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丽  杨云  夏琳  徐丹丹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1):1746-1747
了解洪山区高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密切接触者的筛查情况,为高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武汉市洪山区2018年1-6月发生的5起高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以及所有肺结核散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结果 5所学校筛查的聚集性疫情病例和散发病例密切接触者强阳性率分别为12.24%和0.63%,胸片异常率为4.67%和0.88%.聚集性疫情密切接触者PPD筛查强阳性反应率高于散发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32,P<0.05).聚集性疫情密切接触者的患病率高于散发疫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2,P<0.05).单纯PDD强阳性者进行预防性服药,服药率为40.48%.结论 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更容易感染结核杆菌和罹患肺结核.及时规范进行结核病筛查,加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对单纯PPD强阳性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可降低感染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探讨合肥市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因素及应急处置措施的适宜性,为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2011-2016年7起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情况,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了解感染者、患者等处置情况.结果 2011-2016年合肥市共发生结核病聚集性疫情7起,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起.首诊患者最短延误时间43 d,最长231 d;延误时间中位数最长的是诊断延误34 d,最短的是处置延误4d.密切接触者中患者检出率为5.05%,一般接触者中检出率为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115,P<0.01),随访发现患者16例.PPD筛查发现各校密切接触者PPD阳性率为5.51%~29.41%;扩大筛查PPD阳性率为0~11.19%,平均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117,P<0.01).7起疫情均采取了相应措施,5起疫情邀请专家组会诊并开展预防性治疗.结论 肺结核患者早期发现是控制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基本手段,暴露关系与PPD试验相结合是评价结核潜伏感染的有效手段;建立必要的疫情会诊制度,有助于尽早控制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一起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探讨疫情扩散的原因及应对策略,为宝山区制定学校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上海市宝山区2019-10/12一起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收集的疫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次聚集性疫情共发现8例确诊病例,密切接触人群TST阳性率和胸片阳性率(47.58%,6.50%)高于一般接触人群(18.4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632,P0.001;χ~2=5.867,P=0.015)。续发病例处置延迟中位数为20 d,最长为45 d。结论密切接触人群是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重点关注人群。有效的日常防控,散发病例的早发现、早隔离,所有密切接触者应筛尽筛,能有效控制学校结核病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4.
嵊州市2008-2011年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原因,为学校肺结核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嵊州市2008-2011年报告处置的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共报告处置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4起,发现肺结核病例38例.首发病例出现症状后,随着就诊延误时间的延长,密切接触者的PPD强阳性率和肺结核罹患率增加(x2趋值分别为18.10,10.34,P值均<0.01);涂阳病例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和肺结核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4.16,11.21,P值均<0.01).结论 首发涂阳病例出现症状后就诊延误,未及时确诊和隔离治疗,易造成聚集性感染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徐慧  孙波 《现代预防医学》2016,(17):3217-3220
目的 调查处置东海县某中学肺结核聚集性疫情,分析流行因素,为制定学校肺结核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密切接触者筛查。结果 东海县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发生了肺结核聚集性疫情,罹患率0.39%;密切接触者筛查结核菌素试验学生强阳性反应率为12.2%;涂阳肺结核同班接触者PPD强反应率显著高于涂阴肺结核同班接触者(χ2=9.742, P=0.002)及肺结核同一楼层接触者(χ2=16.241, P<0.001)。结论 此次学生肺结核聚集性疫情主要原因为未及时发现和处置传染性患者、学校卫生设施和保健措施不到位。通过强化肺结核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隔离治疗患者,加强教室和宿舍通风消毒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6.
汤玲  黄诚 《江苏预防医学》2021,32(3):319-321
目的 对1起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探索控制学校结核病疫情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9年1起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19年2月-2020年1月,南通市海门区某学校确诊10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例,均为住校男生,其中病原学阳性1例,罹患率为0.15%.通过监测和筛查发现的占80.00%,病例主要集中在18JD03班(9例,占90.00%).2月筛查中18JD03班学生PPD阳性率(34.00%)高于海门区2019年其他学校散发疫情的学生密切接触者平均PPD阳性率(13.66%),10月筛查中18JD03班学生PPD阳性率(56.10%)高于同楼层其他班级(3.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次后续监测筛查,通过二次PPD皮肤试验和胸部X线复查,又确诊2名病例.结论 学校是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易发场所,发生疫情及时控制传染源,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对控制校内结核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处置学校结核病疫情时应科学分析PPD结果,及时预警,发现第2例病例时应提升处置等级.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调查和分析霍山县一起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探讨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原因,为改进霍山县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指示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筛查出3例学生结核病患者,其中2例与指示病例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关联,判定为一起聚集性疫情;指示病例是首发病例;首发病例所在班级(高三18班)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of Tuberculin,PPD)皮肤试验强阳性率为26.1%,同一楼层相邻班级(高三16班)学生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率11.0%(7/66),两班PPD强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8,P=0.021);首发病例所在班级男生PPD强阳性率为16.2%(6/37),女生PPD强阳性率37.5%(12/3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1,P=0.045)。结论 首发病例传染性较强,没有早期发现是发生这次聚集性疫情的主要原因。做好首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干预工作,可以阻断聚集性疫...  相似文献   

8.
