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韶亮  韩冬伟 《当代医学》2009,15(27):66-67
目的增加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CT与MRI表现的认识。方法总结回顾分析2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CT与MRI资料。结果26例神经源性肿瘤,肿瘤密度呈等低密度22例。肿瘤实体信号呈长T1信号18例,等T1信号8例,长T2信号24例,等T2信号2例。病灶发生斑片状坏死3例,明显囊变2例。结论CT、MR1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诊断优势优于CT。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高场强MR对椎管对神经源性肿瘤的表现进行分析,以期总结本病的MR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2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Siemens63SP型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的自旋回波T1加权及T2加权序列进行扫描。常规行矢状位扫描,必要时加扫描位和/或冠状位。所有病例均通过MR图像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信号、是否发生坏死囊变、椎间孔改变及增强后强化情况各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3例神经源性肿瘤发生于颈、胸椎19例,所有病例均位于椎管两侧,肿瘤呈长圆形12例,15例肿瘤引起椎间孔扩大,病灶平均长度3.42cm,肿瘤信号等T1信号17例,长T1信号5例,短T1信号1例,等T2信号2例,长T2信号21例,病灶发生斑点状坏死5例,斑片状坏死于8例,明显囊变2例,15例经增强扫描病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7例,均匀强化8例,结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具有特征性MR表现。通过MR表现可做出正确的诊断,并根据这些特征性表现可与其他一些椎管内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表现,其中神经鞘瘤10例,神经纤维瘤3例,脊膜瘤7例,采用GE3.0T磁共振仪进行扫描。结果肿瘤的发生部位、与硬膜面的夹角、囊变坏死、强化方式及硬膜尾征在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间存在明显差异,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源性肿瘤与脊膜瘤T1WI信号无明显差异;神经鞘瘤T2WI信号多不均匀;脊膜瘤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若发生钙化,则T1WI、T2WI呈低信号改变。结论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都有特征性MRI表现,MRI是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MRI在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神经鞘瘤21例,均为单发,其信号特点为长T1、长T212例,等T1、长T26例,长T1、混合T23例;其中4例伴囊变;在17例强化病灶中,呈环状强化15例,不均匀强化2例。神经纤维瘤47例,单发41例,多发6例,其信号特点与神经鞘瘤相似,以长T1、长T2改变为多见;有囊变11例;增强扫描32例,呈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5例可见椎弓根骨质局限性吸收、破坏。结论MRI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分析MRI检查在卵巢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卵巢肿瘤患者68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影像学资料等,观察卵巢肿瘤在MRI扫描中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并以手术病理学活检为标准,分析MRI扫描对卵巢肿瘤的正确诊断率及鉴别诊断准确率。结果手术证实68例患者共82个病灶,其中单侧病变者54例,双侧病变者14例,MRI扫描总检出80个病灶,病灶检出率为97.56%(80/82);MRI扫描对卵巢肿瘤准确诊断率为92.64%(63/68);诊断准确率由高至低为卵巢颗粒细胞瘤、卵巢癌、卵巢囊腺瘤、单纯性卵巢囊肿、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成熟型畸胎瘤,准确率分别100.00%、100.00%、92.85%、92.00%、91.66%、88.88%;MRI图像显示良性肿瘤病灶均较大,以囊性为主,囊壁薄,边界清晰,形态规整,T1WI呈现低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恶性肿瘤病灶边界模糊,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现稍高信号,坏死区呈更长T1、更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呈现中高度不均匀强化,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结论 MRI对卵巢肿瘤检出、诊断准确率较高,可清晰显示卵巢肿瘤的图像特征,有利于提高鉴别卵巢肿瘤定性诊断正确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椎管内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检查的22例椎管内肿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椎管内肿瘤。为所有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椎管内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的意义。结果:22例患者磁共振检查中肿瘤多处于椎管内各个位置,胸腰段位置的患者数量相对较多。同时,瘤体长度在1~5 cm之间,呈现出椭圆形、哑铃形或者不规则形态。椎管内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中,T1W像上呈现出低信号或者等信号状态,T2W像上呈现出高信号或者混杂信号状态。常规MRI扫描后实施Gd-DTPA增强扫描,呈现出病灶不规则增强的特点,病灶能够看到囊性变区。磁共振成像诊断髓外硬脊膜内肿瘤14例,硬脊膜外肿瘤5例,髓内肿瘤3例。病理学诊断髓外硬脊膜内肿瘤13例,硬脊膜外肿瘤5例,髓内肿瘤4例。