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验伤寒学的思路与方法于文明(中国中医药报社北京100027)关键词实验伤寒学思路方法用实验的方法对《伤寒论》中的方、病、证及发病传变规律进行探讨研究,以揭示《伤寒》辨证论治特点及临床用药规律,这一新兴学科我们称之为实验伤寒学。实验伤寒学包括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2.
学习《伤寒论》,应着眼于“用”字,使之落到临床实处,这样才能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日本学者龟井南溟说得好:没有下过围棋的人,写有关围棋的书一样;没有人找他看过病的医生所注解的《伤寒论》,是没有价值而有害的。”浅井贞庵在指导门人时说:“学习《伤寒论》时,要把它看成是病人,病人就是《伤寒论》,把《伤寒论》同病人看成一体来读。日人对《伤寒论》的学习,务求落实在临床,这是非常正确的。由此可知,对《伤寒论》的治学态度,应本着有益于临床者,则取之;无益于临床者,则舍之。本文就如何学习《伤寒论》,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初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病因病机,证侯表现,治则治法方面阐述温病学源于伤寒学,并为伤寒学之发展,提出两者同属一脉,治疗上应相互参用。  相似文献   

4.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王焘收录整理《伤寒论》以后,经过历代长安医家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探索,《伤寒论》在三秦大地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传承发展.在历代研究运用伤寒学说的长安医家中,有伤寒研究专著传世和载入史册的医家有元代王履、明代刘纯、杨珣、刘智,清代陈尧道、王梦祖、白衍、张炯、王鼎,近代黄元御、麻瑞亭、成友仁、米伯让、杜雨茂等....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医药》2006,26(3):F0002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陕西省教育厅1997年确定的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具有硕士学位7人,博士学位1人。该学科在老一代学术带头人杜雨茂教授、曾福海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6.
7.
作者根据《伤寒论》及其有关著作,提出了症状研究法是《伤寒论》的主要研究方法,并从六经归症,定其主次:六经归症,以理定症:八纲归症,定其性质;审症度势,■其转■;不拘原著,补其类症等五方面加以探讨。同时指出症状研究的三种价值。  相似文献   

8.
<伤寒学>之名称,源于熊曼琪主编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命名.该书称:"<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学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汉代末年张仲景据众家之长,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著成而影响后世颇深的名著.但因种种原因,自成书以来很长一段时期一直没有传播开来,许多临床医生见所未见或闻所未闻.乃至宋代,沉寂了700多年的《伤寒论》终于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青睐,出现了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朱肱的《南阳活人书》、许叔微的《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伤寒百问歌》等.宋代319年间有关《伤寒论》的研究著作共有86种,而宋以前的741年间,有关著作只有15种.单从数量上不难看出,宋代的伤寒学研究已经渐入了一个热潮.尤为突出的还是在研究的质量上,宋代医家大多数已不像他们的前辈一样把《伤寒论》作为一种方书来对待,而是把它作为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并试图以此为基础,构筑外感热病的诊疗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和补充发展了《伤寒论》.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由1800年前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撰写,它开辟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先河,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建立了丰功伟业,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中医临床之基础.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发展,世界文明有了很大进步,人类疾病谱也有了很大变化,过去没有的疾病现在出现了,过去已有的疾病则与现在不同了.因此,应用<伤寒论>理论辨识外感、杂病,亦应结合现代疾病谱的变化,深入研究<伤寒论>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1.
陆懋修(1815-1887年)字九芝,江苏元和(今吴县)人,先世以科第荣显,而都通医。懋修世其学,中年肆力于医。咸丰中(1851-1861年)转徙上海,以医术闻名,著述至老不倦。陆氏治学,一本经典,尤精《内经》、仲景之学。平素尊崇仲景,以表彰伤寒为己任。治病用方,恪守仲景家法,更博通汉以后诸家论著。尝谓柯琴、尤怡两家,得仲景之意颇多,故每以二家之论,评述清代诸医之得失。所著《世补斋医书》,分正集、续集。正集均为作者自撰,计六种,33卷,刊于1884年,包括《世补斋文集》16卷、《不谢方》1卷,《伤寒论阳明  相似文献   

