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后发生Ⅱ型内漏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进行EVAR治疗的286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随访期间是否发生Ⅱ型内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10)和Ⅱ型内漏组(n=76)。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液指标、AAA解剖情况及手术情况。分析AAA患者EVAR术后发生Ⅱ型内漏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构建评分系统,并绘制模型的校准曲线,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临床有效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吸烟史比例、肠系膜下动脉(IMA)开口直径、腰动脉(LA)数量和IMA通畅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是AAA患者EVAR术后发生Ⅱ型内漏的保护因素,IMA通畅情况、IMA开口直径和LA数量均是AAA患者EVAR术后发生Ⅱ型内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的C-index为0.824(95%CI:0.718~0.930),校准后的...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II型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术后相对常见的并发症,然而目前对其是否需要手术干预及干预时机方面尚无统一的认识。因此,本研究探讨EVAR术后II型内漏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给参考。方法 回顾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行EVAR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分析EVAR术后发生II型内漏的发生率,以及其中行二次手术干预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期间共282例行EVAR患者,术后随访1~54个月,平均17.9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现单纯II型内漏68例(24.1%),其中31例患者(45.6%)II型内漏自愈;25例患者(36.8%)瘤体直径无明显增大;12例患者(17.6%)瘤体直径增加>10 mm或表现有相应的临床症状行二次干预。二次干预患者中,10例行经皮动脉栓塞术,其中8例患者行责任动脉栓塞者随诊12个月无内漏复发,瘤体直径缩小;2例栓塞后术后随访24个月II型内漏仍存在,但瘤体直径无继续增大;2例行开放手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后顺利恢复出院,另1例术中大出血,住院时间延长至16 d。2例开放手术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情况良好,内漏完全消失。结论 大部分EVAR术后II型内漏患者预后较好,而对于随访中瘤体直径增长较快及有临床症状者,栓塞责任血管可获得不错的临床效果;开放手术创伤相对较大,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选择需慎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12例EVAR术后Ⅱ型内漏行外科干预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经肠系膜上动脉-中结肠动脉-Riolan弓-左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途径,栓塞动脉瘤腔及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2例经股动脉-骼内动脉-骼腰动脉途径,栓塞动脉瘤腔及腰动脉起始部。2例经近远端移植物与动脉壁之间进入瘤腔应用弹簧圈栓塞瘤腔;1例行开腹剖开瘤体,瘤腔内缝扎腰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后,保留支架。 结果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出院后平均随访(7.2±1.1)个月,1例患者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其余患者无腰腹疼,影像学复查提示有4例行动脉栓塞患者再次复发,入院二次行栓塞治疗。 结论Ⅱ型内漏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比较常见,通畅的肠系膜下动脉、多支腰动脉和动脉瘤腔内血栓体积较小是Ⅱ型内漏发生的高危因素。对造成瘤体持续显著增长者可积极干预,治疗性干预有复发的可能性,预防性干预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需要更严格的选择患者。  相似文献   

4.
