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结果18例共26个病灶,表现为T1WI等信号、高信号、混杂信号或环状高信号,T2WI低信号、均匀高信号或环状高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大部分病灶无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所有病灶在梯度回波(GRE)序列上均可见到病灶边缘低信号环;Gd—DTPA增强扫描部分病灶强化。结论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较为特异,MRI检查是诊断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最为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MRI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行T1WI、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形态及信号特点.结果 肿瘤主要位于鞍旁,并不同程度涉及鞍内,呈"哑铃"形、内小外大的"葫芦"形、不规则形或类圆形,周围均无水肿.T2WI呈较明显高信号,T1WI呈稍低或较低信号,DWI呈等或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异常强化.6例平扫或增强扫描信号欠均匀.结论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比分析13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的MRI表现及其术后病理标本。结果:13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中,11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下颈段脊髓内,均为单发,病灶处脊髓增粗9例,萎缩2例,正常2例。病灶呈爆米花状或桑椹状,瘤巢较小,一般不超过脊髓横径。T1WI、T2WI均为混杂信号,且T2WI病灶周围呈低信号环10例,占76.92%;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2例,T1WI、T2WI均为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后,7例病灶中心有中等强化。MRI信号改变与瘤巢反复出血不同时期出血成分沉积及血栓形成、胶质增生密切相关。结论:MRI能反映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变化,对术前确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及CT、MRI表现。方法 9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及MRI平扫、增强扩散加权成像(DWI)。结果 7例颅骨海绵状血管瘤CT显示肿瘤同时向颅骨内外侧生长,颅骨内外板均受累,病变区骨嵴、骨针自中心向周边呈"日光放射"状;MRI显示肿瘤横跨于颅骨内外侧,呈"夹心面包"状表现。2例病变主要向内生长,颅骨外板完整。MRI增强扫描所有病例病变区呈较明显的不均匀强化,DWI呈等或稍高信号。结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MS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可协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方法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4~74岁,使用1.5T超导MRI,常规SE/VE序列,T1WI、T2WI,均注射Gd-DTPA.结果 MRI平扫表现:4例长T1长T2信号,8例等T1长T2信号,3例短T1长T2信号(压脂),1例等T1等T2信号;其中2例肿瘤内可见血管流空影.增强表现:7例呈明显均匀强化,5例呈中度略不均匀强化,4例分别为轻度强化、边缘强化及结节强化.结论 根据MRI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态、信号、强化表现及好发年龄等特点综合分析可以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2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观察病灶分布、边界、部位及MRI信号表现.结果 12例病灶均为单发,边界清,7例位于左侧鞍旁,5例位于右侧鞍旁.与脑白质相比,T1WI上5例病灶呈等信号,7例呈稍低信号,11例信号均匀,1例信号不均匀;T2WI上12例病灶均呈高信号,11例信号均匀,1例信号不均匀.DWI(b=1000 s/mm2)上弥散不受限.增强扫描12例病灶均呈显著强化.术前MRI正确诊断6例,误诊6例.结论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泌乳素瘤(PRL)的临床疗效及MRI的影像学变化。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PRL伽玛刀治疗后的MRI随访影像资料,平均随访期32.5个月(12~96个月),评价MRI在PRL伽玛刀治疗后影像学变化中的作用。结果 78例中肿瘤完全消失35例(占44.9%),肿瘤体积缩小37例(占47.4%),体积无变化6例(占7.7%),肿瘤总控制率100%。2例肿瘤伽玛刀治疗后3和9个月出现一过性坏死肿胀。临床症状总改善率为73例(93.6%),其中12个月以内改善率为62例(79.5%)。结论 伽玛刀治疗PRL能够很好地控制肿瘤生长和PRL过量分泌,这种作用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具有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快速场回波技术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快速场回波技术(FFE)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脑内CA患者的MR I资料,重点分析其FFE成像信号与常规T2W I的信号特征。结果FFE序列对CA的病灶对比度明显高于常规T2W I(P<0.05),对于CA的检出率,FFE与常规T2W I相近,均检出了全部CA病灶。结论磁共振FFE技术可以提高CA的病灶对比度,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听神经瘤伽玛刀术后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后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研究58例行伽玛刀治疗后随访时间在12~26个月(中位数18个月)的听神经瘤病人。结果:伽玛刀术后肿瘤内坏死无强化率为62.5%,其中16.1%复强化。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为14.3%,肿瘤平均直径<2cm患者中无一发生术后脑积水。桥脑或/或小脑水肿的发生率为5.2%。卡方检验示术前肿瘤平均直径与术后脑积水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和/或肿瘤内坏死,两者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内坏死无强化为术后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术后并发症在影像上表现为脑积水及桥脑和/或小脑水肿。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随术前肿瘤平均直径增大而升高,术后脑积水的发生可能与肿瘤内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CCMs)常规MRI序列表现及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病理证实的CCMs患者的MRI资料,比较常规MRI序列(T1WI和T2WI)和SWI表现、检出率和病灶大小,判断其对CCMs的诊断价值。结果 50例共捡出97个病灶,22个病灶可见短T1信号伴出血,常规MRI对出血病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75个病灶未见短T1信号不伴出血。49个病灶T2WI灶周具有"铁环征";97个病灶中有48个病灶在T1WI或T2WI上呈"网格"状或"桑椹"状高、低混合信号;8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信号;6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3个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SWI显示的病灶范围包括瘤体及灶周含铁血黄素区域,病灶信号不均匀性降低;SWI上90个病灶显示均匀或不均匀黑色信号,7个病灶显示混杂信号影。T1WI、T2WI、SWI对出血性病灶的检出率均为100%,SWI对非出血性病灶检出率为100%,显著高于T1WI和T2WI(18.6%和40.0%,P<0.05)。SWI显示出血性瘤体大小为(3.3±1.2)cm,显著大于T1WI和T2WI[(2.0±0.6)cm和(2.6±0.9)cm,P<0.05];SWI显示非出血性瘤体大小为(3.1±1.1)cm,显著大于T1WI和T2WI[(1.7±0.6)cm和(2.3±0.8)cm,P<0.05]。结论 MRI是诊断CCMs的首选方法,常规序列结合SWI序列能提供更准确和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5.
