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在人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36例胆固醇结石患者为结石组,19例肝移植供体为正常组,分别测定骨桥蛋白、钙离子及脂质成分在胆囊胆汁中的含量,用成核时间法研究骨桥蛋白在胆汁中的成核作用.结果 骨桥蛋白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胆固醇自发成核.50 μg/ml的骨桥蛋白可分别使结石组和正常组胆汁的成核时间延缓48.90%和17.07%,100 μg/ml的骨桥蛋白可使成核时间延缓91.51%和32.93%;并可抑制钙离子诱导的促成核作用.50μg/ml骨桥蛋白+钙离子可分别使结石组和正常组胆汁成核时间延缓75.78%和33.96%,而100μg/ml骨桥蛋白+钙离子则使成核时间分别延缓125.90%和62.26%.结石组胆汁中胆固醇、磷脂、胆汁酸及胆固醇饱和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胆汁(P<0.05),而骨桥蛋白和钙离子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组胆汁中的含量(P<0.05).结论 骨桥蛋白可抑制胆固醇成核,并参与胆结石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3.
测定了25例胆囊结石和l2例非胆囊结石患者的成核时间(NT),并探讨其与胆固醇饱和度(CSI)和胆汁总蛋白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胆固醇性结石组的NT为8.4±7.1天,比胆色素性结石NT18.3±6.0天和非胆囊结石NT20.5±1.7日明显缩短(P<0.01)。胆固醇性结石患者的NT与CSI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NT长短与胆汁CSI程度无关。NT缩短患者,胆汁中总蛋白浓度增加,提示胆汁中蛋白质是影响NT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前发现的固醇携带蛋白主要有SCP2(sterol carrier protein-2)、前SCP2(pro sterol carrier protein-2)和SCPx(sterol carrier Protein-x)三种,其中研究最多的是SCP2,它在胆固醇代谢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成为胆囊胆固醇结石疾病研究的热点。由于它复杂的结构、功能,在胆固醇代谢中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仍未被明确阐述。本文对固醇携带蛋白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胆汁胆固醇高分泌,生成致石性胆汁,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固醇携带蛋白2(SCP2)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3.2×103的可溶性碱性蛋白,肝脏含量最高,存在于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内质网和胞质中。它一方面作为胆固醇代谢的调节因子,参与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和胆固醇向胆汁酸、胆固醇酯及类固醇激素的转化;另一方面作为胆固醇转运器,参与细胞内、质膜间胆固醇  相似文献   

6.
应用快速蛋白液相色谱分子筛与离子交换技术结合另一亲和层析系统-蜗牛凝集素,对胆汁主要成核效应蛋白系统-刀豆凝集素A结合蛋白的成核活性进行系统研究,得到一种抑成核的60KD蛋白与一种130KD的促成核蛋白。  相似文献   

7.
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促/抑成核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础是胆汁中胆固醇/磷脂和胆汁酸盐的比值升高,胆固醇处于绝对或相对过饱和状态,胆固醇单水结晶(CMC)形成、生长、凝聚和固化的结果。CMC的形成分为“成核”和“结晶生长”两个步骤。实验发现约40%~80%的正常人胆囊胆汁同样处于胆...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述女性激素致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机制,为预防雌、孕激素致石形成寻找途径。方法复习有关雌、孕激素致石形成的文献,总结其致石机制。结果雌激素主要通过核效应机制影响胆固醇代谢导致胆固醇结石形成,也可通过非核效应促使胆固醇成核及影响胆汁排空参与结石形成。孕激素通过核效应机制影响介导胆囊平滑肌收缩舒张的G蛋白α亚基损伤胆囊运动,通过非核效应途径影响离子通道及信号传导削弱胆囊运动,但孕酮的非核效应在结石形成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结论女性激素致石机制复杂,明确其相关致石机制可为预防雌、孕激素致石形成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在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组织和胆汁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生物质谱技术鉴定胆固醇结石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胆囊胆汁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CRT在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组织和胆汁中表达结果.结果 比较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胆固醇结石患者组CRT表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进一步证实了CRT在胆囊组织及胆汁中高表达.结论 CRT在胆固醇结石患者组的高表达,可能与胆固醇结石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胆囊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场所。胆固醇结石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胆汁的物理化学成分改变 ,胆囊功能改变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胆囊粘膜功能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囊结石与肠道功能改变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胆囊胆固醇息肉与胆固醇结石的胆汁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固醇息肉病人的胆囊胆汁成分,探讨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形成中各种成分的差异。