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枇杷的赞美。枇杷在汉代已成为当时的主要果树,在唐代已流传至日本,故唐代诗人杜甫有“杨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之誉。枇杷鲜嫩多汁,酸甜适口,是初夏为数不多的佳果。此时,樱桃已过,其他水果尚未成熟,故有“枇杷黄,果子荒”之说。  相似文献   

2.
“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这是唐代诗人自居易对枇杷的赞美。枇杷在汉代已成为主要果树,在唐代已流传至日本,故唐代诗人杜甫有“杨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之誉。枇杷鲜嫩多汁,酸甜适口,是初夏的唯一佳果,此时,樱桃已过,其它水果尚未成熟,故有“枇杷黄,果子荒”之说。枇杷,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果实,全国各地均产。枇杷的叶子很象古代乐器的琵琶,由此偕音而得枇杷之名。  相似文献   

3.
胡献国 《养生月刊》2012,33(4):341-343
《续世说新语》载:“枇杷黄,医者忙.”是说枇杷黄了,时已夏季,容易发生各种传染病,医生也开始忙起来了.“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枇杷的赞美.枇杷在汉代已成为主要果树,在唐代已流传至日本,故唐代诗人杜甫有“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之誉.枇杷鲜嫩多汁,酸甜适口,是初夏的唯一佳果,此时,樱桃已过,其它水果尚未成熟,故又有“枇杷黄,果子荒”之说.  相似文献   

4.
胡献国 《气功》2012,(4):341-343
《续世说新语》载:"枇杷黄,医者忙。"是说枇杷黄了,时已夏季,容易发生各种传染病,医生也开始忙起来了。"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枇杷的赞美。  相似文献   

5.
正枇杷原产中国,栽种的历史非常悠久。《周礼·地官》东汉郑玄做注曰:"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珍异葡萄枇杷之属(郑注)。"说明早在汉代,人们已经认识到枇杷的珍贵食养价值。古代,枇杷又称卢橘、金丸、蜡丸等等,唐代诗仙李白有"卢橘为秦树,蒲桃出汉宫"的诗句。近代著名画家吴昌硕,也写道:"五月天热换葛衣,家家卢橘黄且肥。鸟疑金弹不敢啄,忍饥空向林间飞。"读来妙趣横  相似文献   

6.
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享年74岁,在当时是位高寿诗人。在他的诗篇中,有不少是介绍养生之道的。养生以动白居易认为,活动养生十分有用,因此他很喜欢步行游览名胜。在一首《玉泉》诗中云:"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手把青筇仗,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何人。"诗句描述了白居易游览杭州西湖玉泉时的情景,可见他已被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地陶醉,达到了忘我境界。  相似文献   

7.
正猕猴桃又名杨桃、藤梨、金梨、羊桃等,因猕猴喜食,故而得名猕猴桃;亦有说其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猕猴桃故乡在中国,《诗经》中有"隰有苌楚"之吟唱(苌楚,猕猴桃的古名)。唐代诗人岑参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之描绘。宋代《开宝本草》称猕猴桃:"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猕猴梨。"并记载"其形似鸡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描述猕猴桃"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相传古代,南方林区,一种  相似文献   

8.
中药谜语     
<正>(一)回乡偶书唐代诗人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回乡时已86岁,他已离乡有50多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的贺知章写了《回乡偶书》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你细品此诗之后,可以发觉每句各藏一味中药。(谜底依次  相似文献   

9.
正蛙声是夏天最美的乐章,每到夏日雨后,池塘水涨,夜幕拉开,你会听到四处蛙声奏鸣,响成一片,煞是热闹。蛙声一旦进入诗人的听觉,凝练为诗句,就有管弦之美了。人们对蛙情有独钟自古有之。唐代诗人韩愈说:"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唐人张籍的《过贾岛野居》诗中就说:"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在张籍看来,蛙声和青草是隐士的标配。  相似文献   

10.
[民俗探源] 按照古代甲子计时法,夜里11点至凌晨1点称为子时.年夜饭原本是此时吃的,因此时正处于新年与旧年交替的时候,故把这顿饭称为"交子",就是"交子时"的意思.按照中国的用字习惯,属于食品的"交子"要加个"食"旁,故就写作"饺子"了.唐代诗人史青在唐明皇命题为《除夕》的五步诗中吟的"今岁今宵夜,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的诗句,指的就是这一特定时辰.  相似文献   

11.
正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家喻户晓,成为千古佳话。医学研究表明,美满的婚姻生活,和睦的夫妻关系,对疾病和死亡有巨大的抵抗力。《红楼梦》中的贾探春在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相似文献   

