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ong JP  Zhang RX  Chen HQ  Jiang Q  Wang TH  Lu BC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1):1483-1485
目的探讨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9年至2004年收治的18岁以下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4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全组患者术前误诊20例(43.5%)。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颈清扫术45例,单侧颈清扫术39例,双侧颈清扫术6例。术后病理示乳头状腺癌42例(91.3%);滤泡状腺癌4例(8.7%);颈淋巴结阳性者39例(84.8%)。患者术后均口服甲状腺素片;平均随访近10年(1~25年),无一例因该病死亡。结论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易误诊,多为乳头状癌,尽管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但预后较好。重视其临床特点结合一定的辅助检查,可望减少误诊,达到早诊早治的目的;选择合理术式及术后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 术前或术中病理确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125例,手术方式为甲状腺全切或患侧全切+峡部+对侧近全切除术,同时加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如术前、术中怀疑或明确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时,则进一步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结果 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7.6% (72/125),5例发生跳跃性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与性别(P =0.705)、单双侧(P =0.504)及有无周围组织侵犯(P=0.086)无明显相关;而年龄<45岁患者、非微小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年龄≥45岁的患者(70.8% vs 43.3%,P=0.002)、微小癌患者(68.8% vs 25%,P=0.000).cN0患者中仍有43.8%(25/57)术后证实中央区淋巴结有转移.甲状腺全切组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并发症发生率(29.1%)与患侧全切+峡部+对侧近全切组(10%)相比有明显升高(P=0.008).结论 中央区淋巴结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有较高的转移率,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可以清除隐匿性淋巴结转移,进行准确的病理分期以指导手术后治疗,故应常规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3.
7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9月至2008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76例甲状腺癌病例。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65例,滤泡状癌11例,均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予甲状腺素治疗。术后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4例(5.26%),平均随访2.5年(1—5年),颈部淋巴结转移5例。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应根据病理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年龄和颈部淋巴结转移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术后辅以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癌诊断及复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诊断及与术后复发有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06年2月期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收治的256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235例(91.8%),滤泡状癌11例(4.3%),髓样癌7例(2.7%),未分化癌3例(1.2%)。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患侧腺叶+峡部+对侧甲状腺腺叶大部切除+病变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明确颈淋巴结转移或肿块明显外侵者,则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多灶癌或双腺叶癌者则施行双侧甲状腺全或近全切除,单或双侧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或一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对侧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228例患者有完整的术后随访资料,随访3~9年,平均随访(6.5±1.3)年。随访期间14例发生复发或转移,其中6例死亡,死亡原因均为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甲状腺癌最主要的检查方法,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肿块性质的判断准确率高,可靠性强。淋巴结转移率与原发病灶直径有关,肿瘤病理类型、分期、肿瘤外侵程度、淋巴结转移度、年龄及初次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术后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5.
颈淋巴结清扫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手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淋巴结清扫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手术中的价值。指导甲状腺癌再手术的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22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病人中88例作颈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88例中,甲状腺肿瘤局部切除术38例,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16例,全甲状腺切除2例,颈淋巴结活检32例,结果:甲状腺微小癌11例,颈淋巴结转移率65.91%(58/88),甲状腺残癌率31.59%(12/38)。结论:颈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癌再次手术中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对侵及包膜,颈淋巴结肿大以及甲状腺微小癌应作颈淋巴结清扫术。对复发癌应再次手术。再手术需彻底切除癌灶,保护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6.
