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外伤早期蛋白质代谢的改变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严重脑外伤后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的程度。方法:动态观察20例严重脑外伤患者伤后10天内的氮平衡、血清氨基酸谱、血清蛋白质的变化,和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尿氮排出量增加,平均尿氮排出量为16.23±5.34g/d;血清氨基酸谱紊乱,总氨基酸浓度下降及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氨基酸比值(BCAA/AAA)下降;血清前清蛋白、转铁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伤后立即下降,并持续10天。结论:脑外伤早期即出现营养不良,并影响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值明显降低,使病人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因此有必要在脑外伤早期加强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脑脊液中t-PA、PAI-1的测定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术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比较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术后24 h、3 d、1周、2周、3周及5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的t-PA、PAI-1水平。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组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在各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GCS(3~5分)组脑脊液及血清中此两项指标在伤后各阶段明显高于GCS(6~8分)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颅脑损伤预后良好组(n=28例)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伤后各阶段均明显低于预后恶劣组(n=2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t-PA、PAI-1的变化可以反映脑实质损伤的严重程度,同时与预后呈负相关。通过临床上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的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于伤后1,3,5,8 d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比率的变化,ELASA法检测血清中IL-10、干扰素-γ(IFN-γ)浓度,并与健康组进行对比.结果 CD4+细胞在伤后1~8 d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CD8+细胞在伤后5~8 d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或P<0.01).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5 d外周血中CD4+CD25highTreg细胞比率开始升高,与伤后1,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8 d仍持续升高,与伤后5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外周血IFN-γ浓度持续下降,而患者外周血IL-10浓度则持续上升.结论 Treg细胞比率在严重多发性创伤后明显升高,更重要的是,其在减少Th1类细胞因子分泌及抑制创伤免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伤后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60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在强化治疗前、治疗开始后1、3、7、14、21、28d晨起取静脉血检测血清白蛋白(AL)、转铁蛋白(TF)、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留取当日24h尿液,检测尿3-甲基组氨酸排泄值和24h尿总氮含量。结果严重创伤后,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均出现下降、逐渐回升恢复过程。2组比较,强化组蛋白回升时间早于对照组,血清中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每日尿总氮、尿3-甲基组氨酸排泄值伤后出现上升,但强化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减轻伤后增强的蛋白质分解代谢,一定程度上逆转负氮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
颅脑损伤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性激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性激素变化在脑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对 10 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中CD4 + 、CD8+ T淋巴细胞及血清和脑脊液中雌二醇、孕酮和睾酮分别在伤后<12h、1,3,7d进行动态观察及相关分析。 结果 伤后各组CD4 + 、CD8+ T淋巴细胞均受抑制 ,并随损伤程度而加重 ;各组伤后 12h内血清、脑脊液内雌二醇和孕酮升高 ,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8分组雌二醇伤后 1d和 3d、孕酮 7d内持续增高 ,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5 ,0 .0 1) ;死亡组血清、脑脊液内睾酮降低 ,GCS≤ 8分组脑脊液内睾酮升高 ;死亡组中CD4 + T淋巴细胞变化与雌二醇、孕酮及睾酮均呈正相关。 结论 颅脑损伤后早期雌二醇及后期孕酮增高对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T淋巴细胞及性激素减少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继发性脑损害时血小板膜黏附分子及孕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继发性脑损害的原因复杂 ,可能与多种损伤因子 [如黏附分子 (CAM )CD6 2p、CD6 3等 ]造成脑缺血、脑水肿或脑出血有关。近来研究发现孕激素有脑保护作用[1-3 ] ,但在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及与损伤因子的关系研究较少。笔者对颅脑损伤后出现严重的继发性脑损害患者血中CD6 2p、CD6 3及孕酮作动态观察 ,探讨它们在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一、临床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39例为本院 2 0 0 0年2月~ 2 0 0 2年 12月期间的急性颅脑损伤伴继发性脑损害患者 ,除外有严重的胸、腹及四肢合并伤患者。男 2 9例 ,女10例 ;年龄 16~ 6 0岁 ,平…  相似文献   

7.
