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养阴清火法治疗经行吐衄岑伟良经行吐衄,古称倒经或逆经,是措女子在月经来潮期间或经前经后一二天出现吐血、衄血,而月经量少或不行之病症。古人多以血热气逆为其病因,认为月经来潮时冲脉气盛,血海满盈,如素有郁热者血为热迫,则上逆而为吐衄。笔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  相似文献   

2.
逆经治验     
逆经亦称“经行吐衄”,是妇女在月经期出现口鼻吐衄的一种证候,现称“代偿性月经”。逆经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血热气逆。血热则易妄行,气逆则血逆而上溢。治该病,应本“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以清热降逆、引血下行为主。笔者根据  相似文献   

3.
逆经的表现为月经来潮1~2天,或正值经行时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每伴随月经周期发作,而月经减少或不行,正如<叶天士女科>云:"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中出,名日逆经".笔者把产生逆经的发病机理归纳为"血热气逆".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热则血热而妄行,气逆则血逆而上溢;气主摄血,气虚、摄血无主,血溢于上则行经吐衄.导致血热气逆,经血倒行的原因为血炽热盛,肝经郁火,肺肾阴虚,脾气不足.现将分型辨治病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代偿性月经属中医"经行吐衄"、"倒经"、"逆经"、"错经"等范畴。主要表现为经期或经行前后,有规律地出现吐血,衄血,同时可伴有月经量少或月经闭止不行,症状每伴随月经周期发作。1病因病机本病病机主要为血热气逆,冲任失调。气为帅,血随气行,气郁化热则血热而妄行,气逆则血逆而上溢。经行之际,血不下行而随冲气上逆,出于鼻则为衄,走于口则为吐血。除  相似文献   

5.
“逆经”又称倒经 ,指妇女月经来潮前或正值经期出现口鼻吐衄血 ,而不见经来或月经量少的一种证候。现代医学称之为“代偿性月经”。其病因为 :过食辛香燥烈之品 ,脾胃蕴热 ,影响冲任致血热妄行 ;素性急躁 ,郁怒伤肝 ,肝郁化火 ,火炎气逆而迫血上逆 ;或肝肾阴虚 ,虚火内炎 ,灼伤血络使血溢上行 ;或瘀血内阻 ,血行不畅 ,血不循经 ,发为经行衄血。可见 ,血热妄行与气逆血瘀是逆经发生的根本原因。逆经的治法 ,历代医家均有详尽论述。《傅青主女科》用顺经汤 ,平肝以顺气。《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云 :“经前吐衄为热壅 ,三黄四物大芩连 ;经…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云:“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者出,名曰逆经”。即行经期间出现眼、鼻出血或吐血,同时伴有经量明显减少或不行经,称为“经行吐衄”或“倒经”。笔者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清火”之法,获效甚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气血失调为妇产科疾病中最常见发病机理之一,其中以气分病变伤及血分者,应用调气法治疗常获良效。何谓调气?张景岳说:“邪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调也,实邪壅滞,泻即调也,虚赢困倦,补即调也。”兹分述笔者临床应用的体会1 平肝降逆法治经行吐衄 降逆,即降敛上逆之气的方法。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肝气过于升发而上逆为常见。常用方法有肃肺降逆、和胃降逆及调肝降逆。《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此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别。若中怀抑塞、木郁不达、郁极化火、肝之气火上逆,可发为吐血、呕血、衄血。《血证论》曰:“盖肝气上干,从浊道则吐,从清道则衄。”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行时冲气旺盛,此时若冲气挟肝气上逆,气逆火炎、  相似文献   

8.
经行吐衄不孕案1则林丽华,陈益石经行吐衄一证,乃妇女每因月经前数天或行经之时,突然口鼻出血,称为经行吐衄。吐衄之后,常使月经量少或停止,似待倒行逆上,故俗称"倒经"、"逆经"。笔者临证数十年,学习家翁陈映山名老中医治女科杂病经验,略有心得,现举验案1...  相似文献   

9.
临证便览     
月经来潮前一、二天,或正值经行时,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每伴随月经周期发作,常可导致月经减少或不行,似乎月经倒行逆上,叫经行吐衄,古称倒经或逆经。病机主要是血热气逆,治以清热降逆,引血下行为主  相似文献   

