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患者的CT、MRI表现,评价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并与病理对照观察。结果5例病人中4例单发,1例多发。单发病例病灶类圆形或分叶状,CT平扫低密度,内密度不均,增强扫描渐进性强化,但至平衡期仍不能完全填充;1例MRI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不均,DWI高信号,增强扫描渐进性强化,延时仍不能完全填充。病理示病灶内可见出血、坏死及纤维化。结论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常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肿块,易出血坏死,呈渐进性强化,延时期不能完全填充,可提示诊断,但特异性低,仍需病理检查方能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HA)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PH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PHA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增强CT显示PHA病灶呈不均匀强化。CEUS示PHA呈周边不规则环状增强,中心部位存在明显的无增强区域。病理检查发现无增强区内存在大量活性肿瘤组织。结论 PHA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CEUS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诊断有所帮助。PHA可能存在某种特殊的增强机制,初步分析考虑可能与瘤体内部血流速度过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病例男,37岁,因“腹胀1月”就诊,无腹痛、恶性、呕吐。查体:腹部饱满,全腹较硬,无压痛及反跳痛,于右侧肋缘下3 cm扪及右肝下缘,质较韧。生化: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72 IU/L,血清碱性磷酸酶(ALP)323 I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190 IU/L。血常规:血红蛋白(Hb)77 g/L。肿瘤标志物CA125升高(47.9 U/mL),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CA19-9正常,HBsAg(-),A-HCV(-)。增强CT检查:肝脏体积增大,肝内弥漫分布结节及肿块影,增强后动脉期可见结节样明显强化,门脉期持续及向内推进强化,  相似文献   

4.
脂肪肉瘤是常见的恶性软组织肉瘤,好发于脂肪组织较多部位,发生于肝脏者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脏脂肪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5.
病例女,74岁.因突发右上腹持续性胀痛伴寒战、发热24h来院.查体:右上腹压痛及轻微叩击痛,无反跳痛,余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WBC 17.47×109/L,NE 85.6%,尿蛋白2+,余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粒细胞肉瘤(GS)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G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1例接受CT检查,其中4例接受增强扫描;9例接受MR平扫,其中7例接受动态增强扫描;6例接受超声检查;4例接受FDG PET/CT检查。结果 27例GS中,14例为白血病性GS,5例孤立性GS,8例未知分型;15例多发,12例单发,共计40个病灶,其中软组织GS 13个,淋巴结GS 12个,胸腹膜及胃肠道GS 5个,生殖系统GS 4个,中枢神经系统GS 3个,骨及骨膜GS 3个。40个病灶中,29个形态不规则,27个边界不清;CT扫描11例,呈等或略低密度,病灶中心CT值均较外周稍低,4例增强后均明显强化;MR扫描9例,DWI显示均明显弥散受限,8例呈等T1等T2信号,T2WI上病灶中心信号强度较外周稍低,7例动态增强中6例呈速升缓降型。PET/CT检查4例,病灶均代谢活跃,2例见全身骨髓弥漫性代谢活跃;超声检查6例,均呈低回声,2例可见血流信号。结论 G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做出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8岁,5天前出现上腹部胀痛,呈间断性发作,夜间明显,未经治疗,症状无缓解;20年前有"甲型肝炎"病史.查体肝区叩痛(+),实验室检查提示"乙型肝炎".上腹部CT;肝右叶前段可见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欠清,约5.8 cm×4.3 cm,增强后低密度影边缘于动脉期及静脉期呈轻度强化,延迟期强化稍减退,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图1).诊断为肝右叶占位,行肝右叶占位(第Ⅷ段)切除术,术中见轻度肝硬化,第Ⅷ段约5 cm×5 cm占位病变,质硬.术后病理:肝血管肉瘤(hepatic angiosarcoma,HA)伴大片坏死,肿瘤低分化,周围肝组织广泛水变性,汇管区慢性炎症(图2);免疫组化:CD34(+)、CD31(+)、CK(一)、Ki-67阳性细胞数>70%、Vim(+)、AFP(一).  相似文献   

8.
