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膜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常规血液透析 (CHD)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 (CAPD)对血清 β2 -微球蛋白 (β2 -MG)的清除作用。方法 :4 5例尿毒症患者分为两组 ,CHD组 30例用FreseniusF6聚风膜透析器 ,每周血液透析治疗 10h ,疗程为 8个月~ 3年 :CAPD组 15例 ,用O型管 (O -Set)和腹膜透析液每日 8升作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治疗 ,疗程为 6个月~ 3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β2 -MG的变化及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CHD组透析后 β2-MG较透前增加 (16 1.4 0± 72 .11) % ,CAPD组透析后 β2 -MG较透析前下降 (32 .30 %± 12 .78% ) ;CAPD组血压控制较好 ,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CAPD对 β2 -MG的清除明显优于CHD ,透析前合并严重高血压的尿毒症患者以选择CAPD治疗较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γHuEPO)治疗肾性贫血发生高血压的频度。方法:45例肾性贫血患者应用γHuEPO纠正贫血同时测定每周红细胞压积(Hct)的变化。随访6个月。结果:正常血压组Hct上升速度快,高血压发生的频度高;高血压治疗组Hct上升速度快,高血压加重的频度也高。结论:γHuEPO开始治疗肾性贫血,应避免Hct快速上升,一般以一周增加1%的速度比较合适,特别是高血压和血栓倾向的高危因素患者,Hct最好设定在30%以下,纠正贫血的目标不要过高,贫血纠正的速度不要过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透析治疗、降压药物治疗对慢性肾衰竭(CRF)终末期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方法 收集 CRF 终末期高血压患者 40 例,分为透析组(22例)和非透析治疗组(18例)进行治疗并分析其疗效.结果 ①透析组 5 例患者经充分透析后血压降至目标值(130/80 mmHg),其余 17 例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治疗后仍有 2 例血压难以降至目标值,此时加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后降至目标值以下.②非透析组均服用CCB,12 例患者血压难以降至目标值.加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后 6 例降至目标值以下.结论 充分透析可有效降压,在此基础上合理联用 ACEI、CCB及-β受体阻滞剂,同时纠正钙磷比例失调,控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增强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方法对尿毒症并发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血液透析(HD组)和腹膜透析(CAPD组),透析3个月。HD组透析时间每次3.5~4.5h,每周2~3次。CAPD组每次入液量2000mL,保留腹中3~4h。观察治疗前后尿素氮(Bun)、肌酐以及高血压控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un及Cr均降低,HD组透析前后Bun及Cr差值均高于CAPD组,但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D组透析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均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APD组患者透析后血压均显著下降,透析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HD和CAPD均为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在合并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CAPD对于控制血压方面与HD比较仍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杨发奋  林栩  王洁  罗章伟 《重庆医学》2011,40(1):34-35,37
目的观察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清除尿毒症患者血清瘦素、炎症因子的效果。方法 30例CAPD尿毒症患者为治疗组,正常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治疗组透析前和透析后1、30、90 d血清5项指标[瘦素、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并观察临床5项指标[体质量指数(BMI)、血压、食欲、精神状态、贫血]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血清5项指标透析前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P<0.05),透析后1、30、90 d与透析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临床五项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P<0.05)。结论 CAPD清除尿毒症患者血清瘦素及炎症因子作用明显,能改善微炎症及营养不良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杨发奋  林栩  王洁  罗章伟 《右江医学》2010,38(4):388-390
目的观察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尿毒症患者高瘦素血症及清除炎症因子效果,旨在改善CRF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30例CAPD的尿毒症患者为治疗组,正常健康体检者30例做对照组。观察尿毒症患者治疗前、透析后1 d、30 d、90 d血清瘦素、TNF、IL-6、IL-8、CRP水平变化。同时观察患者体重指数(BMI)、血压、食欲、精神状态、贫血改善情况,与正常对照组及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结果血清瘦素、TNF、IL-6、IL-8、CRP浓度透前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或<0.01);治疗组与自身透前比较透后1 d、透后30 d、透后90 d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BMI、血压、食欲、精神状态、贫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0.01)。结论 CAPD清除尿毒症患者血清瘦素及炎症因子作用明显,能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状态,可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强化透析联合强化容量控制对血液透析患者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强化透析联合强化容量控制对血液透析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的12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4组:常规容量控制+常规透析组(CRCJ组)、常规容量控制+强化透析组(CRQJ组)、强化容量控制+常规透析组(QRCJ组)、强化容量控制+强化透析组(QRQJ组).观察研究前、研究的第6、12个月各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研究期间透析相关性高血压、低血压的发生率及患者所服降压药物的种类和费用,患者的干体质量,体质量变化,超滤量,超滤速度及尿素氮清除率(Kt/V).结果 (1)研究前4组患者的血压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的第6个月,强化容量控制+强化透析组患者的血压与研究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而其他3组患者的血压无明显下降.