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安国药王庙     
正安国古邑,处冀中平原要冲,西汉置县,东汉刘秀转战发祥之地,北宋起称祁州。因光武帝功臣宿将邳彤卒葬于此,当地祀为土神,始立皮王神阁。民间传其善治军民疾病,殁后常以医显灵,宋代追封王侯,墓地拓址新建祠殿,坐东朝西,俗呼药王庙,明清多次修扩,颇具规模。今存马殿、药王墓亭、正殿、寝宫、钟鼓楼等17座单体建筑。清嘉庆六年大学士刘墉题写药王庙门匾,中院墓亭内一块  相似文献   

2.
峰山药王庙     
<正>星级推荐:☆☆景点异名:峰山药王古寺、风窝庙、中华医圣苑文物保护:天律市西青区文物保护单位/2001.9地理位置:天津西青区大寺镇王村。天津城区南10余公里,金峰鉻南端,北邻西青开发区。相关信息: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有霍元甲墓及故居纪念馆。天律博物馆展品行气玉佩铭系战国遗珍,刻气功要诀36字。长征医院门诊大厅津门医粹展内容扎实可观。  相似文献   

3.
据《乾隆京城全国索引》记载,北京当时有大小胡同一千四、五百个,而寺庙竟有一千三百个左右。1929年北平社会调查局调查全市庙产统计共有1900余处,而当时公安局户籍室据各警区报告,全市庙宇为1692处。当时的《北平日报》解释说如此大的数字差额是因为“社会局所查乃是庙产,而公安局所查确为庙宇”。可见当时庙宇之多。北平研究院编写的《北平庙宇通检》是根据十余部常见有关北京地理志的书籍编写的,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日本多田贞一氏《北京地名志》也比较集中地记载  相似文献   

4.
安国药王庙原立有宋碑(据郑合成30年代实地调查报道),因此,其始建似不会晚于宋代。从其始建到清初,该庙一直叫做“皮场庙”。宋朝皮场庙已是颇有名气的土地神庙,北宋在开封、洛阳、南宋在杭州等许多地方都建有皮场庙。安国的皮场庙不过是其中之一。庙中祭祀的皮场王,据北宋周秋的记文,乃是由最初所祀的神农改封而来的。到宋靖康年间,安国(其时名蒲阴)割给金国。在金、元统治下,这一带遭到严重的破坏,本来很小的安国皮场庙就更加残破萧条。直到明代(此时安国改名祁州),它才逐渐得到扩展。尽管明朝以前,就有不少皮场王显灵治病的传说,但是,在明代的文献和碑记中,一直未见“药王”一名,在安国也没有药市形成。明成化十七年(1481),因传庙里的泥判官“时出惑人女,感与之  相似文献   

5.
药王庙,在海拔八百多米的药王山上,面临漆水,离耀县县城不远。陕西耀县,隋唐时代属京兆府华原县,是孙思邈的家乡,据说离城十五里的孙家原村老堡子有他的故居。药王山原名五台山,不知是否由于五个小峰峦组成而得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孙思邈在这里隐居过,后人为纪念他就把这山改名为药王  相似文献   

6.
中国方志库总计收录历代地方志2000种,其中487种记载药王庙相关信息,分布在全国30个省区。历史上,药王庙与三皇庙、先医庙、医王庙有密切关联。明代嘉靖年间,祭祀药王韦慈藏;清代乾隆年间之后供奉药王多为孙思邈。民间多在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举办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药王文化对现今传统中药材市场的发展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岐伯、孙思邈、洪山真人等药王在河南省新密市的活动及药王信仰的形成与发展。方法:从田野医学考察入手,结合历史文献对他们的活动及影响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河南新密市是岐黄文化发祥圣地,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自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开始,就形成了以中华医祖岐伯为主体的药王信仰,并延续至今,成为岐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药王"是道教和民间对古代名医的尊称和神化,不仅是宗教与民俗的结合,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体现。著名的药王有春秋时期的扁鹊,东汉的邳彤、张仲景,三国的华佗,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明代的李时珍等。因时代变化、地区差异,药王庙供奉的药王有所区别。分别介绍东药王庙、南药王庙、西药王庙、北药王庙、平谷药王庙、丰台药王庙、昌平药王庙、密云药王庙等北京药王庙的历史沿革,并分析现存平谷、丰台、密云药王庙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药王人物及精神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的建议。促进中医药、道教、旅游三者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首都人民的文化生活,拉动首都旅游业的发展,更能传播中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方志共收录历代各地方志4000种,其中北京地方志共计31种。通过对北京地方志中的“药王庙”进行检索,发现其中对药王庙的记载占总地方志数量的一半以上。北京地方志中有记载唐玄宗时期为药王韦慈藏修庙宇,但关于药王庙最早的详细记载始于明万历年间。明代相关记述较少,清代北京药王庙兴盛且数量增多,民国时期渐渐没落,大部分都已经改建为学校或者会所。其主要分布在北京县城周边较远地区。北京药王庙的祭祀制度源于三皇庙,其主祀对象主要为三皇,兼祀四配、药王、名医等。最晚在明崇祯九年(1636年),药王庙将韦慈藏和孙思邈作为药王人物放在主祀位置,但民间仍以主祀三皇居多。  相似文献   

10.
和法为八法之一,首见于《内经》,弘扬于《伤寒杂病论》,系统于《医学心悟》,所以程国彭说:“而论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温、清、补八法尽之。”狭义的和法一般认为有和解少阳、调和脾胃、调和胃肠的区别,唯戴北山深得和法要领,指出和法有更为广泛的涵义,提出了“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的精辟见解。把《伤寒论》“和”的涵义进行高度概括,赋予了《伤寒论》“和”的最新意义。一、寒热并用之谓和寒热并用者,适用于又有寒象,又有热象,寒热错杂的病证。单用热药不能治其热,单用寒药不能治其寒,必须寒热杂投,方能中病。《伤寒论·太阳篇》说:“伤寒  相似文献   

11.
北山楂与南山楂化学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心亮 《中草药》1990,21(4):4-6
  相似文献   

12.
13.
和法首见于《内经》,弘扬于《伤寒杂病论》,系统于《医学心悟》。狭义的和法一般认为有和解少阳、调理脾胃、调和胃肠的区别。唯戴北山深得和法要领,指出和法有更为广泛的涵义,提出了“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的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