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方法 对 3例临床确诊的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病人做了MRI扫描 Gd DTPA增强扫描。结果  3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中 2例病灶位于胸段 ,1例位于下颈段脊髓 ,均为单发 ,脊髓粗细正常或稍增粗。MRI特征性表现为瘤巢呈爆米花状或桑葚状混合信号团块 ,周围可见短T2 低信号环。Gd DTPA增强扫描 2例未见明显强化 ,1例呈中等度增强。瘤巢较小 ,一般不超过脊髓横径。结论 MRI诊断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特异性高、敏感度强 ,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LHG)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5 6例经手术治疗的LHG病例资料 ,对其诊断和治疗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 5 6例LHG有右上腹疼痛者占 6 4.3 % ,有肝大者占 39.3 % ;B超诊断符合率 87.5 % ,CT诊断符合率 96 .3 %。根据病例具体情况 ,对 5 6例分别行肝叶切除、半肝切除、瘤体捆扎、肝血管瘤剜除、肝动脉结扎或(和 )栓塞术等手术。结论LHG临床表现不典型 ,诊断主要依靠B超及CT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如肝动脉造影等有助于肝癌的鉴别诊断。其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术式选择应根据肿瘤大小 ,部位及病人情况而论 ,对直径 <5cm的LHG可不手术切除 ,但要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3.
杨枫  胡炜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3):2282-2284
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 malformations,C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病变,患病率为0.4%~0.9%[1-2],占颅内血管畸形的5%~16%,脑干CMs占颅内所有CMs的9%~35%[3]。其中,桥脑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4]。脑干CMs的自然史还不清楚,但文献报道其出血率和再出血率明显高于脑内其他部位的CMs[5]。采用手术切  相似文献   

4.
卵巢海绵状血管瘤罕见,作诊治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孙季冬  刘翼  贺民  孙鸿  游潮 《华西医学》2011,(3):355-358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9月-2010年9月27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0例(74.1%)患者CT显示出血及血肿.急性或突然神经功能废损22例,渐进性功能障碍15例.病情平稳4例.显微手术12例,放射治疗6例,保守观察9例.长期随访25例,2...  相似文献   

6.
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14你软组织海绵状血细胞瘤的MRI检查资料的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了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态特征,MRI信号特点及增强后表现,发现MRI检查在定位定性诊断,显示病灶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由于其完全无创,诊断准确,图像清晰的特点,将在该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9.
电化学疗法(ECT)最近年出现的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法,作者通过4例肝血管瘤的治疗和护理,认为此种方法不需手术切除、损伤小、出血少、治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颅内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曾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畸形,随着MRI的问世临床诊断病例明显增多,最早由Luschka描述。因为该病并非真正的肿瘸,而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故这种病变也称为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在CT问世前,只有在手术或尸检时才能明确诊断。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CT对部分病例有诊断意义,而MRI可提供海绵状血管瘤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从而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得以在手术前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食管海绵状血管瘤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女,51岁,主因"吞咽困难伴疼痛1个月"就诊.该患者于1个月前出现吞咽困难伴有疼痛,无发热、恶心、呕吐,无腹泻、黑便.胃镜检查:距门齿32 cm处可见一隆起性病变,大小约1.5 cm×1.5 cm×3.0 cm,条状,表面光滑,周边黏膜光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子宫海绵状血管瘤(CHU)的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对4例CHU做了经腹壁常规超声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结果:CHU表现为两型:弥漫型和局限型,均限于子宫肌壁内,特征性声像图表现为蜂窝状无回声暗区,CDFI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显示,边缘可见丰富的树枝状血流,结论:超声检查对CHU的诊断,鉴别论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用平阳霉素8毫克 地塞米松5毫克 利多卡因5毫升行血管瘤腔内注射,每7~10天重复一次,至血管瘤消失为止。最多不超过8次。结果:55例患者中54例治疗效果良好,占98.2%,1例失败。结论:应用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操作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经济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瑛  周翔平  邓开鸿 《华西医学》2002,17(4):564-564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发生率低 ,影像学表现极易与其它纵隔肿瘤混淆。今遇 1例 ,特报道如下 :患者 ,女性 ,46岁。因肩背部疼痛及右上肢束带感 1 5天入院。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影像学检查 :胸部平片见左上纵隔软组织块影 ,边缘光滑。CT扫描见左上后纵隔脊柱旁直径为 4× 4cm2 类圆形软组织块影 ,呈浅分叶 ,边缘清楚。平扫时肿块密度均匀 ,CT值35HU ;增强扫描见肿块强化较均匀 ,CT值72 6HU ,其内见少许片状低密度影。诊断 :左后上纵隔良性肿瘤 ,以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手术发现 :左后上纵隔 4× 5× 3cm3大小类圆形肿块 ,紧…  相似文献   