王小平  陆峰  符剑  孙晴 《江苏预防医学》2021,32(5):582-583,590
目的 探讨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原因,为学校结核病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南通市2009-2019年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处置档案资料,回顾分析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原因、密切接触者筛查等处置措施落实情况.结果 南通市2009-2019年共报告13起学校肺结核病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高中(含高职,占46.15%),累计诊断肺结核病例140例.病原学阳性占39.29%,病原学阴性占54.28%,结核性胸膜炎占6.43%.主要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与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监发现(占84.61%),2起为学校主动报告发现;罹患率为2.92%~15.29%,平均5.02%.病例因症就诊发现占9.29%,筛查发现占90.71%.共筛查15473人,学生PPD阳性率(17.27%)高于教职工(9.76%),密切接触者强阳性率(5.87%)高于一般接触者(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筛查发现肺结核病例127例,其PPD强阳性率为63.82%(81/127).除确诊病例外,358例PPD强阳性学生进行预防性服药(占67.54%).指示病例病原学阳性率为61.54%,10起指示病例有明确记录,诊断时间16~302 d[M(P25,P5)为5(40.5,12.0)d],延迟诊断率为90.00%,超延时诊断率为30.00%.所有病例均进行规范治疗和随访管理.结论 南通市存在一定的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风险.未及时发现、隔离、治疗病例和未及时筛查密切接触人群,是造成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毕节市中学结核病疫情处置措施实施情况,为提升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质量提出建议。  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问卷,对毕节市2018年8月27日—2019年1月6日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上报的中学肺结核疫情处置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  密切接触者筛查开展率为69.72%(99/142),不同县(区)间开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患者确诊之日至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的时间为3(1~10.5)d。年龄≥15岁密切接触者的流程规范率(0)小于 < 15岁密切接触者(23.08%)(P < 0.01)。3 462名密切接触者开展了症状筛查,发现可疑症状者进行胸片筛查(流程1);2 439名密切接触者同时进行症状筛查与结核菌素(PPD)试验,对可疑症状者以及PPD强阳性者进行胸片筛查(流程2)。Ⅰ级密切接触者筛查肺结核检出率流程1(28.89/10万)小于流程2(328.00/10万)(χ2=6.56,P=0.01),Ⅰ级密切接触者潜伏感染率(6.39%)大于Ⅱ级密切接触者(1.93%)(χ2=54.86,P < 0.01)。  结论  毕节市2018年中学结核病疫情处置开展度较高、较及时,但规范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学校肺结核聚集性发病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学校肺结核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肺结核患者开展个案调查。对其密切接触人群开展症状筛查、PPD试验、胸部X线检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校共确诊肺结核患者50例,罹患率为0.15%。2起聚集性发病分别确诊肺结核患者29例和9例,其余为散发。密切接触人群PPD试验阳性率为31.48%。诊断为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的患者密切接触人群PPD阳性率分别为31.79%和26.09%(χ~2=0.67,P=0.41)。因症就诊和密接筛查发现患者的密切接触人群PPD阳性率分别为58.27%和31.18%(χ~2=38.09,P0. 01)。与患者同宿舍、同班级、密接宿舍、其他方式密切接触人群PPD阳性率分别为51. 85%、35.95%、27.40%、35.26%,同宿舍人群PPD阳性率高于同班级和其他密切接触人群(χ~2=7.81,P0.01),同班级和其他密切接触人群PPD阳性率高于密切接触人群(χ~2=6.68,P0.01)。结论传染源隔离不及时和共用有菌教室是此次聚集性疫情传播蔓延和扩散的主要原因,预防性服药落实不到位造成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人群持续发病。加强学校对传染病管理的同时,要注重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洪山区某职业学院发生的一起耐药肺结核聚集性疫情进行分析,探讨进一步完善学校结核病防控的相关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学生结核病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按照规范,对该职业学院肺结核聚集性疫情进行疫情筛查和处置工作。结果 该疫情发现8例肺结核患者,其中4例为耐药肺结核。7例均为1701班,罹患率为14.89%。结核菌素(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试验筛查密切接触者发现首发病例所在1701班学生的强阳性率34.09%,其他班级为5.84%,教职工为0.00%,1701班级强阳性率高于其他班级和教职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2,P<0.01)。结论 本起聚集性疫情发生原因主要有:首发病例就诊延迟,学校宿舍环境卫生差、空气流通不良,潜伏感染者的预防性服药效果差,学校无医务室、未配备校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济南市某中学结核病疫情处置情况,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制订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肺结核可疑病例症状问询、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和胸部X光片检查等方法对2022年8月1日起高中肺结核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本次疫情共确诊4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其中2例病原学阴性肺结核,2例结核性胸膜炎,分布在同一个班级。