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在首发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影像学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对52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颅CT和MRI检查,并对发现的14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脑卒中病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7.5%,其中86.56%为腔隙性梗死。病灶部位以放射冠区为最多(48.58%),其次为侧脑室旁(28.55%)及基底节区(9.17%)。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与症状性脑梗死一样,二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SBI)的CT及MRI和全脑血管造影(DSA)表现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无症状脑梗死的定义分SBI和非SBI两组,对两组的年龄、发病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BI的发病率为45%(72/160),其中基底节区、放射冠、额叶及顶叶、颞叶为好发部位;SBI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脏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与SBI的发生率基本相当,而其形态异常却与SBI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MRI是确诊SBI重要条件之一;DSA能显示颅内血管;积极有效地干预其危险因素,可以最大程度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老年住院患者中无症状性脑梗死 (SB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老年住院患者 2 6 0例均行CT或MRI检查 ,从年龄、影像学特征 (病灶大小 ,部位、类型等 )、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老年住院患者中 ,SBI发生率为 31 15 % ,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男性多于女性 (1 79∶1) ;CT/MRI显示病灶直径多在0 3cm~ 1 5cm之间 ,95 %为腔隙性脑梗死 ,71 6 %分布于基底节区、内囊等 ;SBI患者伴发高血压病、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动脉硬化等明显高于非SBI者 (P <0 0 1)。结论 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动脉硬化均为SBI危险因素。影像学所见多为基底节区、内囊腔隙性梗死。  相似文献   

4.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无症状性脑梗死螺旋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体格检查中的受检对象进行螺旋CT检查,以发现确认陈旧性梗死灶,并询问病史以排除以往有症状性脑卒中,同时进行影像学分类及病因追查。结果影像学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占82.4%;另一类是无症状性小梗死,占17.6%。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内囊、脑干、小脑。其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及冠心病伴房颤等。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以腔隙性梗死为多,认为影像学是确认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唯一检查方法。对高危因素的老年人进行普查和积极对因治疗对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或症状性脑梗死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09-2018-09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9医院神经内科的首发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20例,采用MMSE评分、MOCA评分将其分为PSCI组57例和N-PSCI组63例,对2组一般资料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其影响程度。结果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SCI的发生率高达47.5%,其中以延迟回忆和视空间及执行功能最为明显;单因素分析表明,2组年龄、高血压、静止性脑梗死、Fazek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血压、静止性脑梗死为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SCI的发生率较高,高血压、静止性脑梗死可能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首发脑卒中病人的无症状性脑梗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研究了首发脑卒中病人无症状性脑梗塞(SI)的发生率、病灶特点、危险因素、并发症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首发脑卒中病人中,无症状性脑梗塞发生率为30%。无症状性脑梗塞的病灶明显小于症状性脑梗塞(P<0.01),且87%病灶位于皮质下。高血压及ECG示缺血改变是S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且前者是独立的危险因素。伴SI首发脑卒中病人的近期预后比不伴SI病人差。本文提示无症状性脑梗塞多由高血压所致的小血管病变所致。  相似文献   

7.
