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加强安全输血的保障体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安全输血是指从采血到输入血液或血制品到患者体内的整个过程中的安全保障,这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美国每年有29 000万单位的血液成分被输入到49000万名患者体内[1]。我国每年临床用血量约为1 000多万单位。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国对血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安全输血不仅影响受血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对预防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保障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的病原体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和2型(HIV 1、2)、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Ⅰ/Ⅱ)…  相似文献   

2.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输血相关病原体经输血传播风险逐渐减低,目前维持在较低水平,新发再发病原体越来越多被认识到其对输血安全构成威胁,其中一些已知的,如疟原虫、人细小病毒B19、戊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已经被证实可经输血传播。其中,登革病毒曾经在中国爆发或流行过,将来或可再次爆发流行,其对血液安全威胁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常规血液筛查的病原体筛查项目只有4种,由于新发再发病原体层出不穷,采供血系统尚未建立相应的筛查制度,我国的血液筛查系统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讨论了几种新发再发病原体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探讨其对血液安全的影响以及采供血机构个性化病原体筛查策略制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血液保护与临床输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计月 《临床荟萃》1999,14(5):233-234
血液保护(blood conservation)是指小心保护和保存患者自己的血液,防止其丢失、破坏和传染,并有计划地管好用好这一宝贵的天然资源,预防输血性传播疾病及并发症。它是针对目前临床输血引起的相关合并症与并发症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于近年逐渐形成的临床输血新概念与技术。本文就此简述如下。 1 输血的有害作用 输血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合适的血容量,以保证给组织送氧和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后的废料。它是临床抢救性治疗常用方法。然而,输血带来的危险愈来愈多,如溶血、免疫反应、凝血病、酸碱失衡、库血携氧能力下降,以及传播肝炎、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为临床工作者所认识。并通过血源质量的控制和成分输血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发病率。但近年研究发现输血有关的其他有害  相似文献   

4.
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实验室检测及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 ,已知的输血传播疾病有十几种 ,其中主要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 (AIDS)、梅毒、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 /Ⅱ型 (HTLV Ⅰ /Ⅱ )感染和巨细胞病毒感染 (CMV)等。目前 ,大多数国家已规定必须对献血者及血液筛查这 6种病原体。现就目前这几种主要输血传播疾病的实验室检测及其新进展情况作一概述。一、血清免疫学检测1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检测[1] :对献血者HBV感染的检测 ,大多数国家通常只检测HBV表面抗原 (HBsAg)。检测HBsAg方法有间接免疫凝集试验 ,如间接血凝试验(IHO)、乳胶凝集试验…  相似文献   

5.
献血者的遴选及血液的病原体筛查等措施虽十分有效地降低了输血感染经血传播病毒的风险[1,2],但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尚不能完全消除由于病毒变异、免疫静默感染及病毒感染的窗口期等因素造成的病毒漏检[3],且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等未列入血液筛检范围的病毒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的可能性客观存在[4].  相似文献   

6.
临床输血存在风险,主要有传播病毒性疾病的风险、有传播非病毒性疾病的风险,还有所输注的血液或血液成分本身引起的不良输血反应和输血过程的人为差错可能对受血患者造成危害的风险等诸多方面。因此通过对临床输血风险分析,加强管理,建立国家协调的采供血机构系统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从低危人群无偿献血者采集血液,严格筛选检测血液,采取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措施,合理用血,杜绝人为差错,避免和尽可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控制输血可能的对患者的负面影响,可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7.
《中国临床医生》2001,29(1):19-19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 ,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自身输血有三种方法 :贮存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身输血。1 贮存式自身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 ,在手术期间输用。( 1 )只要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 ,血红蛋白 >1 1 0g/L或红细胞压积 >0 .33,行择期手术 ,患者签字同意 ,都适合贮存式自身输血。( 2 )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 ,手术前 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 50 0ml(或自身血容量的1 0 % ) ,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 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  相似文献   

8.
红细胞悬液的保存方法对白细胞滤除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白细胞输血可以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人类白细胞抗原 ( HLA)引起的同种异体免疫反应 ,减少经输血而引起的巨细胞病毒 ( CMV)、人类嗜 T淋巴细胞病毒 ( HTLV- 1 /2 )的传播 ,降低癌症的复发率 ,这可能与避免了输入同种异体单核细胞( MNCs)而引起的免疫抑制有关 [1,2 ]。为了防止潜在的朊病毒经血传播 ,一些发达国家应用去白细胞输血。有研究显示 ,过滤前血液在冰箱内的保存时间、过滤温度和速度等 ,均对过滤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3 -5] 。另有多项研究提示血液过滤最好在有质量保证的血库内完成 ,床边过滤因为重复性差、易出差错而被…  相似文献   

9.
核酸扩增试验在献血者血液检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血传播疾病主要是指通过输血而将献血者体内的病原传给受血者,从而引起相应疾病。这些病原体主要有HBV、HCV、HIV、CMV、HTLV-Ⅰ/Ⅱ、梅毒、西尼罗河病毒(MNV)等,其中危害较大的是HBV、HCV、HIV等,由于输血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所以防止输血传播病毒感染就成为输血安全最重要的内容。目前我国对献血者的血液  相似文献   

