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从感染小鼠血液直接分离约氏疟原虫合子,并在体外培养,转化为动合子,方法:体外诱导感染鼠血中的约氏疟原虫雌雄配子形成,受精,采用Ficoll 400-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合子,并在MEM培养基中培养。结果:从10-15只感染小鼠血液可分离到10^6数量级的约氏疟原虫合子,在22℃条件下,经18-24h培养有动合子形成,结论:可以直接从感染血中分离到约氏疟原虫合子,所得合子经培养可形成动合子。  相似文献   

2.
<正> 一、疟原虫孢子增殖期体外培养研究概况随着人们对疟原虫的生物学、生理、生化及疟疾防治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等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疟原虫孢子增殖期,即蚊期体外培养的研究也逐渐被重视。迄今这方面的工作,只限于对某些动物疟原虫,经过分段培养获得了初步成果。包括从配子体发育到成熟动合子阶段:吸入阳性鸟血后2~3小时的蚊胃,经培养发育到早期卵囊(4日龄);以  相似文献   

3.
疟疾免疫学研究和企图利用子孢子虫苗预防疟疾需要获得大量的子孢子。这显然不能依靠解剖按蚊涎腺中的子孢子,必须将人体红细胞内的配子体离体培养成为子孢子。这是国内外急待解决的问题。国外曾报告采用各种培养基将鼠疟原虫配子体培养成为动合子。我们于1976年用Eagle’sMEM营养液和原代鸡胚肌皮单层细胞加入Eagle’sMEM营养液培养鸡疟原虫配子体成为动合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伯氏疟原虫静息巯基氧化酶(PbQSOX)的表达阶段及表达特点.方法 分别采用SignalP-5.0 Server与TMHMM Server 2.0在线软件对PbQSOX蛋白的信号肽与跨膜区进行预测分析.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PbQSOX-HA标签型打靶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NotⅠ酶切使其线性化,将线性化的质粒电转染至伯氏疟原虫株内并感染小鼠.经乙胺嘧啶筛选耐药型疟原虫血症小鼠,取小鼠外周血进行PCR鉴定,获取PbQSOX-HA标签型疟原虫.培养纯化裂殖体、配子体与动合子阶段的PbQSOX-HA标签型疟原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与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PbQSOX蛋白在伯氏疟原虫中的表达阶段与表达特点.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bQSOX蛋白存在信号肽,不存在跨膜区,蛋白均在细胞膜外表达.经PCR鉴定,PbQSOX-HA标签型打靶质粒与伯氏疟原虫同源重组正确,并成功获得了PbQSOX-HA标签型疟原虫及纯化的PbQSOX-HA标签型裂殖体、配子体与动合子.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PbQSOX蛋白主要在配子体与动合子阶段表达,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PbQSOX表达于配子体、雄配子、合子、retort与动合子表面.结论 PbQSOX是伯氏疟原虫在有性生殖阶段表达的蛋白,主要表达于配子体、雄配子、合子、retort与动合子表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采用三种离体培养鼠疟原虫动合子的方法。 1.分离培养法形成的动合子数量最多,离心培养法次之,直接培养法最少。三种方法获得的动合子大小范围基本相似,形态正常,呈典型的香蕉样。 2.三种方法在7小时均出现少量动合子,动合子数量高峰时间,直接培养法和离心培养法为12小时,分离培养法为42小时。7~12小时离心培养法和分离培养法上升幅度较大,达高峰后下降的也较缓慢,直接培养法开始上升幅度不大,下降的却较快。 3.动合子形成的数量与配子体数目一般成正比关系。离心培养法与分离培养法配子体明显浓集,形成动合子数量明显增加。 4.采用感染鼠疟的2只、3只或4只鼠血混合,取得较多的鼠血作分离培养,为今后大量培养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鸡疟原虫动合子迁移白纹伊蚊中肠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首都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李慧珠,王凤芸,吴春容用透射电镜研究了鸡疟原虫动合子在白纹伊蚊中肠上皮细胞的迁移途径,结果表明多数疟原虫动合子位于蚊中肠两个上皮细胞的胞间隙中,说明在固定标本时,这些动合子正...  相似文献   

7.
体外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成功,为抗疟药筛选开辟了新的途径。国外用微量培养技术,测定恶性疟原虫虫株抗药性。近年来,国内已建立体外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以体外培养物为虫源,建立抗疟药体外筛选的常规方法,至今尚未见报道。 采用微量培养技术,耗量小、操作简便,符合体外药物初筛要求。但在一定的容器内培养时,适宜的培养物容量和其中所需含的  相似文献   