方法测定20例胆囊胆固醇息肉(息肉组)、2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结石组)和10例非肝胆疾病(对照组)的胆囊胆汁成分。采用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汁酸(TBA)、磷脂(PL)和总胆固醇(TC);氨基己糖比色法测定糖蛋白;ORION-720A型数字离子酸度计测定游离Ca^2+浓度及pH值;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测定8种结合胆汁酸的含量。结果息肉组和结石组TC[(14.0±0.5)mmol/L,(18.6±1.2)mmol/L]、CSI(1.217±0.039,1.565±0.087)、三羟/二羟胆汁酸比值(0.702±0.084,0.763±0.0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C(9.1±0.8)mmol/L、CSI(0.812±0.075)、三羟/二羟胆汁酸比值(0.585±0.067)(P〈0.05),而且上述指标结石组显著高于息肉组(P〈0.05)。2组TBA含量分别为(110.7±14.8)mmol/L、(105.8±16.5)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37.6±33.1)mmol/L(P〈0.05)。结石组糖蛋白(1.8±0.2)mmol/L、游离Ca^2+(2.2±0.3)mmol/L及pH值(7.9±0.3)显著高于息肉组和对照组糖蛋白(0.6±0.1)mmol/L,(0.7±0.1)mmol/L、游离Ca^2+(1.2±0.2)mmol/L,(1.1±0.1)mmol/L、pH值(7.0±0.1),(6.9±0.2)(P〈0.05)。结石组甘氨胆酸(G)/牛磺胆酸(T)比值(2.777±0.217)显著低于息肉组(3.624±0.465)和对照组(3.960±0.377)(P〈0.05);结石组和息肉组PL/TBA(0.311±0.044,0.292±0.036)显著高于对照组(0.241±0.082)(P〈0.05)。结论胆囊胆汁中总胆汁酸含量的降低和总胆固醇浓度的升高,是形成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的共同因素。结合胆汁酸构成比例、pH值、糖蛋白及游离钙离子浓度在胆囊胆固醇息肉及结石的胆汁中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c-kit及scf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 将20只豚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及致石饲料,致石周期为6周.RT-PCR检测胆囊组织中c-kit及scf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kit及sc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致石组豚鼠胆囊c-kit mRNA (t=6.985,P<0.01)和scf mRNA (t=6.028,P<0.01)的表达量下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致石组豚鼠胆囊c-kit (t=10.256,P<0.01)及scf蛋白(t=9.586,P<0.01)表达量下降.结论 饮食诱导的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豚鼠胆囊c-kit和sc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c-kit/scf通路抑制可能参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分析胆囊切除术时胆管造影检出胆管结石的价值和指征。病例和方法:1988年迄今共行胆囊切除646例。病例分三组,第一组304例兼行胆管造影和探查(造影组);第二组107例未行胆管造影而直接胆道探查(探查组);第三组235例行单纯胆囊切除。结果:第一组胆石检出率为94%;第二组胆石检出率为53%;第三组术后随访有残石2例。结论:术中胆管造影有助于:①降低术后胆道残石率;②避免不必要的胆道探查;③明确胆道解剖变异,有效地预防胆道损伤;④提高对Mirizzi综合征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电镜观察胆固醇结石内细菌的存在。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例胆石症患者,男6例,女6例,平均年龄54.6岁(35∽72岁),其中胆囊结石5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6例。利用透射电镜对结石进行细菌学观察。结果 在胆固醇结晶中和结石核心均发现有细菌样结构,呈卵圆形及长卵圆形,菌壁样结构不清晰,内部结构基本消失,细胞器、细胞核等结构均不可见。结论 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样物质存在,位于结石的核心和外周,提示细菌在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中可能充当了始动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MDR1基因表达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肝细胞中MDR1基因的表达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技术,检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肝细胞标本MDR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以β2微球蛋白为内参照,胆固醇胆囊结石患者肝细胞中MDR1mRNA表达水平低与对照组(1.30±0.19vs2.25±0.28),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可能与肝细胞中MDR1基因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2 和粘蛋白在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用仓鼠制成胆固醇结石模型,腹腔内注入外源性PGE2。肉眼和偏光镜下观察成石情况,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胆囊上皮粘蛋白分泌的变化。结果 光镜及电镜下成石组胆囊上皮表现为粘蛋白分泌增加,PGE2组粘蛋白分泌增加更为显著。PGE2 组成石率有下降趋势,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 P> 0-05) 。结论 PGE2 和粘蛋白不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始动因素,粘蛋白分泌的增加可能是胆囊本身的防护机理。PGE2 可能从多方面影响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53和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和Cyclin E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并以同期慢性胆囊炎组织作为对照。