磁共振成像诊断符合率为90.91%,与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价值突出,临床诊断符合率较高,能够清晰患者发病的位置、病灶发展的具体情况等,为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设计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MRI对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分析行MRI检查和临床病理证实的髓外硬膜下肿瘤62例,分别观察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胚胎类肿瘤的发病性别、年龄,部位、大小、向椎间孔延伸情况及信号强度和强化情况。结果:脊膜瘤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胸段椎管内,瘤体较小,极少向椎间孔延伸,在T2WI,T2WI上均为均匀等信号,有明显均匀强化,无囊变坏死,可有脊膜尾征;胚胎类肿瘤发病率低,好发于胸腰段,呈混杂信号;神经鞘瘤以增强扫描环状强化可与神经纤维瘤鉴别。结论: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肿瘤的定位诊断准确可靠,对大部分肿瘤定性诊断准确,为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方法 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42例,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 42例中,39例位于髓外硬膜下,3例硬膜外及硬膜下间隙均被累及。肿瘤于平扫T1WI多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如果肿瘤有坏死、液化或囊变,则肿瘤信号不均匀。肿瘤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硬膜内外均累及者呈哑铃型。增强扫描20例为均匀性强化,17例为不均匀性强化,5例为环形强化。40例可见脊髓受压、推移。31例见肿瘤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对侧蛛网膜下腔变窄。结论 准确定位及分析MRI表现是椎管内神经鞘瘤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对椎管髓外硬膜下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髓外原发肿瘤的MRI表现。结果:MRI定位准确率为100%,5例神经源性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具有异常对比增强;3例脊膜瘤,呈等长T1等长T2信号,具有十分明显异常对比增强,由于脊膜瘤可有钙化,MRI信号强度可以不均匀;2例蛛网膜囊肿,与脑脊液信号相一致,不具有异常对比增强;1例脂肪瘤,呈圆形短TI稍长"12信号,不具有异常对比增强;1例血肿,呈短T1长T2信号,不具有异常对比增强。结论:根据椎管内髓外原发肿瘤的MRI表现,可准确定位并可推测其病理类型,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PNST)的CT和MRI诊断特点,提升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MPNST患者的CT、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CT表现:可见病灶位置椎体层表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有多个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缘不完整,病灶处蛛网膜下腔宽度有所增加.MRI表现:显示椎管内中、低T1WI信号,高、低混杂T2WI信号,同时病灶处有斑片状阴影,分布不均匀,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可见椎管内附近肌肉、脂肪间隔破坏.结论 不规则以及浅分叶状肿物跨至少2个椎体、包绕脊神经且椎间孔变大、 骨质浸润性破坏伴附近组织浸润、CT密度与MRI信号不均匀、MRI强化显著不均匀为诊断MPNST典型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刘彪 《微创医学》2003,22(2):150-152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结果髓内肿瘤14例,其中室管膜瘤6例,肿瘤边界清楚,增强后明显强化.星形细胞瘤8例,肿瘤边界不清,囊变多见,强化较轻.髓外肿瘤14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5例,肿瘤边界清楚,可呈哑铃状生长,呈明显环状或均匀强化.脊膜瘤2例,肿瘤边界清楚,T2WI信号偏低,呈明显均匀强化,可见硬脊膜"尾巴征".脂肪瘤1例,呈特征性短T1稍长T2信号,STIR序列上呈低信号.转移瘤4例,2例伴随椎体及附件骨质长T1长T2信号,2例表现为椎管内多发小结节状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淋巴瘤(NHL)1例,表现为环绕硬膜囊生长,有明显强化.脊索瘤1例,为骶段自椎骨向椎管内生长,破坏的骶骨呈长T1长T2信号.结论MRI结合Gd-DTPA增强扫描,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椎管内肿瘤的MRI诊断(附28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彪 《医学文选》2003,22(2):150-152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髓内肿瘤14例,其中室管膜瘤6例,肿瘤边界清楚,增强后明显强化。星形细胞瘤8例,肿瘤边界不清,量变多见,强化较轻。髓外肿瘤14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5例,肿瘤边界清楚,可至哑铃状生长,至明显环状或均匀强化。脊膜瘤2例,肿瘤边界清楚,T2WI信号偏低,至明显均匀强化,可见硬脊膜“尾巴征”。脂肪瘤1例,至特征性短T1捎长T2信号,STIR序列上至低信号。转移瘤4例,2例伴随椎体及附件骨质长T1长T2信号,2例表现为椎管内多发小结节状病灶,至明显均匀强化。淋巴瘤(NHL)1例,表现为环绕硬膜囊生长,有明显强化。脊索瘤1例,为骶段自椎骨向椎管内生长,破坏的骶骨至长T1长T2信号。结论 MRI结合Gd—DTPA增强扫描,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增强在低场MRI中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13例的MRI表现及核磁共振增强征象和发病部住。③结果 本组病例肿瘤均为单发,T1WI肿瘤呈长椭圆形边界清楚的等、低混杂信号,T2WI表现为等、高混杂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显著强化,增强后肿瘤与临近脊髓及硬膜囊的关系更加清楚。低场强核磁共振增强对椎管内神经鞘瘤定住诊断准确率100%,定性诊断准确率83.3%。④结论 低场强核磁共振检查可作为诊断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敏感检查方法,对术前定位、定性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及MRI表现。