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以大豆为原料炮制的药材——大豆黄卷和淡豆豉进行本草考证,以期正本清源,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法:通过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及医药典籍中大豆黄卷和淡豆豉的记载,分别从名称、炮制工艺、功效3个方面对其进行本草考证。结论:大豆黄卷的炮制原料和工艺均有较大变化,古代以黄豆、黑豆为炮制原料,现代主要以黄豆为主;古代炮制原料芽长至"13~16 cm"时干燥,而现代芽长至"0. 5~1 cm"后干燥。淡豆豉炮制原料古今并无差异,均使用黑豆,但在明清时期之前豆豉入药主要用咸豆豉,淡豆豉入药并非主流,到了明清时期才开始强调使用淡豆豉。大豆黄卷和淡豆豉的性味归经虽有古今差异,但功效主治仍未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淡豆豉为常用的药食两用中药。该文通过整理分析古今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淡豆豉的炮制历史沿革进行考证,理清了淡豆豉的炮制发展脉络。结果表明,淡豆豉的发酵生产工艺在《食经》中有记载,《齐民要术》中的记载已经相对完善。早期豆豉不分咸淡,明代医家逐渐认识到"咸"、"淡"豆豉的差异,多数认可"药用淡豆豉"的观点,淡豆豉的发酵炮制工艺有了更为明确的记载。近代以来,淡豆豉发酵制备各地各法,原辅料及发酵工艺各有特色。目前以《中国药典》收载的桑叶、青蒿发酵工艺为主。  相似文献   

3.
宋红儒  汤迎爽  康阿龙 《陕西中医》2012,(10):1403-1404
通过秋石的名称、制法、性味及功效的本草考证,阐明自宋代以来,历代药用秋石为淡秋石;咸秋石缺乏本草依据药用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其成分、功效与淡秋石完全不同,不宜作为秋石使用,为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合子草始载于《本草拾遗》。 80年代初起日本学者研究发现合子草中含有与人参皂苷类似的皂苷成分 ,引起了人们对合子草的普遍关注 ,而且合子草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 ,野生资料极为丰富。如能把这一资料开发应用不仅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而且社会效益也十分明显。为合理开发这一资源 ,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本文对合子草进行了文献考证 ,以指导临床用药。1 品种考证合子草始载于《本草拾遗》[1] ,对其形态、药用部位及性味功效都有描述。古代对合子草的描述见表1。表 1 古代本草对合子草描述记载本草名称中药名植物形态药用部位性味功效…  相似文献   

5.
香薷药性考     
目的考证香薷的寒热药性。方法通过梳理唐、宋、元、明、清时代的部分本草文献,并结合香薷的功效主治对其药性进行考证。结果历代医家对香薷药性的记载以微温居多,但仍有部分本草认为香薷属寒、属温热。结论香薷性微温。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西河柳进行始载年代、古名称、原植物、产地和药性功效等的考证.方法:查阅并考证古代文献记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西河柳始载于<尔雅>,本草始载于<本草拾遗>;历代本草记载的名称有15余种,古代西河柳原植物的主流为柽柳科植物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古今产地基本一致.现代西河柳的主要药性、功效和主治与本草相似,但有差异.结论:古今西河柳的来源、产地和药性功效等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9,(9)
目的:探究藏药日官孜玛性味和性质演变原因,揭示日官孜玛性味的科学本质,为其药味和药性药理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对公元7~21世纪记载日官孜玛药性的代表性藏医药权威文献进行考证研究,结合藏药性味理论,推导出日官孜玛性味和性质的演变过程及各时期性味的内涵。结果:历代医家对日官孜玛药味的认识高度一致,记载为"苦";化味演变过程从无记载至"凉"再至"苦";性演变过程从无记载至"凉,钝,轻,糙,干"复性,再至"凉"单性;性质演变从强调功能发展到明确主治疾病,经历了5个里程碑式演变历程。结论:日官孜玛味"苦",化味"苦",性"凉",性质"清热消炎,愈伤治疫,干血,治木布"可涵盖各时期性味和性质的内涵,能全面解释其功效。  相似文献   

8.
查阅古代本草典籍,对紫草性味归经、功效和用药禁忌进行整理分析,梳理古代医家对紫草的认识,丰富中医学本草考证研究内容。研究发现,紫草的性味归经、药物功效和使用禁忌在历史发展中有一定的变化,但古今认识基本一致。紫草在明以前的性味主要记载为苦、寒,明以后则主要记载为“甘、咸,寒”;紫草归经主要为肝经、心包经、心经、肾经、小肠经,尤以心包经和肝经为主。在功效上,宋以前医家鲜少使用紫草,宋元时期多被用作疮疹治疗,自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凉血”功效以后,后世医家皆将“凉血解毒,发疮透疹”作为紫草主要功效;古今医家均认为脾虚、便溏是紫草药用禁忌。本文基本厘清紫草性味归经、功效和用药禁忌的源流变迁,可为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云:"药之辛、甘、酸、苦、咸,味也;寒、热、温、凉,气也。味则五,气则四,每一味各有四气,有使气者,有使味者,有气味俱使者……所用不一也。"中药以五味配四气,性味相同,功效相近;性味不同,则功效亦异。苦寒药物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有医家谓苦寒伤阴,有医家谓苦寒坚阴,众说纷纭,说法不一,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观历代医家之方书,细思探究,始悟其奥妙。通过探讨苦寒药物的功效及临床运用,阐明其伤阴、坚阴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马蔺子进行系统本草考证,为该药材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挖掘其新的药用功效提供线索。方法:查阅历代本草及中医典籍,比较马蔺子在16个地方标准中质量标准的差异,从其名称、产地、形态、药性及功用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结果:马蔺子以“蠡实”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且别名众多,清代以后均以马蔺子作为药名;植物形态描述及绘图表明,马蔺子无混淆品,且与《中华本草》记述基本一致;古代本草记载产地以河北冀县最为道地,且清代以后全国各地均有出产;药性方面主要为性温、平,味甘,无毒,归肝、脾、胃、肺经,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血的功效。可治疗小便不利、寒痹湿滞、便血、寒疝、血崩、白带、痈肿等,其外敷还可治疗虫蛇咬伤。结论:通过对马蔺子进行本草考证,可为国家制定该药材的中药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发其新功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