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以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和流产为主要症状的人畜共患病,对畜牧业的危害很大。 [病原] 钩端螺旋体根据生物学特点不同,可分为双曲钩端螺旋体和问号状钩端螺旋体两大群,前者为非致病性或腐生性钩端螺旋体,后者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相似文献   

2.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以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和流产为主要症状的人畜共患病,对畜牧业的危害很大。1 病原 钩端螺旋体根据生物学特点不同,可分为双曲钩端螺旋体和问号状钩端螺旋体两大群,前者为非致病性或腐生性钩端螺旋  相似文献   

3.
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流行病学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证实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法:在湖北省荆州市和石首市现场接种钩端螺旋体外膜菌80000人份,观察48h内体温、局部红肿等副反应和一年内接种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者发病情况,同时设对照组。结果:所有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接种者未见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仅2例菌苗接种者有低热和局部红肿,48h后消失,安全性良好。接种组发生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2例,对照组发生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47例,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保护效果95.57%,95%可信限为85.43%-98.20%;对照组发生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病人15例,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效率100.00%,95%可信限下限77.08%。结论: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安全性良好,接种与疫区流行菌群一致的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可以取得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野鼠、耕牛和猪的钩端螺旋体带菌情况,探讨减少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影响因素。方法:对野鼠鼠肾、耕牛牛尿和生猪猪肾进行钩端螺旋体菌株的分离培养。结果:在野鼠鼠肾和水牛牛尿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菌株。结论:野鼠仍是我省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水牛为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初步发现近年我省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减少可能是由于野鼠种群变化带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m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近年来我校面向全国十几个省市招生,我们曾对本省籍在校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为了解来自其他省市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我们对本校2003、2004级外省籍学生进行了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病的急性期可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如脑膜炎、脑炎、感染性精神病等。也可以先表现一般钩端螺旋体病症状,以后出现早期或晚期神经系统后发症。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基本上是一种败血症过程,钩端螺旋体可侵入脑脊液,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国外除脑膜脑炎型钩端螺旋体病外,有关钩端螺旋体神经系统后发症的报道很少,只限于个别案例。近年来国内对钩端螺旋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的报道和研究比较多,资料也比较完整。湖北省于1958年以来,江苏省于1961年以来相继发现一些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钩端螺旋体疫苗应急性接种后的实际免疫效果.方法 对全县有水田的乡镇易感人群在疫期到来之前接种勾端螺旋体疫苗.结果 钩端螺旋体疫苗应急性接种可以有效的降低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国家乙类传染病.临床以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的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以及后期的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为特点,重症常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InvA-PCR方法检测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方法:根据侵袭蛋白A基因(InvA)与卫生行业标准推荐的引物G1/G2对比,进行特异性与灵敏度研究,并应用于磐安鼠标本钩端螺旋体PCR检测。对磐安县2009分离菌株进行钩端螺旋体InvA-PCR和LS-PCR鉴定。结果:InvA-PCR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该引物可特异性扩增致病性钩端螺旋体DNA,对本实验所用的其他细菌不扩增。2009年分离的钩端螺旋体菌株进行PCR鉴定结果与血清学鉴定结果相符。对鼠标本进行InvA-PCR检测,InvA-PCR检测阳性率为5%。与卫生行业标准推荐的引物G1/G2对比,符合率为100%。结论:InvA-PCR检测方法可灵敏、特异地检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能正确有效地反应野生动物带毒率,为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主要表现为肝肾肺的损伤.目前,在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和预防方面,都缺乏较好的候选抗原.与此同时,在基因水平研究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机制又存在一定的困难.蛋白质组学是从整体水平研究生物体蛋白质组成的一门学科.因此,钩端螺旋体的研究可以从其蛋白质组水平,借助蛋白质组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去发掘新的诊断技术和疫苗候选抗原,以及阐明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和疫情。方法选择调查点,收集1996~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钩端螺旋体病病原分离和抗体检测。结果2003~2006年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比蓄水前低,采13份散发钩端螺旋体病人双份血清,用交叉吸收实验检测出临海、致热、乳山3个新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型;水库坝区清底后,鼠密度2.09%。室内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7.1%;户外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6.67%。分离钩端螺旋体菌36株,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47.22%,波摩那群占27.78%,鼠肾、猪肾和蛙肾带菌率分别为2.67%、0.81%和0.25%,健康人群黄胆出血群阳性率为31.12%。结论长江三峡水库坝区蓄水期间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采取水库坝区清底可以有效降低鼠密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加强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辖区内出口养猪场的卫生监管工作力度,保护养猪场饲养员的身体健康.[方法]应用我国常见的11种活钩端螺旋体做显微镜凝集试验,以抗体滴度1:100( )为近期曾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的判定标准.[结果]抽查的32名养猪场饲养员中有4人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2.5%.[结论]所抽查的养猪场饲养员的钩端螺旋体感染率远远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加强这一人群的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对控制该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393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1.52/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8~9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14∶1,10~3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7.46%。结论宜宾市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是广泛分布的人兽共患病——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菌。多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能产生不同种类的溶血素,其对红细胞的裂解及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毒性作用与其他致病微生物溶血素的细胞毒性有相似之处。最近,对强毒株问号状钩端螺旋体黄疽出血型赖株基因组测序及基因诠释工作已经完成,首次发现其中至少有9个溶血素基因,这些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克隆、表达,成功地验证了它们的溶血活性。如此多的溶血素基因同时存在于钩端螺旋体基因组中,说明溶血素基因和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我校2002—2004级299名新生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结果:①被检299名学生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31人,总阳性率10.37%;②南方籍学生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18.75%,北方籍学生阳性率6.40%,南北方籍学生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③农村源学生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12.96%,城市源学生阳性率3:6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④男生与女生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22%、6.21%,男女生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我校学生中存在钩端螺旋体感染或隐性感染,建议对抗体阳性者做进一步诊断,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信阳县1993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情况分析孔祥嘉,杨家强,苏玉杰,刘金远,林阳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信阳县为钩端螺旋体病疫区,流行形式一直是以雨水和洪水型为主。1993年我县又发生了钩端螺旋体病的暴发。流行形式及临床表现均不...  相似文献   

17.
乌拉特前旗牧区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调查特孟,金焱,刘清淮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内蒙古呼盟曾从犊牛中分离出一株钩端螺旋体。1965年又在哲盟从患者、野鼠、井水、河水及冰下河水中分离到钩端螺旋体;1975年包头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山西省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山西大学.大同医学院2004级630名山西籍新生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结果](1)被检者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总阳性率为8.57%;(2)男、女生间、学生入学前所在地域阊以及城乡籍学生间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山西存在钩端螺旋体感染,应重视对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世界各大洲均有流行,我国钩端螺旋体宿主种类繁多,菌群复杂,临床类型多种多样,对人畜危害较为严重。安徽省自1962年证实钩端螺旋体病以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20.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感染者有多种临床表现,其中重者表现为致死性肺弥漫性出血。目前,钩端螺旋体所引起出血的机制仍未被阐明。本文就近年来对钩体致病物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状况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