337例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 337例无症状脑梗死 (SBI)的临床特点。方法 在 1985~ 2 0 0 0年连续入院的10 74例脑梗死患者中 ,分出有梗死灶无卒中症状 (86例SI组 ) ,有卒中症状或卒中史而影像学发现无关梗死灶者 (2 5 1例SSI组 ) ,比较两组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SBI的发生率为 31 4 %(337/10 74 ) ,枕叶为其好发部位。两组间的危险因素相似 ,以高血压最高 ,SI组中女性高血脂的发生率较男性高 (P <0 0 5 ) ,SSI组中女性糖尿病的发生率较男性高 (P <0 0 5 )。SSI组智能减退的发生率较SI组高 (P <0 0 5 )。结论 SB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在首发症状性急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入住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200例首发症状性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将其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SCI组)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未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非SCI组),两组患者均根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根据头颅CT计算脑梗死面积,根据面积大小分为小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大梗死灶组。并均按急性缺铁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治疗4w,对其转归进行评估,分为基本痊愈组、进步组、无变化组、恶化组。两组患者均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溶血磷脂酸(LPA)、血脂系列、尿酸(UA)等,比较各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并对两组梗死部位分类,比较各组间在梗死部位分布的差异。结果SCI组在神经功能缺损中重度组较非SCI组多,轻度组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小梗死灶及大梗死灶组间存在差异,基本痊愈、恶化组及无变化组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HBA1c、Hcy、LPA、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在两组间存在差异。两组在梗死部位分布上无明显差异。结论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首发症状性急性脑梗死者病情重,梗死面积大,预后差,可能为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HBA1c、Hcy、TC、LDL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可为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临床与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临床特点与相关因素 ,便于卒中防治。方法 住院糖尿病并发脑卒中患者 90例 ,均行颅脑CT检查 ,5例行MRI(1例行MRA)检查。并同时进行空腹血糖、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  90例根据影像学改变分为腔隙性脑梗死 5 0例 (其中多发性腔梗 36例 ,单发性腔梗 14例 ) ,脑梗死 2 5例 ,脑出血 8例 ,出血性脑梗死 3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4例。病变部位 :基底节区 38例 ,侧脑室周围 2 0例。其余病例分布于额叶、小脑、脑干、丘脑等部位。脑梗死的平均空腹血糖值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 (P <0 .0 1)。脑梗死的LDL c平均值也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 (P <0 .0 1)。结论 糖尿病并发脑卒中以腔隙性脑梗死多见 (占 5 5 .6 % ) ,且病灶多发 ,分布广泛。病变好发部位以基底节区为主。高血糖及LDL c增高可能是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临床诊断为隐源性脑梗死的29例年龄在45岁以下的患者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青年隐源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性别组成,首发症状,影像学所见,治疗后转归及并发症,并进行为期3 a随访.结果 青年隐源性脑卒中多以单个病灶为主,累及基底节和皮层多见; 1 a复发1例(3.4%),2 a复发3例(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躯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01—2016-12-31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和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确诊的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34例隐匿性躯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患者中男29例,女5例,平均年龄(66.94±10.09)岁。无传统脑卒中危险因素者6例(17.65%)。所有患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表现,其中3例出现昏迷。24例患者(70.59%)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14例(41.18%)患者头颅DWI检查示急性多动脉供血区梗死灶。首次因急性脑梗死入院MRI检查发现有陈旧性无症状脑梗死者18例(52.94%)。肿瘤类型以肺癌(11例,32.35%)最多见,其次是肾癌(7例,20.59%)、结直肠癌(4例,11.76%)、胰腺癌(4例,11.76%)。诊断癌症时即有远处转移者9例(26.47%)。病程中出现脑梗死复发者5例(14.70%)。多数患者预后不良。入院后3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5分9例(26.47%),6分(死亡)6例(17.65%)。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P=0.000)与恶性肿瘤有远处转移(P=0.025)是患者30d神经功能预后差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不符合单支动脉供血区的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且D-二聚体明显升高的患者,特别是脑梗死再发者需要考虑合并隐匿性躯体恶性肿瘤的可能;高D-二聚体水平及恶性肿瘤有远处转移的患者一旦发生脑梗死,其神经功能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糖尿病(DM)并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病因。方法选取2005-2007年收治的1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CT和临床资料研究发现32例并发无症状性脑梗死,对代谢控制状况进行检测,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DM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随高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高血脂、年龄、病程的增高而升高。结论高龄、病程长、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DM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河套地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3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方法对河套地区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者187例及81例无颈动脉狭窄的人群进行病史询问,监测血压,检测血糖、血脂、血流变学分析及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并对187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者随访3年,统计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狭窄组与无狭窄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吸烟率显著高于无狭窄组(P<0.05),狭窄组高血压发生率及饮酒率与无狭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7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者3年内有30例发生脑梗死,发生率为16.04%。