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目前,国内外有不少有关钢板内固定与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试验,但尚缺乏相关的系统评价。目的:评价钢板内固定与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疗效。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至2008年)、中国知网(1979年至2008年)、维普数据库(1989年至2008年)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1998年至2008年),其中中国知网包括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国外数据库PubMed(1966年至2008年)、EMbase(1980年至2008年)和Cochrane Library(2008年第4期)。不能获取的全文,则辅以手工检索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过刊资料库。收集钢板内固定与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按检索策略和资料收集方法,查到英文文献363篇,中文文献488篇,其中期刊文献401篇,会议论文集79篇,学位论文8篇。经阅读标题、摘要、全文后,最终12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统计学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20 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文章系统评价涉及锁定加压钢板、普通钢板内固定、小夹板及石膏外固定等方法。Meta分析结果显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优于普通钢板、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且并发症少。而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与石膏外固定或小夹板比较疗效差异尚无显著性意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左进步 《医学信息》2002,15(1):35-35
背景 对于严重粉碎性 AO C3型桡骨远端关节内的治疗是困难的 ,复位不良能导致腕关节疼痛、不稳定和功能差。我们对应用内外固定治疗这种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并报告如下。方法 对有原始病历的 2 5例患者中的 1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 ,按 AO分型 :C3.1型 6例 ,C3.2型 8例 ,C3.3型3例。 11例患者应用了背侧或掌侧支撑钢板 ,并进行了植骨术。取除外固定的时间平均为 7周。结果 术后 3个月时 ,腕关节平均屈伸活动范围为健侧的 72 % ,平均握力为健侧的 73% ,关节面台阶平均为 1m m,关节面分离 (包括间隙和台阶 )为 2 mm ,桡骨长度恢复平均…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发现,接受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后出现尺侧柱并发症的比例小于接受单纯行桡骨远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作者认为这与夹板在治疗周期中视腕关节为一个整体并能够提供尺侧柱的相对稳定性,能够重建腕关节三柱的稳定有关。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夹板对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尺侧柱干预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基于一健康志愿者的前臂及手部CT图像建立正常腕关节三维有限元基础模型,通过有限元相关软件分网、切割造模建立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和Ⅱ型骨折2种有限元模型,以此为基础延伸建立出夹板及桡骨远端钢板固定的4种腕关节骨折有限元模型。分析各模型在轴向压缩、横向拉伸、旋前和旋后种工况下,下尺桡关节的应力分布及相对位移变化、尺骨茎突骨折端位移变化及方向。结果与结论:①在横向拉伸、旋前及旋后工况下,夹板干预后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骨折模型的尺月韧带、尺三角韧带、掌背侧尺桡韧带应力值均小于钢板干预的相对应骨折模型;②在旋前及旋后工况下,夹板干预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及Ⅱ型骨折模型的下尺桡关节相对位移值均小于钢板干预的相对应骨折模型;③在横向拉伸、旋前及旋后工况下,夹板干预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及Ⅱ型骨折模型的尺骨茎突骨折端位移值小于钢板干预的相对应骨折模型;④结果表明,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后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变差,其中发生尺骨茎突Ⅱ型骨折时更为明显;在此类骨折的治疗中与单纯行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相比较,夹板作为弹性固定在治疗周期中视腕关节为一个整体并能够提供尺侧柱的相对稳定性,藉此进一步揭示了夹板弹性固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对于简单类型的骨折(AO分型中的A型)往往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但是对于复杂骨折(AO分型中的B、C型),此法很难做到关节面的良好的复位和稳定的固定,而常导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8月~2010年1月连续4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关节内骨折﹙FrykmanⅦ型、Ⅷ型﹚随机分成2组,其中外固定架组23例,男性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7岁﹙21~72岁﹚,右侧12例,左侧11例,按Frykman分类Ⅶ型12例,Ⅷ型11例。钢板内固定组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0.2岁﹙20~74岁﹚,右侧12例,左侧13例,按Frykman分类Ⅶ型11例,Ⅷ型14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和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Dinest标准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个月,X线片示所有骨折均已愈合,术后1年后复位质量和疗效2组无显著性差异﹙>0.05﹚。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和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2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关节内骨折,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比较桡骨远端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夹板与小夹板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3年5月~2007年6月76例桡骨远端稳定性骨折随机分为2组,76例均采用手法复位,并分别采用小夹板(A组37例,其中男10例,女27例,平均年龄53.5岁)及石膏夹板(B组39例,其中男12例,女27例,平均年龄55.5岁)外固定治疗,两组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5月.采用经典的Gartland and Werley法评分标准,并将关节活动度分4度进行单向有序非参数检验.结果 对于桡骨远端稳定性骨折,石膏夹板外固定复位评定优良率85%,功能评定优良率92%,平均(4.35±1.13)分;小夹板外固定复位评定优良率78%,功能评定优良率73%,平均(8.00±4.15)分.结论 对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外固定复位及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小夹板外固定(P<0.05).  相似文献   

7.