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①普通髓腔型:X线平片检查6例,表现为溶骨与硬化混合的外观,位于长管状骨者可见骨内膜的扇贝样改变。CT检查8例,7例示膨胀性骨质破坏,5例钙化明显,3例钙化轻微。MR检查9例,T1WI为等、低信号,T2WI 8例呈明显高信号,其中6例可见低信号分隔。②间叶型:X线平片检查2例,1例肿瘤位于骨内,呈轻度膨胀性改变,1例位于骨外,病灶密集钙化。CT检查7例,6例位于骨骼系统外,4例钙化明显,1例钙化局限,1例未见明显钙化。MR检查5例,4例骨外型T2信号特点取决于瘤体内钙化的形态及范围,或呈胡椒面样表现或表现为高信号包绕低信号。③去分化型:CT 检查3例,均示钙化,2例尚可见絮状成骨样改变。MR检查2例,T2WI上均为高低混杂信号。④皮质旁型:X线平片检查2例,1例可见相应部位异常钙化。CT检查3例,均显示分叶状外形的软组织肿块贴近骨皮质,2例见基质轻微钙化。MR检查3例,2例可见髓腔侵犯。增强扫描普通髓腔型及皮质旁型呈边缘及间隔强化,间叶型呈弥漫性强化,去分化型则同时可见边缘强化及弥漫性强化。结论 普通髓腔型软骨肉瘤影像学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钙化特点、信号特征及增强后表现可提示诊断间叶型及去分化型软骨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肝脏原发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UPS)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原发性UP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6例肿瘤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1例位于尾状叶。6例病灶呈不规则形,边界模糊;2例呈类圆形,边界尚清。7例呈混杂密度,1例密度较均匀。8例肿瘤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肿瘤强化程度、范围均进一步增加;6例肿瘤延迟期持续强化。4例肿瘤并发下腔静脉或门静脉癌栓。结论 肝脏UPS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滑膜肉瘤CT及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患者的CT (16例)和MRI(10例)特征。结果 14例邻近关节,4例远离关节。18例中,8例发生转移。CT表现:16例肿瘤边界均清晰,其中2例(2/16,12.50%)见瘤周水肿;9例(9/16,56.25%)密度均匀,7例(7/16,43.75%)密度不均,肿瘤实性成分呈等或稍低密度;6例(6/16,37.50%)肿瘤内见钙化;3例(3/3,100%)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MRI:10例肿瘤边界均清晰、见瘤周水肿;8例(8/10,80.00%)T1WI呈等信号,2例(2/10,20.00%)等信号内散在稍高信号;10例(10/10,100%)T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7例(7/10,70.00%)见“三信号征”;9例(9/10,90.00%)见线状低信号分隔。结论 滑膜肉瘤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脾血管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脾血管肉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例肝脾血管肉瘤中,肝脏3例,脾内2例,肝、脾内均发1例。1例为单发肿块型,1例为多发结节型,1例为巨块型,1例巨块结节混合型,1例为弥漫结节型,另有1例影像学检查仅见脾大,未见明显结节及肿块。有2例病灶内出现T1WI高信号出血灶,1例主病灶周围有多发子灶。5例CT/MRI增强扫描中,均表现为不均匀向心性、延迟性强化,其中1例弥漫结节型呈结节、网格样持续强化并向内部充填,1例多发结节型,结节信号不一,强化方式不一,部分出现向心性渐进强化的特点,部分呈环形强化,其余3例表现为病灶边缘不均匀向心性、延迟性强化。病理示肿瘤细胞多呈条索样、上皮样、巢瘤样,可见大小不等的血管腔相互吻合,肿瘤细胞沿血管腔生长,部分可见乳头状结构,部分肿块内可出现出血、坏死。结论:肝脾血管肉瘤平扫常表现为混杂密度/信号肿块,病灶内常见囊变、出血,CT/MRI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多表现为病灶边缘或中心动脉期环形或不规则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有向心性或离心性渐进强化。  相似文献   

12.
