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洪涛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当属沉疴痼疾,一般活血化瘀药物力不能及,而虫类药物乃血肉有情之品,性攻逐走窜,可通经达络,搜剔疏利而无所不至,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中,可以运用虫类药之搜剔以攻逐邪结、化瘀通络,至于后期脾肾衰败,则非血肉有情之虫类药不可,故而对久病入络的肾脏病常使用虫类药,其治疗颇具特色,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介绍张伟教授从"久病入络"学说的角度论治间质性肺病的经验。慢病久病由气入血、由经入络,步步深入,以致瘀浊痰毒阻滞络脉,使病情长期不愈。张伟教授继承"久病入络"的理论,以"宿邪缓攻"为治疗原则,用辛味药宣通络脉,择虫类药剔邪搜络,应用于间质性肺病的治疗,不仅取得了卓越的疗效,而且在虫类药的运用炮制和膏方的应用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介绍王庆其教授运用通络四法治疗顽固性头痛的经验。基于“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理论,认为顽固性头痛基本病机为邪滞络脉致“不通则痛”、络虚不荣致“不荣则痛”,且往往虚实夹杂、多证相兼,故治疗时遵循“以通为用”的法则,灵活运用通络四法,在处方用药中配伍辛味药、虫类药、藤类药及养荣通络药,多管齐下,常能1剂获效。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4.
经络至少由3种通道组成:主要运行营卫的经络,单独运行卫气的经络和单独运行神气(即狭义的“经络之气”)的经络。其中,主要运行营卫的络脉为血络;单独运行卫气与神气的络脉属于气络。虫类药可以通达络脉,根据功能主要分为三类:一类入血络,具有活血化瘀、通达营血之功;一类轻清飞升入卫气之络,具有宣风泄热、通达卫气之功;一类相对重浊沉降善入神气之络,具有搜风剔络、通达神气之功。中医络病包括血气之络病、卫气之络病和神气之络病三种,临床上需要根据络病的病机特点与虫类药性质分别选用入血络、卫气之络、神气之络的虫类药,以通络达血、通络达卫、通络达神。  相似文献   

5.
孙广达  唐田  谢林 《河北中医》2023,(8):1379-1382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一种由于机械性或动力性因素导致椎动脉迂曲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学认为,CSA病机为肝脾肾亏虚,气血不足,湿痰内生,痰瘀互结,痹阻脉络。椎动脉是大脑后循环起始部,与中医学络脉的结构和功能相符。虫类入药始见于《五十二病方》,其攻逐走窜、活血逐瘀、搜剔通络、无处不至的特性,在络病的治疗中优势显著,非植物药所能代替。常用于治疗CSA的虫类药可分为祛瘀通络类、化痰通络类与补益络虚类。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讨虫类药在CSA中的运用,中西结合、理论与临床并重,以期为CSA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正>虫类药属于动物药的一部分,包括昆虫和小型动物。虫类药为血肉之物、有情之品,性喜走窜,通经达络,搜剔疏利,无处不至,具有活血化瘀、攻坚破积、搜风剔络、消痈散肿、补益培本等作用[1],其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中风病现代医学称为脑血管疾病,其中医学病机为脑窍之络瘀而不荣或络破血溢,髓海损伤。中风虽为急性起病,而病理因素的产生是一个慢性过程,属"久病入络",因此搜剔走窜的虫类通络药物被广泛应用且疗效肯定,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亟待解  相似文献   