结果:p53和Cyclin E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较慢性胆囊炎组高,在中-低分化胆囊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较高分化胆囊癌组织高,与肿瘤有无淋巴转移及肿瘤1年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Cyclin E在晚期胆囊癌(Nevin III~V期)组织中表达阳性率较早期(Nevin I~II期)胆囊癌组织高,Cyclin E表达阳性的胆囊癌患者1年生存率较表达阴性者低(P<0.05)。结论:检测分析p53和Cyclin E在胆囊组织中的表达,有助于对胆囊癌进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肝脏的核受体基因:肝脏X受体α(liver Xreceptor α,LXRα、法尼醇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人类固醇异生物受体(steroid xenobiotic receptor,SXR)及肝受体同类物1(liver receptor homolog 1,LRH-1)的表达,探讨胆固醇结石病的发病机理。方法27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石组),男6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44&#177;1.92)岁。10例无胆石症的胆囊息肉患者为对照(对照组),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47.10&#177;2.73)岁。测定胆石胆固醇成分及血清脂类成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载脂蛋白(Apo)B和ApoA1和胆汁脂类成分(胆固醇、磷脂和胆汁酸),并计算胆汁总脂和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脏LRH-1、FXR、SXR及LXRα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胆石组血清中HDL—ch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0.93&#177;0.05)mmol/L vs(1.33&#177;0.09)mmol/LD,P〈0.001;ApoA1浓度也低于对照组[(1.19&#177;0.05)g/L vs(1.36&#177;0.06)g/L],P〈0.05;血清ApoB、TC和TG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石组胆汁呈胆固醇过饱和(胆固醇过饱和指数:1.17&#177;0.02 vs 0.79&#177;0.10,P〈0.001);胆汁胆固醇摩尔百分比浓度较对照组升高[(7.96&#177;0.39)mol%vs (5.26&#177;0.89)mol%],P〈0.01;胆汁总脂较对照组明显下降[(104.72&#177;10.51)g/L vs (154.24&#177;14.20)g/L],P〈0.05;胆汁中胆汁酸和磷脂成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石组LRH-1表达高于对照组(14.18&#177;1.80 vs 7.22&#177;2.22),P〈0.05,LXRα、FXR和SXR表达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类肝脏LRH-1的表达增高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胆囊组织Cajal样间质细胞(ICLCs)及胆囊动力的变化.方法 将100只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只,实验组给予致石饲料(胆固醇含量2%),对照组给予正常颗粒饲料,8周造模结束后,利用胆囊全层铺片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ICLCs数量的变化,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胆囊组织中ICLCs的超微结构特征,利用在体胆囊收缩素(CCK-8)激发实验评价胆囊动力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豚鼠胆囊ICLCs平均阳性面积为(18.37±0.64)%,实验组为(2.47±0.28)%,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1.122,P<0.01);对照组豚鼠胆囊胆汁时间-流量曲线下面积为(31.58 ±2.26)μl,实验组为(15.02±1.98)μ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8.586,P<0.01).结论 饮食诱导的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胆囊ICLCs明显减少,同时胆囊动力受损,对外源性CCK反应下降.胆囊动力受损可能与ICLCs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20.
Cholesterol gallstones are very common in hepatobiliary surgery and have been studied to a certain extent by doctors worldwide for decades.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cholesterol gallstone formation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so there is currently no completely effective drug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olesterol gallston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olesterol gallstones are caused by a variety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mong which genetic susceptibility, intestinal microflora disorders, impaired gallbladder motility, and immune disorders are importa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holesterol gallstone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recent advances in these mechanisms. We also discuss some new targets that may b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olesterol gallstones, which may be hot area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