胃肠外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外伤颅内压及氧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严重颅脑外伤患者氮平衡变化及胃肠外营养支持对颅内压和氮平衡的影响。方法36例严重外伤随机分成PN组和EN组,比较两组氮平衡、蛋白质和颅内压变化情况,并进行临床预后分析。结果脑外伤术后10天内尿氮排出量为12~28g,平均16.4g,排氮量与外伤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PN组较EN组获得较高的能量和氮摄入[分别为:(6512.4±504.3),(12.7±1.9),(3065.6±768.4),(2.9±1.5)kJ/d],其血清白蛋白亦高于EN组,而ICP较EN组降低较快,伤后10天PN组的GCS高于EN组,伤后1个月PN组的生存质量优于EN组。结论脑外伤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能增加能量和氮摄入量,促进蛋白质合成,恢复氮平衡,较快地控制ICP,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重型脑外伤患者T细胞亚群与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2例重型颅脑外伤(GCS≤8分)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37例门诊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脑外伤患者CD3^+、CD4^+、CD4^+/CD8^+比值均显著下降(P&;lt;0.01);CD8^+明显升高(P&;lt;0.01),IgG、IgM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1),脑外伤感染组CD4^+、CD4^+/CD8^+比值及IgG、IgM显著低于未感染组(P&;lt;0.01)。结论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处于严重抑制状态,其不仅有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也存在体液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的整体免疫功能降低,是伤后继发感染的主要原因。早期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免疫球蛋白,并对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早期使用适当抗生素及适量的免疫调节药物,预防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黄体酮对重度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5例重度颅脑损伤(TBI)患者按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黄体酮组。对照组行必要的神经外科处理及常规药物治疗;黄体酮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体酮治疗1.0mg/(kg.d),连用3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伤后第1、3、5天血清中TNF-α、IL-1β的含量。伤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伤后第1天TNF-α、IL-1β的含量黄体酮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均和正常对照组有差异(P<0.05)。伤后第3、5天,TNF-α、IL-1β的含量黄体酮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伤后3个月GOS评估结果显示,黄体酮组预后良好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体酮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可以降低血清TNF-α、IL-1β含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周内的颅内压变化特点。方法 对75例患者进行了颅内压监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组5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组25例,监测时间为0~7 d,分别取伤后2、4、6、12、24 h的颅内压及第2、3、4、5、6、7d每4h所测得的颅内压均值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75例患者的平均颅内压均高于正常成人颅内压,监测7 d内死亡26例。不管是全组、重型颅脑损伤组还是特重型颅脑损伤组,死亡者和存活者比较,其平均颅内压均在伤后0~5 d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以伤后2 h和第3 d最明显(P<0.01)。结论 通过对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动态的颅内压监测,可及时了解颅内压的变化,为患者的进一步检查、治疗及手术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后鼻孔、鼻腔填塞治疗前颅窝底骨折鼻大出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总结22例经前、后鼻孔填塞治疗的外伤性前颅窝底骨折致鼻大出血病例资料,明确该方法对本症的适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1年3月我科收治的22科外伤性前颅窝底骨折鼻大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22例均经填塞治疗(A组),另17例经非填塞治疗(B组)。结果 A组病例出血很快停止,未并发颅内感染、鼻腔感染及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B组病例疗效较差。结论 对于颅底骨折所致的鼻大出血,估计一时不能止血者,采用后鼻孔、鼻腔填塞是一种有效的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脑创伤后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以Mmarmarou's方法制作大鼠重型弥漫性脑创伤模型;利用HE染色,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及Morris水迷宫技术,对大鼠伤后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病理改变及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伤后给予外源性bFGF可明显抑制大鼠海马CA2-3区神经细胞的坏死,凋亡过程,治疗组Morris水迷宫测试潜伏期于伤后第8天及第10天较创伤组明显缩短。结论:海马是学习记忆形成的重要脑功能结构。外源性bFGF通过抑制伤后海马神经细胞缺失,可使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功能障碍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16例颈椎骨折脱位及失稳患者应用一体化左面椎前路钢板和支架系统(PCB)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切除椎间盘,使骨折复侠后,再行一体化钢板固定。结果:11例病人接受1个节段的固定,5例双节段固定。无术中并发症及镙钉脱出或固定失败。14例病人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2例无效,总优良率81.25%。结论:PCB椎间固定稳固,有助于恢复和保持颈椎生理曲率,供骨和植骨部位并发症少。术后不需戴颈托。  相似文献   

14.