15.
16.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栓塞治疗方案,分析比较不同栓塞方法的疗效。材料与方法:4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按不同的栓塞方法分为3组:第1组:11例,为单纯超液态碘化油栓塞,简称LP组;第2组:18例,用1∶1碘化油与鱼肝油酸钠混合栓塞,简称LP+V组;第3组:12例,行1∶1碘化油与鱼肝油酸钠再加明胶海绵颗粒或条综合栓塞,简称LP+V+G组。采用SAS软件对栓塞治疗前后瘤体大小及染色面积的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种不同的栓治方法分别使瘤体最大径cm由597±147,842±290,736±284缩小至450±177,588±250,442±214。两两之间比较结果表明,综合栓塞优于单纯栓塞。DSA所测量瘤体染色面积的改变与上述结果亦基本吻合。结论:①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方法简单、安全有效;②肿瘤血管的超选择技术与综合栓塞是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田为中  卜新华 《新医学》1999,30(10):585-585
1 引 言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为7.3%[1]。现将本院1991年12月至1998年6月经手术病理、磁共振及B超证实的78例作一回顾性分析,探讨其CT表现特点、扫描技术要领及鉴别诊断。2 临床资料2.1 一般资料肝血管瘤78例,男43例,女35例。年龄20~85(平均40)岁。右上腹痛38例,余无特殊临床表现。2.2 扫描技术CT扫描机型号为GEMax-640。层厚层距10mm,2cm以下的血管瘤采用2或5mm薄层扫描。所有病例均行增强扫描。造影药为60%泛…  相似文献   

18.
1 病历1 .1 一般资料 患者 ,女 ,4 7岁 ,CT发现上腹右肝占位性肿块 1d而入院。患者病程中无黄疸、厌油、消瘦 ,无上腹部不适、疼痛及腹胀。大小便可。体重无下降。病人否认“慢性肝炎”、伤寒、结核及痢疾。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饮酒、抽烟史。月经正常。家族中无遗传性疾病。1 .2 辅助检查 肝功能全部正常。CT检查 :右肝内可见数个大小不等低密度灶 ,最大者 1 0cm× 9cm ,其中可见裂隙样更低密度 ,左肝内也可见数个圆形低密度影 ,增强延时扫描呈等密度改变。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 ,胆囊大小正常。胰及脾未见异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  相似文献   

19.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造影表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生率达0.4~7.3%(?)我们自97年以来对3例经临床、CT及B超证实为肝血管瘤的患者行肝动脉造影及硬化栓塞治疗,笔者着重就其血管造影表现及意义探讨如下。 材料与方法 本文3例,男2例,女1例。年龄37~67岁,平均51.3岁。1例各项生化检查正常,2例ALP及BILI有增高,AFP均为阴性。2例无临床症状,1例有咳嗽、腹痛。瘤体最大直径6~16.2cm。单一肿块型1例,多发散在型2例。采用菲力普1000mA带DSA遥控X光机及日本产全自动高压注射器,导  相似文献   

20.
通过1996年8月-1997年8月我院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前、中、后的护理,提出了前予充分准备,心理护理;注意术中监测;加强术后生命体征及切口渗血量的观察,是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