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检测的血糖水平高低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在该科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入院时检测血糖均采用手指末端毛细血管血糖(CBG)和静脉血清糖(VSG)两种方法,按照血糖的高低分为血糖正常组和血糖升高组,分析CBG方法和VSG方法测定的血糖值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1)VSG测定方法下,VSG正常组与VSG增高组患者梗死后疼痛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是VSG增高组中KillipIII-IV级人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死亡均明显高于VSG正常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CBG测定方法下,CBG正常组与CBG增高组患者梗死后疼痛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CBG增高组中KillipⅢ-Ⅳ级人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死亡均明显高于CBG正常组(P〈0.05)。(3)ROC分析显示,VSG预测急性心梗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准确率可达到85%,CBG预测心血管事件准确率达81%,两种方法的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VSG方法或者CBG方法下,血糖增高及KillipⅢ-Ⅳ均是急性心梗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血糖升高患者,应注意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风险性,及早进行降糖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糖水平增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院内并发症及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收集ACS住院患者共138例,依据血糖结果分ACS血糖正常者A组,ACS伴血糖升高者B组,观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事件均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糖水平增高对于ACS患者,是生存率和院内并发症风险增加的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与急性期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h之内入本院的1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第2天空腹血糖水平和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2组:糖代谢正常组:血糖≤6.0mmol/L;糖代谢异常组:血糖〉6.0mmol/L或既往确诊糖尿病者,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糖代谢异常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糖代谢正常组(P〈0.05),心源性死亡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代谢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空腹血糖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充血性心衰、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心功能(Killip分级)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糖增高与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2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血糖正常组46例和血糖升高组76例,在入院第4周统计2组患者肌酸激酶(C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血糖正常组比较,血糖升高组AMI患者心肌酶和心电图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明显升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AMI患者血糖升高不利于受损心肌的修复,AMI患者早期血糖水平与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糖水平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预后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依据是否出现HbA1c增高分为增高组(A组)与对照组(B组)。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疗效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除糖尿病发生率外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高组患者治疗后Killip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增高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期内径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增高组患者的再发心肌梗死和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入院时HbA1c升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明确血糖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人院静脉血空腹血糖水平,将3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以下两组:I组,血糖≤6.0mmol/L;Ⅱ组,血糖〉6.0mmol/L或既往确诊糖尿病者。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合病例的一般临床特点,比较两组的预后。结果Ⅱ组与I组比较,以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糖代谢异常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空腹血糖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充血性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伴有空腹高血糖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辽阳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220例,所有患者均12 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检测患者入院第二天空腹血糖(FBG),根据FBG水平,分为3组:A组(FBG<7.0 mmol/L);B组(7.0 mmol/L≤FBG<11.0 mmol/L);C组(FBG≥11.0 mmol/L)。并测定B组和C组入院后第10天的空腹血糖。记录3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临床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左心功能不全、心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对3组心脏临床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入院后第10天,仍有61%的患者存在空腹血糖升高。B组的心律失常、左心功能不全、心源性死亡等临床事件发生率均比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心律失常、左心功能不全、心源性死亡较B组及A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糖升高发生率高;急性心肌梗死伴空腹血糖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事件重要影响因素,随着血糖升高,不良临床事件发病率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伴缺血性J波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3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按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组(62例)和非J波组(7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J波组梗死前心绞痛、前壁心肌梗死、二个以上部位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J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缺血性J波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应激性血糖升高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对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127例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记录基本临床资料,检测血糖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空腹血糖>7.0 mmol/L划分为有应激性高血糖组(n=65)和<7.0 mmol/L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n=62)两组,平均随访30 d,比较两组间冠脉病变、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院内病死率的发生率.结果 伴有应激性血糖增高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更高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且多支冠脉病变及非Q波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结论 应激性血糖升高及高水平的超敏C反应蛋白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有更高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死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不同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淑兰  孙彦琴 《中国医药》2006,1(6):328-329
