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防治策略。方法设计问卷调查,采取德尔菲法调查150名基层血防专业技术人员,对2006年版《我国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标准》传播阻断标准进行评价。结果钉螺不容易消灭,传染源难以控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防治策略必须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结论省级血防机构应当强,县市级血防机构应当精,乡镇级血防机构应当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湖北省京山县1956-2015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为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京山县历年防治工作的疫情资料,分析螺情、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京山县血吸虫病疫情未控制阶段为24年,疫情控制阶段为5年,传播控制阶段为31年;疫情未控制阶段消灭钉螺面积2 355.51 hm~2,疫情控制阶段消灭钉螺面积32.90 hm~2,传播控制阶段钉螺面积复发50.77 hm~2;疫情未控制阶段人、畜平均感染率分别为3.37%、9.70%,疫情控制阶段人、畜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64%、2.54%,传播控制阶段人、畜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40%、0.68%。结论京山县钉螺面积变化呈"U"形,两端高中间低,与农村生产模式变迁、防治策略变化、控制和消除标准修订有关;耕牛感染率高于人群感染率,耕牛防治是血防工作的薄弱环节。传播阻断后应继续加强传染源控制,加大灭螺杀蚴力度,加强血防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正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是血吸虫病防治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安徽省铜陵县扎实开展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为整合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综合治理血防效益,巩固和发展血吸虫病防控成果,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血防规划目标。一、大胆创新,率先推行"淘汰耕牛、封洲禁牧"综合治理试点铜陵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势  相似文献   

4.
周菊静 《职业与健康》2008,24(20):2181-2182
江阴市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为了巩固血吸虫病防治(血防)成果,探索一条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血防监测的成功之路,我们于2005-2007年选择在江阴临港新城石庄办事处开展血防监测试点工作,现将2005-2007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50多年来贵池区血吸虫病流行状况,探讨制订防治策略.方法:收集自防治初期至2004年相关血防资料数据进行分析了解,综观全区疫情变化,为防治策略制订提供依据.结果:经过50年的积极防控,血防成效显著.但面临疫情形势不容乐观,还需继续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加大防治力度,以保证在2008年全面达到疫情控制标准.结论:贵池为全国重度疫区之一,但疫情初步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结合新农村建设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潜江市属湖沼渠网型血吸虫病重流行区。2002年以来.疫情出现严重回升。为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压缩疫区.2003-2005年.根据血吸虫病流行特点.施以农业、水利、林业、卫生血防项目进行综合治理.科学防治。通过3年的全面综合治理.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总结山丘型代表性地区血吸虫病的阶段性防治效果,为此类地区今后防治重点措施局部调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4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2001-2010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干预措施及方法,并于2011年4~11月开展现场调查,采用问卷法调查当地学生与居民血吸虫病的防治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结果防治初期(2001-2004年),血吸虫病感染率各项指标均较高且疫情反复。综合治理期(2005-2008年),人、畜及钉螺感染情况得到有效遏制,感染率均控制在1%以下。维持阶段(2009-2011年),血防综合效果指数趋势上升明显。3种土源性寄生虫监测结果显示,蛔虫、鞭虫、钩虫人群感染率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82.32%、69.77%与64.26%。学生及妇女知识、态度、行为(KAP)问卷综合评分分析表明,在血吸虫病防治知识了解方面,4村当地学生掌握水平要好于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山丘型不同阶段血吸虫病防治措施的变化所带来的疫情明显下降,表明综合治理措施针对性与有效性。应高度注意影响山丘型血吸虫病重新流行潜在因素,因...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2006年度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原为全国血吸虫病重度流行省份之一,经过积极防治,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简称达标)。1996年转入监测巩固阶段,至今已10年,未发现本地急性感染、新感染病人(畜)和感染性钉螺,血防成果巩固,但钉螺面积居高不下,输入性传染源时有出现,血防形势依然严峻。为了解我省血吸虫病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6年全省血吸血病疫情监测进行分析,现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我国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1],其中,至少有3000万来自血吸虫病疫区的人口作为传染源流向各个城市[2-3],对仍有钉螺孳生的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或控制地区带来潜在的传播威胁[4].目前,针对流动人口的血防工作在流入地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监测工作[3-5].为了解流动人口的血防知识情况,探索针对流动人口的血吸虫病防控对策,笔者于2009年在湖南省洞庭湖区对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的血防知识和感染现状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由于血吸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没有一个能完全阻断,故防治血吸虫病应合理运用现有防治技术措施,加以合理组合,使之取得最佳防治效果,最佳社会和经济效益.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要加强疫情监测,以巩固效果.要加强应用科研,以加快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步伐.同时在业务管理上,要纳入法制轨道,建立血防工作任务责任制.政府有关部门对血防工作的责任也应纳入法制轨道,用法律条文规定其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1.