10.
经行吐衄以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吐血衄血,经净后出血停止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月经量减少。经行吐衄因血热因血热气逆而致。肝郁化火、肺胃蕴热、肺肾阴虚或肾虚肝郁均可导致该病,临床上以肝郁化火型最为常见。肝郁化火型经行吐衄的病机为肝郁化火,迫血妄行,治宜行疏肝解郁,清热凉血,方药用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称为“经行吐衄”。《叶氏少科证治》中就有“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中出,名曰逆经”的记载多因肝经郁火,经期冲脉气盛血动,血随冲气肝火上逆,损伤阳络: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损伤肺络所致。笔者临证治疗二例,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倒经在妇科病症中称之为经行吐衄,临床亦称逆经.沈氏《女科辑要》认为此症有升无降,倒行逆施,多由阴虚于下,阳热上冲所致.笔者认为,倒经大多属于肝郁化火,肝火上逆,肺胃蕴热所致;或木火刑金发为鼻衄,热蕴于胃常则吐血齿衄;亦有少数为阴虚生内热,阴虚火旺,水不制火,血不循经而发,挟火循冲脉上行所致,月事不巡其常道,诱发吐衄. 临床倒经的辨证治疗,主要抓住“火”与“逆”之病机.以解郁、清火、降逆、引血下行为主,在抑阴抑阳,清肝凉血,清除肝、肺、胃郁热的同时,佐用引血下行之法,大致药物如:清解凉血类有丹皮、郁金、紫草、栀子、生地、赤芍、旱莲草;引血下行类有牛膝、乌梅等.  相似文献   

13.
经行吐衄,俗称倒经、逆经,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尤以青年女子居多。吐衄多在经前经期发生,以鼻衄为主,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兹结合个人临床点滴经验,对其辨治简述三条,以供同好。一、清肝降逆:经行吐衄之发,主要由于子宫冲任之气上逆,动乎心肝气火,犯乎口鼻之窍所致。所谓倒经者,即指此经血逆行之象。因而治法重在通达月经,清降气火,稍加轻清止血。笔者临床以自拟倒经汤  相似文献   

14.
倒经亦称逆经,妇科教材中称经行吐衄。沈氏《女科辑要》认为这种有升无降、倒行逆施,多由阴虚于下,阳反上冲而致。吾师郑连山(已故)行医40余年,积有丰富的经验,认为倒经大多由肝火上逆,肺胃蕴热而致。肝火上逆于肺则为鼻衄:热蕴于胃则为吐血齿血;少数是由阴虚阳亢,水不制火,血气错乱,挟火循冲脉上行,月事失其顺行之常,则为吐为衄。一、辨证用药吾师治疗倒经,主要抓住“火”与“逆”,以清火降逆,引血下行为要务:在补阴抑阳,清肝凉血,清肺胃热同时,参入引血下行之品,如牛膝、茜草、郁金等。牛膝引诸药下行,茜草逐瘀止血,郁金解郁清火,三味同用,相得益彰,加强引血下行。张景岳认为,衄血“虽多由火,而惟于阴虚者为尤多,正以劳损伤阴,  相似文献   

15.
龙胆泻肝汤治疗月经病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运用李东垣名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经行发热、经行吐衄之肝经实火上逆型10余例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文川 《中医杂志》2002,43(2):132-132
经行吐衄亦称"倒经"、"逆经",现代医学称为代偿性月经.笔者应用本地民间治衄偏方进行改良,自拟方名脂黄逆经宁,于1980年以来治疗妇女经行吐衄屡获良效.现简介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7.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曰:“经期吐血或衄血,上溢妄行日逆经”。逆经是以月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为特点,可伴有月经减少或月经不行。临床上又称为“倒经”或“经行吐衄”。  相似文献   

18.
半夏应用新探半夏味辛性温,休滑而燥,其除湿化痰,和胃健脾,发表开郁,降逆止呕之功人所尽知。但其作用远不止此。我们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半夏的功用别有领悟,约述如次。一、消瘀止血《素问·厥论》曰:“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诚以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冲为血海,隶属于此。若胃气逆行,冲气上干,气逆则血逆,而吐衄之疾作矣。是以吐衄多从伤胃论治,以降胃消瘀为第一要义。推降胃气之品,以半夏最捷,故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19.
经行吐衄病变证治4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行吐衄病变证治4法杨兆梅续冬梅山东省青州市中医院(262500)经行吐衄,又称“逆经”“倒经”,是指妇女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它是一种月经不循常道的疾患,在妇科临床中常见此疾。目前用西药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且极易反复发作。在辨证施治中...  相似文献   

20.
吴茱萸贴穴治疗倒经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454151)卢燕许赵庆新妇女月经来潮前一、二天,或正值经行时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每伴随月经周期发作,常可导致月经减少或不行,似乎月经倒行逆上,称为“经行吐衄”或称“倒经”、“逆经”。此类病多因肝经郁火上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