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一心肺脑复苏术(CPCR)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形成丁一门新兴的学科——复苏学。心肺复苏辜不断提高、但仍不能令人满意。而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了在对小儿的复苏中应采取与成人有别的措施。现就小儿心肺脑复苏中的用药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心跳骤停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病死率极高,及时有效的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其成功与否与多种因素有关。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学专业组已正式将β内啡肽(pEP)拮抗剂纳洛酮列入CPCR的指南,但由于缺乏纳洛酮在CPCR中实际疗效的系统性对照研究资料,未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为重新认识和准确评价纳洛酮在CPCR中的作用,将CPCR分成心肺复苏(CPR)和脑复苏(CR)两个阶段,我们对97例院内心跳骤停5分钟内的患者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5.
低温疗法在心肺脑复苏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低温对心搏骤停复苏成功后血清炎症因子、肺组织酶学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对10只猪诱导心室纤颤(室颤)4 min后给予标准心肺复苏,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低温组立即给予4℃的生理盐水以1.33 ml·kg~(-1)·min~(-1)补液22 min,继之以10ml·kg~(-1)·h~(-1)补液4 h;常温组采用室温生理盐水按相同用量和速度输入.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分别于室颤前、ROSC后10 min、2 h、4 h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于ROSC后24 h取肺组织检测ATP酶活性,同时行普通病理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与常温组比较,低温组除可降低体温外,余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明显差异.低温组ROSC后10 min、2 h、4 h血清TNF-α[(15.55±1.65)、(17.06±0.86)、(12.52±1.82)ng/L]和IL-6[(173.80±15.01)、(184.09±13.44)、(73.17±6.95)ng/L]均较常温组(TNF-α:(20.09±1.32)、(26.18±1.16)、(29.18±1.20)ng/L,IL-6:(176.92±16.68)、(239.17±13.18)、(405.48±55.49)ng/L]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低温组较常温组能显著降低细胞膜Na~+-K~+-ATP酶活性[(3.78±1.14)U/L比(6.22±1.23)U/L,P<0.01].低温组肺组织病理变化较常温组损伤轻.结论 4℃生理盐水诱导的低温疗法能减少猪心搏骤停模型中炎症介质的释放,抑制肺泡细胞膜ATP酶的活性,并对肺组织形态学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梁碧珍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5):4395-4397
在工业国家,每年大约有0.04%~0.13%的人死于心脏骤停。心脏停搏后几乎不存在大脑功能的完全恢复,入院进一步治疗的复苏患者中,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仅为11%~48%。就成功复苏而言,脑功能能否恢复是衡量复苏成败的重要指标。目前,复苏后亚低温控制已列入心肺复苏指南。国际将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称为亚低温。近20年, 相似文献
7.
陈秀艳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3):1241-1241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科急救既是院前急救的延续和对院前急救的规范。又是对存活到医院伤员确定性救治的开始。心肺脑复苏的成功与抢救是否及时有效有关。若能在心脏骤停4min内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8min内进行心脏除颤,则存活率可达40%。越早抢救,复苏成功率越高。所以急诊科的每一位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及完成心肺复苏术(CPR)的一项工作。笔者现将对院前心肺脑复苏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院前心肺复苏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27例院前心肺复苏(CPR)的救治过程,为进一步提高CPR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2年内收集的27例院前CPR的病例资料,观察心脏骤停的基础病、复苏前心脏骤停的时间、有无群众性现场CPR、有无电除颤等指标.结果: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非心脑血管疾病组(P<0.05);成功组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明显短于非成功组(P<0.05);群众性现场CPR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无群众性现场CPR组(P<0.05);电除颤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非除颤组(P<0.05).结论:影响院前CPR成功率的基本因素包括引发心脏骤停的基础病、心脏骤停的时间、早期的群众性CPR和心脏电除颤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素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决定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即主动脉舒张压和右房舒张压之差。实验证明右房舒张压很低,与正常窦性心律相比,在胸外按压时变化也较小,但是,正常心律时平均主动脉压舒张压约100mmHg,心搏骤停10分钟后复苏时约10~15mmHg,因此复苏时增加主动脉舒张压,亦即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可以提高复功苏成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肾上腺素、氨茶碱和纳洛酮联合应用在院外心肺复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63 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 例,采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1 mg 静推,以后每3 ~5 min 重复上述剂量;治疗组33 例,采用联合应用肾上腺素1 mg 静推,以后每3 ~5 min 重复上述剂量,加用氨茶碱,首次0.5 g 静推,以后0.25 g/次,3 ~5 min 重复一次(总量不超过1 g),纳洛酮2.0 mg 静推,每30 min 重复一次.观察两组在心电活动、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情况以及存活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电活动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24 h 存活率,出院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院外心肺复苏中联合应用肾上腺素、氨茶碱、纳洛酮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14.
川芎嗪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设计建立了犬CPCR实验模型,随机分成川芎嗪实验组(8只犬)和生理盐水对照组(7只犬)。结果表明,应用TMP后能显著增加实验组犬的脑血流量,60分钟后尤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心输出量在实验组逐渐增加,而对照组则呈下降趋势。但冠脉灌流压和平均动脉压,两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在应用TMP后对再灌流心律失常亦有良好的作用。作者还就TMP的作用机理加以扼要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采用肾上腺素联用山莨菪碱抢救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川芎嗪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设计建立了犬CPCR实验模型,随机分成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实验组(8只犬)和生理盐水对照组(7只犬)。结果表明,应用TMP后能显著增加实验组犬的脑血流量,60分钟后尤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心输出量在实验组逐渐增加,而对照组则呈下降趋势。但冠脉灌流压和平均动脉压,两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在应用TMP后对再灌流心律失常亦有良好的作用。作者还就TMP的作用机理加以扼要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检验自主研发的心肺脑复苏计时器在复苏过程中的性能,模拟心肺脑复苏现场,通过对照实验,探讨心肺脑复苏计时器相比传统回忆计时法在提高Utstein登记模式数据采集的实用性和优越性.方法 熟悉Utstein复苏登记模式,掌握登记的时间点;模拟心肺脑复苏现场并记录过程,由工作人员专门计时采集标准时间,30名参加模拟复苏的人员分别采用计时器计时和通过人脑回忆计时两种方法 采集Utstein各操作点的时间信息,并与标准时间相比较,得出各自的误差值,分析各组的误差值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回忆组误差为(21.5±22.7)s,计时器组误差为(3.36±4.28)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忆组的误差值随操作时间延长而增大,相关系数为0.538,计时器组也存在类似趋势,相关系数为0.286,Z检验的结果 表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P<0.05);回忆组的误差值随着操作项目的 增多而增大,相关系数为0.523,计时器组也存在类似趋势,相关系数为0.218,Z检验的结果 表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P<0.05).结论 相比回忆的方法,心肺脑复苏计时器能减少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因回忆产生的误差,并能减小因为操作时间延长和操作项目增多导致的误差. 相似文献
19.
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采用肾上腺素联用山莨菪碱抢救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采用肾上腺素联用山莨菪碱抢救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