29,P<0.01)。结论:母乳CMV感染可能是导致新生儿晚期黄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晚发母乳性黄疸患者血清中总胆汁酸( TBA)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晚发母乳性黄疸患儿为观察组,并随机抽取8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测量并比较两组的血清TBA、血清总胆红素( TB)、谷丙转氨酶( ALT)、γ-谷氨酰转肽酶( GGT)、碱性磷酸酶( ALT)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中TBA、TB、GGT、AL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931、24.591、29.224、13.768,均P<0.01),两组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39,P>0.05)。晚发母乳性黄疸患儿治疗后TBA、T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7.814、26.382,均P<0.01)。结论 晚发母乳性黄疸患儿因胆汁有不同程度的淤积导致血清TBA水平升高,临床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通过给过敏体质孕母、乳母补充益生菌乳酸杆菌,观察乳酸杆菌对母乳成分的影响及其与婴儿过敏性疾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过敏体质孕妇(n=60),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自孕36周开始口服乳酸杆菌,孩子出生后继续服用直到母乳喂养结束,另一组口服安慰剂,同时选择非过敏体质孕妇(n=30)为对照组,生后取母乳测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IgA、skA、TGF-β1,sCD14),孩子随访到2岁以确定湿疹及其他过敏性疾病。结果口服乳酸杆菌的孕妇母乳中TGF—β1、sCD14水平较口服安慰剂低,口服乳酸杆菌的孕妇的孩子2岁内患过敏性疾病率低。口服乳酸杆菌对母乳中IgA、sIgA水平没有影响。结论在怀孕晚期及哺乳期口服乳酸杆菌可降低母乳中TGF-β、sCD14水平,这种细胞因子水平降低与母乳喂养婴儿低敏感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哺乳早期健康母亲膳食摄入的情况与其乳汁唾液酸(SA)含量之间的关系. 方法 随机选取111例健康产妇,于其产后第30~40天采集乳汁10~15 ml,同时采用产妇三日膳食回顾问卷调查营养摄入情况,分析不同营养素摄入对乳汁SA含量的影响. 结果 高SA组的产妇膳食摄入的维生素A[(571.6±180.0) ug/d]显著高于低SA组[(417.3±144.1)ug/d],每日维生素A摄入较高组的产妇其乳汁SA含量亦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产妇每日维生素A的摄入对产妇产后早期乳汁SA含量有影响. 结论 增加维生素A的摄入有助于提高乳汁SA含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高学历产妇产后不同喂养阶段母乳营养成分及喂养方式的动态变化。方法招募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产妇87名,跟踪随访其在产后0~6个月内选择的喂养方式,分别采集其产后5天、14天、1个月、3个月、6个月母乳样本15 ml进行宏量营养素检测。比较不同时间点母乳中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 1个月成熟乳、3个月成熟乳、6个月成熟乳中的乳糖含量均低于初乳和过渡乳中的乳糖含量,过渡乳和1个月成熟乳中的脂肪含量高于初乳中的脂肪含量,初乳和过渡乳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1个月成熟乳、3个月成熟乳及6个月成熟乳中蛋白质含量,过渡乳能量高于初乳、3个月成熟乳及6个月成熟乳,初乳及过渡乳中总矿物质含量高于1个月成熟乳、3个月成熟乳及6个月成熟乳中的总矿物质含量,3个月成熟乳、6个月成熟乳中水分含量高于过渡乳中的水分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产后5天内,新生儿纯母乳喂养比例39.7%;产后14天,采集过渡乳的产妇中纯母乳喂养比例72.5%;产后1个月,采集成熟乳的产妇中纯母乳喂养比例85.1%;产后3个月,采集成熟乳的产妇中纯母乳喂养比例为90.0%;产后6个月,采集成熟乳的产妇中纯母乳喂养比例为81.2%。结论母乳中蛋白质、乳糖、矿物质含量随泌乳时间延长而减少;而脂肪、能量含量在初乳中最低,过渡乳中达到高峰,并于成熟乳、晚乳中维持恒定,其变化利于婴儿健康生长。高学历产妇产后14天泌乳量稳定后能较好的保证纯母乳喂养方式,母乳喂养产妇中纯母乳喂养的比例随喂养时间延长逐渐上升。产后6个月,高学历在职产妇重返职场,对坚持母乳喂养产生影响,纯母乳喂养比例相对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母乳中铜、铁、锌、钙、镁等元素的含量及其与婴儿血中铜、铁、锌、钙、镁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母亲与其婴儿各100例,在婴儿出生后3~4个月,分别对母乳与其婴儿末梢血进行铜、铁、锌、钙、镁元素的测定。结果:在纯母乳喂养的母亲乳汁中,元素的缺乏与其喂养的婴儿血液中元素的缺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呈高度的相关性。结论:母亲在孕期及哺乳期母乳不足或母乳中元素缺乏时,其喂养的婴儿体内就可能造成相关元素的缺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研究我国产妇不同时段母乳中溶菌酶含量,为了解我国产妇人群的基本资料奠定基础。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溶菌酶含量。结果:母乳中溶菌酶含量在初乳组最高,其次是成熟乳组,过渡乳组最低;其中两两比较:初乳与成熟乳、过渡乳溶菌酶含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成熟乳与过渡乳溶菌酶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过渡乳组溶菌酶含量与初乳组呈正相关,而与成熟乳组无明显相关性。3组的溶菌酶含量测定值均低于国外报道,尤其是初乳中溶菌酶含量更低。结论:应用ELISA法检测溶菌酶含量具有通量高,所需样本体积量少的优点,将来可以推广应用于大样本人群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In vivo studies indicate that prenatal or neonatal exposure of rodents to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 disrupts thyroid hormone balance, but few studies have reported an association of PBDEs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 The goal was to examine whether PBDEs exposure affects the levels of thyroid hormones and IGF-1 in cord blood. Study participants were healthy pregnant women recruited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central Taiwan between 2000 and 2001 and in southern Taiwan from 2007 to 2009. One-hundred-forty-nine breast milk samples (n=149), which were collected within one month after delivery, were analyzed using a high resolution gas chromatograph equipped with a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er. The average and median levels of breast milk Σ(14)PBDEs were 5.34 and 3.38 ng/g lipid in 2000-2001 and 5.22 and 3.13 ng/g lipid in 2007-2009, respectively. In general, levels of PBDE congeners were very low in this study population an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years 2000-2001 and 2007-2009. Breast milk Σ(14)PBD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yroid hormones and IGF-1 in cord blood. After examining multiple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with adjustment for maternal age, pre-pregnancy body mass index (BMI), parity, gestational age, and region (namely, 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 we found that log of T4 in cord blood was significantly but slightly correlated with higher BDE-154 (B=0.113, p=0.017) in breast milk. The log of FT4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a decrease in the log of BDE-99 level (B=-0.137, p=0.043) and an increase in the log of BDE-154 level (B=0.158, p=0.008). Meanwhile, the log of IGF-1 level was also significantly link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log of BDE-196 level (B=0.532, p=0.028) and decrease in the log of BDE-85 level (B=-0.235, p=0.018). Few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report an association between PBDEs exposure and IGF-1. Based on our findings, further in vivo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are encouraged and needed to explore associations between PBDEs exposure and levels of thyroid hormones and IGF-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