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年龄儿童慢性咳嗽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及其特点。方法参考Morice提出的儿童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程序,对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共251例慢性咳嗽患儿按年龄分为4组,进行评估确定病因。结果 251例慢性咳嗽患儿前3位病因依次为呼吸道感染或感染后、咳嗽变异型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分别占病因总数的27.9%、23.5%、17.9%。呼吸道感染因素中不同年龄患儿感染的病原有所不同。结论慢性咳嗽患儿的年龄结构特征明显:0~1岁患儿以呼吸道感染或感染后为主;~3岁患儿以咳嗽变异型哮喘多见;~6岁患儿仍以呼吸道感染或感染后为主;~14岁患儿多见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 为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357例不明原因发热患儿的病因构成、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时间、确诊时间及急性期的炎症因子水平等临床资料行病例对照分析。依据疾病种类分为感染性疾病组(简称感染组)、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组(简称非感染组)、肿瘤性疾病组(简称肿瘤组)和其他疾病组(简称其他组)。依据年龄分为<1岁组, 1~<3岁组、3~<6岁组、6~<12岁组及12~<18岁组, 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357例患儿中男217例、女140例, 就诊年龄5.1(2.0, 9.3)岁, 起病年龄3.9(1.3, 9.2)岁, 确诊时间94(66, 213)d, 住院时间8(6, 14)d。感染组163例(45.7%)、非感染组133例(37.2%)、肿瘤组21例(5.9%), 其他组40例(11.2%), 4组间起病年龄差异有统计意义(H=94.01, P<0.01),...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1996年7~9月用再克治疗30例儿童呼吸道感染,取得满意疗效。本组60例患儿均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6个月~1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临床表现比较无明显差别。血白细胞在10.3~13.8×10~9/L,咽拭及痰培养部分为溶血性链球菌、  相似文献   

4.
Yang J  Liu EM  Wei JF  Chen KH  Luo ZX  Luo J  Fu Z  Wang LJ  Lu Q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6):449-453
目的 了解引起重庆地区儿童非特异性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比,分析病因特点.方法 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与中华儿科杂志制订的<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的标准,对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哮喘专科门诊共266例慢性咳嗽儿童,按照指南的诊断流程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在初步确定病因后,针对病因进行特异性治疗,分别于初诊后半个月,1个月和3个月随访,根据治疗效果确定病因诊断,进而统计病因构成比.结果 随访后266例患儿确诊病因例数及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125例(47.0%),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58例(21.8%),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44例(16.5%),UACS 35例(13.2%),随访结束时原因仍不明者3例(1.1%),心因性咳嗽1例(0.4%).年龄组病因:≤3岁组CVA 70.0%(35/50),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20.0%(10/50);3~6岁组中CVA占50.7%(71/140);≥6岁组各病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病因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起重庆地区儿童非特异性慢性咳嗽前4位病因依次为CVA,CVA+UACS,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UACS,不同年龄组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比不同.  相似文献   

5.
南宁地区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南宁地区呼吸道感染和无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微量免疫荧光试验,对149 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及111 例对照组儿童(55 例同期住院的非呼吸道疾病患儿,56 例健康儿童) 进行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IgM 检测。结果 260 例小儿肺炎衣原体抗体IgG 阳性率20 % ,其中149 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中IgG阳性率26 % ,对照组IgG阳性率为12%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 0.01)。受试儿童< 3 岁组肺炎衣原体抗体IgG 阳性率为16 % ,3 岁~组为15 % ,6 岁~组为24 % ,12 岁~15 岁组为43% ,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49 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24 例(16% )为肺炎衣原体急性感染。结论 南宁地区各年龄组儿童都有一定比例的肺炎衣原体感染,临床上应重视小儿肺炎衣原体感染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研究显示机体免疫力低下是反复呼吸道感染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为了解应用免疫增强剂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探讨免疫力低下的依据及其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观察组24例,均为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年龄3~6个月3例,~la8例,~3a10例,~7a3例,均符合1987年全国儿科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对照组20例,为同期正常体检儿,年龄、性别及营养发育状况与观察组相仿。二、治疗及实验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唯尔本(西安安泰药业有限公司制药厂生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儿童胸腔积液的病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住院的胸腔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将患儿分为感染组(肺炎旁胸腔积液、结核性胸膜炎及脓胸)及非感染组,同时按照年龄进一步分为≤3岁、>3~7岁和>7岁组,分类统计,回顾分析胸腔积液患儿的病因。结果 1 165例胸腔积液患儿中,感染性胸腔积液746例(64.0%),其中肺炎旁胸腔积液697例(697/746例,93.4%)。肺炎旁胸腔积液中肺炎支原体感染457例(61.3%)。感染性胸腔积液多见于7岁以上儿童(339/479例,70.8%),非感染性胸腔积液主要见于3岁以下儿童(188/324例,58.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33,P<0.05)。非感染性胸腔积液419例(36.0%),其中多系统疾病239例(57.0%)、恶性胸腔积液97例(23.2%)。18例死亡患儿均为非感染性胸腔积液者。结论儿童胸腔积液的主要病因为感染,感染中最多见的为肺炎旁胸腔积液,主要病原为肺炎支原体。  相似文献   