目的分析不同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猝死、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根据发病24h内空腹血糖水平把2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正常血糖组[(4.69±0.68)mmol/L]、应激性高血糖组[(7.17±1.08)mmol/L]、糖尿病组[(10.81±4.20)mmol/L],分别对3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猝死、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组间平均血糖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住院期间随着血糖水平升高心力衰竭发生率由14.9%上升至46.7%(P<0.01);猝死发生率由1.9%上升至22.7%(P<0.01);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由6.9%上升至33.3%(P<0.01);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3组分别为28.7%、32.1%、33.3%(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水平愈高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发生率愈高,对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金盼 《家庭医药》2016,(12):49-50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指导价值及预后影响.方法:将本院心脏内科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所有患者,按照术前血浆BNP的含量,分别分为小于1000pg/ml组,1000~2000pg/ml组和大于2000pg/ml组.每组按照随机数的方法抽取患者35例,对比三组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一周内所出现的心血管事件.结果:1000~2000pg/ml组各心血管不良反应事件小于1000pg/ml组(P<0.05),而大于2000pg/ml组中出现恶性心律失常12例,急性心力衰竭7例,心源性休克5例,心源性猝死4例,均高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随着血浆BNP水平的升高,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PTCA手术的疗效和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8例,PTCA组30例,溶栓组38例。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功能恢复情况。观察PTCA组年龄、心梗病史、心肌灌注分级、高血压、糖尿病与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PTCA组较溶栓组血管开通率明显增高,PTCA组住院时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均好于溶栓组。PTCA组患者年龄、心梗病史、心肌灌注分级与死亡率呈正相关。结论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年龄、心梗病史、心肌灌注分级是PTCA手术后患者死亡率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刘芳  于晓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30-531
目的探讨血糖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心律失常及院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138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组、应激性血糖升高组及非糖尿病血糖正常组,并详细记录各组资料。结果 2型糖尿病组及应激性血糖升高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院内病死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CSII组与MDII组相比,血糖更易控制,低血糖发生更少。结论血糖升高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院内病死率,使用胰岛素泵患者血糖下降平稳,能更好地控制血糖,保护残存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糖异常的意义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151例住院的老年ACS患者做标准75g葡萄糖口服试验.根据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空腹血糖异常组(IFG组)、餐后血糖异常组(IGT组)和糖尿病(DM)组.利用心电图和B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中大面积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DM组DM检出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IFG组及I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大面积心肌缺血/梗死率高于血糖正常组和IFG组,且DM组高于血糖正常组、IFG组和IG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DM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前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M组病死率高于前3组(P<0.05),且IFG组和IGT组病死率亦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结论 老年ACS患者血糖异常水平与心肌梗死及(或)心肌缺血范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密切相关,餐后血糖水平增高及DM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PG)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依据患者入院次日的FPG水平将386例ACS患者分为3组:A组112例,FPG2.8~6.9mmol/L;B组178例,FPG7.0~11.09mmol/L;C组96例,FPG〉11.1mmol/L。对3组住院期间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B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两组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所有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ACS患者的FPG水平与近期预后密切相关,应加强对ACS患者的血糖监测及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及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98例中正常血尿酸133例,高血尿酸65例.高血尿酸组CK-MB峰值较高,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正常血尿酸组(P<0.01或P<0.05).结论 高血尿酸与AMI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7.
蔡柳燕  赵琳 《医药世界》2010,(8):805-805,808
目的观察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测定ABI值,根据ABI测定结果为依据将121例患者分为正常ABI组(1.4〈ABI〉0.9)与低ABI组(ABI≤0.9),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低ABI组心血管事件(严重心律失常、顽固性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高于正常ABI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BI≤0.9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低AB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预后较差。ABI作为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无创检测手段,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糖升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经CT检查和血液检测确定为急性脑血管患者,按照血糖变化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和血糖升高组,依照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血糖升高组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治愈率明显低于血糖正常组,血糖正常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血糖升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血糖升高会加重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提高死亡率,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应及时采取早期治疗,并时刻关注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便于实行早期控制措施,以达到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痊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碎裂QRS(fQRS)波在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检测分为无fQRS组和fQRS组各100例,对2组患者进行20个月的随访,比较2组患者心源性死亡与心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2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心血管事件85例,占42.5%.fQRS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发生心源性猝死、非猝死性心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无fQR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心源性猝死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3.245,非猝死性心性死亡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2.761,再发心肌梗死相对危险度为2.664,恶性心律失常相对危险度为2.897,心力衰竭相对危险度为3.209.fQRS波与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变支数、高血脂病史以及糖尿病等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心肌梗死预后和fQRS有密切的关系,是对心源性死亡以及心血管事件进行独立预测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并分析美托洛尔在急性心梗早期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确诊为急性心梗的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早期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美托洛尔治疗,治疗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95.45%)总体高于对照组(76.36%),两组临床效果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心源性猝死率为3.63%,心源性休克率为11.82%.对照组的心源性猝死率为11.82%,心源性休克率为23.63%.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再梗死率为0,死亡率为3.63%.对照组的再梗死率为23.63%,死亡率为23.63%.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美托洛尔能有效提升急性心梗早期溶栓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能有效降低心源性猝死率、心源性休克率、再梗死率和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