θ���ٴ������������ܰͽ�ת�ƹ�ϵ�о�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临床进行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1200例胃癌标本,术后常规解剖原发灶及各组淋巴结,并标记和计数,计算肿瘤部位、浸润深度、Borrmann分型及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结果 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3%,转移度为35.6%;C、M、A区及全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60.3%、55.4%、63.1%和88.4%;早期胃癌、浆膜内和浆膜外浸润的淋巴结转移率依此呈递增趋势(P<0.05);Borramnn Ⅲ、Ⅳ型胃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BorrmannⅠ、Ⅱ型(P<0.05);分化差者明显高于分化好者(P<0.05)。结论 术中淋巴结清扫应按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部位、大小、大体分型和分化程度作出判断,并结合不同分区淋巴结分组、分站转移特点,合理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领式切口保留颈丛的择区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应用和经验。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对112例临床考虑颈侧区转移(CN1b)甲状腺癌病人在原发灶根治的同时施行了领式切口保留颈丛的择区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结果 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Ⅵ区(78.8%)、Ⅳ区(72.9%)、Ⅲ区(60.2%)、Ⅱ区(43.8%)和ⅤB区(16.9%)。病人术后均无明显耳部、下颈部和肩部感觉异常。术后经1~25个月随访无局部复发。结论 对于临床考虑颈侧区转移(CN1b)或穿刺证实颈侧区转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在没有ⅤA区转移或没有淋巴结明显外侵的首次手术病人,领式切口保留颈丛的择区性颈清扫可以作为替代根治性或改良性颈清扫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4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均表现为颈部包块或颈部增粗,术前B超显示结节伴细沙粒样钙化者19例(40.43%)。4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其中乳头状癌36例,占76.60%;滤泡样癌11例,占23.40%),手术方式包括:患侧腺叶+峡部全切术+VI区淋巴结清扫;两侧腺叶+峡部全切术+VI区淋巴结清扫;颈部淋巴结肿大、转移者加行改良颈清扫术。术后均给予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47例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为(15.6±8.9)个月,3例分别于术后16~33个月复发,再次手术,效果良好。全组无死亡病例。 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术前诊断困难,术前超声检查可提供可考依据,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是提高甲状腺癌检出率的关键;个体化、精细规范的手术治疗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收治的759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从甲状腺切除范围、颈部淋巴结清扫情况两方面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结果全组患者均接受双侧甲状腺全切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多灶性甲状腺癌占23.6%,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病和Grave病等的患者共381例,占50.2%。638例行不同范围的颈淋巴结清扫术,487例(76.3%)有颈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结论结合国外临床指南及该组临床资料分析,建议将双侧甲状腺全切术作为我国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常规手术方法,并结合患者的肿瘤分期,考虑是否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保留颈丛的功能性颈清扫术在分化性甲状腺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施行保留颈丛的改良性颈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的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行不保留颈丛的改良性清扫的患者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出现相应颈丛损伤的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保留颈丛者出现局部麻木者耳垂区22.2%(4/18)、颈部16.7%(3/18)、锁骨区16.7%(3/18),不保留颈丛组出现局部麻木者耳垂区100.0%(20/20)、颈部55.0%(11/20)、锁骨区55.0%(11/20)。前者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P〈O.05)。结论保留颈丛的改良性颈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不会增加淋巴结转移率.有效地保留了耳垂区、颈部、锁骨区的感觉,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在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36例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行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脾门淋巴结清扫时间平均(43.1±9.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2±11)ml,脾门淋巴结清扫数量平均(3.1±1.6)枚,平均住院(12.0±3.4)d。1例患者术后发生左侧胸腔积液,经治疗康复出院,余者均未出现脾门区出血、脾缺血或坏死、胰漏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1~16个月,随访方式为术后复查及电话随访,未发现远处转移及术后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安全、可行,且能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同的淋巴结清扫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进展期远端胃癌行D2根治术时No.12b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及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行D2或D2^+根治术,并均加行No.12b组淋巴结清扫术。分析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0例患者中发现12例有No.12b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0.00%。其中BorrmannⅢ、Ⅳ型者No.12b组淋巴结转移率为31.25%(10/32),淋巴结转移N2~3期者为30.30%(10/33),肿瘤浸润T3~4期者为29.73%(11/37),明显高于BorrmannⅠ、Ⅱ型〔7.14%(2/28)〕,N0~1期〔7.41%(2/27)〕及T1~2期者〔4.35%(1/23)〕,P〈0.05;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结论 No.12b组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进展期胃远端癌是必要且可行的,其远期效果有待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低位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直肠系膜全切除(TME)原则和侧方淋巴结清除范围。方法:收集152例行根治性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遵循TME原则及侧方淋巴结清除方法清除直肠癌区域淋巴结。应用常规病理学方法观察其区域淋巴转移规律。结果:1)侧方淋巴转移是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的转移途径;2)侧方淋巴转移易发生在直肠筋膜后方,并且与浸润深度有关。