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斗门口岸鼠类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8年对斗门口岸鼠类进行了调查,用夹夜法共捕获鼠类58只,经鉴定为2目2科4属5种,鼠种为臭鼩鼱、褐家鼠、小家鼠、板齿鼠、黄胸鼠,优势鼠种依次为臭鼩鼱、褐家鼠和小家鼠。年均鼠密度为1.79%。1、8、12月份鼠密度较高,是灭鼠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2.
新塘口岸鼠类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掌握新塘港鼠类的本底情况。〔方法〕从2000年8月~2001年7月采用ELTON夹日法,对新塘口岸鼠类的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鼠类分2科2属5种,即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板齿鼠和食虫目之臭鼩鼱。其中以褐家鼠和臭鼩鼱为优势种。年平均密度(含臭鼩鼱)为2.56%,高峰期为3~9月,以6月份为最高(4.31%)。〔结论〕应重视在鼠类活动的高峰期加强鼠类的防制,以降低鼠密度,防止有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深圳口岸地区啮齿动物等携带EHF病毒的调查结果,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啮齿动物312只,EHF抗原阳性率为2.88%,其中褐家鼠6.45%,黄毛鼠5.56%,臭鼩鼱1.26%.雌雄间抗原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幼鼠未检出,褐家鼠带病毒强度大于其它鼠种。  相似文献   

4.
珠海港口岸鼠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6年对珠海港口岸鼠类进行了调查,应用鼠夹法共捕获鼠类304只,隶属2目2科4属6种,鼠类种群构成有黄毛鼠、黄胸鼠、小家鼠、褐家鼠、板齿鼠和臭鼩鼱,优势鼠种依次为黄毛鼠和小家鼠及褐家鼠。年均鼠密度为3.14%,2、3、8、12月份鼠密度较高,此期是灭鼠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茂名新开口岸鼠类调查结果。隶属2目2科4属7种,年均鼠密度为7.11%。鼠类种群构成有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海南屋顶鼠、小家鼠、板齿鼠和食虫目食虫科的臭鼩鼱。鼠类季节消长以第二、三季度为高。黄毛鼠是该地区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合浦县啮齿动物的种类、构成与分布,为鼠疫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笼捕法对家栖和野栖啮齿动物进行调查,并进行分类。结果黄胸鼠和褐家鼠是室内优势鼠种,黄毛鼠和板齿鼠是室外优势鼠种;平均鼠密度为10.75%,室内(11.46%)高于室外(10.04%);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的密度分别为4.09%、3.88%、3.20%、6.86%和2.51%。结论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均是合浦县鼠疫预防控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7.
经过湾仔口岸豪通国际货运码头鼠类本底调查,共捕鼠类三种,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褐家鼠为优势鼠种,臭鼩鼱次之,鼠密度为9.07%。  相似文献   

8.
1992年l0月~1993年9月,大铲国境口岸在进行鼠形动物及体外蚤、螨调查中,共捕获鼠形动物分为2目2科6种,即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板齿鼠、黄毛鼠和臭鼩鼱.以食虫目臭鼩鼱占优势,占71.08%;而啮齿目仅占28.92%.鼠形动物密度4月份开始上升,以8月为高峰期,3月为低峰期。妊娠率以黄毛鼠为最高,达50%;鼠类妊娠率以7月份为最高.带蚤指数最高为褐家鼠和板齿鼠。带螨指数最高为褐家鼠。因此大铲口岸4月至8月为防制鼠形动物和病媒昆虫较好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沙港区鼠类的本底情况,为识别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掌握口岸区域医学媒介生物密度变化情况、防控传染病在口岸地区的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1月-12月采用鼠笼、鼠夹法对鼠密度进行监测。结果共捕获鼠类282只,经鉴定隶属于2目2科3属6种。年平均鼠密度为6.78%。优势种为臭鼩鼱,占32.98%(93/282),褐家鼠占28.39%(80/282),黄胸鼠占26.95%(76/282),板齿鼠占9.22%(26/282),小家鼠占1.77%(5/282),黄毛鼠占0.71%(2/282)。从4份鼠肺样本中检出汉坦病毒阳性,其中2只为褐家鼠,1只为板齿鼠,1只为黄胸鼠。结论此次调查摸清了南沙港区的鼠类本底情况,根据鼠种的不同生活习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港区良好的卫生环境。  相似文献   