曾祥永 《医学信息》2010,23(15):2852-2854
目的研究比较桡骨远端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夹板与小夹板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3年5月~2007年6月76例桡骨远端稳定性骨折随机分为2组,76例均采用手法复位,并分别采用小夹板(A组37例,其中男10例,女27例,平均年龄53.5岁)及石膏夹板(B组39例,其中男12例,女27例,平均年龄55.5岁)外固定治疗,两组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5月。采用经典的Gartland and Werley法评分标准,并将关节活动度分4度进行单向有序非参数检验。结果对于桡骨远端稳定性骨折,石膏夹板外固定复位评定优良率85%,功能评定优良率92%,平均(4.35&#177;1.13)分;小夹板外固定复位评定优良率78%,功能评定优良率73%,平均(8.00&#177;4.15)分。结论对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外固定复位及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小夹板外固定(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特制牵引夹板与石膏固定治疗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阐明本牵引夹板治疗原理。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保守治疗70例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随机分为实验组(牵引夹板固定,35例)和对照组(石膏固定,3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固定时机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骨折愈合相关指标。结果 实验组再移位、不可接受移位和手术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和外固定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随访10~18个月,平均12.2个月,末次随访,实验组桡骨高度和尺偏角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掌倾角、尺桡侧倾范围、腕屈伸范围、旋转范围、手握力、VAS、自行评估量表评分(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和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牵引夹板较石膏固定能更好维持桡骨远端骨折位置和桡骨高度,减少再移位和手术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采用掌侧锁定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43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5.16岁。分为2组,即内固定术组(采用掌侧锁定板)和外固定支架术组。回顾分析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板内固定术和采用闭合复位或者有限切开外固定支架术(其中11例结合克式针内固定)治疗情况。通过术后不同时期(术后2~3d、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X射线片测量、关节活动度、握持力量等进行比较;对患者主观功能评估使用上肢、肩、腕伤残(DASH)评分。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8~18个月)。结果放射学评价方面,内固定术组较外固定支架术组掌倾角恢复好,桡骨长度丢失情况内固定术组好于外固定支架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内固定术组握力和关节屈伸活动度较外固定支架术组恢复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DASH评分,内固定术组为7.9±6.1,外固定支架术组为14.1±5.4。内固定术组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外固定支架术组再手术1例,第二掌骨骨折1例,术后钉道感染2例。结论相比较来说,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和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组)48例和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夹板组)54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参照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钢板组优良率为93.75%,夹板组组优良率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较小夹板外固定法更佳,可提供坚强内固定,最大限度恢复腕关节功能,在合理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静力学分析、试验设计法以及布谷鸟-支持向量机预测建立关于 C1_1、C2_1、C3_1 型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固定不同厚度压垫下骨折缝应力关系的数学模型。 