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及其髌骨轨迹不良发生情况。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屈曲组89例(126膝)和对照组67例(95膝)。对照组采用普通非高屈曲型假体进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高屈曲型假体进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于手术前后对比2组患者的美国膝关节协会制定的评分标准(KSS)评分及最大屈曲角度,并于术后12个月对2组患者进行X线复查,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观察比较其髌骨、下肢力线以及假体情况。结果术后3、6、12个月,高屈曲组的KSS评分和最大屈曲角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12个月,高屈曲组的膝关节活动范围明显高于对照组,在髌骨轨迹不良、下肢力线较差以及假体不稳定等事件的发生上,高屈曲组患者则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其术后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范围均优于普通非高屈曲型假体,能够获得最大屈曲角度,同时其髌骨轨迹不良等事件的发生率也低于普通非高屈曲型假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个体化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测量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方法膝骨性关节炎患者36例,按双盲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患者的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在术前由影像学手段确定,而对照组患者的旋转标志物为后髁轴,旋转角度为3°,方向为外旋。两组患者均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术中行髌骨置换、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比例,及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KSS评分结果。结果两组术前的KSS评分及术中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髌骨置换率低于对照组,术后2周、3个月时K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个体化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测量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假体在全膝关节置换中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0例(108膝)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应用固定平台假体(51例,54膝)和活动平台假体(49例,54膝)置换治疗,记录膝关节术前及术后HSS评分、测量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患膝HSS评分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7~55个月的随访,两组HSS评分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比较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固定或活动平台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均能获得显著疗效,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旋转平台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3年1月采用强生公司生产旋转平台假体(PFC-RP Depuy)对6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77膝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55 ~ 77岁,平均63.2岁,采用KSS膝关节评分系统、髌骨评分、关节活动度及X线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7~6.2年,平均5.1年,术后KSS评分系统临床评分由术前(52.3±6.7)分提升至术后(89.6±8.3)分,功能评分由术前(30.1±8.4)分提升至术后(91.6±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膝关节各项评分、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恢复,关节功能得到改善.X线检查未见假体周围透亮线、骨溶解、假体松动及聚乙烯垫片脱位等并发症.结论 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活动衬垫型和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在置换后1年时膝关节活动度和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且患膝既往无手术史的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A、B组,各为40例。A组采用活动衬垫型膝关节假体,B组采用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比较两组术后HSS评分结果以及置换术后膝关节相关活动度的角度。结果①A、B两组术后6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HSS评分结果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B两组置换术后患膝屈曲挛缩、最大屈曲度、股骨角、胫骨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及置换术后髌骨高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活动衬垫型和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治疗置换后1年时膝关节骨关节炎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二者均可行。  相似文献   