研究的第12个月,各组患者的血压与研究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但强化容量控制+强化透析组较其他3组下降显著(P<0.05).(2) 强化容量控制+强化透析组透析相关高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透析相关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容量控制+强化透析组、常规容量控制+常规透析组(P<0.05),但与强化容量控制+常规透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强化容量控制+强化透析组患者1年内服降压药物的种类及费用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 强化容量控制联合强化透析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透析相关性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发生率,减少透析患者服降压药物的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营养不良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CAPD)患者预后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在开平市中心医院开始行CAPD治疗并规律随访的患者130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国际肾脏营养与代谢协会制订"蛋白质-能量消耗"(PEW)诊断标准,将入组CAPD患者分为营养不良及非营养不良组,比较两组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透析后6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结果 两组性别、合并糖尿病比例、清蛋白、总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素总清除率(Kt/Vurea)、残余肾小球滤过率(rGF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营养不良组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率均明显高于非营养不良组(P<0.05).透析治疗6个月后,营养不良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增大,射血分数(EF)下降(P<0.05).结论 营养状况与CAPD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相关,可能影响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血清及腹膜透析流出液中热休克蛋白47(HSP47)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微炎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规律随诊的50例CAPD患者(CAPD组)、13例血液透析(HD)患者(HD组)、12例慢性肾病(CKD)5期患者(CKD组)及1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一般信息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空腹静脉血及夜间留腹腹透液标本中HSP47、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并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CAPD组、HD组中血清HSP47的水平较高(P<0.05),HD组血清TNF-α的水平较高(P<0.05)。与透析≤1年患者比较,透析>1年的CAPD患者血清IL-6、腹透液IL-6及hs-CRP的水平较高(P<0.05)。CAPD患者血清HSP47与hs-CRP呈正相关(r=0.568,P<0.001),与腹透液HSP47呈正相关(r=0.584,P<0.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总结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治疗情况及体会。方法 测定78例CAPD患者透析前后的血压、血脂、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变化.分析CAPD的并发症及退出CAPD的原因。结果 CAPD患者血压控制较好,出现脂质紊乱,主要表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浆白蛋白下降,血红蛋白与透析前比较上升有显著性(接受EPO治疗)。并发症导致死亡是退出CAPD的主要原因。结论 CAPD优缺点并存,简单易行,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测胎儿左心房主要结构并探讨其变化规律,为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40例胎心标本按胎龄大小分为4组,观测左心房的主要结构(左肺静脉口径、右肺静脉口径、左房室口径、左房壁厚度)。结果胎儿左心房呈不规则椭圆形,颜色灰白且呈半透明薄膜状,质地较软。左肺静脉、右肺静脉、左房壁厚度、左房室口径分别为:(0.40±0.08)cm、(0.43±0.05)cm、(0.05±0.01)cm、(0.69±0.15)cm。结论左心房壁厚度随胎龄的增长变化不规则,左肺静脉口径、右肺静脉口径和左房室口径随胎龄的增长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左外叶切除和左半肝切除对左外叶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接受左外叶或左半肝切除的278例左外叶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左外叶切除患者223例、行左半肝切除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术后接受随访。应用Kaplan-Meier 法绘制并比较行左外叶切除或左半肝切除患者的总体生存、肿瘤复发曲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窄切缘(HR=1.427,95% CI 1.014~2.006,P=0.041;HR=1.441,95% CI 1.062~1.955,P=0.019)、MVI阳性(HR=1.598,95% CI 1.137~2.246,P=0.007;HR=1.374,95% CI 1.018~1.854,P=0.038)、肿瘤直径≥5 cm(HR=1.691,95% CI 1.188~2.408,P=0.004;HR=1.359,95% CI 1.003~1.841,P=0.048)、肿瘤多发(HR=1.855,95% CI 1.211~2.840,P=0.005;HR=1.950,95% CI 1.327~2.863,P=0.048)是患者术后总体生存和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外叶切除和左半肝切除术后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9.7%、64.5%、45.5%和90.9%、72.7%、52.2%(P=0.329),1、3、5年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8.4%、53.4%、71.5%和14.5%、41.8%、62.1%(P=0.1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宽切缘的左外叶切除和左半肝切除患者术后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3%、71.5%、53.1%和90.9%、72.7%、52.2%(P=0.965),1、3、5年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3.8%、45.4%、67.1%和14.5%、41.8%、62.1%(P=0.6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窄切缘的左外叶切除和左半肝切除患者术后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0%、54.8%、34.9%和90.9%、72.7%、52.2%(P=0.036),1、3、5年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4.7%、64.5%、77.7%和14.5%、41.8%、62.1%(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外叶切除和左半肝切除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1%(36/223)、20.0%(11/55),肿瘤分化Ⅲ/Ⅳ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4/223)、3.6%(2/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手术方式不是左外叶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肿瘤邻近门静脉矢状部,行左外叶切除只能获得窄切缘时,建议行左半肝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红蛋白不同浓度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2010年间武警总医院和解放军第九四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均无原发性心脏病和心肌肥厚。