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A)泛耐药(PDR)机制.方法 琼脂稀释法测定14种抗菌药物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分析耐药菌株同源性.PCR扩增检测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碳青霉烯酶、质粒介导AmpC酶等分析B.内酰胺类的耐药机制;PCR扩增检测16种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分析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PCR扩增检测qnr基因、DNA旋转酶基因gyrA、gyrB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parC和parE,分析氟喹诺酮类耐药机制;PCR扩增oprD2编码基因及序列分析和MC207110检测外排泵分析膜屏障机制引起的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结果 19株PDR-PA的ERIC-PCR分型结果显示具有5个型别,其中以A和B型为主,分别有6株和7株.17株检出VEB-3型ESBL基因,其中1株同时检出OXA-10型ESBL基因;未检测出质粒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基因.19株均检出ant(3")I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其中18株同时捡出ant(3)Ⅱ酶基因;19株发生gyrA突变,其中14株同时发生了parC突变,未检测出qnr基因.19株oprD2编码基因均发生小片段缺失.16株显示具外排泵机制.结论 提示产生VEB-3型ESBL、aac(3)Ⅱ和ant(3")I氨基糖苷钝化酶、DNA旋转酶gyrA和拓扑异构酶ParC基因发生突变,以及OprD2蛋白缺失和外排泵高表达是本组PDR-PA泛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胞菌698株对14种抗生素耐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状况,掌握耐药趋势,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菌株,应用纸片扩散法(K-B)测定69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常用抗生素总耐药率依次为:头孢唑啉89.7%、庆大霉素48.5%、羧苄西林43.6%、亚胺配南39.7%、妥布霉素36.6%、头孢呋新35.7%、阿米卡星31.7%、诺氟沙星20.6%、头孢他啶22.7%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翼  童能胜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2979-2980
目的:观察和监测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检测2002年至2004年本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状况。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判定标准依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对铜绿假单胞菌保持较高活性且耐药率<20%的抗生素有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可首选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环丙沙星等。  相似文献   

4.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魏树全  赵子文 《医学综述》2009,15(2):261-265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对多种抗生素有天生的耐药性。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其耐药情况日趋严重,甚至出现了多药耐药及泛耐药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极为复杂,主要包括耐药基因突变、产生灭活酶、改变药物的作用靶点、药物渗透障碍与主动外排机制高表达、形成生物被膜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78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采用美国德灵公司Microscan Autoscan-4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前5位的耐药率分别为头孢曲松66.67%、头孢噻肟52.56%、氨曲南23.0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6.67%、头孢吡肟15.38%。其中5株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除对上述抗生素高度敏感,同时对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舒巴坦、头孢呋辛均敏感。检出1株全耐药菌株。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脲基青霉素及其β-内酰胺酶抑制复合剂保持较低的耐药率。要加强对粘液型和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监测和研究,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分离的418株铜绿假单胞菌,观察其科室分布及耐药性特征,并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法国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鉴定与药敏试验,参照CLSI 2012版标准判读结果,数据分析采用WHONE 5.6软件。结果418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外科;标本以呼吸道痰液为主占78.72%;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4.79%,其次为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分别为25.36%和29.19%,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超过30%,其中氨曲南耐药率最高为50.72%。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分离主要来自下呼吸道标本,其耐药性较高。临床应重视药敏试验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加强铜绿假单胞菌的监控与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7.
吴伟清  李国明 《医学综述》2012,(22):3812-3815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医院内感染及获得性感染的最常见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之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致其耐药情况日趋严重,特别是多重耐药及泛耐药株的出现,成为临床上治疗最棘手的问题。PA的耐药机制极为复杂,主要包括外膜蛋白的缺失或突变;主动外排机制;产生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青霉素结合蛋白和DNA拓扑异构酶的改变;生物被膜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8.