四肢血管创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四肢血管创伤的诊断和治疗尚存在几个难题。四肢血管伤治疗的发展趋势是深入研究临床表现对治疗的提示意义,使用迅速、低廉、侵入性低的诊断方法,尽快修复严重的血管损伤,积极使用相关技术(如筋膜切开术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眼的化学伤病理过程复杂、损伤重、治疗难、预后差。本文对眼化学伤后促上皮再生,减少炎平因子释放,降低胶原酶活性的药物及重建眼表面手术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低温海水浸泡对腹腔开放伤大鼠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海水温度变化对腹腔海水浸泡伤大鼠存活的影响。方法 SD大鼠 2 4只 ,随机均分为 32℃海水浸泡组 (A组 )、2 2℃海水浸泡组 (B组 )及 1 2℃海水浸泡组 (C组 ) ,观察每一组腹腔海水浸泡前后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乳酸 (LA)、乳酸脱氢酶 (LDH)、谷丙转氨酶 (ALT)、血淀粉酶 (AMY)、尿素氮(BUN)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的变化。另取大鼠 30只 ,随机均分为 32℃海水浸泡组 (D组 )、2 2℃海水浸泡组 (E组 )及 1 2℃海水浸泡组 (F组 ) ,用以观察大鼠持续腹腔海水浸泡后的存活时间。结果  (1 )F组平均存活时间仅为 6 5分钟 ,显著少于D组 (4 81分钟 )及E组 (2 1 7分钟 ) (P <0 .0 1 ) ;(2 )浸泡 30分钟及浸泡 3小时后B、C组MAP、HR与浸泡前及与A组比较均发生显著下降 (P <0 .0 5 ) ,而C组MAP、HR显著低于B组 (P<0 .0 5 ) ;(3)浸泡后 3小时 ,C组血浆LA、LDH、ALT、AMY、BUN及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A、B组(P <0 .0 1 )。结论 低温海水浸泡大鼠腹腔开放伤可引起大鼠机体血流动力学迅速发生严重紊乱、代谢恶化及内脏功能损伤 ,导致大鼠快速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培养肝细胞牵张损伤模型,探讨肝细胞损伤、细胞骨架和粘弹性的改变及其发生机制。方法:用BioFlex培养皿培养原代肝细胞贴壁生长后,通过小型生物撞击机分别以驱动压力150kPa、250kPa牵张损伤细胞。然后对正常肝细胞及牵张损伤后肝细胞骨架Factin微丝排列及分布变化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同时测定肝细胞的粘弹性。结果 牵张损伤后肝细胞微丝大部分断裂,网状结构消失,收缩呈絮状,或遗留粗大的微丝束,粘弹性显著降低。结论 肝细胞粘弹性显著降低与细胞骨架的损伤断裂,可能是细胞损伤力学特性变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严重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早期积极切开复位、神经探查整复的必要性及术后肘关节功能、神经功能康复。方法:本组48例均早期切开复位,同时行神经探查整复术,术后施行早期功能锻炼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一系列非手术治疗。结果:随访36例,其肘关节功能及神经功能术后恢复:优29例,良5例,差2例。结论:对小儿严重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宜早期切开复位并行神经探查整复,术后早期积极地功能康复训练对骨折愈合肘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破坏载荷下椎间盘对胸腰段脊柱应力分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对比正常与退变椎间盘在破坏载荷下对胸腰段脊柱应力分布的影响,探讨其生物力学背景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正常及退变椎间盘的胸腰段脊柱活动节段的力学模型,并对其在垂直压缩,屈曲压缩,屈曲分离三种外加载荷下的应力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垂直压缩及屈曲压缩载荷下,正常的椎间盘的胸腰段脊柱活动节段显示椎体上,上终板的中央及松质骨邻近终板的中央部位应力值最高,椎间盘纤维环的后外侧应力集中;退变椎间盘的胸腰段脊柱显示椎体松质骨的应力分布相对平均,邻近终板的中央部分应力水平减低,周边部分水平相应上升,椎间盘纤维环的后侧应力集中;屈曲分离载荷下,退变椎间盘的胸腰段脊柱与正常相比,椎体皮质骨,松质骨,终板及纤维环应力水平有所降低,后部结构的应力水平相应上升。结论:正常与退变椎间盘对破坏载荷下胸腰段脊柱应力分布的影响明显不同,椎间盘退变后载荷的传递方式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20.
创伤性后颅窝血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创伤性后颅窝血肿(THPF)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科1999年3月-2001年10月间收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9例THPF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均有枕部着力的致伤机制,其中跌倒和低高度坠落伤7例;硬膜外血肿8例,小脑挫裂伤伴小脑血肿1例;(2)就诊时GCS13-15分6例,7例头部外伤后有短暂的昏迷史或创伤后遗忘,4例有头痛或呕吐主诉;(3)8例接受硬膜外血肿清除后颅减压术,1例行小脑血肿清除后颅减压加侧脑室外引流术;其中7例恢复良好,1例中残,1例死亡。结论:THPF有着不同于幕上创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时准确地诊断和积极地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