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5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时间以600-800最多,占21.9%,与其他时段比有显著差异.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清晨发病率最高,其发病机制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发病的时间.方法 统计267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组1925例,脑出血组750例)的发病时间,从0:00开始,按每2 h为1时段进行分组,对各时段病例数进行分析.结果 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分布与血压24 h昼夜节律相似呈双峰曲线,(1)脑梗死组发病时间分布第1峰在6:00~10:00,第2峰在18:00~22:00.且第1峰值明显高于第2峰值(P<0.01);(2)脑出血组发病时段分布与脑梗死组相似,但第2峰值明显高于第1峰值(P<0.05).结论 脑卒中发病时间与昼夜血压生理节律变化有一定关系,6:00~10:00和18:00~22:00为高峰时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卒中继发癫痫的卒中类型、部位、出现时间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50例脑卒中继发癫痫病人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脑卒中继发癫痫中出血性卒中多为早期发作,以全身性发作多见;缺血性卒中多为部分性发作,皮质损害易引起癫痫发作。结论 早期发作的脑卒中患者随着原发病的好转多无需服药,而晚期发作患者多需长期服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发展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115例同时期常规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行颈部彩超检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及斑块的位置、形态,分析颈动脉斑块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内,观察组内有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脑卒中复发率高于组内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因素,在临床上需给予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肽Y(NPY)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对4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423名正常对照者NPY基因启动子-399T/C(rs16147)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检测。Logistic回归分析去除混杂因素影响,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结果:脑卒中组NPY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在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类型中。-399C等位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是其重要危险因素(OR=2.398,95%CI=1.036-5.553,P=0.041)。结论:NPY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存在相关,具有-399C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可能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建立发病概率预测模型,为加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36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及145例对照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发病概率预测模型并利用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进行评价。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三酰甘油(TG)和胆固醇(TC)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糖尿病、TG及TC等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96,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吸烟、糖尿病、TG、TC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概率模型评价效果较好,能较为准确地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概率。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inlowerlimb,LDVT)是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nfarction,CI)严重并发症之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CI并发LDVT的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据文献报道,CI患者LDVT发生率为22%-75%不等。LDVT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常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预防CI患者LDVT发生,是降低CI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也是近年来医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50例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以探讨其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8.
刘艳  王健  高岩  马骋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12):2339-2342
学术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的神经损伤一旦形成,则没有有效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干细胞移植不仅具有功能保护作用,也为细胞替代和功能恢复提供了可能。 目的:综述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研究及应用特点。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7-01/2007-10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stem cells transplant,stroke,ischemia”,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1-01/2006-12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干细胞、移植、缺血性脑卒中”,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防治等研究进展中的应用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收集到60篇相关文献,2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4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献。 文献评价:符合纳入标准的26篇文献中,1篇涉及缺血性脑卒中进行细胞移植治疗的特殊性,10篇涉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干细胞介绍,4篇涉及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7篇涉及干细胞植入的时机,4篇涉及干细胞移植的部位。 资料综合:①脑卒中发病后影响的是多个不同的种(系)的神经细胞。目前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干细胞来源于骨髓、脐血、成熟动物脂肪组织或脑组织。②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可以归纳为两方面的机制:重建损伤组织结构包括血管、神经环路、恢复损伤部位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分泌各种营养因子减少内源性细胞凋亡、促进内源性血管再生和神经再生。③目前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佳时机还未明确。④不同部位的脑组织环境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干细胞生存和增殖,不同类型的干细胞所植入的部位也不同。 结论:尽管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实验证实,干细胞移植能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损伤部位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尚缺乏长期观察的研究数据。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与脑卒中后癫痫—附10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卒中与脑卒中后癫痫的关系。方法:对10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为8.9%,与皮质损害关系密切,且男性较女性高,常见于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类型大多为部分性发作(PS),且以简单部分性发作(SPS)为主,发作起始时间多在脑卒中后一年以上,EEG多为局灶性慢波,单药治疗大多可控制发作,结论:脑卒中是老年癫痫的常见病因,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癫痫的发生与脑卒中引起的皮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时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34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简称ICVD)发病时间临床分析。ICVD发病存在明显的24h节律性变化,其高发时间段为6Am-12Am约中总例数的61%,尤以起床后1-2h内最高,占40.1%,与病前危险因素(高血压、房颤,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无明显相关,结合文献对高发时间段形成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高,其致死及致残率高,因而探讨脑出血发病时间的规律性,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对我院近3年的脑卒中病人发病时间进行统计,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2007年有详细发病时间的脑卒中患者1207例,且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检测31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不良结局的关系。结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尿酸水平在256.8~317.1,OR=0.763,P<0.05,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保护作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和缺血性脑卒中无明显关系。结论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成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窗内(  相似文献   

14.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此研究旨在探讨白细胞流变特性及分子流变特性异常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伴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pSS)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特点及其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 分析2例就诊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伴pSS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 自身免疫介导的血管炎可能是伴pSS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基础。一些病因不明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注意筛查pSS。结论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应注意排除pSS的可能性,积极处理原发病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的发病与昼夜周期节律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22例脑梗死的发病时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脑梗死的发病时间明显地存在着昼夜分布差异,即清晨为脑梗死发病的高峰时间段。对脑梗死发病的高峰时间进行研究和干预,这对有效地降低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原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时间昼夜节律性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时间昼夜节律性变化初探胡全中,王莉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发现,急性脑血管病(ACVD)发病时间呈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特点,尤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突出。而关于高原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时间昼夜节律性变化的研究尚少报道,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初...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预后较差,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在疾病发生及发展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为最主要因素[1]。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N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人们发现通过监测NO水平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观察,进而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是全球重要的致死、致残性疾病,是中国第一大致死原因和主要的致残原因,而缺血性卒中约占80%。进展性卒中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几天内出现的神经功能的恶化,临床中约1/3的患者经历卒中进展,是脑卒中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本文就进展性卒中的概念、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征进行系统综述,旨在探讨进展性卒中科学的诊断标准、早期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以期降低脑血管疾病的致死、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占脑卒中患者的30%以上。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患者发病6h后出现局部脑神经缺损症状,且症状会逐渐加重进而转变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现将我院收治的进展性脑卒中6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