7.
檀琦 《江苏中医药》2016,48(4):24-26
杨洪涛教授认为肾性蛋白尿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并结合王永钧教授"风湿扰肾"的思想,提出风湿之邪内扰为蛋白尿的重要致病因素,治疗应以祛风除湿通络为大法,用药注重藤类药与虫类药相配合,以祛风除湿,搜风剔络。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为肛肠科难治疾病之一,外感六淫、情志内伤、年老体弱、劳倦久病等皆可致病。王业皇教授认为此病久病入络,非植物药药力可及,而虫类药多具有搜剔祛风、行气行血、通络逐瘀、化痰镇痛等作用,能“搜剔络中混处之邪”,临证之时注重药对配伍,共奏“祛湿热,行气血”“豁痰浊,畅情志”“通经络,走脏腑”之效。此外,遣方用药之时注意预防虫类药之不良反应,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9.
曹晶  杨帆 《陕西中医》2021,(6):770-772
金实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因素紧扣风、寒、湿、热、痰、瘀六端,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标实以风寒湿邪为主。金实教授认为本病病程较长,病久入络,易形成久痹、顽痹,而虫类药具有很好的搜剔病邪、剔络和络、通络止痛的作用,对类风湿关节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对金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进行经验汇总、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前列腺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着手分析,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络病,并运用现代络病理论研究成果,提出慢性前列腺炎治疗应注意“不治已病治未病”、通补兼施以求良效;以及探讨虫类药入络搜剔、辛香通络,提高疗效和取象比类、藤类入药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顽固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疑难杂症之一。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仝小林教授认为,络脉不通是导致本病的直接原因,类似于现代医学提出的微循环障碍。该病致病因素中,风、痰、瘀尤为重要,久病入络,非虫类药不可搜风剔络,以蜈蚣粉、全蝎粉、僵蚕粉各1~1.5 g冲服,一是祛风,并引诸药上行;二是活血化瘀,三是通络止痛,改善脑血管微循环。该小方止痛效果显著,并可以明显减轻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治疗顽固性头痛久病入络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从络病学说之气络浅析王素梅教授治疗小儿两动一闭的经验。通过络脉分布及久病入络等原理,探讨小儿两动一闭,即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三个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痰、热、瘀、虚或可导致络脉郁滞或络虚不荣,神无所养,发而为病,表现为肢体、语言等多种复杂症状,同时病程缠绵难愈,易于复发。其共同病位主在脑络,分涉心络,与肾络、脾(胃)络、肝络等密切相关。两动一闭常常多病、多证共患出现,临证多以通络为则,化痰通络、祛瘀活络、凉血宁络、补虚填络为法,可灵活运用辛味药、虫类药、藤类药辨络施治,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3.
黄珊  白彦萍 《北京中医药》2023,(10):1088-1090
白彦萍教授将慢性皮肤病的关键病机总结为“风痰瘀邪久蕴不解,气血失和”,临床多从风、痰、瘀邪论治,而风有内风、外风之分,痰有夹风之痰与络脉顽痰之别,瘀有脏腑之瘀与络脉瘀结之异。因此在治疗上也有疏散外风、搜逐内风,祛风化痰、剔痰散结,以及活血化瘀、通络散瘀的不同。擅用蝉蜕、蛇蜕、僵蚕、全蝎、蜈蚣、土鳖虫、水蛭及各种蛇类药物,借虫蚁蠕动走窜之性,搜剔络中顽痰瘀血,驱逐内外风邪,松动病结,推陈致新。对于病久气血失和,延虚入络者,白教授在补虚的同时以少量虫类药入络达腠,起补而不滞、调畅气血之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举例探讨虫类药在糖尿病肾脏病(DKD)中的应用,推动虫类药的进一步研究和优化DKD的诊疗,为今后中医治疗DKD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通过查阅中医古籍和现代医学文献,论述络病理论的生理及病理及虫类药物及其作用特点,并基于络病理论,分析DKD的络病病机,糖毒损络为其发病基础,肾络痹阻为其病机关键;进而探讨虫类药在DKD中的应用,以及虫类药在DKD中的应用原则。结果: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具有通络除痹作用的“血肉有情”之品虫类药,是治疗DKD的重要药物,具有搜风剔邪通络、泻热利水通络、化痰散结通络、活血化瘀通络、软坚消癥通络及补益肾阳涩络等功效。结论:虫类药在DKD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DKD的治疗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陆明教授治疗肿瘤善用虫类药,认为虫类药攻邪有"虫蚁搜剔之能",总结虫类药具有剔邪搜络、软坚散结、攻坚破积、活血化瘀、止痛等功用。  相似文献   

16.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辨证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由肝胆火盛挟湿所致,以致气滞血瘀。临床用药强调活血化瘀之中,必合理气之品;久病入络,用虫类药搜剔络邪;用温通或重镇之品以达止痛之效;并重用黄芪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中使用虫类药的方剂可知,许氏运用虫类药组方治疗疾病范围广,使用多种虫类药物且喜同用数种,多取虫类搜剔活血、化痰、通络之效,配伍他药多取辛热温燥之品,化裁虫类药古方以力求效验,并且开络病证治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肾脏病当属沉疴痼疾,其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瘀血、浊毒等为主。吴巍教授认为,肾脏病多久病入络,瘀血阻滞,提出"肾病多夹瘀","肾络瘀阻",根据"络以通为用",临床常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尤其擅长应用虫类药物,活血通络,攻逐走窜,搜剔疏拔,引药直达病所,辨病辨证应用,异病同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蔡光先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集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光先教授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机为正气亏虚复感外邪,致使痰浊瘀血痹阻经络,客于脉络,伏于筋骨.治疗上强调,温脾肾之阳,喜用虫类、藤类药物,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关键在于痰瘀胶固,客于络脉,治之非草木之品所能奏效,崇尚以虫类搜风透骨,剔痰祛瘀,通络定痛;认为藤类药物具有通络、走肢体、散瘀结作用,治痹证最效.剂型常用丸剂、酒剂,取其缓攻之意;注重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20.
从络论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和演变规律 ,认为糖尿病诸多慢性并发症皆系久病入络所致 ,属中医学“络病”范畴。结合古今理论 ,提出从络论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要点 ,如 :注重调理其原发病 ;重视补虚 ,以补为通 ;通络化瘀 ,调和气血 ;补虚药与通络药配合使用 ;注重应用虫类药和辛香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