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胶囊内镜(CE)自2000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胃肠检查较有价值的工具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CE在对全小肠的检查中结果可靠且性价比高。但其在临床应用中有时尚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检查策略有待改进。该文就CE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小肠肿瘤、克罗恩病(CD)等小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时机和方法作一综述,以期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采用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216例患者,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43例,慢性腹痛72例,慢性腹泻54例,腹部不适20例,体检27例,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出血性病变的阳性诊断率为69.8%,显著高于对慢性腹痛、慢性腹泻及腹部不适的阳性诊断率(P0.05)。结论胶囊内镜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在小肠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由于传统的检查手段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很低。胶囊内镜的问世突破了传统内镜机械插入法的思维,它能观察以往内镜不易达到的小肠部位,操作简单,无需镇静,对胃肠动力影响小。自2001年8月胶囊内镜通过美国FDA获准临床应用以来,全世界胶囊内镜检查已超过50万例次,胶囊内镜已成为目前诊断小肠疾病的一线工具。本文对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小肠疾病很难诊断,现有的诊断技术又不尽如人意,而胶囊内镜能发现整个小肠内的微小病变。为此,我们对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评估。方法:自2002年5月至2003年9月,我们对经结肠镜、胃镜、X线钡餐造影、小肠钡灌造影、血管造影或核素扫描等检查未发现异常的79例疑患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56例。结果:75例完成最终研究。75例患中经胶囊内镜检查共发现异常63例,检出率为84%;其中能明确解释临床病因50例,诊断率为66.6%,包括消化道血管病变21例、小肠炎症性肠病16例、小肠息肉5例、小肠恶性间质肿瘤2例、小肠类癌1例(该患同时伴升结肠脂肪瘤)、淋巴瘤1例、粘膜下肿瘤3例及憩室1例。所获取的图像质量良好。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胶囊内镜在不同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同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2例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5例、慢性腹痛6例、慢性腹泻7例、慢性腹痛伴腹泻3例、体检1例,观察运行时间及病变检出率。结果 42例患者中33例(78.57%)通过回盲瓣,2例胶囊内镜滞留于胃内。胶囊内镜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77.5 m in,经过小肠平均时间为286.5 m in。病变总检出率为76.19%,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88%、慢性腹痛83.3%、慢性腹泻42.8%、慢性腹痛伴腹泻66.7%。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腹泻(P0.05)。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不适及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检出率较高,且安全、方便,可作为小肠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尤其可作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4例经传统检查方法诊断不明并疑似小肠疾病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14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所获图像清晰。发现有诊断意义的病变10例,捡出率为71.4%。捡出的疾病有:克罗恩病、血管发育不良、息肉、空回肠炎、憩室,其中4例患者同时存在2—3处病变。检查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结论胶囊内镜具有安全、有效、无创、无痛的优越性,是传统技术上的革新、突破,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比较胶囊内镜(CE)和双气囊小肠镜(DBE)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8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完成的164例CE和101例DB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诊断率、检查时间、检查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E组的疾病检出率高于CE组(P<0.05)。DBE组疑似肠道出血患者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E组(P<0.05),但对不明原因腹痛、腹胀及其他患者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E组相比,DBE组需要的检查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检查耐受性更低(P<0.05)。结论 DBE和CE对小肠疾病的诊断都很有效,但DBE在诊断小肠出血方面表现出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一部分,成人全长平均约5~7米,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同时它还具有内分泌和免疫防御功能.但由于小肠走向迂回重叠,而且远离口腔和肛门,给小肠疾病的诊断带来很大难度.