由于血吸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没有一个能完全阻断,故防治血吸虫病应合理运用现有防治技术措施,加以合理组合,使之取得最佳防治效果,最佳社会和经济效益。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要加强疫情监测,以巩固效果。要加强应用科研,以加快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步伐。同时在业务管理上要纳入法制轨道,建立血防工作任务责任制。政府有关部门对血防工作的责任也应纳入法制轨道,用法律条文规定其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中国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阻断地区部分区域疫情回升的原因。方法 收集1999~2003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统计资料和部分疫情回升县的基本情况,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6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县、21个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县疫情回升,分别占全国传播阻断县、传播控制县数的6.15%、33.33%,另有1个传播阻断农场疫情回升。6个县(农场)仅出现螺情回升,32个县病情、螺情均出现了回升。1999~2003年现有病例数、急性血吸虫病例数。钉螺面积、病牛数等指标呈上升趋势。结论 受洪涝灾害、水系灌溉、投入下降、思想麻痹等自然、社会和生态因素影响,达标地区疫情出现反复,应加强对传染源和钉螺扩散源头的管理和监测工作,尤其是传播控制地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宜州市在达到传播阻断过程中血吸虫病疫情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卫生部血咨委制定的调查方案及其提供的数据库软件,收集1962~2008年期间宜州市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数据录入数据库,用Ex-cel和SPSS 15.0分别分析其传播控制阶段、传播阻断阶段和传播阻断后监测阶段3个阶段人群、家畜病情变化、螺情变化和社会经济指标变化等。结果宜州市在达到传播阻断过程中,人群感染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现有病人数在1965年和1970年大幅反弹后逐渐下降;晚期病人数仅在1964年小幅上升后逐渐减少;有螺面积在1965~1970年间反复波动后逐渐减少,之后在1980年和1982年再次小幅上升后逐渐减少;现有病人数随国民人均生产总值的增加逐渐减少。但1986年进入监测阶段后仅有较小面积残存螺点出现,无疫情回升,成果巩固。结论宜州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过程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疫情反弹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应树立血防工作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思想,使血防工作真正成为"社会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4.
南京部队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回顾与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南京部队贯彻国家和军队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针,加强军地协调、军民联防的经验,进一步指导部队血防工作。方法在回顾几年血防工作基础上,分析问题,提出设想。结果南京部队通过开展综合治理和科学防治,有螺面积由2200万m^2减少到560万m^2,下降了74.55%;疫区12个单位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阻断标准。未发生成批急感病人。总结的4点经验是:(1)提高认识,健全组织,把血防工作作为维护部队战斗力、增强部队凝聚力的大事来抓;(2)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将综合治理,科学防治贯彻到部队基层;(3)虚心学习,认真总结,逐步提高查治灭防的技术和效果;(4)加强宣传,强化意识,促进疫区官兵成为自觉的血防战士。提出的今后设想是:加大血防经费的投入;加强部队健康教育,提高官兵血防意识;加强疫情监测,做好单兵防护,积极控制感染;加强驻地环境治理,严控传播途径。结论总结的血防工作经验和提出的部队预防血吸虫病的工作设想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初中学生血吸虫病检查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初中生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湖北省血吸虫疫区分为传播控制区和疫情控制区,随机整群抽取3 204 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血吸虫病检查率为62.5%;年龄、疫区类型、血防知识水平、血吸虫病害怕程度以及接受学校、血防工作人员健康教育频次不同的中学生血吸虫病检查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疫区类型、血防知识水平和接受学校、血防工作人员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参与血吸虫病检查的影响因素。结论 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初中学生血吸虫病检查率较低,在传播控制区开展健康教育,特别是血防工作人员健康教育可能是提高中学生血吸虫病检查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2008-2012年绵阳市血吸虫病疫情和流行趋势变化规律,为科学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2年绵阳市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市6个血吸虫病流行县中有3个已达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另3个县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2008-2012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15%、0.02%、0.01%、0.00%和0.00%,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23%、0.29%、0.22%、0.00%和0.00%。钉螺面积逐年下降,未查见感染性钉螺。结论绵阳市血吸虫病疫情总体上已趋于低度流行状态,但仍有反复徘徊的可能,应加强巩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分析赤壁市血吸虫病疫区农村居民血防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选择赤壁市2个血吸虫病流行村,应用统一设计调查表对随机选择的301名农村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 “是否听说过血吸虫病”项目的知晓率达100%,但钉螺相关知识知晓率低于80%.“血吸虫病传播方式”和“当地是否有血吸虫病流行”的知晓率两村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识传播血吸虫病的钉螺”的知晓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民、渔船民血防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30岁以下农村居民血防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低于30岁以上居民.结论 赤壁农村居民血防知识知晓水平仍需提高,应加强农村居民血吸虫病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巩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综合防治措施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近70年的历程,总结了四个不同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在归纳中国各阶段防治策略对防治工作的推进作用及其存在缺陷的基础上,分析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要综合性防治的策略仍适用于当前消除血吸虫病攻坚行动的理论基础;比较了传播控制与消除两个推进过程中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从技术层面提出了精准血防的实践意义。为全国进入消除阶段,落实精准血防干预措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种地方病。为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 ,全市按照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方针 ,以健康教育为先导 ,以治理有螺江滩为重点进行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从 1996年到1999年 ,通过健康教育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血防意识 ,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广大群众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血防部门的查、治病和查、灭螺工作 ,使病情逐年下降 ,钉螺面积逐渐减小 ,对江滩治理阻断城区血吸虫病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现报告如下。1 方法1.1 媒体宣传 通过二台一报向广大居民宣传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监测螺情,采用压碎法检查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对有螺村和来自或往返于尚未控制血吸虫病县的人畜进行筛查和病情监测。结果浙江省2013年有螺乡镇98个,有螺村369个;钉螺面积94.21 hm2,解剖钉螺55 625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清学查病130 450人,阳性率为0.84%;其中流动人口血清学查病75 317人,阳性率为0.85%。粪检1 112人,未发现本地粪检阳性者,查出输入性血吸虫感染者14人。有历史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1 161例,救助率100.00%。结论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尚有大面积残存钉螺面积,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现,今后血防重点是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