8.
舌下含服乌体林期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 ,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病 ,并与哮喘的发病关系密切。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及不合理用药 ,使该症在治疗上难度较大 ,可选用的药物较多 ,疗效不一。我们自 1997年 11月~ 1998年 3月选用乌体林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 :病例纳入根据 1987年成都呼吸会议制定的标准[1]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儿均来自同一幼儿园。治疗组6 0例 ,其中男 31例 ,女 2 9例 ,年龄 3~ 6岁 ;2 2例有支气管哮喘病史。对照组 5 8例 ,其中男 30例 ,女 2 8例 ,年龄 3~ 5岁半 ,15例为支气管哮喘患儿。两组在…  相似文献   

9.
呼吸系统疾病并皮下及纵隔气肿19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并皮下气肿及纵隔气肿 ,提示疾病危重 ,治疗较困难 ,如果抢救治疗不力 ,会造成生命危险。 1997~ 2 0 0 2年我院收治呼吸系统疾病并皮下及纵隔气肿共 19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 本组呼吸系统疾病并皮下气肿 12例 ,并皮下气肿及纵隔气肿 7例。男 11例 ,女 8例 ;年龄 1~ 12岁。其中金葡菌肺炎并皮下气肿 2例 ,并皮下及纵隔气肿 1例 ;急性喉气管炎并皮下气肿 2例 ,并皮下及纵隔气肿 1例 ;哮喘持续状态 (SA)并皮下及纵隔气肿 1例。气管异物并皮下气肿 8例 ,并皮下及纵隔气肿 4例。二、方法  3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病毒病原在北京地区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感染特点,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连续采集2005年12月~2006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分泌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抗原,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V)A、B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及腺病毒(ADV)。结果共935例患儿采集了鼻咽分泌物标本。男597例,女338例;年龄1d~6岁,平均7.5个月。935例标本中检出阳性516例(55.2%)。RSV是各年龄组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加而下降;IV和PIV所占病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ADV只在3岁以下儿童病例中检出,所占比例为0.6%~6.2%。结论病毒病原是2005年12月~2006年4月北京地区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以RSV为主,其次是IV和PIV。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贫血在呼吸道感染儿中的发生情况,收集了近1年来住我科呼吸组患儿468例的血常规,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病例。98年住院呼吸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384例,其中男246人,女138人,男:白=1.8:1。年龄6月~1岁135人,~3岁147人,>3岁102人。农村患儿252人,城镇儿132人。仅复呼吸道感染组患儿84人,年龄、性别与急性组无统计学差异。2.方法。入院当日取患儿静脉血2毫升,用美国雅培(ABBDTT)生产的CELL-DYN600型血液分析仪常规测定血液18个参数值,结果电脑打印,…  相似文献   