肝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CT、MR资料,并与病理和组织学表现对照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单发,其中2例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肿瘤最大径分别为4.8 cm、6.7 cm、10.0 cm,均为实性肿物,其内伴不同程度低密度区,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其内可见分隔;2例病变较大者,推压周围肝内血管使之移位;1例病变内可见多发强化和纡曲血管.MRI平扫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结论 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多为单发实性肿物、其内伴不同程度低密度区域,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cHCC-CC)的CT、MRI多期增强影像表现,并与其他类型原发性肝癌对比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cHCC-CC的多期增强影像表现,并依据临床及影像表现分别与200例普通类型肝细胞癌(HCC)、51例硬化型肝癌(SHCC)、104例肝内肿块型胆管癌(IMCC)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结果 cHCC-CC的多期增强强化方式主要分为3种:动脉期肿瘤呈整体不均匀强化,平衡期仍见持续不均匀强化(n=12);动脉期肿瘤呈不均匀强化,平衡期对比剂流出,呈低密度/低信号改变(n=8);动脉期肿瘤呈边缘环状强化,平衡期对比剂呈环状或不规则状向内填充(n=5)。cHCC-CC在年龄、性别、病毒性肝炎病史、血管受侵及淋巴结转移与HCC、SHCC、IMC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IMCC比较,cHCC-CC更常见于肝硬化患者(P<0.001)。cHCC-CC邻近肝包膜皱缩的发生率明显低于SHCC和IMCC(P=0.021、0.005),AFP与CA19-9升高的比例与IM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01)。结论 cHCC-CC是原发性肝癌的少见类型,其影像及临床表现与HCC、SHCC及IMCC既重合,又有其特征性,准确诊断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对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分析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并分型。方法 收集本院病理证实为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22例,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对其进行分型。结果 22例患者共发现23个病灶。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典型影像特点包括晚期高强化(13/20)、中心坏死(12/23)及边缘包壳(12/23)。有核果型为最典型的形态学分型(8/23),其次为无核果型(7/23)。结论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多为单发结节样病变,病灶中心可见"虫蛀隧道"样坏死、边缘可见包壳、形似"有核果"为典型表现,晚期强化及边缘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原发性输卵管癌(PFTC)超声、CT、MRI及PET/C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FTC患者的影像学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32例PFTC患者中,单侧31例,双侧1例。伴对侧输卵管积水1例,伴同侧皮样囊肿1例,2例卵巢转移,1例结肠转移。超声表现为附件区梭形实质性低回声肿物(n=16)、不均质团块样肿物(n=4)、"腊肠型"囊性肿物(n=7)。CT表现为附件区实性肿块7例,囊肿块7例,囊实混合性肿块2例。MRI表现为类圆形等T1稍长T2信号(n=2)或稍短T1稍长T2信号结节(n=2)。PET/CT表现为附件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n=1)或附件区囊实混合密度(n=2)。结论 超声可有效发现PFTC附件区肿物,并区别囊实性;CT、MRI及PET/CT有助于PFTC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透明细胞癌(PCCCL)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CL的CT及MRI资料,其中10例接受CT、8例接受MR及DWI。结果 12例PCCCL共14个病灶,呈结节状或类圆形,瘤径1.6~9.8 cm,平均3.6 cm。10例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8例肿瘤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2例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明显下降;延迟期所有病灶均为低密度,2例显示包膜延迟强化。平扫T2WI 6例呈混杂高信号,1例呈稍高信号,1例为稍低信号;4例T1WI正相位呈稍低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反相位8例病灶信号均减低,4例减低明显。DWI 6例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4例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轻度强化,2例呈环形明显强化;门静脉期4例强化较动脉期减低,2例轻度持续强化,2例中心填充强化;延迟期7例病灶呈相对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4例显示环形强化包膜。结论 PCCCL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和MRI是诊断PCCCL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体肝巨片形吸虫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26例肝巨片形吸虫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26例行CT平扫检查,其中24例行CT增强。9例行MRI平扫检查,其中7例行MRI增强。2例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 26例CT平扫示肝肿大并实质内弥漫斑片状密度减低影,边界欠清,15例病灶相互融合呈簇状或隧道样病灶,以包膜下肝实质内为主,其中24例CT增强病灶不均匀轻度强化;19例脾轻度增大。9例MRI平扫示为肝肿大并实质弥漫性病变,病变呈稍长T1、稍长T2,DWI上呈稍高或高信号改变;7例增强扫描呈蜂窝状稍强化;5例MRCP示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未见扩张或梗阻。2例穿刺病理活检表现为寄生虫性肉芽肿与坏死,周围大量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人体肝巨片形吸虫感染的CT、MRI表现为肝包膜下多发微小脓肿,部分呈簇状或隧道样特点,结合血清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