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医药宝库中的许多详细记载到现代医学界诸多的关于艾叶的报道,特别是《艾叶》专著正式出版后,使广大读者对艾叶从种植、采收、制备、药性、药理、作用等方面都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从民间流传“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中就可以了解到艾叶的防病治病作用了。  相似文献   

2.
艾叶,也称艾叶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据专家考证,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3.
安胎药是用来治疗妊娠期胎动不安、堕胎或对素有堕胎史的孕妇进行保胎的一类中药。自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创胶艾汤 ,用其治疗经寒不调、胎漏下血证以来 ,艾叶作为安胎药 ,延用至今。然妊娠期胎动不安及堕胎的病因病机是十分复杂的 ,若盲目尊古崇圣 ,非但疗效不佳 ,甚至会产生不良反应。故笔者对艾叶的安胎作用提出以下管见 ,望同仁指正。1 古今医家对艾叶安胎作用的应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胶艾汤 ,以阿胶、艾叶、熟地黄、当归等 ,治疗妇人冲任虚损 ,妊娠下血 ,腹中疼痛。东晋葛洪《肘后方》以艾叶同酒煎服 ,治妊娠胎动不安 ,或…  相似文献   

4.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 evl.etVant.的叶 [1 ,2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具有浓烈香气 ,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 ,称蕲艾。春夏间花未开时采摘 ,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捣绒为艾绒。苦辛温 ,归肝脾肾经。艾叶药用历史悠久 ,最早记载于《中医别录》。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 ,逐寒湿 ,温经血 ,安胎 ,杀虫止痒等作用 ,用于虚寒出血 ,尤宜于崩漏 [3 ] 。本文就艾叶的药理作用、制剂开发与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作如下综述。1 药理作用的研究1.1 抗菌抗病毒作用 大量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水浸剂 ,艾叶烟熏和艾叶油有抗细菌…  相似文献   

5.
艾叶是常用中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历代许多医家的专著中,都有有关艾叶的记载。本品在《诗经》中被称为“艾”,而“艾叶”之名,则最早见于《本草经集注》。古往今来,很多医书都对艾叶的药性、生药外形、功效主治及植物形态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描述,但对其药材粉末、组织特征、理化特性与其同属植物的区别要点、药理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却不多见,尤其  相似文献   

6.
艾叶为菊科草本植物艾的叶片 ,临床功效为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理疗科常用艾叶止痛散寒 ,妇科则用于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及妊娠下血 ,常与阿胶、地黄同用。汉代《金匮要略》胶艾汤 ,以阿胶、艾叶、熟地、当归等治疗妇人冲任虚损 ,妊娠下血 ,腹中疼痛。由此以来 ,艾叶作为安胎药 ,沿用至今。东晋葛洪《肘后方》以艾叶同酒煎服 ,治妊娠卒胎动不安 ,或下血不止。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载 :“凡妇人血气寒滞者 ,最宜用之 ,固能安胎。”《药性论》亦载 :“止崩血 ,安胎 ,止腹痛。”我院从 1 996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试用艾叶、砂仁各 6g,阿胶…  相似文献   

7.
山东艾叶与野艾叶的挥发油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承军 《中草药》2001,32(6):500-501
艾叶系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胎之功效。艾在全国各地分布广泛,艾叶是山东的道地药材。由于艾叶的野生资源较为丰富,临床用量又不是很大,长期以来,关于艾叶的研究报道为数很少。另外,有的地区以野艾A.lavandulaefolia DC.叶作艾叶人药,《中药大辞典》中也有“…其叶(野艾叶)亦可作艾叶用”的记载。基于此,本文选择了山东省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采集药材,对正品艾叶与野艾叶进行比较分析,以艾叶的主要有效部位挥发油为指标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蒿,性味:苦、辛,温,人脾、肝、肾经。具有温经上血、散寒止痛、镇咳平喘、止漏安胎、燥湿止痒等功效。艾叶可制成艾条,用来对机体进行灸治。《本草纲目》:艾草味苦,气微温,阴中求阳之最,主灸治百病。灸法是艾叶应用的一大主要方面,艾灸的临床应用更是广泛,本文就近年对艾叶艾灸的临床研究、古今民间应用等状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五月艾叶妙用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又称蕲艾、家艾、艾蒿和五月艾,又叫灸草、野艾,《尔雅》名“冰台”,《本草经集注》谓“医草”。它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遍生全国各地,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农历五月,是艾生长最旺盛,含油量最高的季节,故一般采收艾叶者不会错过此最佳时节。  相似文献   