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是目前大动脉病变腔内治疗最成熟的技术之一。AAA EVAR术后内漏指支架型血管置入后,在支架型血管腔外、被旷置的瘤体及邻近血管腔内出现持续性血流的现象。内漏是AAA EVAR术后最为常见、对疗效影响很大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大约15%~50%。内漏可导致瘤体进一步增大甚至破裂。目前,内漏的机理尚不完全明确,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存在争议。现根据我院临床经验,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探讨AAA EVAR术后内漏的诊治。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腹主动脉瘤(AAA)腔内治疗术(EVAR)的发展和推广使患者的寿命显著延长,也伴随越来越多的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术后主髂动脉继续扩张最终破裂,病情凶险、治疗难度大。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收治的EVAR术后主髂动脉破裂的病例,探讨、总结该疾病的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0年8月手术治疗AAA行EVAR术后主髂动脉破裂患者21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8(85.7%)例;主动脉和髂动脉发生破裂时最大直径分别为(111.1±13.1)mm和(100.4±6.6)mm;破裂平均发生在术后(62.0±21.2)个月;导致瘤体破裂的原因包括:I型内漏15例(71.4%),II型内漏4例(19.0%),不明原因内漏2例(9.5%)。 结果:5例(23.8%)行急诊手术,10例(47.6%)采用腔内手术,11例(52.4%)患者采用“主动脉球囊阻断联合主髂动脉缩缝”的开放手术。腔内手术和开放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68.1±12.0)min和(236.4±48.6)min。围手术期死亡1例(4.8%),开放手术重症监护时间1~3 d。平均随访时间(21.3±17.7)个月,2例(2/9,22.2%)腔内手术患者因腹主动脉病变再次接受手术治疗。 结论:主髂动脉破裂是一种严重的EVAR术后远期并发症。内漏,尤其I型,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腔内手术是首选治疗策略,“主动脉球囊阻断联合缩缝技术”的开放手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复杂解剖结构的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8月至2022年6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EVAR治疗的162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VAR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将其分为并发症组(n=42)和无并发症组(n=120)。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腹主动脉瘤解剖形态信息、术中指标,统计术后1个月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EVAR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髂动脉狭窄/闭塞、短瘤颈、大成角、瘤颈血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NRI﹤82、瘤颈血栓、髂动脉狭窄/闭塞均是复杂解剖结构AAA患者EVAR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GNRI﹤82、髂动脉狭窄/闭塞及瘤颈血栓可提示行EVAR的复杂解剖结构的AAA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后Ⅱ型内漏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6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3例EVAR术后比较严重的Ⅱ型内漏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胸腹主动脉瘤行杂交手术(开放手术重建内脏血管+EVAR)后瘤体继续增大,检查发现为腹腔干动脉反流性内漏;另外2例均为腹主动脉瘤行EVAR术后肠系膜下动脉反流性内漏。结果:腹腔干动脉反流性内漏患者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系统栓塞,另外2例采用普通弹簧圈栓塞。3例栓塞均获得成功,内漏消失。结论:EVAR术后Ⅱ型内漏采用不同的入路栓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后内漏的发生情况及转归的趋势与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2022年195例行常规EVAR术及EVAR+烟囱技术重建内脏动脉(chimney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Ch-EVAR)后发生内漏的真性AAA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各型内漏的发生率,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对内漏的预后有无影响。结果Ch-EVAR术后内漏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EVAR(46.4%vs 23.0%,P<0.001)。Ⅰa型、Ⅰb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内漏的发生率分别为13.3%、2.8%、5.5%、2.3%和1.8%。