首轮筛查纳入64名密切接触者,TST试验强阳性率为14.06%;扩大筛查纳入295名一般接触者,TST试验强阳性率为3.05%,两轮筛查的强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指示病例的就诊延迟和校方常规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是造成此次聚集性疫情的重要原因。提示校方今后应落实日常防控措施,加强学生结核病健康教育等工作,必要时开展针对高二学生的结核病主动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南宁市高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结核菌素试验使用不同剂型筛查效果的异同,为高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南宁市高校2018—2019年共7 771名筛查对象同时进行症状、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X线胸片筛查及结果分析,2018、2019年TST分别使用2IU、5IU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试剂。  结果  两年共检出阳性人数916例,总阳性率11.79%;强阳性人数184例,强阳性率2.37%,共检出肺结核患者17例。大学一至四年级阳性率分别为13.88%,8.57%,10.59%,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1)。两年男、女生总阳性率分别为13.24%(500/3 777),10.42%(416/3 9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4,P < 0.01);不同性别TST中度以上阳性者肺结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P=0.59)。不同剂型比较,2IU、5IU剂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57%及1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1,P<0.01)。2 IU、5 IU剂型TST中度以上阳性者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6.92%和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P=0.02)。  结论  使用5 IU剂型可以发现更多的阳性者(含中度阳性、强阳性); 5 IU剂型可能对于发现肺结核患者与2 IU剂型比较无优势,但是在减少续发病例控制学校疫情方面意义更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一起高中肺结核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情况,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一起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发生、发展流行病学特点、密切接触者筛查等调查情况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共涉及7例学生肺结核病例(病原学阳性1例,病原学阴性6例),分布在同一个班级,其中密切接触者5例;同班同宿舍密切接触者胸部X线异常率为30.23%(13/43),肺结核罹患率为11.36%(5/43),均高于同一教学楼和宿舍楼楼层其他密切接触者的0.71%(1/140)、0.00%(0/140),(F=38.549、13.306,P值均<0.001)。结论 应加强结核病密切接触史筛查,做好密切接触者筛查及PPD强阳性学生干预及管理是防止结核病疫情扩散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全市学校肺结核疫情发生时对密切接触者筛查情况,查找和解决筛查存在问题,以便更好处理学校疫情。方法 按照《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开展筛查,每季度逐级上报筛查结果。结果 2017—2019年,全市学校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人数有40 825人,规范筛查率为84.38%。15岁以下规范筛查率为97.62%,15岁及以上规范筛查率为8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73.32,P<0.01)。2017年规范筛查率为61.66%;2019年规范筛查率为94.84%,呈上升趋势(χ2趋势 = 4 721.55,P<0.01)。2017—2019年,规范筛查率前3的地区为:庐阳区、长丰县和庐江县;后3位为肥西县、瑶海区和巢湖市。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筛查患者发现率为0.18%。PPD试验强阳性率为3.61%,最高为初中(4.40%),最低为幼儿园、小学(1.31%)。预防性服药率为7.94%,且不同类型学校之间有差异。结论 合肥市学校肺结核疫情处置日趋规范,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育和卫生部门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在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中对于界定密切接触者筛查范围的作用,为学校肺结核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2019年8月广东省某中学发生肺结核疫情的高二年级与同期该校高一入学新生体检PPD试验结果,共1 553名学生,并评估高二年级学生PPD试验流行病学分布与肺结核病例分布之间的潜在关联。  结果  高二年级结核病疫情共确诊学生患者29例,其中7例病原学阳性,且菌株MIRU-VNTR基因分型相同。高一年级学生人群中PPD强阳性率为0.1%,PPD阳性率为34.3%;高二年级学生人群PPD强阳性率、阳性率分别为5.9%,52.0%,高二年级均高于高一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71,49.90,P值均<0.01)。在教学楼分布方面,疫情发源、病例集中的教学楼一层学生PPD强阳性率为19.4%,远高于教学楼其他楼层,PPD强阳性率逐楼层持续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1,P<0.01);各楼层的PPD强阳人数与学生病例数量呈正相关(r=0.99,P<0.01)。在宿舍楼层分布方面,病例所在的宿舍楼层学生人群PPD强阳性率、阳性率明显大于无病例的楼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4,64.9,P值均 < 0.01);各宿舍楼层PPD强阳人数、阳性人数与各层肺结核病例数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4,0.56,P值均 < 0.05)。  结论  PPD强阳性率可以良好地反映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人群结核杆菌感染和疫情扩散的情况,建议作为考量扩大密切接触者筛查范围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泰兴市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感染和发病情况,为制定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认的597名密切接触者,通过PPD、拍摄胸片及痰检的方法进行检查,观察其感染及发病情况。