10.
金水 《养生大世界》2009,(11):24-25
艾又名艾蒿.是常见的一种菊科草本植物。生长于路边、荒野.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清明插柳,端午悬艾”的说法。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将艾草悬挂干门楣.用以驱瘴避邪。艾草除了可驱除蚊虫.也是祛病之良药。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已经广泛应用艾叶来防病治病,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即对艾叶的用法和疗效进行了详细记载,之后的历代本草也都收录艾于其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中华本草》艾叶条目下7种蒿属艾组植物,即艾、蒙古蒿、魁蒿、五月艾、野艾蒿、红足蒿与北艾均可作为"艾"使用的主要原因。方法利用文献学方法对上述7种植物的形态学与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这7种蒿属植物的形态特征无明显差异,主要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也相似。结论由于仅凭人的主观感受很难以从形态、气味与治疗效果上对上述七种蒿属艾组植物进行准确分类,故长期以来上述7种植物均被作为"艾"来使用并被收集于《中华本草》之中。  相似文献   

12.
艾叶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蔡平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2):1137-1139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蒿 Artemisi argyi L evl.Et Vant.的干燥叶。性味 :苦、辛 ,温 ,入脾、肝、肾经。具有温经上血、散寒止痛、镇咳平喘、止漏安胎、燥湿止痒等功效。《别录》《药性论》《本草纲目》等书中对其都有记载 [1 ] 。艾叶含挥发油 ,油中有桉油素、β-石竹烯、芳樟醇、反式 -葛缕醇 (反式 -香苇醇 )、α-萜品烯醇、萜品烯醇 -4等 ,又含多糖类物质 [2 ] 。本文就近年对艾叶的药理、临床研究、临床选方及古今民间应用等状况予以综述。1 艾叶的药理作用1.1 抗菌作用以野艾叶、艾条或艾绒烟熏 ,可用于室内消毒 ;与苍术或与菖蒲及雄…  相似文献   

13.
<正>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我又喜读多年"艾道"老友梅全喜君的新作"艾叶百科系列"丛书——《艾叶实用百方》《艾叶灸治百病》及《艾蒿食疗百味》。本套丛书是我国著名艾叶研究专家梅全喜教授在其专著《艾叶》(1999年9月)、《艾叶的研究与应用》(2013年10月)基础上,再率领其研究团队与国内从事艾叶研发和艾灸事业,又痴心"艾科学""艾文化""艾产业"的3位知名企业家:湖北蕲春东方博艾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陈一玮总经理、湖北蕲春李时珍地道中药材公司肖本大总经理和湖北蕲春李时珍蕲艾产业园有限公司张迎峰总经理合作,在《大众医学》编辑部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将其30多年  相似文献   

14.
艾叶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梅全喜  高玉桥 《中成药》2006,28(7):1030-1032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 isia argyiLevl.et Vant的干燥叶,作为正式药物始载于《名医别录》,临床主要应用于各种出血证、外治皮肤瘙痒。艾叶用于治病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近年随着化学成分以及药理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现将近十年来对艾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1化学研究1.1化学成分的研究1.1.1挥发油成分研究艾叶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张喜云等测得艾叶挥发油含量为0.75%[1]。尹庚明等采用常温下氮气吹扫一固体吸附剂吸附和水蒸汽蒸馏两种方法,提取富集艾叶的挥发性成分,经气相色谱一质谱联机(GC-MS)分析,…  相似文献   

