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陈洪博  李迎新  单太华 《临床荟萃》2003,18(11):638-638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 (SA)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的中间状态 ,易发展为AMI ,危及患者生命。为进一步探讨UA治疗新途径 ,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加用低分子肝素 [商品名 :速避凝 (钙 ) ]联合三七总苷 (商品名 :血塞通 )治疗 ,临床取得了显著效果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入院的UA患者 92例 ,其诊断均符合WHO制定的UA诊断标准。随机分为速避凝联合血塞通治疗组 (治疗组 )和常规方法治疗组 (对照组 )各 46例。治疗组 :男 2 6例 ,女 2 0例 ;年龄 45~ 76岁 ,…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爱华  毛建华  李平 《临床荟萃》2001,16(17):794-794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是介于心绞痛和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 ,易发展成为 AMI或猝死。根据文献报道 ,UA衍变成 AMI的发病率有 9%~ 2 5 % [1 ] ,故及时有效治疗 UA至关重要。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 (法安明 ,Fragmin,法码西亚普强公司产品 )治疗 33例 UA,取得良好效果 ,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 1998年 10月至 2 0 0 0年 9月住院的 UA患者6 5例 ,均符合 WHO制订标准。除外严重原发性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等抗凝治疗禁忌证。随机分为法安明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法安明治疗组 :…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 (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 ,是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治疗不当会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我院 2 0 0 2年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 UA取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我院 2 0 0 2 - 0 1~ 2 0 0 2 - 12 UA住院患者 96例 ,其中男 71例 ,女 2 5例 ,最大年龄 81岁 ,最小年龄 39岁 ,平均年龄5 7岁。全部病例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UA诊断和治疗建议》[1 ] ,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在短时间内心绞痛频繁发作 ,疼痛持续时间延长或进…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其心律失常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其心律失常的变化。方法 :将 84例冠心病患者分成稳定性心绞痛 (SA)、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 4组 ,并与 2 5例健康成人 (对照组 )比较。用 2 4hHolter资料对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心率变异性 (HRV)及心律失常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AMI和UA组HRV明显减低 ,其中连续正常R R间期的标准差 ,节段平均正常R R间期标准差 ,节段的正常R R间期标准差平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SA和OMI组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UA和AMI与SA和OMI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心律失常发生率AMI最大 (P <0 0 1) ,UA次之 (P <0 0 1) ,SA和OMI较小 (P <0 0 5)。结论 :冠心病随病情加重 ,心脏植物神经活动明显减弱 ,心律失常也越严重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征候群,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治疗不当会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2002年我院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中间状态,病情不稳定就极易发展为AMI。有效控制UA的频繁发作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低分子肝索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内皮素 (endothelin 1,ET 1)、P 选择素和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nstableangina ,UA)中的意义。 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 1,流式细胞仪测定P 选择素 ,Access化学发光法测定CTnI ,共检测 2 3例AMI患者 ,2 1例UA患者及 2 8例健康对照者。结果AMI组的ET 1、P 选择素和CTnI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1) ;UA组的ET 1、P 选择素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UA组的CTnI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UA组的P 选择素、CTnI低于AMI组 (P <0 .0 5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P 选择素与CTnI相关 ,相关系数r =0 .40 4,(P <0 .0 1)。结论ET 1、P 选择素是检测血栓前状态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胡建  王华  柳丽 《齐鲁护理杂志》2004,10(9):664-665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患随时有发生AMI甚至猝死的危险。因此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十分重要。2000年1月~2003年3月,我们使用地尔硫草对38例硝酸酯类治疗效果不佳的UA患进行治疗,疗效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变化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n=23)、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20)、及正常对照组(n=20)血浆ET、TXB2和6-keto-PGF1α浓度同时进行测定。结果 UA组心绞痛发作期分别较终止后对照组、AMI组溶栓前分别较溶栓后及对照组ET和TXB2升高(P<001),6-keto-PGF1α降低(P<001和005);AMI组溶栓前ET和TXB2高于UA组心绞痛发作期(P<001),6-keto-PGF1α则无差异(P>005),AMI组溶栓后较UA组心绞痛终止后ET和6-keto-PGF1α无差异(P>005),UA组心绞痛终止后及AMI组溶栓后TXB2仍高于对照组(P<001),6-keto-PGF1α低于以照组(P<001和005),ET则无差异(P>005)。血浆ET浓度的升高与TXB2/6-keto-PGF1α比值呈正相关(AMI组:r=081P<001;UA组:r=068,P<001)结论 内皮素、TXB2/6-keto-PGF1α代谢失调导致了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三者共同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是诱发心绞痛的重要原因。内皮素和TXB2/6-keto-PGF1α可能通过相互作用加速UA向AMI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 反应蛋白(CRP)、尿酸(U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对87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不稳定心绞痛(UAP) 4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 41例]和健康人43例进行CRP、UA测定,并进行各组比较。【结果】AMI、UAP组的CRP较SAP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 01);AMI、UAP组的UA较健康对照组增高(P<0. 05)。【结论】UA、CRP与ACS关系密切,可作为冠心病危险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白细胞介素 1受体拮抗剂 (IL 1Ra)水平以及IL 1Ra/IL β比值在冠心病 (CHD)患者血清中的变化以及IL 1β与IL 1Ra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 3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3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2 0例稳定性心绞痛 (SA)和 2 7例健康人血清IL 1β、IL 1Ra和IL 1Ra/IL1β水平。 结果 UA组和AMI组患者血清IL 1β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UA组患者血清IL 1Ra水平以及UA组与AMI组患者血清IL 1Ra/IL 1β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或P <0 .0 5 ) ;UA组与AMI组患者血清IL 1β和IL 1R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 >0 .0 5 )。结论 IL 1β在CHD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促进作用 ,而IL 1Ra可能起着抑制作用 ;二者的免疫失调状态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 ;IL 1Ra/IL 1β比值可作为CHD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7):1184-1186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水平的变化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预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治疗前后稳定型心绞痛(SA)、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MMP2、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UA组和AMI组MMP2、MMP9的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而SA组治疗前后上述两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三组MMP2、MMP9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UA组与SA组MMP2、MMP9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而AMI组与UA组治疗后MMP2、MMP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中MMP2、MMP9水平降低,使得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趋于稳定,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3.
