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描述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切开摘除术后发生无晶状体性青光眼的最大一组患者。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无晶状体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例1(先证者)女,28岁。自幼双眼视力差,畏光、眼震,无红、痛,无夜盲。育2子,小儿子同样患病。检查:视力右0.1,左指数/10cm,矫正无助,色觉正常,眼压:双眼21.89mmHg。双眼球水平震颤,角膜透明,虹膜残根。右眼晶状体以后囊下方皮质片状混浊为主,视盘色泽正常,未见脉络膜缺损,左眼晶  相似文献   

4.
高继红  陈碧容  许长生 《眼科》2001,10(6):326-326
患者 ,男 ,49岁 ,因右眼外伤后视力逐渐下降 3个月于2 0 0 1年 2月 19日以“右眼外伤性白内障 ,右眼球内异物 ?”收入院。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其它手术禁忌证。眼科检查见 :右眼视力数指 /30cm ,色觉正常 ,光定位准确 ,球结膜无充血、水肿 ,角膜颞侧瞳孔缘可见一长 3mm白斑 ,前房清亮 ,Tyndall(- ) ,轴深约 3CT ,周深 1CT ,虹膜颞侧距瞳孔缘 1 5mm处隆起 ,与晶状体前囊粘连 ,瞳孔直径3mm ,对光反应敏感 ,晶状体呈均匀的皮质性混浊 ,眼压2 0 5 5mmHg。左眼视力 1 2 ,眼前后节未见异常。患者于次日在局麻…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与框架眼镜对婴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矫正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收集3~12月龄婴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46例(72只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佩戴RGPCL者,20例(31只眼);B组为佩戴框架眼镜者,26例(41只眼)。术后进行视功能训练,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术后12个月视力较术后1个月视力明显提高(A组:Z=-6.791,P=0.000;B组:Z=-7.427,P=0.000),术后12个月视力A组较B组提高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496,P=0.000)。A组的眼球震颤缓解率为54.55%高于B组的25.00%,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35,P=0.144)。A组建立的双眼同时视者占55.56%高于B组的21.43%,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07,P=0.094)。术后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因佩戴而出现与视力相关的眼部并发症。结论RGPCL用于矫正婴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效果优于框架眼镜,能更好地改善患儿视力,有助于视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及黄色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并配戴美瞳接触镜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对10例(17眼)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手术,采用3.2 mm透明角膜切口,连续环形撕囊直径小于6 mm,超声乳化后,植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及黄色后房折叠型IOL,术后配戴美瞳接触镜。患者年龄4~50岁,平均(25.4±14.8)岁。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0.05~0.1。眼压(IOP)8~24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16.4±3.9)mmHg。角膜内皮细胞计数1 825~3 829个/mm2,平均(3 280±473)个/ mm2。仅1例患者具有部分虹膜,其余患者均仅有虹膜根部,晶状体完全暴露,晶状体悬韧带可见,无晶状体脱位,晶状体混浊表现为不均匀花瓣状,患者畏光症状明显,有不同程度眼球震颤,角膜及眼底大致正常。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IOP、角膜内皮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植入IOL度数为19.50~30.00 D,平均(24.44±4.30)D。随诊时间1~18个月,末次随访BCVA 0.1~0.7,均较术前提高;患者自觉畏光症状明显减轻,配戴美瞳后畏光症状减轻更为明显。所有病例最后一次复查时角膜均清亮,未见接触镜所致角膜感染症状。所有IOL被囊袋包裹良好,位置趋中。2例(4眼)患者随诊至术后6个月时晶状体囊袋机化明显,后囊混浊经YAG激光治疗后已形成人工瞳孔。术后IOP为(18.1±3.6)mmHg,未见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 669±850)个/mm2,无继发性角膜内皮失代偿病例。结论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晶状体囊袋张力环植入、后房折叠型黄色IOL植入和配戴美瞳接触镜治疗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效果良好,术后视力有一定程度提高,明显减轻畏光等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7.
白内障术后完全性上睑下垂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度上睑下垂是白内障术后易被忽视的并发症 ,白内障术后完全性上睑下垂较少见 ,现报告 1例。患者 ,女 ,72岁 ,因右眼视物不清渐加重一年入院。既往体健 ,无眼病史。右眼视力手动 ,角膜清 ,前房正常 ,晶状体瓷白色浑浊 ,眼底窥不进 ,眼压指试Tn ,眼球各方向运动自如。诊断 :右眼白内障 (成熟期 )。在局麻下行右眼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常规以 2 %利多卡因 5ml + 1‰肾上腺素 0 .0 5ml行眼轮匝肌麻醉及球后神经阻滞麻醉。开睑器开睑 ,做上直肌牵引缝线 ,做角巩膜缘切口 ,打开前囊 ,娩出晶状体核 ,10 0尼龙线缝…  相似文献   