脑曼氏裂头蚴的特征性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曼氏裂头蚴的常规MRI特征性表现。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例脑内曼氏裂头蚴,回顾性分析其常规MRI表现,包括病灶分布、数目、形态、大小、信号及强化情况。结果:脑曼氏裂头蚴的常规MRI表现为:6例均单发病灶,病灶位置表浅,3例位于顶叶,1例位于额叶,1例位于颞叶,1例位于脑干后部;5例病灶形态不规则,3cm左右大小,T1WI呈不均匀低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中央略高,周围高信号;5例强化后表现为多个小环状强化,并不规则相套,呈“绳结状”;1例表现为环形边缘强化,壁中等厚度,内外壁较光整,强化病灶周围均可见轻微水肿未见以往文献中描述的白质退变或出血。MRI3例诊断为裂头蚴,3例诊断为寄生虫感染。5例MRI表现“绳节状”强化病例手术中可见活虫,1例MRI表现环状强化病灶者,环内囊腔中仅见少量虫体碎片。结论:“绳结状”强化是脑内曼氏裂头蚴的典型MRI特征,与胶质瘤及其他感染性病灶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但病灶呈单发囊腔表现时,易与脑脓肿及其他寄生虫感染混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的CT、常规磁共振成像(cMR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CCM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7月间我院诊断为CCM的患者42例。采用Siemens Plus 4螺旋CT或Somatom Sensation 16 CT扫描仪和Siemens Trio Tim 3.0 T超导型磁共振系统进行扫描,分别从CCM的形态学表现、CCM出血表现和钙化表现对比分析其CT、cMRI和SWI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42例脑CCM患者中,CT共发现病灶28个,表现为类圆形略高密度,发现钙化灶21个,出血灶10个;cMRI发现病灶45个,表现为网格状或爆米花样高低混杂信号,发现钙化灶8个,出血灶18个;SWI发现病灶106个,其中钙化灶45个,出血灶84个。此外SWI还能够显示CCM的另一病理生理特征:周围引流小静脉。结论 cMRI+SWI是诊断CCM的首选方法,能较好反映CCM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25例(7例男性,18例女性;平均年龄50.6岁,范围28~74岁).采用1.5T或3.0T超导系统(GE Signa)MRI检查,包括T1WI、T2WI和增强后T1WI扫描.结果:病灶大小2.5~6cm(平均4.30cm),右侧17例,左侧8例.T1WI上24例病灶相对于白质呈低信号,仅1例呈高信号.T:WI上22例呈显著高信号,2例呈混杂信号,1例呈显著高信号伴部分流空信号.注射对比剂后10例呈显著均匀强化,其余15例呈显著不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者均表现为增强扫描第二时相强化范围扩大.16例为累及鞍内的横向不对称哑铃形肿块,7例为球形肿块(其中2例可见小部分伸入鞍内),2例为分叶状肿块累及鞍旁和鞍内.所有病例均不伴邻近颞叶脑组织水肿,颈内动脉被推移或包绕.结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MRI特征为鞍旁肿块或鞍旁累及鞍内的肿块,呈横向哑铃形或球形,境界清楚,T2WI呈显著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显著均匀强化或不均匀进行性强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癌患者伽玛刀治疗效果,为临床早期评价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72例肝癌患者(原发肝癌62例,转移性肝癌10例)共77个癌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天、治疗后3个月行MR检查,包括常规序列及DWI扫描.以治疗后体积变化分为有效组、稳定组、进展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天肿瘤中心及边缘肝组织的ADC值变化.结果:有效组及稳定组肿瘤中心ADC值治疗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进展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肿瘤周边组织的ADC值在三组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进展组治疗前ADC值明显高于有效组及稳定组.结论:ADC值能够反映肝癌伽玛刀治疗后肿瘤组织内部的病理变化,为早期疗效的判断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