韩恭祝  袁鹏 《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2):1074-1074
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 angina,UA)是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的中间状态 ,若治疗不当 ,15 %~ 35 %可发展为 AMI,甚至猝死 [1 ]。近 3年来 ,我们在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小剂量尿激酶联用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 U A 33例 ,取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均符合 WHO1979年制定的 UA诊断标准 :1发作时 ST段压低≥ 0 .2 m V,并累及 3个以上导联 ,缓解时 ST段压低明显改善 ;2发作次数每天≥ 1次 ;3每次持续时间≥ 30分钟 ,共 6 3例。随机分为两组 ,A组为对照组 30例 ,B组为观察…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UA发病过程中有多种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参与,治疗的选择影响预后,但目前治疗上国内尚无统一意见,我们在常规抗心绞痛(硝酸酯、β阻滞剂、钙拮抗剂)、抗血小板、抗凝血治疗基础上,加用降纤酶治疗UA30例,并设对照组,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1997年10月至2000年元月入院病人,发作时表现为ST段压低的UA58例,男39例,女19例,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中D Ⅱ聚体、血小板膜糖蛋白CD6 2p阳性表达率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 2 1例稳定型心绞痛 (SA)患者、 2 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14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 2 0例对照组患者的D Ⅱ聚体、CD6 2p、肌钙蛋白 (cTnI) ,分析不同组间各检出物的水平与ACS检出的敏感度。结果 指标的检测 :UA组和AMI组D Ⅱ聚体、CD6 2p的水平与SA组及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UA组与AMI组相比 ,两者含量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cTnI含量检测 :AMI组与其余 3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SA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D Ⅱ聚体、CD6 2p对ACS的检出均较cTnI为敏感。结论 D Ⅱ聚体、CD6 2p可作为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指标 ,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UA的严重程度 ,它们在cTnI的基础上加强了临床对ACS的尽早确诊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15%-30%病例可发展成AMI,甚至猝死。临床上采用小剂量尿激酶(UK)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临床效果显著,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23例,女12例;年龄36~72岁,平均54.8岁。诊断均符合WHO1979年制定的UA诊断标准。1.2方法按常规口服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  相似文献   

17.
川芎嗪针剂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短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稳定性心绞痛(UA)常为难治性心绞痛,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AMI)或心脏性猝死,部分需冠脉搭桥或冠脉介入性治疗方能奏效。我院于1993年1月~1995年6月采用川芎嗪针剂静脉点滴治疗UA患者44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44例UA诊断符合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分型诊断标准。均经常规抗心绞痛和抗血栓(阿斯匹林、肝素等)治疗10天以上,心绞痛未控制,心电图仍有ST段偏移的患者。男33例,女11例,年龄38~78岁。恶化劳累型心绞痛21例,初发型11例,自发型8例,变异型4例。 1.2 方法 采用单盲、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应用川芎嗪(北京第四制药厂生产)每月120~160mg静脉滴注,2周1疗程。于治疗前后每周描记两份相同导联心电图、观察酶学变化除外AMI。计算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偏移总和(ΣST↓mm),T波倒置总和(ΣT↓mm),累计心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发病症状较重,UA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1].常继发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是严重的具有潜在危险的疾病.急诊干预治疗短期目标是抗心肌缺血、减轻劳力性心绞痛的发作及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及不稳定心绞痛 (UA)患者周围血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 (NO)、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0 (GMP 140 )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发病12h内入院的AMI患者 30例 ,于入院即刻取血。UA患者 30例 ,于UA疼痛发作时取血。分别测定周围血中ET、NO、GMP 140浓度。正常对照组 30例。结果 :AMI及UA患者血浆ET、GMP 140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变化依次为AMI组 >UA组 >正常组。NO的变化与之相反。AMI组与UA组ET与GMP 140呈正相关 (r =0 6 0 2 ,P<0 0 1,r=0 40 1,P <0 0 5 ) ;两组NO与GMP 140负相关 (r=- 0 6 0 6 ,P<0 0 1,r =- 0 5 0 4,0 0 1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缺血时 ,ET、NO的平衡失调与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 ,加速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与痉挛 ,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的发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动态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30例发病第1、2、3、7、14、28天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10例心绞痛持续发作时体外血栓的变化,并与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MI、UA组血栓值(长度、千重)均较正常人组明显升高(P<0.01)。AMI第3天血栓值最高,7天后呈下降趋势。体外血栓值的升高与AMI的梗塞面积、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以及CPK活性呈正相关。血栓值持续升高者预后不良。研究表明:UA、AMI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易于形成血栓。早期对UA、AMI患者抗凝、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