8.
探讨白内障术后应用Nd-YAG激光治疗膜性白内障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发ECCE术后及ECCE+IOL植入术后两组。根据两组术后形成的膜性白内障膜的厚薄,选择激光能量并分别采用“+”字切开、横形、纵形及沿瞳孔边缘作开罐式切开或环形切开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10眼)白内障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病例。结果 平均发病时间为白内障术后28月,其中6例发生在自内障术后1年内;8例有中高度近视史,其中6例为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分级PVRB至C3级。9例采用巩膜环扎术,1例结合玻璃体切除术,术后平均随访11.8月,均解剖性复位。视力恢复较理想。结论 白内障摘出术中应尽量保持晶状体后囊的完整并避免后发障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术前有高度近视史、外伤史,术中发生后囊破裂,术后行后囊截开者,散瞳随访眼底有助于预防和及时诊治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儿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屈光度数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103例因先天性白内障婴儿期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患儿的病历资料,男性61例,女性42例,行手术时月龄为(3.95±1.94)个月。双眼白内障患儿均双眼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选取左眼进行分析。入选患儿至少随访1年,患儿按白内障摘除手术时月龄分为<4月龄组和4~12月龄组,比较患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及手术后1年的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以及变化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眼白内障患儿71例,<4月龄组33例,4~12月龄组38例;单眼白内障患儿32例,<4月龄组17例,4~12月龄组15例。<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为(2.46±1.33)mm,大于4~12月龄组的(1.52±1.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相同手术月龄分组中,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三者间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眼轴长度均与实际月龄的对数高度正相关(r=0.68,0.52,0.73;均P<0.01)。角膜屈光力随年龄增大总体呈减少趋势,<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角膜屈光力变化量为(1.43±2.87)D,大于4~12月龄组的(0.68±2.10)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2±2.60)D,大于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单眼患儿患眼4~12月龄组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5±0.95)D,大于双眼患儿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1年,双眼及单眼患儿患眼屈光度数均与实际月龄成高度负相关(r=-0.51,-0.54;均P<0.01)。结论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1年,患儿眼轴长度增长,角膜屈光力降低,屈光度数降低,且患儿手术年龄越小,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近视漂移变化量越大。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干眼不应忽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n XG  Shi YY  Zhang C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4):291-292
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发生干眼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白内障患者术后干眼可分为早期(可逆性)干眼和慢性(不可逆性)干眼,前者术前泪液分泌功能多为正常,由于手术及术后用药等因素的影响,术后泪液分泌暂时性减少,随着相关因素的去除,其功能可以恢复正常;后者术前已患有干眼,或泪液分泌功能处于"边界状态",手术及术后相关因素加剧了泪液分泌的异常,甚至造成眼表组织的异常.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术后干眼,对维持眼表稳定性和更好地恢复视力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Li Y  Zhou F  Zhao GQ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9):541-544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矫治白内障摘除术后屈光参差的疗效。方法 对 2 4例 (31只眼 )白内障摘除术后屈光参差患者行PRK ,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屈光参差度数 ,以及手术并发症的情况。随访时间 12 2个月。结果 PRK术后术眼的视力明显提高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PRK术后术眼的球镜屈光度数为 (1 12± 0 5 5 )D ,散光度数为 (0 4 9± 0 38)D ,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PRK术后患者双眼的屈光参差度数由术前的 (3 4 4± 1 0 7)D降至 (0 5 8± 0 31)D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 <0 0 1)。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临床尚无法进一步提高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计算结果准确性时 ,PRK可有效矫治白内障摘除术后的屈光参差 ,且具有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摘出术后急性眼内炎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出术后急性眼内炎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方法对15例(15眼)经临床或病理诊断为白内障摘出术后急性眼内炎,进行治疗和疗效分析。结果15例中,13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注药术,2例行前房冲洗和药物治疗,其中10例术中摘出人工晶状体,所有患眼炎症均被控制;1例眼球萎缩;10例最终视力低于0.1。结论白内障摘出术后急性眼内炎经及时治疗可控制炎症,但视力预后差。预防主要依靠各环节的无菌操作。  相似文献   

