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患者男,38岁。因腰背痛6天,双下肢瘫2天,排尿困难1天于1998—01—06入院。入院前6天乘坐汽车因巅簸出现腰背痛,呈钝痛,渐加重,随后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2天前双下肢感觉丧失、运动不能,1天前不能排尿,遂留置尿管导尿。查体:胸腰段活动受限,胸1...  相似文献   

2.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体会,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漏诊误诊,降低并发症。方法 对10例确诊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多样,确诊靠椎管造影或MRI检查,早期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临床表现差异大,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预后关键,手术尽可能取侧后方或侧前方胸膜外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Ls~S1Lumbar Disc Herniation;简称Ls~S1LDH)穿刺成功率及切吸的疗效。方法:分两组统计分析。前组:1994年至1997年4月间,收治疗25例L5~S1LDH,采用当时通用的方法穿刺切吸;后组:1997年5月至1999年12月间,收治31例L5~S1LDH,应用改进的方法穿刺切吸。结果:穿刺的成功率,前组64.0%,后组87.1%。经卡方检验(x2=4.14),P<0.05,表明两组穿刺成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经随访,前组优良率43.8%,后组为74.1%。经卡方检验(x2=3.95),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改进的 L5~S1LDH穿刺与切吸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4.
经皮髓核切吸术治疗腰51骶1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动式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Automatic percutaneous lumbar diskectomy,APLD)于20世纪80年代始西方国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腰椎盘突出症,据国内外多数报道,疗效满意。我院采用国产APID系统治疗腰51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罕见,约占椎间盘突出的0.6%~4%。随着CT及MRI的应用,其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因其发病率低,报道较少。但由于病变位于脊髓圆椎段,其发病较下腰段椎间盘突出有很大的特殊性,故有必要结合我院近年收治的21例对其作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腰骶角与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方法观察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者X线平片并测量其腰骶角(Grogkopff法),与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L5S1突出者除具备文献所述X线征象外,其腰骶角明显大于L4~5突出者和正常人比较(P〈0.01),而后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量腰骶角对L5S1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全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 ,临床报道较少 ,治疗困难。 1997年 2月— 2 0 0 0年 6月 ,我院采用左右交替椎板开窗或半椎板减压、根管扩大手术治疗 9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 9例 ,男 4例 ,女 5例 ,年龄 43~ 6 2岁 ,平均 5 2岁。均有腰及下肢疼痛或麻木 ,不同程度膝、踝反射活跃 ,其中大小便困难 6例 ,间歇性跛行 4例 ,出现病理征 4例 ,并发脊髓型颈椎病 1例。均行CT、MRI检查确诊为L1~S1全腰椎椎间盘突出。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L1~S1后正中切口 ,剥离骶棘肌 ,…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骶带移行椎手术中间隙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刚  路学一  赵尔弘 《中国医刊》2000,35(11):35-35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是手术间隙错误 ,移行椎体是术中定位困难造成手术间隙错误的主要原因。我们应用美蓝术前于相应棘突注射 ,结合X线片以明确椎体序列 ,在手术中确定椎间隙 ,取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995年~ 1 998年 2 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骶带移行椎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占同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 1 9 7% ( 1 32例 )。1 2 美蓝定位的方法  术前 1日 ,局麻下常规消毒铺巾 ,在需定位的棘突刺入 9号注射器针头 ,拍腰椎侧位像 ,确定无误后 ,注射 2 %美蓝消毒注射液 1ml。在棘…  相似文献   

11.
12.
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CT扫描是检查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利用CT扫描来判断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的类型和程度。研究腰骶椎间盘突出与临床症状和关系。材料与方法 :本组 10 3例腰骶椎间盘突出症 ,男 6 7例 ,女 36例 ,年龄 19~ 6 7岁 ,平均 40 .0岁 ,病程最短为 4个月 ,最长为 2 4年 ,全部病人均有坐骨神经痛表现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部分病人有反复发作下腰痛史。全部病例均采用GE980 0-Quick型高分辨全身扫描机进行轴位扫描 ,层厚为 5mm ,层距为 5mm。结果 :本组 10 3例中单发段突出的 78例 ,双节段突出的 2 5例 ,腰 3~ 4椎间盘突出的 4例 ,腰 4~ 5椎间盘突出 47例 ,腰 5骶 1椎间突出 2 7例 ,腰 4~ 5与腰5骶 1同时突出的 2 5例。结论 :腰骶椎间盘突出的类型和程度与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骶管冲击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致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理疗和手术治疗等。其中骶管冲击疗法痛苦小、见效快、疗效好,乐于被患者接受。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骶管冲击疗法治疗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科从1990年到1995年采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出突出症224例,水中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神经很管狭窄症共72例,其中术前各种影像学检查确诊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症只有15例(占21%),其余57例(占79%)是在手术摘除腰椎间盘时探查腰神经很管时发现。手术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方式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同时切除肥厚的黄韧带、部分关节突,扩大侧隐窝或椎间扎,使神经根管充分减压,解除了神经根卡压。术后随访6月到5年,平均2年6个月,结果优良率达97.2%。  相似文献   

15.
对100例CT诊断为腰骶椎间盘脱出的病例作了分析,其中手术78例,相符72例,诊断正确率占92.3%。典型的CT表现对提供正确的诊断极有帮助。其主要CT征象为:⑴髓核脱入椎管内形成块影;⑵脱出的髓核部分钙化或骨化;⑶位于硬膜囊前或前外侧的脂肪间隙为软组织(髓核)所占据;⑷神经根受压移位和/或硬膜囊受压变形;⑸脱出髓核上、下移动。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量109例腰腿痛患者脑脊液蛋白质水平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质有异常增高,但蛋白异常增高于梗阻以上及以下无明显差别,且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单纯椎管狭窄者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中2例只有剧烈腰痛而完全没有腿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简称MED)后疼痛缓解消失实属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各节段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 年4 月-2011 年1 月手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T10-L3) 椎间盘突出59 例,其中T10-T11 组5 例,T11-T12 组19 例,T12-L1 组12 例,L1-L2 组13 例,L2-L3 组10 例.结果 各个节段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根性放射痛(44/59,74.6%),行走障碍(40/59,67.8%),下肢麻木(37/59,62.7%) 下肢无力(35/59,59.3%) 腰背痛(29/59,49.2%) ;T10-T11 组和T11-T12 组以下肢麻木无力表现为主,主要表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体征;T12-L1 组多伴有腹股沟区域感觉平面(6/12,50.0%) 和鞍区感觉障碍(4/12,33.3%),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和混合型损害体征为主;L1-L2 组和L2-L3 组表现为神经根症状,累及范围主要在大腿前外侧,主要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体征.不同节段腰背痛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位节段腰背痛发生率高于上位节段.结论 T10-T11 组和T11-T12 组表现为上神经元受损,T12-L1 组表现为明显感觉平面和广泛下肢力弱,L1-L2 组和L2-L3组表现根性感觉和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9.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40例。结果 全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95mL,平均住院5.4d,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优良率达97.5%。结论 经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疗效好、恢复快等微创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后路椎间盘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卧床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我院从2004年在省内率先开展的这项微创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手术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