病例平均随访(35.5±25.8)个月,各型内漏在随访期内消失的比例分别为63.3%、73.9%、51.1%、57.9%和73.3%,经干预后内漏的转归与未干预内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VAR术后30d内死亡4例,其中1例为术后动脉瘤破裂;术后30d后死亡40例,其中4例与内漏相关。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内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瘤体持续增大和/或患者有症状的内漏进行积极干预,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2009年1月~2012年3月,126例腹主动脉瘤接受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aneurysmrepair,EVAR),其中33例合并双髂总动脉瘤(直径〉18mm)。27例双侧髂总动脉直径〉18-〈25mm,选择合适口径的髂腿移植物完成传统EVAR;6例因-侧髂总动脉直径≥25mm,选择该侧髂外动脉作为锚定区完成EVAR,并行髂内动脉栓塞术。结果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15±36)min,出血量(173±65)m1。术中发现即刻内漏7例(21.2%):I型内漏3例(近端1例,远端2例,均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11I型内漏1例,经扩张后内漏消失;II型内漏2例,Ⅳ型内漏1例,经随访瘤体直径未增大,未予处理。33例术后随访6~39个月,平均15.3月,无动脉瘤破裂,无远端迟发型I型内漏发生,髂动脉直径无明显扩张。结论对于部分合并双髂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腔内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弹簧圈联合纤维蛋白胶填塞瘤腔预防术后Ⅱ型内漏的技术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1例存在Ⅱ型内漏高危风险的腹主动脉瘤患者,为预防EVAR术后Ⅱ型内漏,在术中于瘤腔内联合填塞弹簧圈和纤维蛋白胶,同时术中采取经皮导管预置、球囊阻断等技术以确保材料精准填塞。结果 手术结束时造影显示支架及远端动脉血流通畅,未见Ⅰ、Ⅲ型内漏,延迟显影未见瘤腔侧支反流血,手术成功。患者手术时间为118 min,术中出血量20 mL。术后患者无结肠缺血、异位栓塞等并发症发生,于术后3 d顺利出院。术后6个月随访CT血管三维重建提示瘤腔完全血栓化,未见Ⅱ型内漏,瘤腔直径和体积均缩小。结论 EVAR术中弹簧圈联合纤维蛋白胶填充瘤腔技术预防术后Ⅱ型内漏安全有效,且操作简单、可行性强,术中经皮瘤腔留置导管及球囊适时阻断是该技术成功实施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AR)治疗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4年采取EVAR手术治疗的63例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EVAR的手术方法、手术成功率、术后夹层假腔直径的变化。 结果: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3例置入支架66个,其中有3例患者分别置入支架2枚,平均手术时间(159.1±21.7)min,手术中出现3例内漏,其中1例患者出现极少量内漏、术后CTA复查未发现,1例在支架置入后发现近端内漏、1例患者发现支架远端内漏,分别予以增加支架封堵,术后CTA复查仍然存在少许内漏;全组手术的技术成功率95.24%(60/63),临床成功率为92.06%(58/63);患者术后6个月左锁骨下动脉真腔开口直径、近端破口真腔水平直径mm、瘤体最大真腔直径、膈肌水平真腔最大直径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P<0.05),假腔大直径测定值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均P<0.05),整体腔径最大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5)。 结论:EVAR治疗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支血管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312例EVAR资料,268例资料完整,复查主动脉CTA诊断Ⅱ型内漏34例(12.7%),其中5例为持续性Ⅱ型内漏,均为男性,年龄(64.8±10.0)岁,行分支血管弹簧圈栓塞。结果 5例Ⅱ型内漏均为肠系膜下动脉逆灌注瘤腔,其中经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侧支血管汇入瘤腔3例,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侧支血管汇入瘤腔2例。术前主动脉CTA和术中DSA造影均见迂曲血管及支架外瘤腔内对比剂着色。5例均经股动脉入路,避开重要分支血管行弹簧圈栓塞瘤腔供血分支动脉,均获技术成功。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Ⅱ型内漏供血分支动脉栓塞确切,瘤腔体积缩小率4.8%~25.5%,(12.7±8.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分支血管栓塞治疗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腹主动脉瘤(AAA)患者行腔内修复术(EVAR)后发生消化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2年4月至2017年11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行EVAR的AAA患者,根据术后1周至3个月是否发生消化系统症状分为发生消化系统症状组和未发生消化系统症状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探讨AAA患者行EVAR术后发生消化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测独立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患者72例,其中发生消化系统症状组34例,未发生消化系统症状组38例。