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自动血凝仪的使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海燕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9,21(4):657-658
本院自1995年开始用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性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APTT测定作为内源性凝血系统、PT测定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较玻片法测凝血时间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3.
4.
5.
全自动血凝仪二种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CA-1500型全自动血凝仪中的Von Clauss法和PT-der法定量测定纤维蛋白原Fib进行实际评价。方法:低、中、高值质控血浆的批内精密度实验,对临床样本测定的统计学分析。结果:CA1500全自动血凝仪中的VonClauss法和PT-der法测定Fib只有Fib含量低于5g/L时,测定结果才无统计学差异,在Fib>5g/L时,后者测定的Fib 结果偏高。结论:建议在临床应用全自动凝血仪时,当PT-der法衍算出来的Fib较高时改用Von Clauss法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日本全自动凝血仪SYSMEX CA-7000中的两种操作模式(Micro和Normal).方法:收集当日50个病人标本.分别用Micro和Normal两种模式进行测定PT、INR、APTT、Fbg、D-Dimer;然后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只有Fbg P》0.01两种模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几项检查,两种模式比较均为P《0.01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索以患者混合血浆作为全自动血凝仪质控物.方法 分别收集混合PT、APTT、FIB、TT、D-Ⅱ聚体高、低值患者血浆,评价CA6000仪器检测精密度、携带污染率;重复试验评价患者血浆天内稳定性;与CA6000仪器配套质控物同时检测18天,评价速冻患者血浆天间稳定性,同时建立Westgard质控图以及Z分数质控图,再按westgard质控规则监测.结果 精密度试验发现患者混合血浆PT、APTT、FIB、TT的CV均<4.0%,PT、APTT、FIB、D-Ⅱ的携带污染率分别为2.46%、2.19%、4.8%、1.48%;FIB衍算法与试剂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Westgard质控规则判断12天患者混合血浆结果均在控.结论 速冻患者血浆性质稳定,可作为CA6000全自动血凝仪质控物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
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是由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一款中高档血凝仪。该机集磁珠法、免疫比浊法等检测方法于一体[1]。其中磁珠法是该公司的专利检测技术,该方法检测灵敏度高,具有抗脂血、黄疸、溶血能力[2]。可以测定PT、APTT、FIB、TT、凝血因子等多个项目,具有人机对话功能, 相似文献
11.
用献血员血浆自配血凝仪质控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献血员血浆自配血凝仪质控物在室内质量控制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用献血员血浆制备的室内质控品,置于-75℃冷冻冰箱保存。按方法学评价的内容进行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观察。结果:批内精密度中变异系数(CV%)为0.92%~3.19%,日间精密度中CV%为2.62%~10.7%,与进口冻干质控物进行比较,相关系数(r)为0.98。结论:自配血浆质控品完全符合NCCLS的要求,能够达到凝血功能项目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和可比性的要求,可作为凝血项目的室内质控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STAGO STA-R 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故障的检修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Sun Biotech试剂与Stago配套试剂在STA-R Evolution血凝仪上的性能。方法选择正常混合血浆、患者血浆及健康成人血浆样本460份,分别使用Sun Biotech试剂和法国Stago血凝仪试剂,在STA-R Evolution血凝仪上进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时间等凝血指标检测,检测结果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规1988(CLIA’88)标准要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un Biotech试剂的与Stago原装血凝试剂在批内精密度、抗干扰能力、批间差、稳定性以及平行比对试验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为了保证检测系统的溯源性,建议尽量使用配套试剂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NCCLS-EP9-A文件对两种血凝仪检测法进行比对试验,研究两种仪器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收集40例门诊血浆标本,选用Start-4半自动血凝仪与Stago全自动血凝仪,同时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评价两组结果的相关性和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两种仪器所得的结果相关性良好(r=0.994),两组结果在分析范围内的相对偏差较小,可以接受。结论:在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校准和质控在控的前提下,使用这两种血凝仪检测纤维蛋白原(FIB)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D-DHS试剂和传统D-Dimer试剂应用在全自动血凝仪定量检测D-二聚体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患者98例,根据检测试剂不同分为D-DHS组和D-Dimer组,各49例.所有患者均通过全自动血凝仪定量检测D-二聚体含量;对比两组D-二聚体含量和测定结果符合率差异.结果:D-DHS组检测D-二聚体平均含... 相似文献
17.