6.
于泉  姜屿 《北方药学》2014,(1):109-109
目的:观察锁定加压板治疗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8月~2012年5月收治7例全髋及半髋关节置换,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骨折,采用锁定板固定假体周围。结果:8例均获得随访,假体周围骨折愈合良好。结论:锁骨加压板是治疗假体周围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表面假体置换术后关节疼痛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全膝关节表面假体置换术患者218例,并由随访可知,术后出现膝关节疼痛患者24例,回顾该24例患者的基本资料,探究全膝关节表面假体置换术后关节疼痛原因及防治措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下肢旋转时对线不良、侧方松解处理不当、膝关节畸形矫正过大等原因是导致术后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结论术中需注意手术关节良好对位,加强手术技巧,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旋转铰链型假体置换术与单纯铰链型假体置换术在膝关节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将收治的78例患有膝关节肿瘤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78例。采用单纯铰链型假体置换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旋转铰链型假体置换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膝关节肿瘤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旋转铰链型假体置换术对患有膝关节肿瘤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蔡文翔  彭昊 《中国医药》2023,(4):633-636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假体周围骨折已成为越来越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骨科问题。假体周围髌骨骨折是仅次于股骨骨折第二常见的假体周围骨折。目前国内对假体周围髌骨骨折进行系统性综述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旨在描述TKA后假体周围髌骨骨折的危险因素、分型、治疗方案和预后,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神经性关节病最早于1868年由让·马丁·夏科描述为一种进行性和破坏性的关节疾病。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梅毒及慢性酒精中毒是该病的主要病因[1],它会导致严重的关节破坏和不稳定。研究发现,旋转铰链全膝关节假体可用于治疗膝关节周围的整体不稳定或严重骨质流失[2]。但也有研究认为即使行旋转铰链全膝关节假体重建,也会遇到辅助行走和深部感染率高的可能性[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比较稳定型(PS型)与交叉韧带保留型(CR型)2种假体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7月109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分为CR型假体组62例(A组)、PS型假体组47例(B组),术后3个月,应用KT-1000关节动度计在膝关节屈曲30°时进行膝关节最大前后向位移的测量,并记录AKS评分.分析在膝关节最大前后向位移及AKS评分等方面PS与CR型2种假体存在的差异.结果 TKA术后3个月A组膝关节最大前后向位移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AK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后3个月PS型假体组具有更好的膝关节前后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旋转铰链式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我科采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21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5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2.4岁;右侧9例,左侧1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严重畸形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5...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重建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后期假体无菌性松动已日益成为影响人工关节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早期,人们将无菌性松动咎于假体与骨界面间的密贴欠佳,假体安装位置不良以及骨水泥碎裂等力学原因,把无菌性松动简单等同于机械性松动。然而目前文献已证实假体周围界膜的存在,普遍认为该界膜具有生物学活性并在假体松动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s)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假体松动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本实验经兔膝关节植入金属假体后,对其关节滑膜和假体界膜进行研究,探讨MMPs、TIMPs对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由于假体设计的不断改进和手术技巧的提高,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外科手术,假体10年优良率已达90%以上。但是目前临床上所用的人工膝关节假体多数是与人体解剖形态相一致的表面膝关节,对于伴有严重的膝关节畸形的置换受到一定的限制。我科于2002年10月至2004年5月共采用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治疗伴严重畸形的膝骨性关节炎9例,近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使用限制性假体的全膝关节置换(TKA)在Charcot膝关节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7年6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TKA治疗的10例Charcot关节病患者(10膝)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限制性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均在术后1、3、6、12个月随访1次,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评价膝关节功能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记录有无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随访时间2~11年,中位随访时间5.5年。术后HSS评分优9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 限制性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应用于Charcot膝关节病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对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18个膝关节进行全膝关节置换。均采用进口非限制性假体,并顺利渡过了围手术期,经过6个月~24个月随访,HSS评分由手术前平均20分提高至手术后平均105分,无一例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复杂,手术及围手术期的难度大,只有加深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解,才能使全膝关节置换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997年8月起我院开展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现已完成6例,短期随访疗效满意,初步报告无论何种原因引起关节解剖结构的破坏,其临床症状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均可适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对矫正膝关节屈曲畸形和恢复关节功能有明显效果,针对术中膝外翻畸形的处理、髌骨假体是否置换及防止由于疼痛、肿胀,膝关节活动度迅速丢失和其它并发症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人工膝关节置换6例初步报告@徐永华$四川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610031@胡汶竹$四川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610031@关晋龙$四川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610031…  相似文献   

18.
贾庆卫  孙俊英 《江苏医药》2003,29(8):614-615
人工关节假体材料是决定全髋关节成形术(THA)成败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Chamley研制的低摩擦全髋假体使THA成为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但长期的应用逐渐显示这种聚乙烯(臼)—金属(柄)—骨水泥(或非骨水泥)组合模式并不完美,金属假体刚度过大,导致应力遮挡性骨吸收,并引起假体晚期松动、假体断裂、松动、疼痛、无力  相似文献   

19.
苗兵 《首都医药》2006,13(20):33-35
后稳定假体又称后十字韧带替代型假体,主要通过假体的胫骨柱和股骨窝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后十字韧带替代功能,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犤1~4犦。本文结合最近有关后稳定假体的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综述。1.后稳定假体的历史与发展膝关节假体置换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铰链型假体的发展,但临床效果不佳。70年代开始出现的全髁假体TCP(johnson&johnson,New Brunswick)是真正第一个取得优秀长期临床效果的膝关节假体犤4犦。该设计允许三个关节面的置换,切断前后交叉韧带,应用骨水泥固定。缺陷在于活动范围(ROM range ofm otion)只有90度,爬…  相似文献   

20.
几何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又称表面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国内报导颇少,我院骨科自1986年9月至1988年12月共施行15例,兹将初步体会,介绍如下: 假体类型与材料采用上海手术器械六厂生产保留前后交义韧带及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制造保留后交义韧带二种假体。二种类型假体在临床应用上无多大区别,不过我们在使用后一种假体时,亦尽量保留前交又韧带。每一套假体包括钴铬钼合全制股骨髁和由超高分子聚乙烯制的胫骨平台和髌骨帽。此三部件均具备光滑的关节面,股骨髁部件表面呈轨道式与正常关节面形态相似。部件背面粗糙,并有一短轴相连,以便嵌入和固定于相应部位的软骨下松质骨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