最终纳入二元logistic模型的指标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最大直径/肠系膜下动脉最大直径(SMA/IMA)(OR=0.143,95%CI=0.026~0.790,P=0.026);腹主动脉分支小血管数(OR=0.156,95%CI=0.049~0.500,P=0.002);封闭侧髂内动脉直径(CLA)(OR=9.014,95%CI=2.480~32.755,P=0.001);封闭侧髂内动脉与未封闭侧髂内动脉直径比(CLA/NCLA)(OR=5.361,95%CI=0.356~80.680,P=0.225)。ROC分析提示SMA/IMA(曲线下面积=0.772)、腹主动脉分支小血管数(曲线下面积=0.807)、CLA(曲线下面积=0.863)对于预测EVAR术后发生消化系统症状的准确度较高。Pearson相关性检测显示:SMA/IMA与腹主动脉分支小血管数显著相关(P0.05)。结论 SMA/IMA降低、腹主动脉分支小血管数降低、CLA直径增大是行标准EVAR术后发生消化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SMA/IMA与腹主动脉分支小血管数有一定相关性。对于拟行EVAR手术的患者可测量SMA/IMA、CLA直径,根据所得数据评估EVAR术后发生消化系统症状风险,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经验,并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中心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完成的14例栓塞治疗EVAR术后Ⅱ型内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结果、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14例患者栓塞治疗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技术成功率为100%(14/14),即刻临床成功率为100%(14/14),手术时间(124.3±11)min,每例患者使用造影剂(127±15)mL,每例患者手术使用弹簧圈(7±2)个。围手术期间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下肢麻木,其余患者无穿刺导致的并发症,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均顺利出院。12例患者获得3~57个月(平均17.3个月)的随访,1例仅栓塞供血动脉的患者及另2例仅栓塞瘤腔的患者在术后发现内漏复发,但瘤体未明显增大,未再次接受腔内治疗,继续随访。结论栓塞治疗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患者是安全的,能够有效地阻止动脉瘤瘤腔的进一步扩张。由于Ⅱ型内漏复发率高,术后的随访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EVAR)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3月35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资料,其中9例合并单侧髂内动脉瘤,1例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14例合并单侧髂总动脉瘤(直径18 mm),11例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所用腔内技术包括栓塞髂内动脉瘤后覆盖,髂内动脉瘤单纯覆盖,"喇叭口"支架,以及"三明治"技术重建一侧髂内动脉等。结果: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25±40)min,出血量(173±65)m L。术中发现内漏8例(22.9%),其中I型内漏4例(近端2例,远端2例)均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III型内漏1例,经扩张及部分加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II型内漏2例及IV型内漏1例,均未予处理。35例术后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6个月发现腹主动脉瘤体增大,造影确诊远端I型内漏,经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其余33例瘤体直径无增大。结论:对于合并髂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处理髂内动脉,然后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Ⅱ型内漏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腹主动脉瘤(AAA)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2%,AAA破裂是美国致死原因的第13位.自1952年,Dubost首次报道成功切除肾动脉下AAA以来,手术切除一直是治疗AAA的唯一有效方法.但是1991年,Parodi等[1]创用经股动脉AAA腔内隔绝术(EVAR)治疗AAA后,立即在临床受到莫大的重视,并迅速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和推广.学者们公认,成功的EVAR的标准是血流完全从瘤腔内隔离.据文献报道,目前EVAR手术操作的成功率最高可达90%[2].但是10余年来,发现EVAR术后也有不少并发症,如移植物移位、腹股沟部血肿、移植物分支内血栓形成、周围动脉栓塞和移植物周围漏血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内漏,即在移植物的腔内和完整的瘤腔内,术后都有血流通过,其严重性是瘤壁可因腔内高压而发生破裂,造成大量内出血甚至致死.  相似文献   

17.