14.
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干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 XM  Zhao X  Hu LZ  Wang W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10-13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干眼症的发病情况。方法对37例(50只眼)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手术前3d、术后1周、1和3个月进行眼部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表情况、角膜和结膜荧光素染色、泪液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试验Ⅰ(STⅠ)、结膜印迹细胞学(IC)检查。使用眼表疾病指数调查表评价干眼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应用25项改良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视觉功能问卷了解患者眼部情况、日常生活和视功能的总体情况。结果白内障患者经白内障手术获得了良好的视功能,但术后部分患者出现顽固性干眼症状。白内障术后患者可出现泪河线变窄,BUT变短、STⅠ减少,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加重。此现象可在术后1周即可出现,术后1个月时达到最明显的状态,术后3个月时部分患者的症状可有一定程度恢复。IC检查显示:术后结膜杯状细胞的密度明显低于术前。结论白内障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干眼症状和体征,应及时给予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视功能恢复不仅取决于手术的时机和技巧,更依赖于及时、合理、有效的光学矫正。由于角膜接触镜在矫正婴幼儿无晶状体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不适合进行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其作为首选的矫正方式。但在我国,矫正方式仍以框架眼镜为主,角膜接触镜矫正婴幼儿无晶状体眼的临床应用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针对这一现状,现就婴幼儿无晶状体眼的眼球发育特性及近年来角膜接触镜矫正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白内障术后青光眼是一种迟发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患病率依随访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其患病相关危险因素有:患儿接受白内障手术时的年龄、小角膜、中央角膜厚度、持续性胎儿血管化、白内障手术过程以及遗传因素等.一期后房植入人工晶状体可能是保护性因素.多数治疗方式效果欠佳,目前青光眼引流物植入术仍是治疗该病的较有效方式.为减少本病患儿视功能损害,应加强白内障患儿手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7.
于洁  王晓洁  庞秀琴 《眼科》1999,8(2):82-84
探讨儿童白内障手术,特别是外伤性白内障手术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对94例先天性,外伤性,后发性白内障分别行不同术式的手术,对术后视力,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处理进行分析。结果术后视力比术前提高者90只眼,随访37只眼,视力提高29只眼。  相似文献   

18.
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白内障摘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n T  Gao Y  Hou Y  Li L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4):291-294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术后钇铝石榴石(yttriumaluminumgarnet,YAG)激光的应用范围,激光后囊膜切除术的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方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手术4600只眼,术后YAG激光治疗451只眼,其中行后囊膜切除380只眼,切除方法采用连续环状切开及后推膜瓣二步法;连续环状切开时平均单脉冲能量为(1.21±0.31)mJ,平均总能量为(52.44±14.62)mJ;后推膜瓣时平均单脉冲能量为(2.12±0.43)mJ,平均总能量为(50.88±10.32)mJ.IOL前膜切除42只眼,脉冲能量为1.0~1.4mJ,平均总能量为(56.28±32.74)mJ.治疗其他术后并发症29只眼.结果白内障摘除术后行YAG激光治疗451只眼(9.8%).后囊膜切除手术率为8.3%;1次激光手术成功率为96.3%;平均裸眼视力提高0.26,矫正视力为0.85;未出现明显的IOL损伤和移位;362只眼(95.3%)眼压正常;2只眼视网膜脱离.结论YAG激光无需切口可在眼内完成精确的分割手术,且操作方便、安全,疗效好、并发症少、应用范围广.  相似文献   

19.
肝素缓释系统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Sun J  Xie LX  Yao Z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7):406-410
目的 探讨肝素缓释系统抑制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 30只(30只眼 )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术后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A组 (术后生理盐水滴眼 )、B组(术中后房内植入空白缓释系统 )及C组 (术中后房内植入肝素缓释系统 )。术后 12周对 3个组兔眼进行裂隙灯显微镜、组织病理学及电镜检查 ,并检测血、房水肝素浓度和晶状体后囊膜的湿重。结果(1)术后 12周A、B及C组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眼数分别为 10、10及 4只眼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χ2 =14 0 9,P =0 0 0 1)。 (2 )术后 12周A、B及C组晶状体后囊膜的平均湿重分别为 (15 8± 5 )、(16 0± 9)及(2 0± 3)mg,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F =116 8 99,P =0 0 0 0 )。 (3)C组房水中的平均肝素浓度为 (2 6± 12 )mg/L。 (4)光镜和电镜下C组兔眼晶状体后囊膜细胞增殖不活跃 ,未发现眼内毒性反应。 (5 )术中和术后无眼内出血现象。结论 后房内植入肝素缓释系统 ,可明显提高并长期维持房水中的肝素浓度 ,有效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该方法毒副作用小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