结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吸烟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饮酒不是危险因素,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以轻度狭窄居多占48.66%,中度及重度狭窄次之,分别占29.95%、21.39%,单侧狭窄占88.77%,双侧狭窄占11.23%,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该早期干预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braininfarction,SBI)定义为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或尸解发现的梗死灶[1]。本研究收集自2000-2004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年龄>60岁非脑卒中患者130例中发现的44例(33.8%)SBI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以脑卒中症状首发的原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以脑卒中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2例以脑卒中首发的原发性PV患者的临床表现、CT/MRI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分别与12例单纯原发PV和3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对比,并对其治疗反应和预后跟踪评价。结果①单纯PV组平均发病年龄为(34±8·5)岁,肝脾肿大发生率为66.7%(8/12),以脑血管病首发的PV组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5±16·5)岁,肝脾肿大发生比例为4/22。②PV继发脑梗死常规治疗中脑梗死复发比例为9/19,单纯动脉硬化脑梗死组为1/30。③PV继发脑梗死中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发生比例为12/19,有4/19合并了颅外其他部位梗死。结论①以脑血管病首发的PV年龄较大,肝脾肿大可不明显。②PV继发的脑梗死以腔隙性脑梗死最多见。③对治疗中反复发作的脑梗死应排查PV,红细胞比容应列为常规检查。④PV继发的脑梗死抗血栓常规治疗同时必须对PV治疗,血液稀释的同时放血。  相似文献   

16.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AC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CR)检测 312例上海地区正常人和32 5例脑梗死患者的ACE基因 ,并调查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结果 :①ACEDD基因型在脑梗死患者中年龄≥ 5 0岁组频率为 0 2 46,高于对照组 0 15 1。DD :DⅠ +Ⅱ ,χ2 =5 84(P <0 0 5 ) ,差别有显著意义。②脑梗死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 73 8%、高血压病家族史48 6%、脑卒中家族史 32 3% ,明显高于其他危险因素。③ACE基因型与脑梗死患者的体重指数 (BMI)、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CEDD基因型可能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家族史、脑卒中家族史是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ACE基因型与脑梗死危险因素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性别差异,为卒中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择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56例住院患者进行研究,将其中经头颅MRI检查确诊的138例SCI患者定义为观察组,218例非SCI患者定义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影像学及临床特点,同时对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压、血糖、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SCI的危险因素.再将SCI患者按性别区分,分析高危因素在不同性别患者之间的差异. 结果 (1)SCI的病灶以腔隙性病灶为主,主要位于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多为多发病灶.(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TG、高LDL及吸烟.(3)与男性SCI患者相比,女性SCI患者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率较高,高TG、吸烟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I具有明确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新疆石河子地区7250例脑卒中数据库进行分析,了解脑卒中的发病特点和规律,为脑卒中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卒中单元收录的脑卒中数据库资料7250例,研究脑卒中的发病特点及类型。结果同期脑卒中患者中年龄构成比为20~29岁占0.25%,30~39岁占1.23%,40~49岁占6.99%;50~59岁占13.40%;60~69岁占38.60%;70~79岁占32%;80~89岁占7.37%;90~100岁占0.18%;60~80岁为脑卒中好发年龄;男性患脑卒中的比例较女性明显增高,男:女为1.16∶1;维吾尔族76例,哈萨克族17例,回族263例,锡伯族8例,蒙古族5例,汉族6881例;脑梗死(3862)比例明显高于脑出血(1122),脑梗死/脑出血为3.44∶1;急性脑梗死溶栓率为1.48%;脑卒中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等。结论 60~80岁为脑卒中的高发年龄段,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病,脑梗死为脑卒中的常见类型,高血压是本组脑卒中患者的首发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全部AChA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变在核磁共振上累及层数不同进行分组,对其构成比、梗死部位、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病因学进行比较。结果 1 3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中发现148例孤立的AChA闭塞性脑梗死(10.8%),最常累及侧脑室放射冠(77.0%),偏瘫最常见(81.8%),最常见的脑卒中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45.3%)。结论 AChA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且易留残障,由此所带来的的社会经济学问题更为突出; AChA闭塞性脑梗死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有关; 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医师需要更加关注到颈动脉狭窄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做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工作来降低该脑卒中类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年人脑梗死Toast分型与危险因素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我院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OAST病因分型标准确定本组患者的卒中亚型,并计算各个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构成比。结果本组患者TOAST亚型构成比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42.53%(37例),心源性栓塞型6.90%(6例),小动脉病变型34.48%(30例),其他病因明确的5.75%(5例),不明原因10.34%(9例)。该组患者危险因素从高到低分别是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饮酒、糖尿病、脑血管病家族史。结论在我国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病变型脑梗死占较大比例,其中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与饮酒为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