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福建遗传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福建遗传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对20例遗传性乳腺癌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对其BRCA1基因第11号外显子全序列进行DNA测序。结果20例标本中检出5患者存在共计9种BRCA1基因突变,其中3个为新发现位点(错义突变1159T〉C,4071A〉C;同义突变4122C〉T);其它6个已报道位点中2个(2201C〉T,2430T〉C)为同义突变,其余4个(2685T〉C,2731C〉T,3232A〉G,3667A〉G)属错义突变,本研究中BRCA1突变率为25%。结论福建遗传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具有地域性特征,开展BRCA1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本地区女性患癌风险评估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CA1/2)突变情况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法,对新疆地区230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维吾尔族、汉族各115例)石蜡组织进行BRCA1基因第2、11(11A和11B)、20号外显子和BRCA2基因第11号部分外显子,共5对引物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230例乳腺癌患者中,BRCA基因突变率为6.96%(16/230),其中1例BRCA1基因-5 382位点的突变及7例新发突变位点;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中BRCA基因突变检出率分别为7.83%(9/115)和6.09%(7/115);BRCA基因突变组发病年龄均≤50岁;突变组16例患者中绝经前患者(13例)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绝经后患者(3例)(P0.05)。结论 BRCA1基因突变可能与新疆地区散发性乳腺癌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及汉族早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方法选取35例维吾尔族及汉族早发性乳腺癌根治标本(其中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22例,汉族乳腺癌13例),对照组为32例维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运用PCR—SSCP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结果(1)35例新疆早发性乳腺癌(≤35岁)BRCA1突变率为22.86%(8/35),22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为31.82%(7/22)。(2)35例新疆早发性乳腺癌中发现8例BRCA1突变的12个新位点,其中2例突变位点IVS20-68insA均为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患者。(3)35例新疆早发性乳腺癌中发现7例BRCA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对照组32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旁非癌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中仅发现1例BRCA1基因核苷酸的多态性。结论BRCA1突变可能与新疆早发性乳腺癌尤其是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密切相关,其突变位点IVS20—68insA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位点,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方法选取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根治标本,对照组为32例维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结果(1)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发现9例BRCA1突变的12个新位点。(2)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BRCA1的突变率为12.86%(9/70),22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35岁)BRCA1突变率为31.82%(7/22)。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7/22)高于维吾尔族晚发性乳腺癌(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5,P〈0.01)。(3)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发现9例BRCA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8例多态性位点均为3232A〉G。(4)2例双侧乳腺癌中均检测出BRCA1基因的突变。结论BRCA1突变可能与新疆维吾尔族乳腺癌尤其是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及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autosomal recessive early-onset parkinsonism,AREP)家系患者中ATP13A2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序列分析方法对25个已排除Parkin,DJ-1和PINK1基因纯合突变及复合杂合突变的AREP家系共46例患者进行ATP13A2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AREP患者中未发现ATP13A2基因的致病突变,发现了6个已知多态,为IVS6+70A>G、IVS12+66A>G、m1849C>T、IVS20-56 G>A、m2671C>T和m2824G>A.结论 家族性AREP患者中ATP13A2基因的突变可能罕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例先天性肌强直患者的氯离子通道蛋白-1(chloride channcl 2,CLCN1)基因突变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福建地区1个先天性肌强直家系的先证者和1例散发性先天性肌强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用PCR扩增患者CLCN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通过直接测序检测突变的情况.结果 家系1先证者的CLCN1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c.1024 G>A的杂合性错义突变,散发性患者的CLCN1基因第11外显子发现了c.1292 C>T的杂合性错义突变.结论 先天性肌强直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LCN1基因突变检测是确诊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抗维生素D佝偻病PHEX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10例家族性及非家族性(散发)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PHEX基因突变,初步探讨我国东北地区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PHEX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 应用常规饱和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PHEX基因22个外显子序列,DGGE方法结合测序检测突变.结果 3名患者检测出PHEX基因突变:患者(H11)检测出16外显子上游46 bp(T>C)突变;患者(H1,H2)检测出18外显子1861(C>T)(Gin621X)的无义突变.结论 PHEX基因突变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原因.检测到的这两种PHEX基因突变为国际上首次报道的新的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8.