根据最近2年的血红蛋白浓度分为高血红蛋白组和低血红蛋白组,比较两组的左心室容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volume index,LVVI)、左心室重量指数(left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结果两组平均年龄、接受透析时间、基线血红蛋白水平和LVVI无差异;15%的患者为糖尿病肾病。两组间血红蛋白浓度、每周促红素用量有明显差异,分别为[(12.1±2.7)vs(10.2±1.7)]g/dl和[(117±25.6)vs(83.5±22.6)]U/(kg.周)。LVVI、LVMI无差异。但高血红蛋白组的收缩压较低血红蛋白组高[(137±9.3)vs(132±8.7)]mmHg(1mmHg=0.133kPa)(P=0.046)。结论高血红蛋白未能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脏结构,却增加了促红素的用量和高血压的发生率。结论有待随机双盲的大样本实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对50具成人标本的左锁骨上淋巴结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淋巴结的数目为3.88±1.36个(1~8个),左锁骨上淋巴结分布于左颈横动脉周围,沿其近端分布的淋巴结位于锁骨上三角内(58.24%),沿此动脉远端分布的淋巴结位于肩胛舌骨肌下腹与斜方肌前缘之间(41.76%)。有8例(8个)左锁骨上淋巴结直接贴于左静脉角。本文尚测量了左锁骨上淋巴结距周围结构的距离,并对有关的临床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多普勒超声研究妊娠期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妊娠孕妇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健康初孕妇女3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健康育龄未孕妇女21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妊娠的早、中和晚期作三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妊娠妇女的左心室壁明显增厚,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和容积增大。收缩功能指标如搏出量(SV)、心输出量(CO)及心脏指数(CI)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射血分数(EF)在早孕期和中孕期轻度增加,在晚孕期则轻度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E/A值在妊娠晚期为1.13±0.3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8±0.25及妊娠早期的1.61±0.25(P<0.01)。肺静脉血流频谱的D峰及D峰的速度时间积分(DVTI)在妊娠期逐渐降低,肺静脉反向血流AR峰在妊娠期明显增加,晚期妊娠时为26.95±2.60,与对照组的18.37±3.32及早孕期的17.63±2.68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正常孕妇左心室室壁增厚,舒张和收缩末期的内径和容积均增加。收缩功能在妊娠期无明显改变,而舒张功能则轻度受损。  相似文献   

16.
建立犬急性左心衰模型行左室辅助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气动左室辅助装置对犬心肌损伤的作用研究提供良好稳定的实验模型。方法对40条犬麻醉后,开胸连接左房-左室辅助装置-升主动脉。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和回旋支,造成急性左心衰模型进行辅助。结果实验早期,由于麻醉、温度、容量、低血压、心肌活检等技术问题犬死亡率高,后期经过总结经验教训试验过程顺利。结论使用犬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和回旋支,造成急性左心衰进行辅助的模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分析53例高血压病(EH)患者多普勒超声心电图,结果表明,EH左心房扩大并非罕见(15.1%),左心室结构改变43.4%,其中左心室扩大15.1%,左心室肥厚28.3%,单纯左室舒张功能障碍(LVDD)37.7%,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均正常18.9%,左心房扩大发生率随左室结构改变而增高(P<0.05),EH左心室肥厚以前可有LVDD,且随左心室肥厚而加重(P<0.01),左心室扩大者射血分数(EF)明显减低(P<0.01)。提示EH患者左心室肥厚以前尚有其他因素影响左室舒张功能,LVDD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早期改变,左心室扩大以前无明显收缩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了184例高血压病左房增大患者左房内径与左室结构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左房内径≥40mm组,左心室扩大或肥厚的发生率显著高于<40mm组(P<0.01)。提示高血压病患者左房内径增大有伴随左室结构改变的趋势,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早期体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上腺意外瘤中醛固酮瘤的左心室肥厚情况。方法:肾上腺意外瘤中醛固酮瘤患者21例(A组)和有症状的醛固酮瘤患者30例(B组),分别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化检测结果和左心室肥厚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B组左室后壁厚度、LVM、LVMI高于A组。(2)醛固酮瘤患者LVMI与立位血浆醛固酮独立相关。(3)B组左室肥厚发生率高于A组。结论:肾上腺意外瘤中醛固酮瘤的醛固酮分泌轻度升高可导致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心脏大小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2011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641例基础病因为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老年退行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其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2组:LVEF正常组(≥50%)和下降组(<50%)。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V)、左房内径(LAD)、右室内径(RVD)等指标,对比分析不同LVEF值患者心脏大小的情况。结果:LVEF下降组LVEDV、LVESV、LAD及RVD明显大于LVEF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VEF与LVEDV、LVESV呈显著负相关(r=-0.726,P<0.01;r=-0.828,P<0.01)。结论:LVEF与LVEDV、LVESV呈显著负相关,随着LVEDV、LVESV的增大,LVEF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