一些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虽经反复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反复出血、住院和输血治疗使患者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由于不能早期诊断往往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而更多的血管性或炎症性病变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因此,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治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老年患者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行胶囊内镜检查的119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接受检查的206例中青年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老年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55.5%)。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相比,小肠转运时间、胶囊记录时间及全小肠检查完成率无明显差异(P>0.05);老年患者病变检出率为66.4%,中青年患者病变检出率为57.8%,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患者检出的小肠疾病以血管病变为主(53.2%),中青年患者则以小肠溃疡为主(28.6%),并进一步确诊为克罗恩病。老年患者胶囊滞留率2.5%(3/119),中青年患者为6.3%(13/206),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胶囊内镜对老年患者小肠疾病的诊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对小肠疾病中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2月至2006年2月间,应用GIVEN公司产M2A胶囊内镜检查74例,其中53例患者(分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0例,反复发作腹痛、腹泻患者23例)经过胃镜和结肠镜检查,41例未发现可解释疾病的阳性结果,12例有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息肉或结肠息肉;21例为健康体检者。结果0例不明原因出血的患者中,小肠病变诊断的阳性率为76.7%(23/30),其中小肠克罗恩病5例,小肠血管畸型6例,小肠黏膜糜烂11例和小肠息肉样隆起5例,其中3例经过手术证实为小肠肿瘤,1例为罕见的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另有小肠憩室1例;持续腹痛、腹泻组的23例患者中,小肠病变诊断的阳性率为65.2%(15/23),其中小肠黏膜糜烂8例、回肠末端多发小溃疡7例,小肠多发息肉5例;21例健康查体者中有1例可见小肠多发细小的息肉样隆起,2例为小肠黏膜的炎症,8例为胃黏膜炎症,其余10例未见任何异常。疑诊小肠疾病的53例患者小肠病变的诊断阳性率为71.7%(38/53),胶囊内镜对出血组患者小肠黏膜病变诊断阳性率高于腹痛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组患者胶囊在胃排空时间、小肠通过时间和排出体外时间均明显少于查体组。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阳性率高,而且安全无痛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中的病变检出率、病因诊断率、耐受性和安全性,初步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内镜下治疗。方法2006年4月至2009年10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可疑小肠出血患者159例,其中81例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首选进镜方式分为经口或经肛2种,首选方式检查后未发现病灶者,日后改换进镜方式再行检查。对活动性出血病灶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另78例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两组患者分别由专门医师独立操作并诊断,最后进行汇总分析,对比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双气囊小肠镜组的病变检出率为95.06%,病因诊断率为82.72%,23例检查时见病变活动性出血,行内镜下止血治疗,21例止血成功,内镜止血成功率为91.30%;胶囊内镜组的病变检出率82.05%,病因诊断率为66.67%。双气囊小肠镜组的病因检出率及病因诊断率均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耐受性方面,胶囊内镜的耐受性最好,双气囊小肠镜的耐受性依次为:全麻下经肛进镜、全麻下经口进镜、非麻醉经肛进镜、非麻醉经口进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明显优于胶囊内镜,并且可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腔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小肠腔内隆起性病变的例数,描述隆起性病变的特点和分析影响因素,初步判断隆起性病变的性质。结果共发现45处隆起,其中22处证实为隆起性病变,约占隆起总数的48.9%,阴性排除率51.1%;胶囊内镜对体积小的隆起性病变观察清晰,体积、位置和小肠液等因素影响观察效果。结论胶囊内镜对隆起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指导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探讨其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102例不明原因腹痛或腹泻患者,共218例进行内镜检查。其中165例首选胶囊内镜,53例首选双气囊内镜。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或可疑病变者建议双气囊内镜检查,反之亦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诊断率以及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1例胶囊内镜和2例双气囊内镜操作失败。51例患者行64次双气囊内镜检查,其中34例经口、4例经肛检查,13例分别接受经口和经肛检查。