10.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是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9)的病原体,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但在部分感染个体的血液中也可检测出病毒的RNA.本文就SARS-CoV-2经输血传播的风险及预防措施,SARS-CoV-2流行对血液供应的影响及其对策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输血相关HIV感染的免疫学检测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是由输血导致的病毒传播的疾病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自1982年发现首例与输血有关的艾滋病(TA-AIDS)病例以来,输血传播艾滋病的问题为世界所瞩目。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的简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WHO报道通过输血传播H1V的有效率估计大于  相似文献   

12.
自体和异体输血患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星 《齐鲁护理杂志》2003,9(7):512-513
异体血液输注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 (AIDS)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及各种输血反应 ,包括溶血反应、同种免疫和非溶血发热反应 ,还可引起机体免疫抑制 ,增加癌症复发率 ,术后感染 ,缩短生存时间。近年来我们指导临床采用自体输血的方法抢救、治疗患者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选择市医院外科作为指导重点。自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10月输血病例中 ,随机抽取 5 0例分为A、B两组 ,A组 2 5例为自体输血者 ,B组 2 5例为异体输血者。 12~ 78岁 ,平均 37岁…  相似文献   

13.
背景重复献血者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感染存在着模糊估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输血传播风险评估一直根据血清学转换前窗口期(WPs)推算。研究设计与方法采取新的方法,以急性病毒复制动力学作返向-外推法评估WPs。发病率根据病毒血症的产生,即1999年~2002年美国3700万抗体阴性的血液作常规混合核酸检测(MP—NAT)的结果。或者650万份血液(1999年)的血清学阳性样品敏感/{6敏感H1V一1酶免疫试验(S/LSEIA)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正>近10多年来,随着病毒核酸检测(NAT)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常规应用,输血传播感染(transfusion transmitted infection,TTI)的风险已经明显降低。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国的输血感染风险,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1/1 467 000,丙型肝炎病毒(HCV)为1/1 149 000,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5.
赵晓霞  全江涛  孟燕军 《临床荟萃》2005,20(14):834-836
输血和血液制品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的临床实践已证实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给受血者带来病痛,严重影响人民的身心健康,其中尤以脂质包膜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危害最大,后果严重。如何防止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是当前输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病毒标志检查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剔除携带致病病毒的血液,因此根本控制直至杜绝血源性传染病的措施,是对临床用各种血液进行病毒灭活处理。现就血液病毒灭活涉及的采供血某些方面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临床输血除自体输血外,异体输血均存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为有效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国家采取无偿献血政策,筛选健康的献血者,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的筛选检测,倡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要求采供血机构对血液制品在采集后至发放前和医疗机构对患者在实施输血治疗前,须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血清标志物检测[1],以极大程度降低临床经输血传播感染疾病的风险,有效避免经输血感染病毒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去除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输血可因输入同种异体血液及其制剂而导致白细胞介导的输血反应及输血相关病毒的传播。去除血液及其制剂中白细胞则可有效地减低免疫抑制效应及传播病毒的危险。成分血液因制备时采用白膜法,通常可去除全血中2/3的白细胞。采用白细胞专用滤器,则可去除血液中99.9%的白细胞,可以明显减少白细胞介导的输血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白细胞去除可减少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另外,白细胞去除对治疗心外科病人因白细胞介导的炎症和器官再灌注损伤、溃疡性结肠炎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和神经性疾病等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输血传播疾病是输血常见的并发症 ,以乙型肝炎 (HBV)和丙型肝炎 (HCV)多见 ,为了解与输血相关性感染疾病所致传播和医疗纠纷 ,笔者随机抽取了我站无偿献血者血液五项检查结果 ,对各项血液传染性指标进行比较分析。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 0 0 1- 0 1~ 2 0 0 1- 10周口市中心医院各科输血患者2 2 78例 ,标本均为输血前 1d空腹采集的非溶血血样。 2 0 0 1- 0 8~ 2 0 0 1- 10 2 6 88例无偿献血者作为对照。1.2 仪器  Wellscan MK3型酶标仪 ,Wellwash4 MK2型洗板机 (芬兰产 )。1.3 试剂与方法  HBs Ag、抗 - HCV、梅毒检测 …  相似文献   

19.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在患者大量出血的紧急情况下,可挽救人的生命.但输血也有风险,会造成输血传染病的发生.引起输血传染病的病毒有巨细胞病毒、朊病毒、西尼罗病毒、切昆贡亚热病毒、登革热病毒、人类疱疹病毒8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等,其通过输血传播的问题已引起国际输血医疗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这些病毒的致病机制、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三种方法灭活血浆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临床实践证实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解决该问题除严格对血液进行检测外 ,另一有效的方法便是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为防止输注血浆引起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的危险 ,目前国内外已研究出多种对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 ,主要有三种 ,即有机溶剂 /清洁剂法 ( S/ D法 )、巴斯德液态加热法和亚甲蓝光化学法。笔者对比了三种方法对临床用血浆的病毒灭活效果和对血浆凝血因子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 指示病毒及其检测 应用国际通用的水泡性口炎病毒 ( VSV Indianna株 )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