8.
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成功以后,近年来对间日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陆续有报道。Larrouy等(1981),Renapurkar等(1982)采用Trager和Jensen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蜡烛缸法培养间日疟原虫,结果未能获得长期传代培养,Brockelmen等(1985)使用RPMI1640、Waymouth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以猴血细胞配以不同比例的人血细胞及猴血清培养恶性疟原虫,研究猴血细胞对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不同比例猴血细胞及猴血清对原虫感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猴血细胞对人恶性疟原虫不敏感,一定比例的人,猴血细胞培养恶性疟原虫对其感染率的影响不大,但较低比例的人血细胞对恶性疟原虫的感染率有一定的影响,猴血清对人疟的生长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 制备疟疾疫苗,进行疟疾有效免疫,以达到控制疟疾感染和流行,是当今防疟中期待解决的课题。体外培养疟原虫,做为疟疾抗原的来源,被认为系最好途径。许多学者设想在体外建立疟原虫孢子增殖期培养系统,试图获得由配子体发育成有免疫原性的子孢子,用以制备子孢子疫苗。为此,国内外对猴疟、鸟疟和鼠疟等动物疟原虫进行了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将1979年正式定名建株到现在,其间经历了9年反复冻存、复苏、培养的FCC-1/HN株恶性疟原虫,用培养效果明显优于成人血清的10%脐带血清进行体外培养。60天后取培养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疟原虫和其宿主细胞——红细胞近期的超微结构情况。观察结果表明与以往已报道的同株疟原虫相比,除见到了仍有相似之处外;还发现有某些不同的特征性改变:①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其表面结节完全消失;也未见到典型的茂氏裂隙。②疟原虫虫体胞质内空泡结构和胞质裂隙增多。提示:疟原虫和被寄生的红细胞的超微结构在外界环境条件改变时,也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应引起我们今后在以体外培养研究疟原虫的生物学、生理生化和药物筛选中的重视,尤其是免疫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正> 在人体内疟原虫的发育期中,人们对肝内的裂殖体增殖了解的最少。因此,用体外培养的方法进行肝期的繁殖是很有吸引力的。培养物操作方便,并且是免疫学研究和各种作用于肝期的抗寄生虫药研究的基础。本文作者应用这种方法在间日疟原虫的研究中获得成功后,又完成了恶性疟原虫的肝期发育。首先,由活检取到的人体肝细胞以每35mm培养器接种5×10~5作单层培养,在按种子孢子之前需在改良的最小基础培养基(MEM)中保持24~48小时。用体外培养  相似文献   

13.
间日疟原虫在郑州中华按蚊体内的易感性和发育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郑州中华按蚊感染间日疟原虫后,疟原虫在其体内的易感性和发育过程。方法:以羊膜饲血法供郑州中华按蚊吸食间日疟患者血液,养殖饱吸血液的雌蚊,定期解剖观察疟原虫在体内的生长与发育。结果:疟原虫雌,雄配子体在其胃内15min即发育成熟,45min结合为动合子,26h动合子发育成熟,48h胃壁出现囊合子,7 ̄8d子孢子是入唾液腺。胃囊合子阳性率为26.4%,腺阳性率为19.4%,总阳性率为45.8  相似文献   

14.
<正> 为了开展恶性疟疾的防治研究,需要通过体外培养获得大量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以便为研究恶性疟原虫的有性期创造实验条件。一、培养方法及结果 Row(1929)首先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培养出未成熟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自从Trager(1975)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获得成功后,为恶性疟虫原配子体体外培养提供了技术条件。Smalley(1976)从27例6个月到6岁的恶性疟患者静脉取血,用199培养基洗涤1次,再用下列培养基培养:199培养基含葡  相似文献   

15.
<正> 研究历史回顾 1880年Laveran发现人类疟原虫后不久,便开始了对疟原虫体外培养的研究。早期有将疟原虫阳性血喂食水蛭使之发生感染的实验,能观察到疟原虫在其体内有轻微的发育,到第4天原虫还具有一定活力。不少人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均未获得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12年Bass等首次报道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P.f)以来,不少学者先后作了种种努力,都只能取得生活周期二、三代的增殖,经60多年不断的实验,至1976年Trager等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P.f体外连续培养获得成功,被认为是疟原虫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成功为研究疟原虫提供了重要来源,推动了对P.f的生理、生化研究、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及疟原虫亚显微结构的观察、微量法体外筛选抗疟药及抗药性体外微量测定技术的应用,并掀起了制备疟原虫疫苗的研究高潮。我们参照Trager的蜡烛缸法进行P.f体外培养感染率达12.74%,并以常温以下温度进行培养,取得P.f在体外存活的最低温度和最长时限的数据。现将实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疟疾是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由按蚊传播。按蚊叮咬疟疾病人时,把病人血液里的疟原虫的雌雄配子体一同吸到蚊胃里。雌雄配子体在蚊胃内交配受精成为合子→动合子。动合子穿过胃壁在弹性纤维膜下发育成为囊合子→孢子囊,内含成千上万个子孢子。子孢子从孢子囊逸出经过体腔大部分进入蚊唾液腺内,当蚊子叮咬人时,子孢子随按蚊唾液侵入人体而感染。  相似文献   

18.
赵辉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4):501-503
间日疟原虫的研究由于体外培养技术的缺乏而进展迟缓。而体外连续性培养体系的建立由于间日疟原虫的本身特性及对侵入红细胞的特异性选择而受阻。近几年,研究用源自血色病患者血液和脐带血中的网织红细胞短期体外培养,可使间日疟原虫在体外生存达到一个月左右。目前,使用实验室源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分化的红系细胞能够不断的提供网织红细胞以及源于正常人肝组织的肝细胞株HC-04的新建立,完成了间日疟原虫体外连续性培养的目的。这里,我们着重介绍间日疟原虫的体外连续性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19.
饲养细胞在建立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中的作用江钢锋,洪佳冬(热带病研究室)关键词疟原虫;体外培养;饲养细胞中图号R382.3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技术是疟疾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自从该技术创立[1]以来,国内外已相继成功地分离和建立了许多恶性疟原虫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在体外存活时间,分析其培养虫血的感染活力。方法 采用Tragers等常规体外培养方法,待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原虫率达到15%~20%时,吸取含虫血于保存液置4℃贮存,以后每天吸取少量虫血培养,24h观察原虫生长情况。结果 恶性疟原虫血4℃贮存2d疟原虫减虫率80.6%,10d几乎为100%;11d已未发现疟原虫。结论 估算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在体外4℃贮存,存活时间不超过11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