结论:低位直肠癌应该在TME原则下行侧方淋巴清除,既可以避免转移淋巴结及系膜组织的残留,又可防止过度损伤,提高了生存率,又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胰头后淋巴结(No.13组)清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D2根治术加No.13组淋巴结清扫的72例Ⅱ~Ⅲ期胃癌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按照与研究组1∶1配对方式选择同期行D2根治术的72例Ⅱ~Ⅲ期胃癌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生存情况,并对影响No.13组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2.8±0.4)h比(2.7±0.4)h]、术中出血量[(191.9±81.5) ml比(186.0±81.7) 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1%比15.3%)、住院时间[(12.3±4.2)d比(11.9±3.2)d]以及术后3年生存率(63%比5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有15例(20.8%)患者No.13组淋巴结阳性,其3年生存率为13%,明显低于57例No.13组淋巴结阴性患者的73%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N分期(P<0.01)和组织学类型(P<0.05)是影响No.13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TNMⅡ~Ⅲ期胃癌患者进行No.13组淋巴结清扫是必要且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Ⅶ区淋巴清扫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中的意义。方法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甲状腺外科2015年06月至2017年05月间确诊分化型甲状腺癌的156例患者,分为行Ⅵ区+Ⅶ区淋巴清扫的实验组和单纯行Ⅵ区淋巴清扫的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淋巴结情况,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15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52.56%(41/78)和51.28%(40/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4,P=0.345)。观察组发生Ⅶ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1例(14.10%,11/78),转移发生率显著低于中央区其他部位淋巴转移发生率(52.56%,4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转移的阳性淋巴结数量分别为(7.7±1.2)和(5.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8,P=0.036)。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Ⅶ区淋巴也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好发位置,Ⅶ区淋巴清扫增加了中央区淋巴结的阳性检出率,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术后疗效提供更确切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全甲状腺切除术(TOETV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且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11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无淋巴结转移(cN0)。其中51例行TOETVA(经口组),59例行开放甲状腺手术(开放组),对比两组临床病理学指标、手术效果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术中喉返神经信号减弱比例、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单双侧甲状腺清扫比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阳性淋巴结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声音嘶哑、饮水呛咳、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感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经口组与开放组病人的Tg和P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0、0.206),且均未发现两组有甲状腺残留及甲状腺癌复发转移征象。结论 TOETVA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不劣于开放手术,且体表无手术瘢痕,尤其适合有美容要求的临床低危PTC病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12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型,并对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进行分析。结果 127例中Luminal A型50例,8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6.0%;Luminal B1型28例,16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57.1%;Luminal B2型15例,3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0.0%;HER-2过表达型25例,7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8.0%;Basal-like型9例,6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66.7%。结果显示,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显著。结论根据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可以间接了解患者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或对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指征的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对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的显像效果及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超声检查疑似乳腺癌的患者,经皮在肿块周边组织注射SonoVue,观察其在淋巴管中的实时显像,确定前哨淋巴结(SLN),根据SLN的显像强度判断其良恶性。体表定标SLN,术中单独分离并送快速病理检查,后常规方法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结果共入组26例患者,其中25例腋窝显示淋巴结回声,11例疑似转移。术后病理结果显示,24例前哨淋巴结与腋窝淋巴结完全符合,12例转移,SLN显像成功率为92.30%(24/26),良恶性灵敏度为91.67%(11/12)。结论经皮行乳腺肿块周围组织内注射超声造影剂可显示淋巴管和淋巴结,成为探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方法之一,且对判断是否转移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与常规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与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优缺点。方法将2008年12月~2010年6月48例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与50例传统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222.8±19.4)min显著长于常规组(140.1±13.9)min(t=24.333,P=0.000),腔镜组住院费用(18587.9±2055.8)元显著高于常规组(14203.8±1396.5)元(t=12.393,P=0.000),但腔镜组术中出血量(36.5±8.5)ml显著少于常规组(58.9±7.0)ml(t=-14.265,P=0.000),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无统计学差异[(16.7±2.6)枚vs(15.9±4.8)枚,t=1.035,P=0.303]。2组随访未发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瘢痕小等优点,值得推广,但腔镜操作缺乏触感,灵活性不足,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