12.
药名诗是以药物名称嵌入诗中,通过一定的艺术构思达到某种文字游戏的目的,这类诗早在六朝时就已产生,梁简文帝、梁元帝均有不少药名诗,唐人称其为"杂体诗"。因其带有文字游戏性质,故起源虽早,却较少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唐代诗歌中亦有不少药名诗作品,其中以皮日休与陆龟蒙诗作最多,这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意识形态、中医学的发展及民众心理诸方面都有关系,而这几方面正是造成唐代药名诗创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杜鹃花开     
<正>杜鹃花,开于初春,初春是杜鹃鸟鸣啼的时候,故称杜鹃。又称映山红、羊踯躅、满山红、山石榴、桫椤花;属杜鹃花科植物,为常绿或落叶灌木。分枝多而细直。花冠漏斗状,花色甚多,有粉红、微红、金黄、殷红等色。花期4~6月。据统计,我国拥有世界800多杜鹃品种的460余种。其中,云南杜鹃品种最多,占420种。唐代诗人白居易酷爱杜鹃,是歌咏杜鹃最多的诗人。他在诗中把杜鹃比作"西施""魔女",比作艳红的"火"。如:"玉  相似文献   

14.
清香蕨菜     
<正>蕨菜,属凤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土层较厚的山坡上。蕨菜分绿蕨和紫蕨两种,俗名为龙爪、猫卷、脚基苔,又名拳头菜、龙头菜、长寿菜等。每年的三月中旬,生芽,状如弯曲,如同儿童的小拳头,故山民们又唤它"小儿拳"。采的是嫩头,约三四寸长,用橡皮巾勒紧了,一束一束的,煞是好看。相传,早在"神农氏"尝百草、播五谷之时,便有以蕨菜为食的习俗,2500多年前《诗经》上多处提到采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有"日日思归饱蕨薇"的著名诗句。更有人为蕨菜题下"味压珍馐鱼肉"之评语。《本草纲目》还  相似文献   

15.
<正>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据说,他生了病不用吃药,读一首诗便可痊愈,这是怎么回事呢?相传,韩愈出任监察御史时,一天,他偶感心情烦躁、忧虑、头疼脑胀,于是坐在廊檐下闭目养神。忽闻家仆禀报:"门外有一少年来访。"韩愈闻讯,手一挥,说:"告诉他们,我身体不适,不论何人,一律不见!"仆人去而复回,韩愈不耐烦地  相似文献   

16.
正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枇杷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果实,与樱桃、杨梅并称初夏三姐妹。枇杷树叶大、荫浓,整齐美观;凌冬不凋,四季常青;秋孕冬花,春实夏熟,被称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宋代宋祁《草木杂咏五首·枇杷》诗云:"有果实西蜀,作花凌早寒。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这是对枇杷树花、叶、果写实性的吟咏,遣词非常贴切。  相似文献   

17.
踏青诗话     
正踏青习俗,在汉代开始形成,到魏晋时期,逐渐盛行起来,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春游活动。踏青,无疑是为了赏春观花,怡情悦性。唐代诗人杨巨源的《东城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出门观花,大都是成群结队,集体出动。宋代诗人张先的《木兰花》具体生动地描绘了男女青年踏青时的欢乐情景:"龙头舴艋吴儿  相似文献   

18.
正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千古传唱,脍灸人口,但他还写过一首鲜为人知的"责子诗",悲悲切切,令人心酸,诗中这样写道:"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瑞年十三,不知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为何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笔下的儿子这样愚笨无知,痴拙难教,据考证,这与他贪恋杯中物不无关系。早在2000年以前的《内经》中就有"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  相似文献   

19.
正秋高气爽,正是层林尽染五谷丰收的季节,但秋天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段,善养生者在这个季节从饮食起居到情志、运动都应以"收敛"为主。学会"宁静致远",使情志安宁,是秋季养生之首选。秋季内应于肺,在志为悲(忧),而悲伤易伤肺;而乐观、豁达可以化忧伤为欢欣,化悲秋为欢乐的季节。秋季饮食宜少辛增酸,滋阴润肺。《素问·脏气法时论》载:"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以补酸,而辛辣将耗散肺气……"故秋季饮食应多选酸性蔬菜,如莲藕、菠菜、番茄、香菜等,少吃葱、蒜薹、韭菜、辣椒等。《饮食正要》载:"秋燥宜润、禁寒饮。"故秋季宜食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西兰花。这其中,芝麻、枇杷的功  相似文献   

20.
正【闲话休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表现的是江南水乡秋夜静谧、诗人心境愁怅无际的情景,为千古所传诵。【健康链接】钟鸣漏滴,是我国古时的计时、报时工具,钟与鼓又经常配合使用。俗话说的"按更撞钟,按点击鼓",就是这个意义。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黄昏后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