方法 在 CT 影像中获得前臂中各个组织的形状,建立对应的实体模型,进行降噪、装配等过程实现建模;在 Workbench 中根据实验测定的载荷数据对模型施加载荷,获得一种情况下的骨组织力学情况;再通过试验设计法对多种施加载荷情况下的骨组织力学情况进行模拟;最后,通过布谷鸟改进支持向量回归预测,获得关于各骨折类型的数学模型。 结果 对 B 曲面划分的 12 个压垫固定位置施加载荷,通过试验设计法对 460 个样本在 Workbench 中 DOE 模块中进行求解,460 个样本中随机抽取 400 个作为训练集得到数学模型,用剩余 60 个样本作为测试集与数学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即可建立高精度的有关夹板固定中压垫固定位置上不同载荷和骨折缝处载荷情况的数学模型。 通过已知压垫固定区域施加不同厚度压垫的固定力对骨折缝应力的预测,预测值与仿真值进行对比模型预测精度最高达到 99. 66% ,最低达到 95. 653% 。 从精度上分析,压垫载荷与骨折缝处载荷存在模糊的数学关系,即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有效。 结论 通过研究压垫固定作用方式和压垫固定力对骨折缝的影响,有利于传统固定夹板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为临床骨折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固定器的选择和外固定器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法对动力气囊压垫纠正桡骨远端AO C3.1型骨折手法复位后残余侧方移位的压强调整进行量化研究,验证其纠正侧方残余移位的有效性。方法采用Imageware 13.0、Mimics 15.0、ANSYS Workbench 15.0等建模、分析软件,高效仿真模拟动力气囊压垫纠正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残余1 cm侧方移位,对纠正残余侧方移位距离与动力气囊压垫压强的相关性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气囊扎带约束载荷恒定情况下,在动力气囊压垫的压强调整过程中,应力主要分布在骨折断端气囊压垫放置部位。纠正桡侧1 mm残余移位所需压强约为2.4 k Pa,纠正背侧1 mm残余移位所需压强约为1.3 k Pa。残余移位复位后,动力气囊压垫进行泄压,此时气囊扎带的恒定约束载荷与骨折断端的摩擦载荷可有效防止其再移位。结论在气囊扎带恒定约束载工条件下,智能气囊小夹板可通过动力气囊压垫进行压强调节,有效纠正桡骨远端AO C3.1型骨折手法复位后的残余侧方移位,并防止其再移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构型克氏针治疗儿童SH-2型骨骺损伤的稳定性差异以及对骺板的损伤情况。方法 利用1名8岁患儿健侧股骨CT数据,将图像数据导入Mimics 21.0中建立粗略股骨、骨骺模型,后导入Geomagic 2013中构建得到曲面化模型。将上述模型在SolidWorks 2018中与3种克氏针构型(分散克氏针、双交叉克氏针、单交叉克氏针)完成装配后导入ANSYS Workbench 2019中,通过对装配体的不同力学加载模拟现实中的多种运动模式,分析骨折块的最大位移以及克氏针、骺板、骨折块von Mises应力分布及最大应力。结果 分散克氏针、双交叉克氏针、单交叉克氏针组的最大位移分别发生外展(2.39 mm)、内收(2.12 mm)、外展(2.21 mm)运动时,骺板最大应力分别发生在外展(1.22 MPa)、前屈(0.20 MPa)、后伸(0.29 MPa)运动时。结论 双交叉克氏构型针的稳定性优于分散布针及单交叉克氏针,并且对骨骺损伤最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静止站立位后踝骨折后胫距关节面的应力变化及位移趋势,为后踝骨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一套正常人体站立位踝关节CT图像为原始数据,应用有限元建模技术,建立带有关节软骨的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通过对后踝关节面进行分区、切割,模拟计算后踝不同骨折范围条件下施加正常应力时的关节软骨接触面积、最大接触应力、平均接触应力、最大位移等参数。结果随着骨折范围的增加,胫骨软骨接触面积呈逐渐减小趋势,胫骨软骨的平均接触应力值逐渐增大,胫骨相对位移增加。胫距关节的应力区主要集中在踝穴的外侧及前外侧,当后踝骨折面积超过1/3时,关节负重区面积明显缩小,关节位移趋势增加。结论后踝骨折面积超过1/3时,关节接触面积明显减小,应力变化明显增加,关节位移趋势增加,预后不佳,具有手术复位固定的指征。  相似文献   

15.