复杂瘤颈的近肾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中烟囱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瘤颈解剖复杂的近肾腹主动脉瘤(juxtarenal aortic aneurysms,JAA)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repair,EVAR)中应用烟囱技术的价值。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0月,对7例瘤颈复杂的JAA采用EVAR治疗。由于瘤颈解剖结构不适于标准的腔内修复方案,术中自肱动脉穿刺预先于可能被覆膜支架主体覆盖的肾动脉置入导丝,置入修复腹主动脉瘤的覆膜支架主体后造影明确肾动脉覆盖情况,于相应肾动脉置入自膨支架或球囊扩张支架,以延长瘤颈长度使之符合EVAR要求,并有效保护肾动脉(即烟囱技术),然后再完成标准EVAR操作。结果 7例手术全部获成功。7例使用9枚肾动脉支架,其中5枚球扩支架,4枚自膨支架。腔内治疗最后的造影显示: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瘤腔隔绝良好,肾动脉血流良好。术中1例近端Ⅰ型内漏,近端增加Cuff后内漏消失;1例造影显示少量的Ⅱ型内漏,无须处理。7例随访1~52个月,平均11.6月:1例术后2个月因心功能衰竭死亡;1例Ⅱ型内漏术后3个月随访内漏消失;肾动脉烟囱支架均保持通畅。结论对于不适宜行开腹手术治疗的瘤颈解剖不佳的JAA,烟囱技术是传统EVAR技术的有效补充,远期效果及肾动脉支架长期通畅性尚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纤维蛋白粘合剂(FS)+无造影剂腔内隔绝术(EVAR)治疗肾功能不全和(或)造影剂过敏的腹主动脉瘤(AAA)病人的短期疗效。方法行无造影剂EVAR+FS治疗AAA病人5例,均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和(或)有造影剂过敏病史。Ⅰ型AAA 1例,ⅡA型AAA 4例,近端瘤颈长度(19.6±3.6)mm。术前用Endosize工作站对肾动脉和髂内动脉进行骨性定位,术中使用标记导管。EVAR术后,瘤腔内测压并注射FS治疗内漏,直至收缩压和脉压差的平均压力指数(MPI)35.0%。薄层CT平扫+超声随访观察疗效。结果病人均顺利完成无造影剂EVAR。2例无需注射FS,3例FS注射后MPI降至35.0%以下。平均随访时间为16.4个月。超声检查提示5例病人瘤腔内全部血栓化,无内漏。CT平扫提示术后AAA最大直径3例无明显变化,2例分别减少4mm和3mm。没有病人出现肾功能恶化,无截瘫、肠坏死、臀性跛行及AAA破裂。结论 FS配合无造影剂EVAR治疗肾功能不全和(或)造影剂过敏病人的短期疗效满意,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术中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IBD)在主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保留髂内动脉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例主髂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使用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重建髂内动脉患者资料,其中2例重建双侧髂内动脉,11例单侧髂内动脉,术后观察盆腔缺血症状发生、髂内分支支架通畅率、有无内漏及瘤体扩张等情况。结果:应用自制IBD保留髂内动脉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2例Ⅲ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围术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9(4~12)个月,无瘤体扩张,支架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无瘤体相关性死亡,2例Ⅲ型内漏消失,1例Ⅱ型内漏持续存在,但瘤体无增大;IBD支架和髂内动脉通畅率为100%。1例对侧髂内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对侧臀肌跛行,随访3个月后症状消失,无勃起、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出现。结论:术中自制IBD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近期效果理想,远期管腔通畅率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0.
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B  Liu CW  Zheng YH  Li YJ  Wu JD  Wu WW  Ye W  Song XJ  Zeng R  Chen YX  Shao J  Chen Y  Ni L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878-882
目的 评估应用多种腔内技术治疗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38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其中9例患者为高危复杂性腹主动脉瘤.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6~87岁,平均67岁.其中2例近肾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近肾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及左侧髂内动脉瘤,1例EVAR术后右髂内动脉瘤.所采用的腔内技术包括:主动脉支架开窗技术和扇形技术2例,烟囱技术5例,球囊辅助下髂内动脉瘤腔内治疗1例和球囊辅助反转支架技术1例.结果 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支架释放后即刻发现内漏4例,其中1例患者为Ⅰ型和Ⅲ型内漏,经大动脉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Ⅰ型内漏,其中1例行弹簧栓栓塞成功,另1例行近端裸支架成功.1例Ⅱ型内漏,经随访瘤腔直径未增大,未处理.随访4~79个月,平均25.9个月.无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瘤体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随访过程中7例患者的靶血管(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髂内动脉)均保持通畅.1例髂内动脉重建支架术后18个月血栓形成,但无盆腔缺血等症状.结论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患者,选择合适的腔内技术可以增加EVAR术的成功率,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