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6例高血压及合并高血脂患者与正常健康志愿者116例分为高血压血脂组(78例)、单纯高血压组(38例)和健康组(116例)。分别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内外动脉及管壁情况。比较三组检查颈动脉斑块阳性率及脉管狭窄阳性率等数据。结果单纯高血压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78.9%、高血压血脂组96.2%显著高于健康组4.3%,单纯高血压组颈动脉管狭窄(中膜厚度1.4 mm)68.4%、高血压血脂组92.3%,显著高于健康组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及合并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对指导临床诊断具有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及酗酒等易患因素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60例脑梗死患者和123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结合血压,血脂,血糖以及其吸烟,酗酒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中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的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较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显著相关,特别是易损斑块的形成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10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分析和比较稳定性斑块及不稳定性斑块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C).结果:105例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数量多于稳定性斑块,其中混合性斑块比例最高,为31.4%,扁平班比例最低,为17.1%.不稳定性斑块患者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其空腹血糖、TG、TC、hs-CRP及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糖尿病、hs-CRP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比例更高,吸烟、高血压、糖尿病、hs-CRP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糖尿病病人的颈动脉进行监测,以探讨糖尿病病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糖尿病病人72例与同龄对照组(排除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等因素)50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测量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的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管壁有无斑块以及斑块的大小、斑块的性质,动脉管腔内的血流状态及血流速度等。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内壁明显粗糙,IMT增加,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结论:糖尿病是颈动脉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实时准确检测颈动脉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中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于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对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体检中心健康查体对象610例(年龄18~59岁)行问卷调查、常规检查、化验,超声诊断并测量颈动脉斑块。以48例有颈动脉斑块者为试验组,562例无斑块者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腰围、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及肝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尿素氮、肌酐、尿酸等因素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颈动脉斑块者在年龄、男性比例、腹围、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糖尿病、空腹血糖、尿酸水平方面均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169,95%CI:1.099~1.243,P=0.000)、吸烟(OR=2.949,95% CI:1.548~5.617,P=0.001)和平均动脉压(OR=1.024,95%CI:1.003~1.046,P=0.022)与颈动脉斑块形成高度相关,并以此建立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14(95% CI:0.759~0.869),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67.3%。结论 青中年的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年龄、性别、腹型肥胖、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多种因素相关,但年龄增长、吸烟、高血压是青中年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2例,根据颈动脉超声将斑块分为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分析斑块性质与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62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中有斑块者39例,占总数的62.9%,其中不稳定斑块者16例,稳定斑块者23例.在各危险因素中,吸烟、高血压以及高血脂对斑块的形成影响较大,而吸烟与高血糖对不稳定斑块的形成有明显影响.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超声能够检测不稳定斑块,对合理干预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为防治颈动脉斑块和冠心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该院心内科及老年科住院的患者21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130例)和颈动脉斑块组(80例);根据患者有无冠心病分为无冠心病组(160例)和冠心病组(50例).分别记录检测各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性别、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吸烟、酗酒、家族心血管病史、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心房颤动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与颈动脉无斑块组比较,颈动脉硬化斑块组中年龄、RBP、男性、吸烟、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RBP、吸烟、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独立相关(P<0.05).与无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中年龄、RBP、大专以上学历、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BP、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决形成和冠心病发生与临床多因素相关,其中RBP水平升高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RBP水平,对预防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冠心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资料选取本院特定时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91例,时间段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选取其中45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46例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运用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的情况。结果研究组检测斑块30例,约占66.67%,对照组检出斑块22例,约占8.8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断增多的独立风险因素是颈动脉斑块的出现。结论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临床相关治疗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效对抗脑卒中而且需要针对颈动脉斑块形成予以有效地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血脂检测结果比值在颈动脉粥样斑块预测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4年10月于我院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及血脂检测的健康体检者进行研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测定血液指标,计算TC/HDL-C与LDL-C/HDL-C。结果吸烟、年龄、LDL-C、HDL-C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响因素,TC/HDL-C替代TC、HDL-C、LDL-C/HDL-C代替LDL-C和HDL-C代入回归方程中,OR值分别为1.75、1.80。结论LDL-C/HDL-C与TC/HDL-C在颈动脉粥样斑块预测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可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出现。  相似文献   

10.