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总检出率及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小肠疾病检出率(72.0%和88.0%),均明显高于双气囊内镜(41.2%和60.0%),诊断率也高于后者(51.8%和39.2%)。5例胶囊内镜检查阴性再经双气囊内镜检查者中,1例发现病灶;15例胶囊内镜检查怀疑小肠病变者中,12例经双气囊内镜结合活检病理确诊。而3例双气囊内镜未发现异常者再经胶囊内镜检查发现小肠病变。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检出率高,可作为怀疑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双气囊内镜在胶囊内镜检查阴性者中仍可发现部分病灶,并能明确多数胶囊内镜下可疑病变,可作为胶囊内镜检查后的补充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和cT仿真内镜(CTVE)在小肠病变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3l例临床怀疑小肠疾病行胶囊内镜和CTV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最终诊断结果(手术病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非手术病例依据后续检查及随访结果给出最终诊断)统计胶囊内镜、CTVE以及二者联合的诊断阳性率并行对比分析。结果最终诊断阳性26例,包括小肠肿瘤性病变16例、非肿瘤性病变10例,阴性5例。胶囊内镜诊断阳性24例,包括小肠肿瘤性病变14例(其中2例定位不准确,7例不能定性)和非肿瘤性病变10例;CTVE诊断阳性17例,包括小肠肿瘤性病变14例(其中1例定位不准确,4例不能定性)和非肿瘤性病变3例;胶囊内镜联合CTVE诊断阳性26例,包括小肠肿瘤性病变16例、非肿瘤性病变10例。对于小肠肿瘤性病变,胶囊内镜和CTVE诊断阳性率相同,均为87.5%(14/16);而在总体诊断阳性率方面,胶囊内镜为77.4%(24/31),CTVE为54.8%(17/31),胶囊内镜联合CT仿真内镜为83.9%(26/31),二者联合总体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CTVE(P=0.004),但与胶囊内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囊内镜与CTVE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胶囊内镜和CTVE均有助于小肠疾病的诊断,胶囊内镜在诊断小肠非肿瘤性病变方面更有优势,而CTVE在判断小肠肿瘤性病变的位置和结构方面优于胶囊内镜,二者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检出小肠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种小肠克罗恩病的胶囊内镜诊断标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3年3月至2008年10月因临床可疑小肠克罗恩病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根据DeBona等小肠克罗恩病胶囊内镜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分组,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1~5年,评价该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最终共5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3组。A组25例患者确诊为小肠克罗恩病,有3例接受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克罗恩病,其余药物治疗均好转;B组15例临床拟诊小肠克罗恩病,均按克罗恩病进行试验性治疗,2例疗效欠佳,行手术治疗,证实是小肠憩室,另外13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C组诊断为非特异性小肠炎,给予甲硝唑及培菲康治疗至少3个月以上。以上3组患者均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该种小肠克罗恩病胶囊内镜诊断标准使早期诊断小肠克罗恩病成为可能,并可指导临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结合双气囊内镜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连续调查299例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或腹痛、腹泻等原因而行胶囊内镜检查者,对胶囊内镜阴性或诊断不确定者建议双气囊内镜检查.分析胶囊内镜后双气囊内镜检查者诊断和随访资料.结果 296例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发现阳性138例(46.6%),可疑阳性68例(23.0%),阴性90例(30.4%).45例胶囊内镜可疑阳性者和7例阴性者接受双气囊内镜检查,分别检出31例和1例小肠病变.双气囊内镜可能存在假阴性结果8例,未发现假阳性者;胶囊内镜可能存在假阴性结果2例,并有8例假阳性.在胶囊内镜结果提示下,90.3%(28/31)患者经单侧双气囊内镜检查即发现病灶.平均随访期为17个月,93.5%的双气囊内镜明确诊断者得到有效治疗.二种检查方法耐受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检出率高,但其诊断不确定性也较高.双气囊内镜能明确大部分胶囊内镜可疑阳性者.胶囊内镜结合双气囊内镜检查的诊断策略能提高小肠疾病诊断率、指导治疗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序贯联合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检查对小肠出血疾病(small intestine bleeding,SIB)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行CE检查及部分序贯联合DBE检查SI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6例SIB患者病因明确诊断率为96.2%(102/106),以肠黏膜糜烂、溃疡性病变25.5%(27/106)、血管病变24.5%(26/106)、小肠肿瘤、隆起病变23.6%(25/106)最常见;行CE和DBE检查的病变检出率分别为89.6%(95/106)、96.2%(50/52),病因诊断率分别为50.9%(54/106)、92.3%(48/52),DBE检查病因诊断率显著高于CE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和DBE检查发现血管病变、肿瘤隆起病变与憩室分别为22.6%(24/106)、0.9%(1/106)和51.9%(27/52)、15.4%(8/52),DBE对血管病变、肿瘤隆起病变与憩室病因的诊断率高于CE,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肠出血患者中CE检查对血管病变、肿瘤隆起病变与憩室的病因诊断低于DBE检查;CE序贯联合DBE检查应用能提高小肠出血疾病的病变检出率及病因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DBE)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安全性及适应症.