12.
744例儿童发热待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儿童发热待查病因构成、诊断方法和思路。方法 1993年1月1日 ̄1998年12月31日符合发热待查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744例,按年龄分为〈3岁,3 ̄7岁、〉7岁三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岁组96例,其中感染性疾病50例(52%)(呼吸道感染21例,22%);先天性疾病14例(15%);恶性肿瘤9例(9%)。(2)3 ̄7岁组192例,感染性疾病115例(59.9%)(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13.
小儿自发性脑出血其病因多种且与成人不同,临床上以脑动静脉畸形及血液病常见。头颅CT检查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方法。根据病因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结果1.1临床资料患儿男4例,女5例,年龄50d至15岁,其中6例有恶心及呕吐。年长儿童4例有头昏、头痛,9例都有意识障碍,癫癎发作2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胸腔积液病因及诊断线索。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14年1月入院时伴有胸腔积液的患儿2 419例,采集临床资料,并分成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419例患儿中男1 523例、女896例,平均年龄(6.5±4.0)岁,其中感染组2 353例、非感染组66例。感染组较非感染组更易伴有发热,呼吸困难和中到大量积液的发生率低于非感染组(P均0.01)。感染组中,不同类型感染性胸腔积液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吸虫性胸膜炎集中分布于3~7岁(64.0%),结核性胸膜炎在7岁发生率较高(53.6%),而脓胸则好发于≤3岁(51.4%)。感染组的预后明显好于非感染组(P0.01)。结论儿童胸腔积液以感染为主,病因诊断时需综合考虑发病率、临床表现、积液量等线索,鉴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CCLG-ALL2008方案治疗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治疗期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搜集2008年至2011年339例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诱导治疗期感染情况并进行分析,评价标危组(SR)、中危组(MR)、高危组(HR)间感染差异、常见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分布。结果303例患儿完成诱导治疗,36例未进入统计范围,包括16例曾院外治疗,10例诊断后放弃治疗,7例在诱导治疗中期放弃治疗(其中3例患儿初诊时伴有肺炎),2例混合白血病,1例T细胞型且合并肾衰竭放弃治疗。SR 151例,男96例,女55例,性别比1.75:1,中位年龄4(1~9)岁;MR 81例,男46例,女35例,性别比1.31:1,中位年龄6岁(6个月~14岁);HR 71例,男47例,女24例,性别比1.96:1,中位年龄10(1~15)岁。195例患儿诱导期出现感染,总感染率为64.36%(195/303),三组感染率分别为64.9%,64.19%,63.38%,差异无显著性(P=0.996)。感染相关死亡率3.63%(11/303)。110例患儿感染部位明确(110/195,56.41%),发生频率依次为呼吸道、血液、口腔、消化道、皮肤和软组织,发生率分别为82.72%、30%、11.82%、6.32%、2.72%。疑似真菌感染37.43%(73/195),病原菌明确的感染为42例次(42/110,38.18%),G菌感染29例次(29/41,70.73%),G~+菌感染12例次(12/41,29.27%),真菌感染1例。常见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CCLG-ALL 2008诱导化疗在各组间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病原菌种类以G~-为主;感染多发生在诱导治疗中期;低龄患儿、粒缺及粒缺持续时间是感染高危因素,感染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首次住院并新诊断为ITP的495例患儿为病例组;随机选取无血小板减少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普通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123例作为对照组。依据年龄将两组患儿分为1岁组(n=219)、1岁~组(n=161)、3岁~组(n=76)和7~14岁组(n=39)。回顾性分析各年龄段患儿H.pylori感染率,以及H.pylori感染阳性及阴性ITP患儿经过相同治疗后的预后情况。结果病例组中H.pylori感染率随着ITP患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与对照组各年龄段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pylori感染阳性ITP患儿均未接受针对H.pylori的相关治疗,而针对血小板减少经丙种球蛋白和/或激素治疗后缓解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与各年龄段H.pylori阴性的ITP患儿治疗后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能不是ITP患儿发病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是否治疗H.pylori并不影响儿童急性ITP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儿童支气管异物合并皮下气肿纵隔气肿及气胸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儿童支气管异物合并皮下气肿、纵隔气肿和气胸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 1987年 10月至 2 0 0 0年 6月北京儿童医院 19例支气管异物合并皮下气肿、纵隔气肿和气胸患儿的治疗经过。结果 合并皮下气肿 (4例 )、纵隔气肿 (3例 )和合并皮下气肿纵隔气肿 (9例 )的 16例患儿 ,15例因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呼吸困难及肺压迫症状 ,未做特殊处理 ;仅 1例因皮下和纵隔气肿面积大 ,经抗炎治疗 3d ,待气肿面积逐渐减少后 ,全麻下行气管镜检术 ;3例气胸患儿中有 2例患侧肺分别被压迫 30 %和 4 0 % ,未造成明显呼吸困难 ,故未予特殊处理 ,另 1例患侧肺被压迫 80 % ,呼吸困难明显 ,给予胸腔穿刺抽气后 ,全麻下行气管镜检术。 19例均经气管镜取出异物并治愈出院。结论 支气管异物合并皮下气肿、纵隔气肿和气胸时 ,大多数无须特殊处理 ,经一般处理后在 2 4h内实施气管镜检术 ;只有少数患儿呼吸困难与压迫症状明显者 ,经一般处理后 ,包括穿刺抽气 ,再于全麻下行气管镜取出异物。  相似文献   

18.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免疫功能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本文对反复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81例进行了免疫功能测定。并与80例健康儿进行了比较,表明复感组无论是体液免疫的IgG、IgA和IgM含量,还是细胞免疫中的T细胞,CD3、CD4、CD8均低于正常儿水平,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复感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低下,由此可见减少复感儿的发病次数和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不但要积极采取病因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武汉地区住院患儿EB病毒感染状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武汉地区住院患儿EB病毒(EBV)感染的情况及临床特点,为明确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住院患儿EBV衣壳抗原(VCA)抗体IgM、IgG,并按年龄将患儿分为<6个月、6个月~、1岁~、3岁~、7~15岁5个组,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 840例住院患儿EBV抗体阳性7 899例,感染率为53.23%;VCA IgM阳性率为4.05%(601/14 840);VCA IgG阳性率为49.18%(7 298/14 840)。VCA IgM阳性率以<6月组最低(0.11%);VCA IgG阳性率以7~15岁组最高(79.83%)。601例VCA IgM阳性的患儿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429例,71.4%)。结论:武汉地区住院患儿EBV感染率较高,EBV感染的相关疾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不同年龄组患儿间EBV感染率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方法 对2015年5月至2017年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202例慢性咳嗽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2例患儿的病因分布为:感染后咳嗽81例(40.1%),咳嗽变异性哮喘71例(35.1%),上气道咳嗽综合征43例(21.3%),异物吸入3例(1.5%),胃食管反流性咳嗽1例(0.5%),多发性抽动症2例(1.0%),先天性呼吸道疾病1例(0.5%)。119例(58.9%)慢性咳嗽是单病因所致,83例(41.1%)有多种病因。不同年龄组(< 1岁、1岁~、3岁~、6~14岁)和不同咳嗽性质组(湿咳、干咳)慢性咳嗽病因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儿童慢性咳嗽的前三位主要病因为: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咳嗽性质的患儿其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