结果 15例患者中,12例行MRI平扫加增强,5例行CT平扫加增强,2例均行CT和MRI检查;12例为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12例单发病灶中,6例为实性肿块型,6例为囊实性肿块型,实性成分CT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T2FLAIR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及T2FLAIR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清晰,与脑实质分界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瘤内可伴有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或明显均匀或不均匀两种强化,瘤内或瘤周可见强化血管影;3例多发病灶均表现为实性肿块型,密度及信号类似于单发病灶实性肿块型,增强扫描多发病灶强化不一致,颅内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颅外椎体或椎管内病灶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学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特异性,确诊有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椎间盘性腰痛的腰椎磁共振成像特点,探讨腰椎磁共振成像对椎间盘性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确诊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共106例,分析患者的MRI检查资料,对椎间盘性腰痛的MRI表现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结果椎间盘性腰痛主要发生在L4/5和L5/S1(64.15%);椎间盘源性腰痛MRI特点为纤维环后方高信号区(71.69%)、椎间盘低信号改变(64.15%),软骨终板变性(58.49%)和Schmorl结节(59.43%)。结论椎间盘性腰痛的MRI表现以HIZ为可靠的标志性影像;Modic征和Schmorl结节其辅助作用,MRI能够为椎间盘性腰痛的诊断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行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包括外院)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结果:椎管内神经鞘瘤TIWI为等或(和)低信号,T2WI多为高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大多数肿瘤呈明显均匀或环状强化,伴或不伴肿瘤内分隔。结论:MRI是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椎管内神经鞘瘤的部位、形态、信号及增强后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多数肿瘤可作处准确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髓外硬膜下单发肿瘤的MRI表现,研究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23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MRI资料完整的髓外硬膜下单发肿瘤,肿瘤大小均在3CM以下,研究神经源肿瘤与脊膜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神经源肿瘤中神经纤维瘤2例,神经鞘瘤13例。15例神经源肿瘤T1为低信号,T2均呈高信号,10例T2信号不均匀,5例T2信号均匀。Gd—DTPAT1增强明显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10例,其中2例呈环状强化。8例脊膜瘤中,T1低信号2例,等信号6例,T2呈均匀高信号1例,不均匀高信号2例,等信号5例。T1增强扫描中等均匀强化5例,轻度强化1例,明显均匀强化2例。15例神经源肿瘤中引起椎问孔扩大5例,有10例邻近椎间孔区,5例可见哑铃型改变。8例脊膜瘤中3例可见脊膜强化。结论MRI对髓外硬膜下肿瘤定位准确,可鉴别神经源肿瘤及脊膜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CT对神经源性肿瘤向椎管内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岁~60岁)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神经源性肿瘤向椎管内侵入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CT显示肿瘤呈哑铃形10例,卵圆形2例,单个椎间孔开大8例,两个椎间孔开大1例;无椎间孔开大1例。硬膜囊和脊髓受压移位9例。结论:CT可以准确的确定神经源性肿瘤向椎管内侵入的平面,清楚的显示椎管内病变是否压迫脊髓,了解其压迫程度和范围。结论:在确定神经源性肿瘤向椎管内侵入中,CT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MRI诊断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节细胞神经瘤的MRI表现与术前诊断。结果 7例肿瘤中术前诊断良性肿瘤6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4例,节细胞神经瘤2例;恶性肿瘤1例。5例肿瘤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内均见曲线形、线形或斑片状低信号灶,1例呈中等高信号,1例呈等和少许高信号;5例肿瘤T1WI呈均匀低信号,2例呈不均匀稍低和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5例病灶动脉期未见强化,实质期不均匀轻度强化,延迟期进一步强化;2例动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实质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结论 MRI能显示肾上腺节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椎管内副神经节瘤的MRI表现,加强并提高对改病的认识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发生于椎管内经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7例均为男性,年龄22~75岁不等,平均年龄约(45.8±16.8)岁。病例均为腰段椎管内单发病灶,L2-L3节段4例(57.1%),L3-4节段2例(28.6%),L4节段1例(14.3%),所有病灶最长径均未超过2个锥体。较小病灶呈类圆形肿块,较大病灶沿椎管长轴生长。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信号多不均匀,以稍高信号为主,5例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4例(57.1%)瘤体上面见迂曲血管流空信号。结论椎管内副神经节瘤较为罕见,其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充分认识其MRI表现,有助于对该病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