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李启明  李宁  陈正堂 《重庆医学》2006,35(22):2085-2087
以前对肿瘤细胞转移侵袭的机制,我们的认识是肿瘤细胞间相互黏附的能力降低,它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使细胞外基质降解,肿瘤细胞自身运动性增强;而抑制肿瘤转移的方法有限制肿瘤细胞逸出血管,也有使单个或数个微转移病灶在血管外生长困难。  相似文献   

2.
王羽  孙平  郭素芬 《医学综述》2009,15(12):1784-178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属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成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淋巴管生成因子,通过与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结合后,主要参与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和区域淋巴结转移。VEGFR-3是VEGF-C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上较特异的受体,对淋巴管生成发挥重要作用。胚胎时期表达于小静脉及淋巴管,成年后,仅限制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可作为成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标志物。本文将对VEGF-C、VEGFR-3的结构、功能及在食管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及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蒙玉刚  梁春燕  曾雅畅  安明 《重庆医学》2013,42(18):2076-207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VEGF-D)在人宫颈癌血清与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宫颈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分别检测10例正常宫颈组,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组,43例宫颈癌组血清和组织中VEGF-C、VEGF-D表达水平,并分析表达结果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VEGF-C、VEGF-D在正常宫颈组、CINⅢ组及宫颈癌组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量依次增高(P<0.05);(2)伴淋巴结转移组VEGF-C、VEGF-D在血清及组织中的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组均明显升高(P<0.05);(3)宫颈癌组织中VEGF-C、VEGF-D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65.1%、60.5%,并均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r=0.615、P=0.021;r=0.709、P=0.014)。结论 VEGF-C、VEGF-D通过促进宫颈癌内淋巴管形成,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肿瘤淋巴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菊梅  吴宜林 《医学综述》2005,11(10):900-902
区域淋巴结转移在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经常转移至区域淋巴结,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判断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么多年来,人们对恶性肿瘤发生淋巴转移的机制了解甚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可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发挥促血管、淋巴管新生的作用。研究发现,VEGF-C的这种作用与多种恶性肿瘤的转移关系密切。本文就VEGF-C在恶性肿瘤转移中的作用与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陈刚  孙世良 《重庆医学》2006,35(17):1617-1618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同北美、北欧等乳腺癌的高发地区相比,我国虽是乳腺癌的低发地区,但其发病率亦逐年上升。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也是肿瘤难以彻底根治的主要因素。肿瘤最重要的两条转移途径是淋巴道和血道转移。据文献报道,50%以上的乳腺癌有淋巴道转移,且早期以淋巴道转移为主。区域引流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是评估预后和制定治疗策略的重要生物学指标。目前,肿瘤的淋巴转移已引起极大重视,但是人们对于肿瘤淋巴播散与转移机制还知之不多。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宫颈癌组织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王言奎 《齐鲁医学杂志》2009,24(4):304-305,30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宫颈鳞癌组织6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原位癌(CIN)组织25例、正常宫颈组织12例,采用SP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VEGF-C的表达.结果 宫颈癌组织VEGF-C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及CIN组织,差异有显著性(χ2=4.10、4.53,P<0.05).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组织的VEGF-C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χ2=6.11,P<0.05).VEGF-C表达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有关,低分化宫颈癌组织中VEGF-C表达阳性率高于中高分化癌组织,差异有显著性(χ2=6.01,P<0.05).结论 VEGF-C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对宫颈癌的分化及淋巴结转移可能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叶武  陈洪 《医学综述》2008,14(1):58-60
肿瘤的淋巴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近年来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对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和肿瘤的淋巴转移的研究得到深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是近年来发现的淋巴管生成因子之一。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可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抗新生淋巴管治疗有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乳腺癌组织中VEGF-C/VEGFR-3、LVD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研究肿瘤转移的机制,为抗淋巴管形成、进而为抗乳腺癌淋巴转移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3例乳腺癌手术标本的原发灶的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及LVD。结果:83例乳腺癌组织VEGF-C阳性表达者36例(43.3%),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C阳性表达率为59.4%(24/44),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0.8%(24/44),(P<0.05)。VEGF-C表达与年龄、临床分期和激素受体ER、PR、CerbB-2表达无关;LVD与年龄、临床分期和ER、PR、CerbB-2表达水平无关;在VEGF-C表达阳性组、阴性组中LVD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VEGF-C表达可能促进肿瘤内淋巴管的生成;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和VEGF-C的高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的表达及与淋巴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技术,检测80例胃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及与淋巴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另取20例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为浅表性胃炎的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VEGF-C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胃癌细胞胞质和胞膜,胃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VEGF-C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关系(P<0.01),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VEGF-C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性指标。结论:VEGF-C表达于胃癌细胞,VEGF-C的表达局部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1.