中国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基因致病性突变的发生情况以及家族史在突变携带者识别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国4个乳腺癌临床医疗中心的188例早发性乳腺癌病例(发病年龄≤40岁),其中39例(20.1%)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从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和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进行PCR扩增。其中22例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方法进行突变初筛,166例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进行初筛;对发现的异常片段通过DNA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确认。对发现重复出现突变的样本,选取5个与BRCA1基因连锁的标记(D17S855、D17S1322、D17S1323、D17S1326和D17S1327)进行等位基因型分析。结果在15例(8.0%)患者中发现有12个BRCA1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其中BRCA11100delAT和5589del8突变分别在3个和2个患者中发现。在39例同时伴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的病例中共发现有9例(23.1%)携带突变。有(无)乳腺癌家族史的早发性乳腺癌病例间BRCA1基因的突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复出现的突变在所有检测病例中出现的频率为2.7%,在所有检测到的突变中占33.3%。两个来自中国北方的BRCA11100delAT突变携带病例有相同的等位基因型,而与来自上海地区的此突变携带者的等位基因型在D17S1322位点上有所差异。两例5589del8突变携带者在所检测的5个STR位点上有完全相同的等位基因型。结论这是到目前为止较大规模的关于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的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有助于增加对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BRCA1基因致病性突变分布的全面认识。在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BRCA1基因致病性突变在肿瘤的发生中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尤其在伴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病例中该基因突变的意义尤为突出。两个重复出现的突变可能在中国人群中有始祖效应,在进行全基因检测前对其先进行检测可能非常合算。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不同的区域及种族的 BRCA1 / 2 基因突变频率差异较大, 着重分析海南西部地区乳腺癌患 者 BRCA1 / 2 基因的突变状态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5 年 10 月 ~ 2020 年 12 月在海南西部中 心医院住院并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的 256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 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 筛查乳腺癌患者是否存在 BRCA1 / 2 基因突变, 分析 BRCA1 / 2 基 因突变状态及 BRCA1 / 2 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 并随访分析患者 5 年生存情况, COX 回归分析影响患者 预后的因素。 结果 256 例乳腺癌患者中共检出 53 例患者发生 BRCA1 / 2 基因突变, 其中 BRCA1 突变率 12. 11 % (31 / 256), BRCA2 突变率 8. 59 % (22 / 256), 其中有害变异率为 7. 03 % (18 / 256)。 BRCA1 / 2 基 因突变患者家族病史、 妇科疾病史、 乳腺疾病史、 雌激素受体 (estrogen receptor, ER)、 原癌基因 (CerbB2) 蛋白阳性比例以及临床病理分级、 临床分期与未突变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患者总 体生存率为 83. 59 % , BRCA1 / 2 基因突变者生存率低于未突变者 (P< 0. 05), COX 回归分析显示, BRCA1 / 2 基因突变、 乳腺疾病史、 临床分期、 CerbB-2 阳性、 CEA、 CA199 均是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 (P< 0. 05)。 结论 通过 DHPLC 可有效筛查海南西部地区乳腺癌患者 BRCA1 / 2 基因的有害变异, BRCA1 / 2 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上海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研究对象来自35个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家系中至少有一个一级亲属乳腺癌患病史。共35例患者,其中13例发病年龄≤加岁。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BRCA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突变分析先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进行筛查,之后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BRCA1基因中发现有4个突变位点,其中2个为新发现位点——拼接点突变(IVS17-1G〉T;IVS21+1G〉C);另两个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移码突变(1100delAT;5640delA)。BRCA2基因的1个致病突变位点位于11号外显子上,为移码突变(5802delAATT)。另外,共发现有12个新的单核苷重复多态位点,都未引起氨基酸编码改变;其中,8个在BRCA1基因上,4个在BRCA2基因上。在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突变频率(11.4%)高于BRCA2基因(2.9%)。结论新发现的2个BRCA1基因的拼接点突变可能是中国上海人群家族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在我国上海地区人群中,BRCA1基因突变起着比BRCA2基因更大的作用;该研究丰富了中国人群中BRCA基因的突变谱,并为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提供了筛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