张孝伟  马宁强  梁颖惠  张航  杨增芳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9):1179-1180,1187
目的:探讨年龄、疾病类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方法,对2000例体检患者颈动脉检测血管内径、血管的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分析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冠心病的关系。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者(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简便、无创、重复性好;对不同年龄段的中老年患者进行定期检查,能及时发现早期斑块及其性质,以防治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分析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及其与高危因素的相关性,从而指导临床工作和日常预防。方法:调查分析了我镇120例脑卒中高危患者的基本资料,均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其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以及其与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有56例出现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46.67%;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呈正相关(P <0.05)。结论:年龄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其给予干预控制能够降低脑卒中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技术观察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探讨其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ATL-5000和惠普尖端影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7.5 MHz,共检查患190例,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检出率为47%,其中大于60岁的检出率为72%,小于60岁的检出经为32%;患有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的检出率分别为74%,68%,66%,50%和54%。结论 在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高龄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危险因素。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高血压等疾病则与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stroke,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斑块的超声和CT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ICS患者CAS斑块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和CT血管造影检查,分析两种检查结果,并对两种检查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0例患者中48例患者斑块阳性,42例患者斑块阴性,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检查相比斑块显示阳性预测值95.7%,阴性预测值93.0%。CT血管造影与超声检查比较阳性预测值93.8%,阴性预测值95.2%,kappa值为0.872,调整一致性为0.942,约登指数为0.871。kappa值0.75,两种方式一致性较高。糖尿病、高血脂、年龄三项危险因素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血脂为ICS患者出现CAS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ICS患者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效果与CT血管造影结果基本一致,筛查效果准确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对26例经临床确诊为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进行检测.选择20例无高血压、血脂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情况.结果 26例取样人群,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占46%.对照组20例,血脂在正常范围,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例,占25%,均为男性,吸烟史20年以上.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成正相关,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理想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就进展型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方法:患者选自2006年4月~2012年4月在本院内科住院缺血性卒中患者,经头颅CT证实为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60例.在调查全部研究对象的时候,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包括:体育锻炼情况、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卒中家族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体重超重情况、入院首次血压,然后结合情况计算各因素所占比例,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其中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史、高血脂病史、卒中家族史、体重超重与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易损斑块形成呈正相关(P<0.05),高血脂病史、高血压、饮酒史、吸烟史及超体重占易损斑块组的前五位.结论:颈动脉彩色血管超声能够有效地术后评估或者术前评估颈动脉介入治疗情况,还可以进行病因诊断及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对于治疗和预防卒中事件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粘、高血脂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随机选择的68例50~72岁人群,平均年龄62.1岁,男49例,女19例进行超声检测和临床生化指标测定。选择20人作对照,年龄是52~69岁,平均63.6岁。结果68例取样人群高血粘、高脂血症46例,男39例,女7例,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27例,男21例,女6例。对照组20例,血粘、血脂均在正常范围,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斑块1例,为男性,吸烟史20年以上。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粘、高脂血症成正相关,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理想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8月‐2017年7月经健康体检后确诊患有缺血性脑卒中,同时合并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共35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血脂指标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350例进行比较,观察颈动脉狭窄与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TG、TC及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脂TG、TC及LDL-C水平有狭窄者比无狭窄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狭窄有密切关系,是引起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监测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对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并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色超声检测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8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各组内软斑和混合斑比硬斑更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P<0.05)。两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软斑与混合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在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患者分为两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与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患者的年龄、病程、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病史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关。斑块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结论:年龄、病程、高血压、IMT、空腹和餐后血糖、胆固醇等因素可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有作用。除控制血糖外,应该加强对高血压、高血脂等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收治的82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高血压测量结果分为正常组25例、增厚组43例和斑块组14例;根据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水平,以9.57作为临界值,分为低动态血压变异性组42例(7.02~9.57)和高动态血压变异性组40例(9.57~14.29)。比较不同IMT组血压变异指数差异;不同动态血压变异性组IMT差异。结果增厚组与斑块组24 hDBP、24 h SBP、dDBP、dSBP、nDBP及nSBP等动态血压水平高于正常组,且斑块组高于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厚组与斑块组24 hSBPV、24 hDBPV、dSBPV、dDBPV、nSBPV及nDBPV等动脉血压变异水平高于正常组,且斑块组高于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动态血压变异性组左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右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侧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右侧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发生率均高于低动态血压变异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CDFI检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IMT可对动态血压变异性指数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