结果密切接触者中PPD阳性率69.85%,强阳性率18.76%。涂阳和涂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阳性率分别为73.46%、6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5)。接触者中40~49岁年龄组PPD阳性率和强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密切接触者中确诊活动性肺结核12例(2.01%),涂阳患者检出率0.84%。结论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是结核病发病的高危人群,对其进行早期筛查,可以发现潜在的肺结核患者,达到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和控制疫情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2016年重庆市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当前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的不足,为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Excel 2007建立重庆市学校结核病疫情监测及处置数据库,以辖区内学校为监测单位,收集重庆市2016年学校结核疫情处置信息,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6年重庆市39个区县528所学校发生了结核病疫情,其中303所学校发现528次散发病例,13所学校发现14次聚集性疫情苗头,1所学校发现1次聚集性疫情,主要集中在公办、寄宿制、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筛查学校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46 831例,发现结核病患者53例,检出率为0.11%,学生(0.11%)、教职工(0.05%)、家属(0.63%)接触者中结核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 P=0.000)。寄宿制学生、非寄宿制学生休学比例分别为70.87%、8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8,P=0.004)。学校发生结核病疫情后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培训、感染控制比例较低,分别为67.80%、56.44%、69.32%,不同教育阶段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比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84,P=0.018),其中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比例较低,分别为42.86%、58.72%、58.82%。 结论 2016年重庆市学校结核病疫情主要为散发病例,寄宿制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是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重点,规范密切接触者筛查方式,加强休学管理,重视健康教育、培训、感染控制对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来宾市兴宾区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的肺结核检出情况,为今后活动性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的结核病筛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16年登记的1 475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共3 227名进行结核病筛查。对15岁密切接触者先进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皮肤试验,然后对结果强阳性者进行X线胸片、痰涂片和痰培养检查;对≥15岁的密切接触者直接进行X线胸片检查,胸片结果有异常阴影者进行痰涂片和痰培养检查。结果 3 227名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中,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为3.28%,其中,与患者关系为同学者检出率最高(5.19%),为兄弟姐妹者检出率最低(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990,P0.01);年龄60岁组检出率最高(7.06%),15岁组检出率最低(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08,P0.01);有疑似结核病症状者检出率(8.29%)高于无疑似结核病症状者(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34,P0.01)。结论涂阳肺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中,学生和年龄超过60岁的人群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最高,提示在开展涂阳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时,要特别注意这两类人群,同时也要关注无结核病症状密切接触者的筛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济南市某中学短期内发生的肺结核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疫情发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控制学校结核病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21年6—7月济南市某中学集中发生的肺结核病例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进行结核菌素(PPD)试验和胸部X线检查,对其结核感染状况进行筛查。采用χ2检验比较有无结核病例班级、教师与学生之间PPD强阳性率的差异。结果:2021年济南市某中学共报告肺结核病例数8例,其中6例为学生,2例为教师,传染源为初三2班班主任。出现肺结核病例班级学生的PPD试验强阳性率为39.77%,未出现肺结核病例班级学生的PPD试验强阳性率为2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P<0.05);初三年级学生PPD强阳性率为43.75%,初三年级教师PPD强阳性率为3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P=0.25);第2次扩大筛查人员的PPD强阳性率与首次筛查和第1次扩大筛查人员的PPD强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2,P<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