12.
黄元御系山东清代名医,一生“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治学勤奋,著述甚丰,影响颇大。黄氏“博搜笺注”,“倾历群言”,历经“十载幽思”,先后于乾隆十三年(1748)与乾隆十九年(1754)著成《伤寒悬解》(简称《悬解》)与《伤寒说意》(《简称《说意》)两书。《悬解》十六卷,基本依宋本条文原例依次顺解注释:《说意》十一卷,则综合分类六经病篇阐说大意奧旨。两书集中反映了黄元御治伤寒学的基本思想及方法,现就其治伤寒学思想作一大要评述。力驳传经为热传经为热,直中为寒,是伤寒传经学说的重要内容,且为大多伤寒注家所赞同。黄氏则反其道而行之,指出:“叔和混热病于伤寒……,启后来传经为热之讹,注伤寒者数十百  相似文献   

13.
舒氏治伤寒学,学宗方有执、喻嘉言,执言错简论,力倡“三纲鼎立”之说;诠释论旨,师法喻嘉言,旁采诸家之学,尤发古从新,补偏救误,精研仲景心法,注重纠体质之偏,以六经辨证论治临床各科;施治崇尚温补。  相似文献   

14.
张火亮 《江西中医药》2005,36(10):47-48
年初来曹义斌老师处进修中医.初到时,曹师问我经典学得怎么样?并说:“如果想学好中医,经典著作就必须熟研.不扎扎实实地去学习经典,而去盲目地学习一些经验,以求速成,这是舍本逐末.”开始我不以为然,心想中医经典年代久远,岂能用于今病?而且文字枯燥、抽象,颇难理解,又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学习经典,口虽应允,却无兴趣.直到跟师抄方,亲睹曹师用经方治疗疾病,特别是一些以前在临床经常遇到的难题,疗效如鼓应桴,令人叹服.  相似文献   

15.
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有67位学者、撰68本伤寒著作,数量之多,质量之精,是前所未有的.现评述其特色,以就正于同道.创错简三纲争鸣之端《伤寒论》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及金元成无己注释后,得到较广流传,研究者逐渐增多,但大多注重片言只句的诠释.至明代方有执创错简三纲学说重订《伤寒论》,并与张卿子“尊王(叔合)赞成(无己)”相争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1592年刊行)从版本的真伪角度出发,大胆提出了错简三纲之说,并进行创新的编次.指出“窃怪简编条册,颠倒错乱殊甚.盖编始虽由于王叔和,而  相似文献   

16.
曹颖甫治伤寒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颖甫,名家达,号拙巢,江苏江阴人,近代著名中医。其治医专宗仲景,深研《伤寒》、《金匮》二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有“经方大师”之尊称。著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等书。《伤寒发微》注重临床实践,力倡中西汇通,主张重订错简。且注释经文,前后互参比较,  相似文献   

17.
刘元宾,字子仪,因通阴阳医药术数,真武试之验,故赐名为通真子,为北宋年间(约十一世纪)名医,学验俱精,江西安福县人。他对脉学、伤寒研究颇为精细,著有《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通真子续注脉赋》、《脉诀机要》、《脉要新括》、《诊脉须知》、《通真子伤寒诀》、《神巧万全方》(以下简称《万全方》)、《通真子伤寒括要》(以下简称《括要》)等。《万全方》、《括要》是刘氏伤寒的代表作,此二书刻印甚少,流传欠广,远比不上同朝朱肱、郭雍、庞安时、许叔微之著作影响之大,但从其内容分析,可与之媲美。本文试从《万全方》、《括要》评述刘氏之伤寒学,以冀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在当前仲景学说研究中,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伤寒学流派必须具备以下二个条件:一是以研究伤寒为主,有一定的理论主体,附有若干学术内容,从而在学术上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二是有众多的医家,有一定的代表作,他们相互继承而发展,在伤寒学发展史中占重要地位并有所贡献。本文对错简寒温流派进行讨论,错漏之处,容请斧正.  相似文献   

19.
沈敏南 《中医研究》1992,5(3):14-16
《伤寒论》传世后得到古今中外医家的重视和研究,留下了数百本研究著作,从而形成独特的伤寒学。从方法学分析,症状与方剂研究法较能有效地揭示辨证论治。最有代表前者有宋代许叔微的《伤寒百证歌》、宋代郭雍的《仲景伤寒补亡论》、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伤寒》、日本中西惟忠的《伤寒之研究》;后者有明代许宏的《金镜内台方议》、清代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民国左季云的《伤寒论类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丹波元坚,字苗庭,早承家业,钻研中医,颇有心得,特别对伤寒学造诣甚深,著有《伤寒广要》(以下简称《广要》)、《伤寒论述义》(以下简称《述义》)。自其父丹波元简后,又一日本伤寒大家。元坚重视六经证候,全面剖析伤寒,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