两种全自动血凝仪的抗干扰性能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凝血自动分析仪发展迅速,出现了各种品牌和型号的全自动血凝仪,但黄疸、溶血和脂血是干扰凝血检测结果的最常见因素。笔者对市场上常见的两种全自动血凝仪法国STAGO-compact(简称STR)与日本Sysmex CA-1500(简称CA-1500)进行了抗干扰性能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根管治疗过程中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NaOCl)冲洗溶液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新鲜拔除的人第三磨牙15颗,牙冠完整无龋坏,未经牙体或牙髓治疗,去除釉质,暴露中层牙本质,600目砂纸打磨牙本质表面1 min,去离子水冲洗1 min,制备牙本质平面试件。试件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后制作粘接试件:A组(阴性对照组),去离子水处理牙本质平面试件20 min;B组(2.50% NaOCl实验组),2.50% NaOCl溶液处理牙本质平面试件20 min,每5分钟更换1次新鲜溶液;C组(5.25% NaOCl实验组), 5.25% NaOCl溶液处理牙本质平面试件20 min,每5分钟更换1次新鲜溶液。处理后所有试件表面均使用自酸蚀粘接剂SE bond进行粘接处理,上方堆塑5 mm高的AP-X复合树脂,分层固化后,粘接试件置于37 ℃去离子水中储存24 h后,使用金刚石切割机垂直于粘接界面切割,制作1.0 mm×1.0 mm条状试样(n=45)。用微拉伸测试仪测试条状试样微拉伸粘接强度(MPa), 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试样断裂类型(界面破坏、内聚破坏及混合破坏类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实验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并用Post-hoc test(LSD)法进行两两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之间断裂类型分布的差异,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2.50%NaOCl实验组[(26.04±5.74 )MPa]和5.25%NaOCl实验组[(24.46±3.77) MPa]的粘接强度明显低于未经NaOCl溶液处理的阴性对照组[(48.71±7.77 )MPa],P=0.000。与阴性对照组比较,2.50%和5.25%NaOCl实验组粘接强度分别下降了46.5%和50.2%,2.50%和5.25%NaOCl实验组间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不同实验组之间断裂类型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324,P=0.000), 阴性对照组试样断裂类型以混合破坏类型(68.9%)为主,界面破坏类型(24.4%)次之,内聚破坏类型(6.7%)最少,2.50%NaOCl实验组与5.25%NaOCl实验组发生界面破坏类型的比例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00),2.50%NaOCl实验组和5.25%NaOCl实验组间的断裂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7),且均未发现内聚破坏。结论: NaOCl处理过的牙本质与复合树脂的粘接强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疗改革的发展以及相关部门的规定,要求医疗机构用血凝实验代替原来的出、凝血时间的检测,因此各医院纷纷引进半自动、全自动血凝仪,但由于血凝实验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如果不能很好控制实验前及实验中的影响因素,会对实验结果影响比较大.本文重点从以上两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与广大医疗工作者共勉,从而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次氯酸钠溶液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的作用效果。[方法]将20个离体前磨牙的感染根管标本随机均分为两组,5.25%次氯酸钠溶液冲洗组(NaClO0)和0.9%生理盐水冲洗组(NaCl)。在根管预备、冲洗后取样培养,分别检测24、48h、1周时粪肠球菌的菌落数目。[结果]24、48h,5.25%NaClO组粪肠球菌完全被杀灭,菌落计数为0CFUmL^-1,NaCl组均数分别为1.2×10^6CFUmL^-1、1.7×10^6CFUmL^-1;1周时,5.25%NaClO组有极少量的粪肠球菌被检出,菌落计数为109CFUmL^-1,而NaCl组均数为3.8×10^6CFUmL^-1,两组于3个时间点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5.25%次氯酸钠溶液冲洗根管能立即抑制粪肠球菌,但不能完全清除粪肠球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