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全程透视下经皮穿刺患侧小腿段胫后静脉,并经此入路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混合型单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透视下经皮穿刺患侧小腿段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对比治疗前后健、侧大腿的周径差以及小腿的周径差、肢体消肿率、静脉通畅评分、置管消耗时间、并发症及血栓后综合症(PTS)的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健、患侧大腿的周径差为(0.98±0.86)cm、小腿的周径差为(0.85±0.57)cm,优于治疗前的(4.56±1.37)cm、(3.51±0.98)cm(均P<0.01)。大腿消肿率为(78.53±17.72)%、小腿消肿率为(75.79±17.08)%。溶栓后静脉通畅评分[1.0(0.0,2.0)分]优于溶栓前[5.0(5.0,6.0)分,P<0.01]。置管消耗时间为(37.02±9.72)min。2例为腹股沟穿刺点附近皮下广泛淤血,1例为小腿置鞘部位渗血。未发生重要脏器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置管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经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同时予以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行彩超评价静脉通畅程度,患者出院后经门诊随访其近期疗效。结果78例患者成功经右颈内静脉置管以及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48例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滤器放置成功率100%。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彩超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随访结果提示近期疗效满意。结论采用经颈静脉置管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置管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经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同时予以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行彩超评价静脉通畅程度,患者出院后经门诊随访其近期疗效。结果78例患者成功经右颈内静脉置管以及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48例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滤器放置成功率100%。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彩超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随访结果提示近期疗效满意。结论采用经颈静脉置管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导管溶栓术(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 33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接受CDT治疗,以静脉通畅改善度以及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值(患肢周径-健肢周径)评估CDT术后早期疗效,以正常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比例和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评分(VCSS)评估CDT术后中期疗效。结果 CDT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发生出血并发症5例,平均CDT治疗时间(3.93±1.14)d。术后平均静脉通畅改善度(69.25±18.93)%,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值显著小于术前(P〈0.01,P〈0.05)。成功随访29例,随访时间6~27个月。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血栓溶解Ⅱ级和Ⅲ级患者正常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比例显著高于Ⅰ级患者(P〈0.05,P〈0.01),VCSS显著低于Ⅰ级患者(P〈0.01)。结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早中期疗效较好,严重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胫后静脉溶栓丹参酮灌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科收治72例病程<14 d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4例常规溶栓、抗凝以及活血化瘀等治疗;B组24例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经胫后静脉导管直接溶栓,同时行常规抗凝、活血化瘀等治疗;C组24例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经胫后静脉导管直接溶栓,同时行导管内丹参酮注射液灌注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B、C组和A组治疗后3 d、7 d和14 d各时间段双侧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治愈率最高。结论胫后静脉溶栓丹参酮灌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优于外周溶栓和单纯置管溶栓。  相似文献   

6.
静脉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5例,患者均经影像检查证实,男4例,女11例,年龄45~71岁,病程3~10天;其中左下肢13例,右下肢2例,混合型12例,髂股型3例。术前均行静脉超声,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以未行置管溶栓术的5名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病人为对照组,病史均3~12天。材料:双功能超声,溶栓导管,DSA,下腔静脉滤器。治疗方法: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在DSA室,患者取平卧位,健侧卵圆窝处消毒局麻,切开皮肤皮下,自健侧大隐静脉行Seldinger技术穿刺,成功后置血管鞘和导管,造影明确下腔静脉无异常和肾静脉开口位置,导入滤器输送器,使其尖端位肾静脉开口以…  相似文献   

8.