奚发玉  吴强 《医学信息》2019,(24):107-108
目的 分析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5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优良率、骨性愈合时间、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2.59%,高于对照组的81.48%(P<0.05);观察组骨性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掌倾角、尺偏角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4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41%,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结论 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良好,且骨性愈合时间短,腕关节功能良好,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针对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支具缺乏腕关节阶段性功能锻炼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瞬态分析的外固定支具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为外固定支具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确定外固定支具固定、牵伸、活动3种工作模式,围绕牵伸、活动模式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以判断其在牵伸、活动载荷作用下应力、变形等变化。对外固定支具的重要尺寸进行灵敏度分析,筛选出关键尺寸,以此为设计变量,以质量、最大变形量为目标变量。采用正交试验法、模糊优化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使多目标问题变为单目标问题,进而通过遗传算法优化求解。结果 所设计的外固定支具在牵伸、活动模式下均满足设计需求,且具有较强的刚性。经尺寸优化求解,优化后模型与原模型相比质量下降5%,最大变形减少8%。结论 研究结果达到轻量化的目的,为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支具改进设计和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树伟 《医学信息》2019,(17):100-101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31例。常规组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结果 治疗组掌倾角、尺偏角均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的距离为(1.40±0.21)cm,大于常规组的(0.90±0.1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效果优良率为77.42%,高于常规组的4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更佳,患者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的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颈椎棘突骨折(累及椎板)内固定治疗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明确此种治疗方式对颈椎棘突骨折的有效性。先建立正常全颈椎(C0-T1)的有限元模型并与文献报告进行对比验证,模型验证后,在正常模型基础上建立颈椎棘突骨折(累及椎板)模型,并模拟直型接骨板行内固定治疗,测量并比较颈椎棘突骨折模型及手术内固定模型和原始正常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种条件下活动度改变。以及颈椎各结构的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在正常模型上结合临床病例建立的颈椎棘突骨折(累及椎板)外观逼真,生物力学相似度良好。骨折模型部分节段,主要为C7-T1的活动度(前屈+后伸9.20°,左右侧弯5.83°,左右旋转13.12°)较正常模型(前屈+后伸7.11°,左右侧弯4.92°,左右旋转 9.59°)增大,尤其是旋转活动度,模拟植入内固定后稳定性增加(前屈+后伸4.07°,左右侧弯2.21°,左右旋转2.91°),且内固定钢板应力分析提示,承受最大应力值在安全范围。颈椎棘突骨折(累及椎板)及内固定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临床实际病例,通过有限元分析预示,此型骨折存在潜在不稳的可能性,探讨微型棘突钢板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运用Mimics医学有限元仿真软件对股骨的CT图像进行了分割、精炼和渲染处理,并运用Geomagic Studio逆向工程软件进行了股骨NURBS曲面重构,从而建立了股骨的几何模型,导人ANSYS11.0建立有限元模型后进行力学分析。在单钉固定的情况下对骨折线Pauwel’s角为50°的经颈型骨折模型施加载荷,通过不同固定角度时的力学特征综合评价固定效果,并找出最佳固定角度;对该最佳固定角度进行三钉内固定的接触计算和分析,考虑中空钉和股骨之间的接触以及摩擦作用,分析不同的摩擦系数对于固定方式的影响。单钉内固定计算结果表明当Pauwel’s角为50°时,中空钉固定角度在30°-55°均可以取得良好的力学效果,并以50°最佳;三钉内固定计算结果表明摩擦系数的不同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摩擦系数后,计算结果最大相差6.84%。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结合临床经验应用有限元方法探讨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逆移位手法复位的可行性。方法基于CT影像及骨骼韧带等组织解剖特点、材料参数,构建国人年轻男性筋骨完整的正常踝关节模型;根据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的相关特点,在恰当的位置进行截骨造模,建立筋骨结构完整的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有限元模型;在有限元骨折模型上进行逆移位手法复位力学加载。结果通过位移加载,所建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有限元模型得到了有效的复位。结论通过对逆移位手法复位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进行有限元分析,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逆移位手法复位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效性及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