郭浩 《医学综述》2011,17(2):210-213
淋巴管是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越来越多淋巴管标志物的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肿瘤淋巴管生成、肿瘤经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取得了较大进展。VEGF-C的表达与胃癌淋巴道转移、癌周淋巴管密度、生存率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此外,实验动物模型与体外实验研究显示,抑制VEGF-C表达在胃癌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现就VEGF-C与胃癌淋巴转移的相关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1例卵巢肿瘤患者手术标本中VEGF-C及LYVE-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①VEGF-C及LYVE-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和卵巢良性肿瘤(P<0.01);②VEGF-C及LYVE-1的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但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VEGF-C和LYVE-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淋巴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KDR)与原发性结直肠癌淋巴转移的相关性。方法74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其中发现淋巴转移36例,未发现淋巴转移3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测定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的VEGF-C及其KDR的表达。结果VEGF-C在有淋巴转移原发灶组与转移淋巴结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未发现淋巴转移原发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DR在有淋巴转移原发灶组与转移淋巴结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未发现淋巴转移原发灶组(P<0.01)。结论VEGF-C的表达增高主要与癌细胞基因突变有关,而与其所处的微环境、癌灶的大小及癌细胞密度无关。VEGF-C及其KDR表达的强弱与结直肠癌淋巴转移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结肠癌VEGF-C表达、淋巴管密度与淋巴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VEGF-C、淋巴管密度(LMVD)与结肠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4例原发结肠癌和14例淋巴结转移癌分别用抗VEGF-C和抗VEGFR-3单抗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C和VEGFR-3表达,计数LMVD,分析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以及VEGF-C与LMVD的相关关系。结果:VEGF-C表达率结肠癌为43.2%(19/44),淋巴结转移癌为92.9%(13/14)。LMVD平均为10.14±4.19。VEGF-C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P=0.003)、淋巴结转移(P=0.002)相关。LMVD与淋巴结转移(P=0.001)相关。VEGF-C阳性表达组LMVD为11.34±4.83,高于VEGF-C阴性表达组的9.24±3.48,但VEGF-C与LMVD无相关性(P=0.105)。VEGF-C阳性病人的生存率明显低于VEGF-C阴性病人(P=0.0225),LMVD高密度组病人的生存率明显低于LMVD低密度组病人(P=0.0036)。远处转移(P=0.0004)、淋巴结转移(P=0.021)、LMVD(P=0.0469)可以作为结肠癌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VEGF-C、LMVD在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VEGF-C和LMVD对于判断结肠癌侵袭性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LMVD可以作为判断结肠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5.
黄家良  叶建新 《医学综述》2006,12(5):281-283
淋巴转移是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及肿瘤淋巴管形成密切相关。甲状腺癌常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近来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诱导甲状腺癌淋巴管形成及淋巴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甲状腺癌淋巴转移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倾向于扩散至淋巴系统,被认为是最具特异性的淋巴管生成调控因子。本研究旨在探讨VEGF-C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70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中VEGF-C的表达,以癌旁组织19例、正常肺组织20例为对照。结果 VEGF-C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8.6%,明显高于在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的表达;淋巴结转移组的肺癌标本中VEGF-C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在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中表达率;低分化组的肺癌标本中VEGF-C阳性表达率高于在中高分化组中表达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是VEGF-C蛋白阳性表达影响因素。结论 VEGF-C在肺癌中有较高的表达率,且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VEGF-C与肺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存在相关性,可作为评估肺癌进展客观指标及预测肺癌淋巴转移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在正常胃黏膜及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VEGF-C在正常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VEGF-C在正常胃黏膜中阴性表达,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71.7%(33/46),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 VEGF-C 阳性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浸润深度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VEGF-C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C可以作为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