柴东喆  张凡  张华一  陈春伦 《浙江医学》2014,(16):1382-1384
目的:比较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及全身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急性DVT患者根据其意愿分成两组:A组(23例)采用全身抗凝溶栓治疗;B组(42例)经小隐静脉置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造影结果、患肢膝上15cm及膝下10cm周径变化值、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B组治疗后静脉造影的疗效评价、膝上15cm及膝下10cm的周径变化值、PTS发生率均较A组为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DVT较全身溶栓能显著减轻肢体肿胀,并可减少PTS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简单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同时行溶栓导管置于血栓处行溶栓治疗,溶栓第3、5、7天再经溶栓导管造影评价溶栓效果及静脉通畅程度,根据通畅程度行单纯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出院随访。结果:置管溶栓术对急性下肢DVT有效率100%。溶栓成功后10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8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6个月,并应用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随访6个月至5年,疗效满意。结论:置管溶栓术及溶栓后单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是治疗急性下肢DVT的有效方法,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对防治下肢DVT后综合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44例47条下肢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静脉溶栓经验。方法: 采用尿激酶或重组链激酶自患肢输入,同时运用肝素静脉滴注维持3天后改皮下注射,7天为一疗程,用药期间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结果: 42例45条下肢肿胀消退,2例无明显效果。随访31例,造影通畅25例,4例狭窄>50%,1例深静脉节段显影,1例深静脉未显影。8例治疗过程中有手术创面出血,药物减量后好转。无肺动脉栓塞。结论: 外科术后下肢DVT,静脉溶栓治疗方法简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长期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DT+规律抗凝(治疗组)40例,同期单纯规律抗凝(对照组)40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大、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Villalta评分、PTS发生率、髂-骨静脉通畅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大、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明显小于治疗前,治疗组肢体肿胀症状缓解更明显.随访结果显示,Villalta评分:对照组(5.22±0.71)分高于治疗组(3.26±0.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TS发生率为45.00%(18/40),高于治疗组27.50% (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股静脉通畅率治疗组97.43%,高于对照组9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T联合规律抗凝治疗DVT,疗效确切、可以减少PT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王文斌  詹焱青  韩珑  李阳洋  李永生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9):1439-1441,1446
目的 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与外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髂静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9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普外科就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髂静脉狭窄患者,42例患者中15例行外周溶栓术(系统溶栓组),27例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或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导管溶栓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腘静脉与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行溶栓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置管入路方法分为两组,45例患者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作为腘静脉组;35例患者经患肢胫后静脉入路置管,作为胫后静脉组。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尿激酶使用量、症状消失时间、静脉通畅程度、肢体消肿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溶栓第5天,两组血管再通率、患肢静脉通畅度评分和肢体消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激酶使用量、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腘静脉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胫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腘静脉与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相当,但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90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独CDT治疗,观察组在CDT基础上联合PMT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 d后溶栓效果、治疗7 d后患肢消肿率、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 d后,观察组溶栓有效率(88.89%)和Ⅲ级占比(84.4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溶栓有效率(62.22%)和Ⅲ级占比(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小腿消肿率和大腿消肿率高于对照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T联合CDT治疗LEDVT患者能提高溶栓效果,缩短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加快下肢消肿,效果优于单用CDT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患肢静脉点滴尿激酶,脐周皮下注射抗凝剂,口服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活血化瘀药物等.结果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愈率为90%,总有效率为98.33%.结论 患肢溶栓、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韩凤英  陈晓霞  谢倩  王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9):1425-1427,1429
目的 观察妊娠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0例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周内的孕妇产患者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和肝素抗凝治疗,在治疗前后以临床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下肢阻抗容积波图检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愈50%(5例),好转50%(5例),总有效率100%(10例);溶栓前后下肢阻抗容积波图各项指标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无1例转为血栓后综合征.结论 妊娠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同时结合肝素抗凝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3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于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及结束时,以静脉通畅改善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1年内随访。结果 32例患者溶栓后静脉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度显著改善(P〈0.01);健患肢大、小腿平均周径差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2例患者取得随访,静脉造影或Duplex检查,静脉通畅度显著改善(P〈0.01)。结论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8.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急性期DVT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最严重并发症是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DVT的治疗目标就是解除患肢症状;预防PE;减少DVT复发和预防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s,PTS)[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经小隐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例经小隐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病例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4例。均未发生肺栓塞,有1例出现出血倾向,停药后消失。结论:经小隐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创伤小,治疗效果好,而细心的观察和护理,可以减少和避免相关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