邓芳  张健  张世勇  彭其胜  舒德忠  穆瑶 《重庆医学》2013,(35):4304-4306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易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235株,其中MDRP 97株,总分离率为41.28%。重症监护病房(ICU)和神经外科分离率较高,分别占35.54%和22.31%;主要标本来源是呼吸道标本,占75.21%;MDRP耐药十分严重,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37.11%,其次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分别为47.42%和48.45%,其余的均大于50.00%;通过分析发现,高龄、基础疾病重、住院时间长、长期反复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入住ICU、各种侵入性治疗操作均为MDRP耐药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及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防止交叉感染,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传播。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的常见耐药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小勇  施毅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1):1220-1224
铜绿假单胞菌(PA)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耐药发生率高.耐药的机制涉及外膜的低通透性、外排泵的过度表达、产生灭活酶、靶位的改变或增加等.PA的耐药往往是多方面的,常导敛多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纸片 扩散法和 DADE 公司的 Micro-Scan仪器测定了对 3年来初次分离的 8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 20种抗生素 的耐药特征.[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噻酸单胺菌素、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氨苄青霉素-青霉烷 砜、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唑、硫酸丁胺卡那霉素、丙氟哌酸、头孢塔齐定、亚胺硫霉素的敏感率最 高,分别为81.6%,91.1%,83.0%,88.2%,92.0%,89.1%,68.2%,94.3%.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唑 啉、噻吩甲氧头孢菌素、博拿霉素、头孢三嗪、呋肟头孢菌素、头孢噻吩、氧哌嗪青霉素高水平耐药,敏感 率为10.9%~9.3%.[结论]氨苄青霉素-青霉烷砜、氨曲南、氧哌嗪青霉素-三唑巴坦、增效磺胺甲基异 ■唑、硫酸丁胺卡那霉素、丙氟哌酸、亚胺硫霉素对所分析的铜绿假单胞菌有较高的活性,是治疗铜绿假 单胞菌感染的最有效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本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为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3月-2004年2月间各种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214株,应用API细菌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并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哌啦西林/三唑巴坦、哌啦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吡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18.5%、20.3%、92.1%、90.6%、12.7%、15.1%、8.2%、32.3%、9.4%、8.9%。【结论】临床应根据药敏实验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其耐药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属于非发酵菌类假单胞菌属,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皮肤中,同时也是近年来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菌株产生了耐药性.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假单胞菌属,其包含的耐药机制错综复杂,极易形成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multiple-drug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MDR-PA),也被称为超级细菌,是较棘手的院内感染致病菌之一。中药能够从多个切入点干预MDR-PA耐药性,有抑制甚而逆转PA耐药性的可能,叙述了PA的多种耐药机制。本文总结了目前中药抑菌的途径,展现了中药抗耐药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4.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政 《中外医疗》2008,27(26):132-132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lnosa,PA)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健康人体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部位,在医院感染病原菌中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在我院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将分离培养的细菌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20E鉴定卡进行鉴定并记录其感染部位。结果: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26株,其中痰液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环丙沙星以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的效果,敏感性都在60%以上。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上呼吸道为主,可引起多部位感染,它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因此应加强药物检测,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6.
李会敏 《西部医学》2008,20(6):1284-1285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耐药趋势。方法分离培养,选择生长良好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做氧化酶试验,传统生化编码鉴定及MIC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三年间分离出112株铜绿假单胞菌,其对12种抗菌药物活性良好的是亚胺培南、头胞哌酮/舒巴坦、环雨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5.2%、23.2%和25.9%,耐药率较高的是头孢曲松(54.4%)、哌拉西林(46.4%)和氨曲南(56.0%)。结论我院检测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氢酶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有良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2004~2007年笔者所在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分析,为临床提供基本的选药依据.方法 对门诊和住院患者分离的110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监测其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 11种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达到61 4%,占前二位的分别是头孢唑啉(95 5%)、氨苄青霉素(92 7%).结论 对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的耐药率差异明显,说明实验室对其正确检测,可帮助临床合理选药,减少耐药性的扩散.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点,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6年11月我院分离的117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FORTUNE^R2000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用纸片扩散法作复查;耐药性数据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分析。结果:117株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中,抗菌药物活性较好的是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的是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曲松、环丙沙星、氨曲南。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率及耐药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应开展对该细菌的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李仙 《包头医学》2014,38(3):136-137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药物耐药状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送检标本微生物病原学培养分离的25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培养分离出25株铜绿假单胞菌,10种药敏检测中,铜绿假单胞菌株的耐药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头孢西丁96.00%(24/25),氨曲南72.00%(18/25)、头孢塞肟64.00%(16/25)、头孢曲松60.00%(15/25)、庆大霉素60.00%(15/25)、亚胺培南52.00%(13/25)、头孢吡肟44.00%(11/25)。100%敏感有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罗米沙星等3种药物。结论:按微生物病原学培养及药敏结果用药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耐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医院内感染的一种常见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如肺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时可导致严重感染[1],且该菌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各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抗生素治疗失败。1耐药机制1.1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近年来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1.1.1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之一。PA可以产生几乎所有类型的β-内酰胺酶[2],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通过水解或非水解方式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3]。研究表明,携带各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广谱或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金属β-内酰胺酶等)和(或)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是导致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4]。1.1.1.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大多为TEM-1、TEM-2和SHV-1的突变酶[5],β-内酰胺酶可水解不耐酶的青霉素类、第一代、第二代及绝大多数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可水解耐酶的广谱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单酰胺菌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