方法:对怀疑或证实有小肠疾病的183例患者在异丙酚麻醉/镇静状态下进行210例次(经口检查61例,经肛门检查95例,双侧对接检查27例)DBE检查.结果:检查成功率为99.5%(209/210),平均检查时间75(30-180)min.小肠病变阳性检出率为71.0%(130/183),检出的主要病变有:小肠炎症性改变(n=43)、小肠Crohn病(n=19)、小肠血管发育不良(n=17)、小肠息肉(n=14)、小肠肿瘤(n=14,恶性10例,良性4例)、Peutz-Jeghers综合征(n=8)、小肠憩室及小肠寄生虫病各4例,其他少见小肠疾病7例.仅少数患者检查结束后有轻微咽部或肛门部疼痛不适和腹胀.结论:DBE能够对整个小肠进行直视检查,检查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对小肠疾病检出率高,可作为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examined by capsule endoscopy for suspected small bowel Crohn''s diseas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M. Girelli P. Porta V. Malacrida F. Barzaghi F. Rocca 《Digestive and liver disease》2007,39(2):148-154
BACKGROUND: Capsule endoscopy has a greater diagnostic yield than radiology for detecting subtle inflammatory changes of the small bowel mucosa, but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abnormalities is still uncertain because of the lack of long-term follow-ups. AIM AND METHODS: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capsule endoscopy in a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rohn's disease of the small bowel, taking as 'gold standard' the final diagnosis made after a long follow-up. From April 2002 to March 2005, we enrolled and examined by capsule endoscopy 27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pain and diarrhea lasting more than 3 months and at least one of the following: anaemia, weight loss, fever, 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ll patients already had an unremarkable pan-endoscopy, serology for celiac disease and intestinal radiology inconclusive for small bowel abnormality. On the basis of capsule endoscopy findings, patients were distributed in three groups; Group A had severe stricturing lesions requiring surgery; Group B, moderate inflammatory lesions further investigated invasively; Group C, minimal inflammatory changes or normal findings, clinically observed every 3 months (median 21 months, range 15-29). RESULTS: Small bowel inflammatory lesions were found in 16 of the 27 patients (diagnostic yield 59%). Three had surgery (Group A) and Crohn's disease was confirmed in two; the remainder had ileal adenocarcinoma in a pathological context of chronic inflammation. Crohn's disease was histologically confirmed in four of the five patients in Group B. Group C comprised 19 patients; Crohn's disease was confirmed in seven out of eight with positive capsule endoscopy, while only one of the patients with normal findings later developed overt ileal Crohn's diseas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and 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 were, respectively, 93%, 84%, 5.8 and 0.08. Assuming a 50% pre-test probability of disease, capsule endoscopy gave a post-test probability of 85%. CONCLUSIONS: In our selected cohort, capsule endoscopy was highly sensitive in detecting small bowel inflammatory changes, enhancing by nearly 35% the pre-test probability of structural small bowel disease. Focal erythema and luminal debris may limit the specificity of capsule endoscop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