15.
艾叶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梅全喜 《中草药》1996,27(5):311-314
综述了近年来艾Artemisiaargyi叶的药理作用概况,表明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法痰、止血与抗凝血、抗过敏、镇静、免疫、护肝利胆及补体激活等作用。  相似文献   

16.
艾叶炒炭炮制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argyiLevl .etVant.的干燥叶片,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作用。艾叶炒炭,按传统炮制方法是将干品净艾叶置锅内,用中火炒至外表黑褐色,喷洒少量清水,灭净火星,取出,摊开晾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艾叶质轻富含挥发油,易燃烧,在炒制过程中火候不易掌握,造成受热不均匀,有的燃烧而“灰化”,有的仍为生片,炒炭最基本的要求“炒炭存性”则很难掌握,几乎有1/ 3的药材已灰化。这种炮制方法,既造成药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传统中医常用艾炭作为止血药,且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探讨止血的原理。[方法]将艾叶不同组分进行分离,或按传统方法炮制,得到6种组分:鞣酸、艾焦油、5-叔丁基连苯三酚、艾炭、艾灰、艾叶挥发油。用家兔分别进行体外凝血实验,得出实验结果。[结果]凝血作用强弱顺序为鞣酸艾焦油5-叔丁基连苯三酚艾炭艾灰艾叶挥发油。其中添加挥发油凝血时间长于对照品生理盐水,故为活血组分。[结论]中医采用艾炭止血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艾炭的凝血效果是最差的,艾叶鞣酸才是真正的凝血物质。为了解艾炭的止血原理,开发新的止血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是菊科蒿属植物,是药用植物。艾叶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主要成分是挥发油。潘炯光等㈨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对蕲艾、野艾篙、蒙古篙、魁篙和朝鲜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海艾"、"蕲艾"、"北艾"、"祁艾"和南阳艾叶品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艾叶中棕矢车菊素和异泽兰黄素的含量。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溶液(35∶6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50 nm,柱温25℃。棕矢车菊素和异泽兰黄素分别在0.003~0.126 g·L~(-1)(r=0.999 9),0.005~0.200 g·L~(-1)(r=0.999 9)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9.14%(RSD 1.2%),99.40%(RSD0.73%),说明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是用于艾叶的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艾叶中棕矢车菊素含量差异较小,不同产地艾叶中异泽兰黄素的含量差异较大,淮河以南的浙江宁波、湖北蕲春、湖北襄阳、河南南阳的艾叶和淮河以北汤阴艾叶、安国艾叶中异泽兰黄素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0.
艾叶、别名称火艾、五月艾,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故又称蕲艾,属菊科植物 Aremisia argyi Lerl etvant 的干燥叶片。艾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 0.5~1.5 米,叶互生,叶的上表面绿色,下表面密生白色绒毛,叶片卵状椭圆形,边缘呈不规则粗锯齿状,生于荒地、林边,也有栽培。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各省区。 夏季花未开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入药。 艾叶性温,味苦、辛、有小毒。归肝、脾、肾经。生用具有芳香化浊,苦燥辛散,温运气血,疏理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之功效。常用于小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安胎。煎汤外洗有祛湿止痒之力。做成艾绒艾条烧灸患处,能使热气内注,起到温煦气血,调整机能的作用。炒炭又能止血,可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妊娠胎漏。是侗医防病治病的常用药。 常用便方: 1、每年的端午节,侗乡农户都将一米多长的艾叶全草 3 根,水菖蒲全草 3 根,挂在堂屋的大门上方,以避秽浊之气。 2、用艾叶全草,水菖蒲全草适量切碎,配石灰、雄黄拌匀、撒在房屋四周,能防蛇、蝎、毒虫。 3、艾叶、苍术、雄黄各适量烧烟熏,可能用于室内空气消毒,预防流感、流脑。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