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国境口岸媒介生物携带病原体的情况,为媒介生物防治及疫情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鼠类携带的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和莫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进行检测,对蚊类携带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西尼罗病毒进行检测,对蜱类携带的莱姆病螺旋体进行检测;利用细菌培养技术对蝇类、蜚蠊携带的致病菌进行检测;利用寄生虫学技术对蝇类、蜚蠊携带的寄生虫虫卵进行检测。〔结果〕2005年10月—2009年2月,共检测媒介生物样品3388份(输入性2023份、本底1365份),检出阳性样品95份,阳性率2.8%。输入性媒介生物主要检测结果如下:2005年9月27日,国境口岸首次从输入性蝇类(大头金蝇,柬埔寨籍船舶“凯越”号上捕获)中检测到寄生虫虫卵(肝吸虫卵和蛔虫卵);2006年4月24日,国境口岸首次从输入性蜚蠊(德国小蠊,某外轮上捕获)中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2009年2月27日,国境口岸首次从输入性鼠类(褐家鼠,柬埔寨籍船舶“诺斯”号上捕获)中检测到莫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本底媒介生物主要检测结果如下:2006年8月24日,从三带喙库蚊等蚊虫(辽宁营口港捕获)中检测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2006年8月,从长角血蜱(辽宁大连开发区捕获)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2008年10月15日,从褐家鼠(辽宁大连湾港捕获)中检测到汉城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结论〕媒介生物是国境口岸传染病的重要传播载体,应加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实现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全过程的信息化,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现场与卫生检疫实验室间的信息共享。方法集成采用条形码、证件识别和光纤技术建立信息系统并应用于口岸现场和实验室。结果本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全过程的信息化和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现场与卫生检疫实验室间的信息共享。结论本系统在深圳五个口岸应用以来,口岸传染病监测和实验室检测效率大大提高;系统的应用为国境口岸传染病症状监测的开展和输入性传染病早期预测预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境口岸为防止传染病传入和传出,对出入境人员实施免疫接种的发展历史已有一百多年,从天花、鼠疫、霍乱、黄热病等检疫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发展至改革开放后,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疫情流行、疫苗开发、对方要求,为保证出入境人员的身体健康和防止传播而实施的传染病预防接种有多种,其中有流感、流脑、水痘、麻疹、风疹、腮腺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伤寒、甲肝、乙肝、乙脑、狂犬病等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监测上海口岸输入性及本地蜚蠊携带的10种病原体情况。方法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PCR检测病原体。结果从蜚蠊中检出的病原体有霉菌、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和乙型肝炎病毒;未检出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和志贺菌。4类蜚蠊病原体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20,P〉0.05)。结论蜚蠊是病原体扩散的中间宿主,口岸应采用先进检测技术监测蜚蠊中病原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从国境口岸截获的德国小蠊携带病原菌情况。方法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细菌进行分离,用基于16SrRNA的PCR扩增、序列测定和比对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检测出肺炎克雷伯氏菌、解鸟氨酸克雷伯菌、普通变形菌、威隆气单胞菌、粘质沙雷氏菌5种重要条件致病菌,其序列同源性超过98%,这些细菌可引起肺炎、脓胸、腹膜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及败血症等,有的还具有致死性。结论国境口岸截获的德国小蠊携带多种重要条件致病菌。  相似文献   

6.
深圳口岸出入境人群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深圳口岸入出境人员近5年梅毒的感染情况,为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2—2006年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进行梅毒血清学监测,用甲苯胺红不加热反应(TRUST)进行初筛,初筛阳性标本用梅毒螺旋体微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认。[结果]在289339名受检人员中,检出梅毒感染者751例,总感染率为0.26%;其中男性感染率为0.25%,女性感染率为0.01%,男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感染率(χ^2=33.874,P〈0.01);感染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30-49岁,占感染者总数的63.3%;职业以交通员工为主,占感染者总数的62.1%;港台人员及境外人员占感染者总数的55.8%。[结论]应加强对口岸重点人群的传染病监测及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梅毒等性病的认识水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梅毒通过国境口岸传入传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实现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全过程的信息化,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现场与卫生检疫实验室间的信息共享。方法集成采用条形码、证件识别和光纤技术建立信息系统并应用于口岸现场和实验室。结果本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全过程的信息化和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现场与卫生检疫实验室间的信息共享。结论本系统在深圳五个口岸应用以来,口岸传染病监测和实验室检测效率大大提高;系统的应用为国境口岸传染病症状监测的开展和输入性传染病早期预测预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口岸蜚蠊本底数据,对蜚蠊携带病原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在2008年4至2009年3月期间,采用盒式诱捕法捕获蜚蠊,分别采用煮沸法、试剂盒法、SDS法三种方法提取蜚蠊表面携带病原菌的基因组DN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捕获蜚蠊3957只,全部为德国小蠊,口岸蜚蠊密度为1.36只/盒,其中餐饮区蜚蠊密度最高为4.08只/盒;1月份和7月份为蜚蠊密度高峰期。三种方法提取病原菌基因组DNA的纯度和浓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加强在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口岸蜚蠊的防控工作,防止口岸蜚蠊密度的上升;SDS方法可作为蜚蠊携带病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防城口岸蜚蠊群种、季节消长和栖息场所的调查结果.调查采用广口瓶诱捕计数法,全年放瓶3042个,捕获蜚蠊6486只,平均密度为2.13只/瓶.经鉴定为美洲大蠊、澳洲大蠊、斑蠊、褐斑大蠊、蔗蠊和德国小蠊等,其中美洲大蠊和澳洲大蠊为优势种.成若比为1∶1.47,成虫的雌雄比为1∶0.49,而若虫的雌雄比为1∶2.40.季节消长以1月份密度最低(0.02只/瓶),8月密度最高(6.08只/瓶).蜚蠊侵害程度以厨房最为严重,码头仓库和餐厅次之,卧室最轻.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本口岸蜚蠊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障人体健康,控制国际间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国境卫生检疫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以下简称《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在口岸依法对出入境人员实施传染病监测工作,防止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等疾病的传入传出,确保口岸卫生安全,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近些年来,由于新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生物安全的现行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重构,选择关键性指标从而实现快速评价放行的要求。方法 在本市现行使用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生物安全监督检查评价表的基础上,采取德尔菲研究法组织7名专家对所有21项评价指标进行咨询,经过2轮咨询,对21项指标评分和统计分析,采用界值法并充分结合专家意见筛选评价指标。结果 通过2轮咨询,建立了7项关键性指标作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安全快速评价指标,包括申办有效的准运证书、运输人员、运输车辆、运输包装以及运输后报告等5个方面。结论 建立了一套针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运输生物安全的现场快速评估指标,对卫生监督部门来说,缩短了评价放行的时间,提高了运输安全监管效率;对运输部门提供了一套自我评估快速放行的评价指标,对确保运输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