10.
青岛市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及防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分析青岛市不同环境场所鼠类群落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制对策。方法采用夹日法、食饵法。结果青岛市城区鼠类群落结构为褐家鼠和小家鼠,其中褐家鼠占92.73%;乡村鼠类群落结构为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臭鼩鼱、大仓鼠、大林姬鼠组成,其优势鼠种为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分别占41.59%、28.76%、21.68%;臭鼩鼱、大仓鼠、大林姬鼠分别占6.64%、0.89%、0.44%。下水道鼠盗食率为49.74%。结论青岛市城区特殊行业和下水道,乡村农户和田野丛林是鼠类防制的重点场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950~2000年间湛江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整理湛江地区50年来的鼠疫监测资料,依次按年代进行鼠形动物的分类统计。结果 50年来共捕获家栖、野栖鼠形动物2目7属11种共计237831只,其中家栖鼠形动物2目3属4种157412只,以黄胸鼠为优势种,臭鼩鼱和褐家鼠为常见种;野栖鼠形动物2目7属8种共计80419只,以黄毛鼠和板齿鼠为优势种,海南屋顶鼠和臭鼩 鼱为常见种。结论 在城镇家栖鼠类中,褐家鼠已逐渐取代黄胸鼠的优势种群地位,但在农村家栖鼠类仍以黄胸鼠为主。野外生境黄毛鼠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但板齿鼠的数量在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漳州港招银港区开港以来鼠、蚤、螨类种群及其季节消长情况.方法 于2000年5月至2001年4月对漳州港招银港区进行为期1年的鼠、蚤、螨类密度、种群及其季节消长的调查.结果 捕获各种鼠类54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3属4种,鼠类种群有褐家鼠,臭鼩鼱、黄胸鼠、小家鼠,其中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占44.44%,其次为臭鼩鼱.全年平均鼠密度为4.5%,鼠密度该年度的高峰期为8、9、11月份.不同宿主动物的染蚤及革螨的情况不同,不同场所宿主动物的染蚤及革螨的情况也不同,且种类甚少,蚤类单一,只发现开皇客蚤,革螨类2种为纳氏厉螨和毒棘厉螨.应用冷冻切片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37份,其中1份阳性,滴度为1:10.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漳州港招银港区的鼠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其染蚤率高达29.41%,而且鼠类呈终年活动趋势,因此该地存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984年8月、10~11月,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上海市8个县、6个区捕获的啮齿类和食虫目,除宝山、崇明两县和6个区未检出EHF带毒动物,其它6个县均发现EHF带毒动物,其中发现5个县褐家鼠、2个县黑线姬鼠、黄胸鼠和鼩鼱肺组织携带病毒抗原,用EHF病人双份血清检阳性肺组织抗原具有特异性,证实了本市EHF的主要传染源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  相似文献   

14.
1999年3月至2000年2月对吴淞沿江地区鼠类种群及密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鼠类115只,隶属于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5种(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臭鼩鼱),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全年平均鼠密度为4.06%。  相似文献   

15.
1998年对珠海白石集装箱查验场鼠类进行了调查,应用ELTiON夹夜法共捕鼠41只,隶属2目2科2属3种,鼠类种群构成有褐家鼠、臭鼩鼱和黄胸鼠,其中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年平均鼠密度为5.19%,1月、5月和9月鼠密度较高,此时期为集中灭鼠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1987~1989年结合农村开展春秋季大面积灭鼠,对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鼠种密度与带毒情况1980~1986年,主要鼠种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臭鼩鼱等。总鼠密度为18~26%(鼠夹法),其中野外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鼠密度为14%,室内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鼠密度为22%。鼠类带毒情况调查,总阳性率为5.19%(14/270),其中黑线姬鼠为6.55%(11/168),褐家鼠为2.94%(3/102)。从1987年开始,每年春秋两季用敌鼠钠盐进行室内外大面积灭鼠,总鼠密度基本控制在3%以内,室内外优势鼠种已不明显。1988年3月份和10月份,全县共采集鼠肺标本80份作鼠类带毒情况调查(黑线姬鼠35,褐家鼠45),检测结果,全部阴性。EHF发病率1980~1986年共发生EHF462例,年发病率为15~30/10万,平均发病率24.6/10万。1987~1989年共发生EHF 60例,发病率1987年为6.62/10万(25/377 641),1988年4.44/10万(17/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南昌李家庄口岸啮齿动物的密度及种群构成,1995年9月~1996年5月共捕获啮齿动物115只,隶属2目2科4属6种,即: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臭鼩鼱;其密度为4.95%,以黄毛鼠为优势鼠种。并对捕获的115份鼠肺标本进行了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的检测,阳性率为2.61%。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湛江港1982~1990年鼠类数量变动、种群组成变异与群落演替。探讨创建和巩固“无鼠害港”、“卫生港”九年来,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等被大量毒杀后,本港鼠类数量变动、种群组成变异与群落演替的主要特征。褐家鼠种群组成百分比明显减少,黄胸鼠和黄毛鼠也相应降低,板齿鼠已绝迹,而臭鼩鼱的组成比例较大幅度波动,尤其是小家鼠剧增。自1983~1989年一直是本港的优势种。作者对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经对漳州口岸鼠类及其优势种调查,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3种及食虫目臭鼩鼱1种。褐家鼠、臭鼩鼱为优势种,分布以1楼为主,天井、走廊、贮藏室、牲畜栏为主要采食地和活动场所。鼠密度以7月和10月为高峰期。褐家鼠其繁殖高峰在1月和9月,胎仔数年均8.6只(4~11只),繁殖指数为58.4%。  相似文献   

20.
从天台县疫区捕获的14194只小兽中,经IFAT检查为阳性的有484只,总阳性率为3.41%,室内总带病毒率为3.88%,野外总带病毒率为2.99%,二者有显著差异(x~2=8.533,P<0.01)。在13种小兽中发现9种自然携带EHF病毒抗原,它们是褐家鼠、黑线姬鼠、大足鼠、小家鼠、黄胸鼠、罗赛鼠、东方田鼠和臭鼩(鼠胄)、灰麝鼩。其中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数量最多、带病毒率高,是本地EHF病毒的主要贮存宿主;其带病毒率的季节波动与人群发病率的季节波动相吻合,是本县EHF的主要传染源。监测表明,EHF是属于多宿主动物源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地EHF疫区类型可能属于姬鼠和家鼠混合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